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心理学》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1章 意志及其品质的培养(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心理学》 作者:陈传万,李立新

第31章 意志及其品质的培养(1)

  【内容提要】

  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意识的能动的作用表现为意识行动意识对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调节性、排难性特征。意志对人的学习、工作、身心健康和人格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意志表现在意志行动之中,意志行为有其发生、发展以至最终完成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分采取决定与执行决定两个阶段。优良的意志品质具有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自制性等显著特征,是人生成功的必备条件。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和锻炼优良的意志品质,提高人的抗挫素质,对于人的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理解意志的内涵与特征。

  2.认识意志对人生的重要作用。

  3.了解意志行动过程的两个基本阶段。

  4.重点掌握意志品质与抗挫素质的培养和锻炼方法。

  (第一节意志及其功能

  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人的意志受意识、精神的支配,并影响与调节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认识与把握意志的本质与功能有助于人的品质的培养。

  一、意志的内涵与特征

  1.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与之相应,与自觉确立目的、主动调节行动、努力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行动,称为意志行动。意志表现在意志行动之中,意志行动受意志支配。

  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自觉行动,这与动物的行为具有本质的区别。

  动物是没有意志的。有些动物的行为,尽管表现得十分复杂和精巧,尽管有时也改变着自然界,但动物的行为是凭借生理本能而没有受意志的支配,是盲目的、偶然的、缺乏计划而无意的。人由于进化而脱离动物界,并在劳动中发展了语言,获得了意识,心理发生了质的飞跃,行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不断加强,在长期的进化过程和劳动实践中,人不断地根据目的调控自己。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人离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而且意志与认识、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表现如下:

  (1)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①认识指导意志

  认识活动是意志行动的前提,对意志行动具有指导作用。由于人的行动目的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所以,意志行动中的自觉目的性是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基础。只有当人们认识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并运用规律去改造世界以适应人类的需要时,才能自觉地提出行动目的;只有人的目的和愿望确实符合客观规律时,其意志行动才能得以实现。所以说,人只有认识了客观世界的规律,认识了人自身的需要和客观规律间的关系才可能有自觉目的性。而个体的认识愈是丰富和深入,其所积累的知识和技能愈多,在意志活动中提出的计划就愈有效。在意志行动中,个体要随时认识条件形势的变化并能根据变化调节自己的行动。所以说,离开了认识过程,就不会有意志活动。

  ②意志主导认识

  反过来,意志也影响人的认识活动。人类对世界的探索与认识,离不开意志的导向与推动作用。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必须通过个体主观上自觉的努力来组织自己的观察活动,维持自己的注意,加强随意记忆和创造性想象,积极开展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等,这些都离不开意志的努力。没有意志,人就不可能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活动。

  (2)意志与情感的关系

  ①情感对意志的影响

  积极的情感可以鼓舞人的意志,成为意志的动力;消极的情感可以成为人的意志的阻力,它会削弱人的意志,阻碍人去实现原定目标,使意志行动半途而废。

  ②意志对情感的影响

  由于意志具有组织和调节的功能,意志不只是受情感的影响,反过来意志也影响情感。意志能否调节情感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但就人的内部条件而言,它取决于意志和情感之间的对比力量。意志坚强的人,可以控制、调节人的情感;意志薄弱的人就会导致情感失控及失去理智。所谓以理智驾驭情感,就是由意志遵循理智的要求而实现对情感的控制。坚强的意志不仅可以调节和控制情绪,而且还能抑制不良的、消极的情绪。

  总之,认识、情感和意志是密切联系、相互渗透的。任何意志过程都要受到认识和情感的影响,而认识和情感过程同样也会受到意志的影响。

  2.意志的特征

  意志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目的性

  自觉地确立行动目的,是意志的首要特征。人类活动与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在从事活动之前,活动的结果已经作为目的而观念化地存在于头脑之中,并以此来指引自己的活动,使之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种先形成观念而后付诸行动,使内部意识向外部动作转化的过程,是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的。同样,任何意志行动都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它始终是从自觉地和清楚地意识到行动目的开始的。也就是说,在行动之前,人要明白为什么行动,行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2)调节性

