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私密心理学》在线阅读 > 正文 第5章 重口味心理学—谁培养了我那些癖好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私密心理学》 作者:何艳丽

第5章 重口味心理学—谁培养了我那些癖好

  §01 我有暴食症倾向吗

  遇见未知的自己

  我怕变胖,但我经常在无聊、沮丧和愤怒时暴饮暴食,暴食后虽暂时得到满足,但随之而来的罪恶感和焦虑感促使我利用不当方式(如催吐、滥用泻剂等)来清除已吃进的食物。我是不是患了暴食症?

  生活情景再现

  “我以前太胖了,结果催吐了四个月,体重从110斤到了82斤,现在家里那些漂亮衣服都能穿了,以前的裤子也因为太大而扔了,人看上去是漂亮了,可是却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吃饭了。戒暴吃难,戒吐更难。如今,我每次都吃撑,吃撑了再吐掉。

  这种暴食——催吐——暴食的循环从表面上看,它们似乎能让你鱼和熊掌兼得,似乎可以让你吃掉所有的美食而不长胖。

  然而,暴食症对心理和身体健康都是有害的。患者其实都意识到了暴食症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她们觉得无法控制自己,抑郁、尴尬、有负罪感使她们越来越自闭,几乎毁掉了她们的生活。

  心理学大揭秘

  暴食症在医学上被称为“神经性贪食症”,它是一种饮食行为障碍的疾病。患者极度怕胖,对自我的评价常受身材及体重变化的影响。经常在独处或无聊、沮丧或愤怒的情境下,引发暴食行为,无法自制地吃东西,直到腹胀难受为止,暴食后虽暂时得到满足,但随之而来的罪恶感、自责及失控后的焦虑感又促使其利用不当方式(如催吐、滥用泻剂、利尿剂、节食或过度剧烈运动)来清除已吃进的食物。这种症状多出现在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的身上。

  其实,我们身边患有暴食症的人并不在少数,下面是美国精神医学会制订的神经性贪食症的诊断标准,赶快来看看我们自己以及周围的人有没有这些症状吧:

  1.反复发作的阵发性贪食,在短时间内吃掉大量的食物,进食量远远超过正常水平;

  2.用不适当的抵消行为以防止增重,如自我引吐、滥用导泻剂、利尿剂等:

  3.发作性进食和不适当的抵消行为平均至少每周2次,持续3个月以上;

  4.自我评价过分受体型和体重的影响;

  5.神经性厌食症发作期间,不排除神经性贪食症的发作。

  暴食,在我们看来很多时候是在面对压力时,用来调节和控制的一种替代方式,因此它多发于年轻女性身上。许多年轻女性也多在感情出现问题后出现暴食,感情顺利时可以暂时潜伏,一旦遇上新的挫折就会复发。暴食症患者由于在同一时间内吃下很多的食物,同时又会通过各种方式催吐,因而导致身体上从皮肤、牙齿到消化道等各处器官出现问题,是一种很危险的行为。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应对呢?

  多数营养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令患者建立正确的饮食及体重认知的观念;第二件事,是要求患者填饮食日志,包括进食内容、地点及情境,以了解其饮食形态和暴食情形;第三件事,是要患者养成三正餐定时定量的习惯;第四件事,是要准备低热量的食物以取代高热量食物;第五件事,是要避免患者独自进食,且进食时不能做其他事情,如看电视;最后,可利用其他方法转移非进食时间想吃东西的欲望,如散步、聊天等。

  医生一般多采用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治疗方法。因为,它是一个病程较长、难度较大的治疗过程,需要一个全面的由心理和医学专家给出的治疗计划,有时也需要家庭的合作。在一些案例中,家庭问题的解决,对暴食症的康复是极其重要的。

