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厚黑学全集珍藏版》在线阅读 > 正文 第64章 附录 心理与力学(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厚黑学全集珍藏版》 作者:李宗吾

第64章 附录 心理与力学(1)

  他以为“厚黑学”与“心理学”有关,乃追寻中外心理学诸书来阅读,久之亦无所得。他既陷于茫然无所适从,于是索性将古今人的说法,尽行扫去,另用物理学的规律,来研究心理学。一日,他在街上行走,忽然觉得人的天性,以“我”字为本位,仿佛面前有许多圈子,将“我”围住,层层放大,有如磁场一般;而人心的变化,处处是循着力学规律走的。

  我们千万不可忘记,一九二〇年,是宗吾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纪元。他的“厚黑学”,实在说,是渊源于荀子性恶说的,在学理上,也不能说是没有根据;但在这时,他自己也觉得这种根据的不满足了。一日,他与同学曾圣瞻在茶馆内闲谈,圣瞻就向宗吾道:“朋辈中要算你的思想最锐敏,你何必老是用在开玩笑的方面呢?应该好好地研究一种学理,如果有所发明,也是朋辈的光荣啊。”他对这话深为感动,又从“厚黑学”做进一步的研究。他以为“厚黑学”与“心理学”有关,乃追寻中外心理学诸书来阅读,久之亦无所得。他既陷于茫然无所适从,于是索性将古今人的说法,尽行扫去,另用物理学的规律,来研究心理学。一日,他在街上行走,忽然觉得人的天性,以“我”字为本位,仿佛面前有许多圈子,将“我”围住,层层放大,有如磁场一般;而人心的变化,处处是循着力学规律走的。他从古今事迹上,现今政治上,日用琐事上,自己心坎上,理化数学上,西洋学说上,四方八面,印证起来,处处觉得可通。在这时候,大有禅宗顿悟的光景。其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已传至中国,他将爱氏的学说,和牛顿的学说,应用到心理学上,创一臆说:“心理依力学规律而变化。”就在这一年中,写一专论,标题为《心理与力学》,将人世一切事变,悉用力学和数学来解释。后经十余年的研究,补充整理,才扩大为一专书问世,此书就算是他思想的中心。

  当时,他既创出这一臆说,便想使之成为公例。他首先从孟荀的“人性论”研究起,孟子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他说这个说法,就是有破绽的。试任请一位当母亲的,把她亲生的孩子抱出来,当众试验,如母亲抱着他吃饭,他就伸手来拖母亲的碗,若不提防,就会把碗打碎,这种现象,何尝是爱亲?又母亲手中拿一块糕饼,小孩见了,就伸手去夺,如不给他,放在自己口中,他立刻会伸手从母亲口中取出,放在他的口中,这种现象,又算不算爱亲?当小孩在母亲怀中吃东西的时候,哥哥走近前,他就推他打他,这种举动,又何尝是敬兄?五洲万国的小孩,无一不如此,事实上既有了这种现象,孟子的性善说,岂不是显然有破绽吗?然则孟子所说的“孩提爱亲,及长敬兄”,究竟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要解释这个问题,只好用研究物理学的法子去研究,盖人的天性,以“我”为本位,我与母亲相对,小儿只知有我,故从母亲口中,把糕饼取出,放在自己口中。母亲是哺乳我的人,哥哥是分我食物的人,把母亲与哥哥比较,觉得母亲与我更接近,所以小儿就爱母亲。稍长的时候,与邻人相遇,把哥哥与邻人比较,觉得哥哥与我更接近,自然就爱哥哥。由此推之,走到异乡,就爱邻人;走到异省,就爱本省人;走到外国,就爱本国人,其间有一定的规律。他的规律,是距我越近,爱情越笃,爱情与距离成反比例,可见孟子所说的爱亲敬兄,内部藏了一个“我”字,不过没有说明出来;若是补个“我”字进去,绘图一看,就自然明白了。如下图(图一),第一圈是我,第二圈是亲,第三圈是兄,第