  意志的第二个特征是能够按照预期目的主动调节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意志对人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抑制,即抑制不利于实现预期目的的思想障碍、情绪起伏、行为冲动和环境诱惑;二是发动,即根据预期目的和主客观条件,选择有效地实现目的的手段、步骤与措施,并组织、支配自己的行动以实现目的。

  (3)排难性

  人的意志行动总是与调动人的积极性去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分不开的。意志的第三个特征是意志始终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意志的水平往往以困难的性质和克服困难的难易程度为衡量指标。

  人在确立目的和实现目的的过程中,通常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困难包括外部困难和内部困难,前者是政治上、气候上、工作上的条件障碍或某种活动要求太高,以及受到他人的讽刺、打击等外在条件的障碍;后者是指消极的情绪、知识经验不足、能力有限、思想矛盾、情绪干扰、懒惰等或对采取的决定产生怀疑等主观障碍。一般说来,外部困难必须通过内部困难而起作用,因此,要克服这些困难,个体就必须充分发挥意志的积极作用,必须对自己的活动和行为进行自觉的调节。可以说没有困难就不会激发起人的意志活动,正是在遭遇困难中,人的意志才得以发挥作用。

  二、意志对人生的重要作用

  意志表现为意识对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大量研究表明,意志对人的学习、工作、身心健康和人格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1.意志对事业与人生成功的作用

  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几乎都是意志行动(其中个别熟练的环节除外)。一个人要在事业与人生中取得重大成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即要有坚强的意志。我国有句名言:“有志者,事竟成。”这志就是意志,包括坚定正确的志向,坚韧不拔的志气及乐此不疲的志趣等。

  意志能推动人去从事那些为达到预定目的所必需的行动,也能制止那些妨碍预定目标实现的冲动和行为。意志是人由平凡走向伟大,取得成功与胜利的途径。宋代苏东坡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马克思也说过一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恩克斯:《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6页。

  现代社会情况复杂,竞争激烈。要适应社会,大展宏图,充分实现自身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坚强的意志甚为重要。美国《PEP成功全集》中提出了26项成功法则,其中有9项是关于意志品质的。比如,目标明确,动机强烈,计划周详,行动积极,意志坚定,专心致志等等。因此,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是全面、充分发展素质的保证,是走向社会成就人生的心理基础。

  2.意志在身心健康中的作用

  意志对人的身心活动尤其是内脏活动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一般认为,人的内脏活动是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这类活动不受意识的控制。但是近年关于生物反馈的研究证明,通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人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随意地调节自己的内脏活动,如影响心跳节律、血压升降、皮肤温度和内分泌水平等。

  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也有重要意义。坚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个体拥有更健康的体魄。一般认为,意志健全是心理健康的指标之一,因为健康的心理素质不能缺少意志的自觉性(不被动也不盲动)、果断性(既不优柔寡断也不武断)、坚持性(坚强并有胆识)、自制性(自我调控)。离开正常的意志状态(不盲动、不动摇、不易受暗示、不冲动),心理活动就不能处于自信、镇定、激情适度等状态,人们不免产生痛苦、焦虑、孤独等消极心理体验,影响心理健康。

  3.意志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意志对个体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意志是个体精神的统帅、性格的核心。爱迪生说过: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的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改变,终将克服困难,以达希望的目的。可见,意志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格特征的重要方面。

  (第二节意志行动的过程

  意志行动有其发生、发展以至最终完成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分成采取决定与执行决定这两个不同的阶段。在整个意志行动过程中又存在着一些影响意志行动的心理成分。本节着重讨论意志行动过程的两个基本阶段以及内在的心理冲突。

  一、采取决定阶段与内在冲突

  采取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它决定着意志行动的方向和可能实现的程度。这一阶段主要包括动机的冲突、目的的确定、行动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以及行动计划的确定等心理过程。

  1.动机冲突

  动机是推动人去从事意志行动的原因和动力。意志行动是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过程,由于人的任何确定都有内在的原因,因此,在决定行动方向时往往存在着动机的冲突。即在同一个时间内,个体的多种需要不可能同时满足,而且其中有些可能是相互矛盾的,那么可为与不可为、孰先孰后就有矛盾,产生动机冲突,也就是思想冲突。动机冲突解决以后,个体才能确定行动目的,意志首先表现在动机冲突之中。