  心理学家认为,治疗暴食症不像治疗感冒那样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它像戒酒一样,需要持续的努力与警觉。暴食症患者往往是“低自尊”群体,所以一有压力,就很容易焦虑,就会习惯性地用食物来缓解。可是,正因为这些人对自己没有信心,常会极端地用身材来评价自己,一旦发觉胖了起来,就会觉得自己丑得要死,因而特别容易复发。所以,要治疗暴食症,提升个体的自尊自信是一个根本工作,但这也是最难的部分。

  §02 我是恋物癖患者吗

  遇见未知的自己

  我非常苦恼,因为每当我看到女性的乳罩、内裤、丝袜等东西时,就有上前抚摸、嗅闻的冲动。如果附近没人,我就会偷回家,并伴有手淫,我觉得自己很变态,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我是不是患了恋物癖?

  生活情景再现

  霍某出生于工人家庭,父亲因工作关系经常不在家,家人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其父嗜酒如命,性格粗鲁,脾气暴躁,在家时常与霍某母亲争吵,动辄打人。

  九岁时其父母离异。霍某憎恨父亲,依恋母亲,由于缺乏母爱,所以愿意和女孩一起玩耍,并因其少年老成,懂得关心体贴别人,常博得身边女孩的好感。

  十二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姐姐裸体洗澡后穿着内衣躺在床上,他当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性冲动。此后经常想起那一幕,并伴有手淫。

  大二时他与一个女生谈起了恋爱,两个人的感情很好,也有了性生活。相爱三年后,女方家长棒打鸳鸯,女朋友被迫嫁给他人。霍某为此伤心欲绝,便借酒浇愁,酒后常拿出女友之前的内衣裤,边抚摸边手淫。

  有一次,他从女工宿舍楼旁路过,看到晒在外面的女性内裤,心中突然产生一种冲动,迅速上前偷取了两条,这种紧张而又刺激的感觉让他非常满足。从此,每当他路过这幢楼时,就不由自主地寻找晒着的女性内衣。一旦看见就极度紧张,心跳加快,意识也开始变得有些模糊,只想偷走这些内裤和胸罩。有时他去商店购买这类物品,有时则直接钻进女更衣室、女浴室去窃取。他自知行为变态,也曾下决心痛改丑行,写下许多自我警告的话,但每当看到女性内衣时,就开始身不由己,难以自制。

  心理学大揭秘

  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被称作恋物癖,狭义的恋物癖是指通过接触异性穿戴和使用的服装、饮品等来唤起性的兴奋,获得性满足。广义的恋物癖是指,所恋的对象不仅包括异性穿戴的那些无生命的物品,还包括异性身体的某一部分,通过接触异性身体的某一部分来获得性满足。

  在我们的身边或许就有这样的人:

  1.千方百计地收集异性的东西,不惜冒偷窃被抓、名誉扫地的风险不停地到处寻找,若拿不到这些东西,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2.对异性毫无兴趣,只对异性的物品感兴趣,至于这些物品是什么人的则无关紧要。而一般人的心理则正好相反,是一种“爱屋及乌”的心理。

  3.一边抚摸、看着或闻着这些物品一边以各种方式达到性高潮,如有人在手淫或性交时也带着这些物品。

  不错,这种人便是恋物癖患者了。恋物癖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患者在偷窃异性物品的前后心理也是相当复杂的。没有得手之前,往往感到焦虑、紧张和不安;一旦得手,虽然性心理得到了满足,但常常又会因憎恨自己的这种行为而产生自责、悔恨、自卑等心理。可是到了下次,又会忍不住地要去偷,因此经常是有改过之心,无改过之举。

  一般来说,恋物癖患者以男性为多,他们对异性本身或异性的性器官没有兴趣,而把兴趣集中在女性的内衣裤、胸罩、头巾、衣服或异性的头发、手、足、臀等部位来取代正常的性交以激起性兴奋,获得性满足。

  恋物癖没有被社会大众正确认识,甚至不乏有的医生也缺乏相应的科学理解,以至于最早的时候被认为是流氓行为,后来甚至被称为性变态行为。现在医学界认识到这是一类性偏好障碍,与道德水平和意志力无关,与个人成长经历、家庭、社会文化环境、压力、性教育不当等有关。