  四圈是邻人,第五圈是本省人,第六圈是本国人,第七圈是外国人。这个图,就是人心的现象。这个现象,很像物理学上所讲的磁场一般,其规律与地

  心引力相似。由此知人的心性,与磁电相同,与地心引力相同,故牛顿所创的公例,可适用于心理学。

  但上图是否正确,还须加以考验:假如暮春三月,我们约同二三友人,出外游玩,看见山明水秀,心中非常愉快;走至山水粗恶的地方,心中就不免烦闷。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山水是物,我也是物,物我本是一体,所以物类好,心中就愉快,物类不好,心中就不愉快。又走至一个地方,见地上许多碎石,碎石之上,落花飘零,心中对于落花,不胜悲感,对于碎石,则不甚注意。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石是无生之物,花与我同是有生之物,所以常常有人作落花诗,落花赋,而不作碎石歌,碎石行;古今诗词中,吟咏落花,推为绝唱者,无一不是连同人生来描写的。假如落花之上,卧一将毙之犬,哀鸣宛转,入耳惊心,立把悲感落花之心打断。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花是植物,犬与我同是动物,故不知不觉,对于犬特表同情。又假如途中见一狞狰恶犬,拦着一人狂噬,那人持杖乱击,当此人犬相争之际,我们只有帮人之忙,断不会帮犬之忙。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犬是兽类,我与那人同是人类,故不知不觉,对于人更表同情。我与友人分手归家,刚一进门,便有人跑来报道:你先前那个友人,走在街上,同一个人打架,正在难解难分;我听了立即奔往营救,本是人与人打架,因为友谊的关系,故我只能营救友人,不能营救那人。我把友人拉至我的书房,询问他打架的原因,正在倾耳细听,忽然房子倒下来,我先急忙跳出门外,回头再喊友人道:“你还不跑出来吗?”请问一见房子倒下,为什么不先喊友人跑,必待自己跑出门了,才回头来喊友人呢?这就是人的天性,以“我”为本位的明证。(图二)

  我们把上述事实,再绘如下图:第一圈是我,第二圈是友,第三圈是他人,第四圈是犬,第五圈是花,第六圈是石。其规律,是“距我越远,爱情越减,爱情与距离成反比例”。此图与前图是一样的。此图所设的境界,与前图全不相同,而得出的结果,还是一样,足证天然之理,实是如此。今再总而言之:凡有二物,同时呈于吾前,我心不假安排,自然会以“我”为本位,视距离我的远近,定爱情的厚薄,正与地心引力,电磁吸力,无有区别。

  孟子主张性善,还有一个证据,他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

  有怵惕恻隐之心。”其中的破绽,就在文字上都可看得出来。他上文明明提出“怵惕恻隐”四字,何以下文只说“恻隐”不说“怵惕”了呢?这就是一个破绽。怵惕是惊惧的意思,其源出于“我”字。当乍见孺子将入井的时候,心目中共有三物,一是“我”,二是“孺子”,三是“井”。我与孺子,同是人类,井是无生之物。见孺子将入井,突有一“死”的现象呈于吾前,所以会怵惕,接着便向孺子表同情,不能向井表同情;但必须先有我,才有孺子,因为我怕死,才觉得孺子入井是不幸的事。假如我不怕死,就叫我自己入井,也认为是无足轻重的事,不会起怵惕心;看见孺子将入井,当然也认为是无足轻重的事,断不会有恻隐心。没有我,即没有孺子;没有怵惕,即没有恻隐。孺子是我的放大形,恻隐是怵惕的放大形。孟子教人把恻隐之心扩充起来,本是很好的;只是少说了这样一句:“恻隐是怵惕扩充出来的。”于是就引起后人的误会,生出流弊来。尤其是后来的宋儒,未能察出此点,以为“恻隐”是人性的本源,忘却恻隐之上,还有“怵惕”二字,一切议论,以“恻隐”为出发点,不以“怵惕”为出发点,就未免泯灭人性了。他们的学问,以去人欲存天理为入手功夫,于是竟把“怵惕”认为人欲,想尽法子去铲除,那便是去怵惕存恻隐了;殊不知怵惕是恻隐的来源,把怵惕去了,怎么会有恻隐呢?程子的门人,专做“去人欲”的工作,即是专做“去怵惕”的工作,门人中有吕原明者,乘轿渡河坠水,从者溺死,他安坐轿中,漠然不动,他是去了怵惕的人,所以见从者溺死,不生恻隐心。程子这派学说传至南渡,张南轩的父亲张魏公,之战,丧师十数万,终夜鼾声如雷,南轩还夸他父亲的心学很精,张魏公也是去了怵惕的人,所以死人如麻,不生恻隐心。程子自己,自然是去了怵惕的人,所以发出“妇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议论,无怪戴东原说宋儒是“以理杀人”。

  人类的心理,是依力学规律而变化的。力有离心向心二种:第一图层层向外发展,是离心力的现象;第二图层层向内收缩,是向心力的现象。孟子站在第一图里面,向外看去,见得凡人的天性,都是孩提爱亲,稍长爱兄,再进则爱邻人,爱本省人,爱本国人,层层放大,如果再放大,还可放至爱人类爱物类为止,因断定人性是善的,总是叫人把这种固有的善性扩充起来。荀子站在第二图外面,向内看去,见得凡人的天性,都是看见花就忘了石,看见犬就忘了花,看见人就忘了犬,看见朋友就忘了他人,层层缩小,及至房子倒下来,赤裸裸地只有一个“我”,连至好的朋友都忘去了,因断定人性是恶的,总是叫人把这种固有的恶性抑制下去。实则这种现象,无关于性善性恶,只须假定“心理依力学规律而变化”,把牛顿的引力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应用到心理学上,把心理物理,打成一片去研究,岂不简便而明确吗?何苦将性善性恶的名词,哓哓然争论不休呢?