  动机冲突可能是原则性的,也可能是非原则性的。对于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将要对各种动机权衡其轻重缓急、利弊得失,评定其社会价值,然后抉择。这种斗争有时是很激烈的,是对人的思想觉悟、意志水平的严重考验。

  动机冲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双趋冲突

  当一个人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而且具有同样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叫双趋冲突。关于双趋冲突有一个古老的寓言,说的是一头骡子,站在一桶水和一桶燕麦之间,不知自己该先吃还是先喝,犹豫不决,直至最后死于饥渴。当然,现实中不可能发生骡子的故事。

  现实中的双趋冲突往往并不是那么难选择的,比如在特定的时间,既想与朋友一起郊游又想完成繁重的作业;在金钱有限的情况下,在选择商品时觉得这件也好、那样也不错等等。

  解决双趋冲突的方法,通常是放弃一个目标,或者同时放弃产生冲突的两个目标而追求另一个折中目标。例如周末休闲,既想去郊游,又想和朋友聚会,最后呢可能是去郊游,也可能是去聚会,还可能是看场电影或去游乐场。

  ②双避冲突

  当人面临左右为难的情景时,就会产生双避冲突。即当一个人遇到两个威胁而都想避开,但又不能全避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叫做双避冲突。此时你虽然不情愿,但不得不在两个不利的选择中挑一个。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双避冲突的例子。例如,食物实在难吃,但不吃就得饿着;牙疼得非常厉害,但又实在害怕去看牙医。这两者都是一种威胁,都想逃避,但必须选择其一,这时就会产生左右为难的矛盾心理。

  ③趋避冲突

  有时,一个人可能对同一目标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一方面想要实现它并且为实现它而努力;另一方面又害怕实现它,并且竭力回避它。像这种对同一目标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被称为接近回避型冲突,也称趋避冲突。例如,想做好事,又怕被别人嘲笑;想参加竞赛与挑战,又害怕失败等等。

  ④多重趋避冲突

  现实生活中,人们遇到的困难情景往往更为复杂,上述三类冲突常常相互交织在一起。当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一个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个方面的作用时,就不能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或拒绝另一目标,必须进行多重选择,由此而引起的动机冲突就叫多重趋避冲突。如果现在有两份工作可供选择,其中一个工资很高,但内容单调,上班时间也很死;另一个工作很有趣,时间灵活,但工资很低。你会选择哪一个?这种情景就是一个典型的双重趋避冲突。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不论哪种选择都不全是积极的,也不全是消极的,其中每一个选项中都包含着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

  多重趋避冲突会让人产生心理矛盾,举棋不定,在不同的选择间摇摆。这种复杂的矛盾心理,就是多重趋避冲突。解决这样的冲突往往比较困难,对人的意志构成比较大的挑战,如果能正确解决这样的冲突,其意志水平往往能得到提高。

  2.确定行动目标

  随着动机冲突的解决,就进入了确定目的的过程。意志行动首先应确定某种目的,即明确行动所期望的结果,并以这种目的来调节行为,这是意志行动的前提。在确定行动目的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目的的主观价值和明确性,以及达到目的的难度和自我效能感。只有在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确定的目的,才会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个体的意志努力得到实现。从几个目的中选择并确定行动目的是一个决策过程。有效的决策必须建立在相关知识和信息基础上,包括特定目的的意义和价值,根据主、客观条件预测可行的方案和执行该方案的前途等。

  目标的确定和选择往往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①成败经验。成功的经验往往引导着主体目标选择的方向。

  ②自信心。自信心是过去获得的很多成功经验的结晶,也会影响到主体目标的选择。

  ③团体的成败经验。个人的目标选择不仅受个人的直接的成败经验的影响,而且也受团体的成败经验的影响。当个人从事他未曾做过的工作时,确定自己的目标选择时往往以他人或团体的成败经验为定位点。

  在确定目标的过程中,有时很容易就能完成;有时要审度客观形势,探索事物的规律,分析主客观条件,设想将来的结果,探讨目的的意义、价值及各种方案,同时搜集各种情报,从中选出一个最可行和最有前途的目的,这一过程需要相当的意志努力。

  3.选择行动方法

wWw.xiAoshUotxt.netT-x-t_小_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陈传万,李立新作品集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