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心理学》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9章 人格及其评估(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心理学》 作者:陈传万,李立新

第39章 人格及其评估(2)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了较有影响的人格认知理论,人格认知理论也称为个人构念理论。这一理论突出强调人对自身主观世界的主动的认知性的构造。他指出,人不是环境的牺牲品。环境事件本身虽不可改变,但人可以自由地选择如何对它进行解释。人总是不断地以不同的方法重新构造自己的过去,定义自己的现时问题,预测未来的环境。他认为,整个构造系统就是人的人格,而且完全是个体性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构造系统,内容不同,数量不同,构造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以及复杂性均不同。因此,要想理解人,就必须努力以对方的方式看世界,以对方的构造系统而不是以自己的构造系统为基础。

  认知理论确定了人的理性活动在人格中的位置,强调了人的主动认识活动对行为的指引作用。人是有头脑的人,有思想的人,是受观念指引而不是被本能驱使的。

  (3)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E·H·艾里克森构造了人格发展的“心理社会性发展”模型。他将人格发展分成八个阶段,认为在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存在着一对矛盾或危机。矛盾或危机若能获得积极的解决,就会使人格健全发展,有利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否则就会使人格不健全,有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

  表10-2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危机和危机解决所形成的品质

  阶段基本心理矛盾大致年龄矛盾处理所形成的品质积极解决,

  顺利发展解决失败,

  发展障碍重要的

  影响人物1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0-1岁婴儿期对人信任,有安全感焦虑不安,恐惧父母或监护人2自主与羞怯、疑惑1-3岁幼儿前期自我控制与意志自我怀疑父母或监护人3主动与内疚3-6岁幼儿后期主动好奇,行动有方向,开始有责任感畏惧退缩,无价值感家庭与学前教育机构4勤奋-自卑6-12岁学龄期具有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家庭、学校师生、邻里5同一性-角色混乱12-20岁青年期有较明确的自我概念,忠诚缺乏目的和方向,有不确定感同辈伙伴、小群体6亲密-孤独20-25岁成人期有亲密感和爱孤独寂寞,无法与人相处朋友、配偶7关心下一代-自我关注25-65岁中年期关心他人自私自利同事、家庭成员8自我整合-失望65-死亡老年期智慧,安详无望和无意义感人类

  第一阶段儿童的发展任务在于从环境中获得信任感。此时他们最孤弱,对成人有最大的依赖性,需要积极的爱和关怀。

  第二阶段是儿童形成自主或羞怯人格特点的时期。由于开始行走和语言的发展,他们有了自主的需求,这时儿童的意愿与父母的意愿会产生冲突。

  第三阶段是儿童形成主动、创新或内疚、保守人格特征的重要时期。此阶段儿童的自主性继续发展,有旺盛的精力,很强的求知欲。

  第四阶段的儿童大多处在上小学阶段,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勤奋感或自卑感能延续终身。此阶段儿童在学校里学到生活所需要的知识,接受社会技能以适应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学习过程当中感受到乐趣。

  第五阶段是形成自我同一性或出现同一性混乱时期。通过前面的学习,儿童知道了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可能做什么,了解了他们的不同角色。这一阶段是在前四个阶段基础上对各种“材料”加以整合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整合过程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自己是什么人的意识,从而逐渐形成自我同一性的人格特征。

  第六阶段是形成亲密感或孤独感的时期。此阶段正处于成人初期,既需要与别人建立起亲密关系,又需要在择业时得到别人的积极协助。

  第七阶段是一个人形成关心下一代或自我关注特点的重要时期。

  第八阶段是产生满足感或绝望感的阶段。这是人对自己的一生进行反省的阶段。

  艾里克森不仅从发展的角度看人格的形成,而且指出了每一发展阶段所遇到的矛盾以及发展的可能走向,这对健康人格的塑造很有启发。其中对青年自我同一性问题的见解,是其理论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创造性的见解。但艾里克森对许多问题的解释带有臆断性和假设性。如他的关于人格发展阶段的划分,提出的各个发展阶段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等,都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而他的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观点则是比较片面的。