  孟子所说的爱亲敬兄,所说的“怵惕恻隐”,内部俱藏有一个“我”字;但他总是从第二圈说起,对于第一圈之“我”,则略而不言。杨朱取“为我”,算是把第一圈明白揭出了,但他却专在第一圈上用功,第二圈以下各圈,则置之不管。墨翟摩顶放踵,是抛弃了第一圈之我,主张爱无差等,是不分大圈小圈,统画一极大之圈了事。杨子有了小圈,就不管大圈;墨子有了大圈,就不管小圈。他们两家,都不知道:天然现象是大圈小圈层层包裹的。孟荀二人,把层层包裹的现象看见了;但孟子说是层层放大,荀子说是层层缩小,就不免流于一偏。我们取杨子的“我”字,作为中心点,在外面加些差等的爱,就与天然现象相合了。

  至于宋儒“去私”之说,也应当加以分析的研究。私对公而言,二者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假使只知有我,不顾妻子,环吾身画一个圈,妻子必说我徇私;于是把“我”字这个圈撤去,环妻子画一个圈,而弟兄在圈之外,弟兄又说我徇私;于是把“妻子”这个圈撤去,环弟兄画一个圈,而邻人在圈之外,邻人又说我徇私;于是把“弟兄”这个圈撤去,环邻人画一个圈,而国人在圈之外,国人又说我徇私;于是把“邻人”这个圈撤去,环国人画一个圈,而他国人在圈之外,他国人又说我徇私;这只好把“国人”这个圈撤去了,环人类画一个大圈,才可说是“公”。但还不能说是公,假使世界动植矿都会说话,禽兽一定说:“你们人类为什么要宰杀我们?未免太自私了。”草木问禽兽道:“你为什么要吃我们?未免太自私了。”泥土沙石问草木道:“你为什么要在我们身上吸取养料?未免太自私了。”并且泥土沙石可以问地心道:“你为什么把我们向你中心牵引?你地心未免自私。”太阳又可以问地心道:“我牵引你,你为什么不拢来,时时想向外逃走?并且还暗暗地牵引我,你地球也未免自私。”再反过来说,假令太阳怕地球说它徇私,它不牵引了,这地球早不知飞向何处去了。地心怕泥土沙石说它徇私,也不牵引了,这泥土沙石立即灰飞而散,地球也就立即消灭了。这样推想起来,即知道:遍世界寻不出一个“公”字,通常所谓公,是画了范围的,范围以内的人谓之公,范围以外的人仍谓之私。又可知道:人心之私,通于万有引力,“私”字之除不去,等于万有引力之除不去;如果除去了,就会无人类,无世界。宋儒“去私”之说,如何行得通?(图三)

  请问私字既然是除不去,而私字留着,又未免害人,应当如何处置呢?答曰:这是有办法的,人心之私,既是通于万有引力,我们用处置万有引力的法子,处置人心的私就是了。就如所绘三图,大圈小圈层层包裹,完全是地心引力现象,厘然秩然,我们应当取法它,把世间一切事物,安排得厘然秩然,像天空中众星球相维相系一般,而人世就可相安无事了。

  次从古人事迹上求心理的轨道:

  他说:人心虽是不可测度,但从他所做的事上,即可把他的心理考察出来。一部二十四史,是人类心理留下来的影像,我们取历史上的事迹,本力学规律,把它绘出图来,即知人事纷纷扰扰,皆有一定的轨道。作图之法,例如心中念及某事,即把那事作为一个物体。心中一念及它,即是心中发出一根力线,与之联结。心中喜欢它,即是想把它引之使近;如不喜欢它,即是想把它推之使远。从这个相推相引之中,就可把轨道寻出来。

  孙子说:“吴人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这是舟将沉下水去,吴人越人,都想把舟拖出水来,成了方向相同的合力线,所以平日的仇人,都会变成患难相救的好友。凡是历史上的事,都可本此法,把它绘图研究。(图四)

  韩信的背水阵,置之死地而后生,是汉兵被陈馀的兵所压迫,前面是大河,是死路,唯有转身来,把陈馀的兵推开,才有一条生路,人人如此想,即成了方向相同的合力线,所以乌合之众,可以团结为一。其力线的方向,与韩信相同,韩信就坐收成功了。(图五)

  张耳陈馀,称为刎颈之交,算是至好的朋友,后来张耳被秦兵围困,向陈馀求救,陈馀畏秦,不肯应援,二人因此结下深仇,这是张耳将秦兵向陈馀方面推去,陈馀又将秦兵向张耳方面推来,力线方向相反,所以至好的朋友,会变成仇敌。结果,张耳帮助韩信,把陈馀杀死在泜水之上。(图六)

  嬴秦之末,天下苦秦苛政,陈涉一呼,山东豪俊,群起响应,无人从中联络,自然结合起来。这是众人受秦的压迫久了,人人心中都想把它打倒,利害相同,心理相同,成了方向相同的合力线,不消联合,自然联合。(图七)

w w w. xiao shuotxt. n 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李宗吾作品集
厚黑学厚黑学全集珍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