  (4)人格的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抛弃了弗洛伊德主义人格解释中强调生物性本能和无意识驱力的观点,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人本主义者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寻求着把自身的潜能都发挥出来的途径。在人本主义理论的概念中,人的本性包括特质、品质、潜能和体现人类特点的行为模式。同时,人本主义者也反对机械的行为主义观点,因为人不仅能够形成模式化的机械反应,还具有能够进行自由选择的创新能力。人本主义观点强调个体的即时主观体验或现实知觉的作用,而不是过去学习的作用。他们相信,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一个“真实世界”,为了了解一个人的行为,就必须了解这个人的主观世界是怎样的,因为,只有个体的主观世界才是他头脑中对客观世界“真实的”反映。

  2.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在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问题上,历史上有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是遗传决定论,另一种是环境决定论。现在持极端看法的人已经很少了。现代心理学家一般认为,人格的形成受制于许多因素,主要分为遗传和环境两大类,人格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提供了人格发展的基础,环境是人格发展的外部条件,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对人格形成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生物遗传因素

  人格的形成离不开个体的生物遗传基础。心理学家通常用双生子研究法研究遗传对于人格的影响。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在外向和神经质上的相似性要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在这两项人格特质上具有较强的遗传成分。在一些与社会相关较大的人格成分上,如支配性、社会性、社交性、责任心等,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比分开抚养的异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仍旧比异卵双生子的要高。

  其他生物遗传因素如先天的神经类型、男女性别差异、外表特征、发育早晚等也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2)家庭影响的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对人格的形成有着奠基作用。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且长期生活的场所就是家庭,社会上各种关系都通过家庭影响着儿童,并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不同家庭的不同政治、经济地位通过日常生活和父母言传身教,使儿童领会到自己在物质生产、消费关系及政治关系中的地位,逐渐形成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其次,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性格特征和家庭生活气氛明显地影响着儿童人格的形成。再次,家庭的教育方式也影响儿童的人格。民主型的教育方式能使多数儿童形成活泼、谦虚、有礼貌、诚恳、自信等特征;而放纵溺爱型的教育方式,往往使孩子形成懒惰、胆怯、自私、任性、感情和意志薄弱等特征。此外,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扮演的角色、父母对子女的态度是否公正,对人格形成也有一定作用。

  (3)学校影响的因素

  学校教育对人格形成起着主导作用。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班集体、学校教育的思想以及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来体现的。

  学生生活在班集体中,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评价和舆论,对其人格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而学校担负着培养学生现代优良人格的重任,学校的办学思想、人才培养规格势必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在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格培养由学校来实施,这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尤为重要。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也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

  此外,良好的校风、教师对学生的情绪态度、学校的团队活动、体育、劳动都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

  (4)社会影响的因素

  社会的经济制度、法律规范、文化教育水平、思想信念和风俗习惯等文化和社会因素,是影响性格形成的关键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的碰撞表现为各种文化体系的相互接纳或排斥、不同文化规范的相互影响,它们对人的观念、价值、需要和行为产生了极为复杂的影响,现代文化主要是通过大众传播的方式来影响受传者。大众传播媒体包括书籍、报纸、刊物、广播、电视、录像等多种形式。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现代文化的传播将更为快捷,“网上生活”将是人们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手段,它们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强有力的。这种影响有的是直接的,更多的则是潜移默化的。现代文化的大众传播对人们影响的功能又是多方面的,也是有选择的,因为人们也会以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方式去接受影响。这一方面有助于人们新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也会改变或损害人格。

  (5)自我调控的因素

  家庭、学校、社会信息等社会生活条件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但它们的影响并不能直接决定人的人格。任何外部条件的影响都必须通过个体的心理活动(即内部条件)来发生影响。

  研究表明:人格特征的形成是将接受与领会外部的社会要求逐渐转变为对自己内部要求的过程,即将外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并用来调节自己的行为的过程。

  人是一个高度的自我调节系统,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节而起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在自己塑造着自己的人格。当一个人自我意识发生时亦即人格形成的开始,人就开始了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塑造自己的努力。

  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形成的内因,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控而起作用,保证着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的形成。它属于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

  四、人格评估的方法

  1.客观测验

  为避免人格评估对访谈者技能或观察者解释能力的依赖,心理学家设计出客观测验或人格问卷。一般来说,这些是书面测验,按照标准化程序实施和计分。这些测验是结构式的,被试只需要选择回答“是”或“否”,或者从多个选择中选出一个答案。客观测验是应用最广泛的人格评估工具,但它们也有两个缺点。首先,它们完全依靠自我报告。如果人们对自己了解不彻底或者希望将自己粉饰成特定的形象,自我报告问卷结果的有效性就会受到限制。其次,如果被试曾经做过其他人格问卷,测验形式上的相似性也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所提出问题的回答。

  2.自陈法

  自陈法是一种问卷式的人格测验,测验量表中包括了许多陈述性的题目,要求被试按一定标准化程序来依次回答问卷中的问题,然后主试根据被试所得测验分数和常规来推知被试的人格。自陈法的优点是有固定的题目,而且每个题目的陈述是明确的,被试只需逐题回答,就能得到结果,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容易对结果进行解释。缺点是被试的回答受到题目的限制,有时因被试有思想顾虑,回答不真实;有时因被试的理解水平不能正确理解题目的意思,从而导致结果不符合被试的实际情况。用自陈法测量人格的量表比较多,如16种人格码素问卷(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EPQ)、YG人格测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等。

  3.投射法

  投射测量就是向被试呈现模棱两可的刺激材料(如墨迹或不明确的人物图片),要求被试解释其知觉,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将其情感、态度、愿望、思想等投射出来。人格的投射测量主要有主题统觉测验和墨迹测验。

  (1)主题统觉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莫瑞编制的。这种测验的性质与看图说故事的形式很相似。全套测验由30张模棱两可的图片构成,另有一张空白图片,图片内容多为人物,也有部分景物,不过每张图片中至少有一个人物在内。测验时,每次给被试一张图片,让他根据所看到的内容编出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不受限制,但必须回答以下四个问题:图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境;图中的人物正在想些什么;故事的结局会怎样。

  主题统觉测验的主要假定是,被试在面对图片情境时所编出的故事,会和其生活经验有联系,因而不自觉地把自己隐藏或压抑在内心的动机和欲望穿插在故事中,进而把这些内在的东西“投射”出来。因此,通过分析被试自编的故事,有可能对他的需要和动机做出鉴定。

  (2)罗夏墨迹测验

  罗夏墨迹测验是由瑞士精神医学家罗夏于1921年编制的。该测验由10张不同的墨迹图片构成。这些图片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将墨汁滴于纸片中央,然后将纸对折使墨汁蔓延,形成对称但意义含糊的各种图形。罗夏用这些图片去试测不同的人,包括正常人和精神病患者,将那些能引起被试不同反应的图片保留,其余的舍弃。这样从数千张图片中选定了10张作为正式的测验之用。测试时按一定顺序,每次由主试出示一张,并问被试:“你看这张图像什么?”“它使你想到了什么?”被试可以转动图片,从不同角度去看同一图形。测试以一位主试对一位被试的方式进行。主试是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士,根据一套标准,针对被试对图形的反应来记分和解释。评分主要依据三个方面:一是部位,即被试反应的是整个墨迹还是一部分墨迹;二是关键点,即影响反应的墨迹特征是形状,还是颜色,或是明暗、质地等;三是内容,即被试将墨迹看成什么事物。

  投射测验的优点是弹性大,被试可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随意作出反应。由于投射测验使用墨渍图或其他图片,因而便于对没有阅读能力的人进行测验。

  投射测验也有缺点:首先,评分缺乏客观标准,对测验的结果难以进行解释。同样的反应由于施测者的判断不同,解释很可能不一样。其次,这种测验对特定行为不能提供较好的预测。最后,由于投射测验适合于个别施测,因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一点不如自陈法优越。

  4.情境测验

  情境测验就是主试在某种情境下观察被试的行为反应,进而了解其人格特点。情境测验可用于教育评价、人事甄选上,前者如“性格教育测验”,后者如“情境压力测验”,具体介绍如下。

  (1)性格教育测验

  虽然学校总是教育孩子们要有诚实、合作、友爱、负责等品格,但却很少能使用客观的测量工具来鉴定这些品格教育的效果,性格教育测验就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

  (2)情境压力测验

www/xiaoshuotxt/n e 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陈传万,李立新作品集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