  那么,要如何预防这种恋物癖呢?心理专家认为:

  1.处理好恋母情结的转化

  对于恋物癖等性偏好障碍的防治要从幼儿开始,尤其是处理好3~5岁时幼儿恋母情结的转化。比如,母亲方面不要过于溺爱男孩,另外在孩子面前强化其对父亲优良品质的认可。

  2.避免不良的性刺激

  母亲在男孩3岁以后不宜与他同床共眠,不要在孩子面前穿着内衣,不要玩弄男孩的性器官,夫妻亲密行为尤其是性生活要避免让孩子看到。

  3.及时正确的性教育

  在不同年龄阶段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征进行及时正确的性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两性生理和心理的差异,消除对异性的过分神秘感,发生早恋时不要一味地打压,而要合理地引导。

  §03 我有恋母情结吗

  遇见未知的自己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男子婚后仍让母亲帮其搓澡,妻子难以忍受与其离婚,很多人对这个男人进行口诛笔伐,甚至辱骂。这让我的心里也不舒服,因为我也特别依赖母亲,难道我也有恋母情结吗?

  生活情景再现

  恋母情结的说法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

  拉伊奥斯年轻时曾经劫走国王佩洛普斯的儿子,因此遭到诅咒,他的儿子俄狄浦斯出生时,神谕表示他会被儿子杀死,为了逃避命运,拉伊奥斯刺穿了新生儿的脚踝,并将他丢弃在野外。然而奉命执行的人心生怜悯,偷偷将婴儿转送给科林斯的国王波吕波斯,由他们当亲生儿子般扶养长大。

  俄狄浦斯长大后,因为德尔菲神殿的神谕说,他会弑父娶母,不知道科林斯国王与王后并非自己亲生父母的俄狄浦斯,为避免神谕成真,便离开科林斯并发誓永不再回来。

  俄狄浦斯流浪到忒拜附近时,在一个岔路上与一群陌生人发生了冲突,失手杀了人,其中正包括了他的亲生父亲拉伊奥斯。当时的忒拜被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所困,因为他会抓住每个路过的人,如果对方无法解答他出的谜题,便将对方撕裂吞食。忒拜为了脱困,便宣布谁能解开谜题,从斯芬克斯口中拯救城邦的话,便可获得王位并娶国王的遗孀约卡斯塔为妻。

  后来正是由俄狄浦斯解开了斯芬克斯的谜题,解救了忒拜。他也继承了王位,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为妻。

  后来,受俄狄浦斯统治的国家不断有灾祸与瘟疫发生,国王俄狄浦斯因此向神请示,想要知道为何自己的国家灾祸不断。最后在先知提瑞西阿斯的揭示下,俄狄浦斯才知道他是拉伊奥斯的儿子,杀父娶母的悲惨命运终究应验在了他的身上。震惊不已的约卡斯塔羞愧地上吊自杀了,而同样悲愤不已的俄狄浦斯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并进行自我放逐。

  心理学大揭秘

  根据这个故事,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一种欲望称为“俄狄浦斯情结”。通俗地讲,它是指男性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无论到什么年纪,总是服从和依恋母亲,在心理上还没有断乳。

  恋母情结不是什么道德问题,而是男人的一种正常心理,一个男人根据其从小到大生活环境的不同,恋母情结的程度也不同。有的男人在儿童时期在外面受到欺负,他就向母亲求助,他认为最安全的港湾就是母亲的怀抱。这样,男人成年后,在社会上遭受挫折,往往会把自己对母亲的依恋投射到恋爱或者婚姻对象身上,女友或妻子的怀抱便成了他最安全的港湾。

  由于生活赋予男人的角色过于沉重,要他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他必须坚强,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内心难免会产生恐惧和焦虑。可是男人内心的“问题”,又不能随便对外人说,他要诉说,最好的求助对象就是妻子或女友。所以,有的男人希望找年长女人做恋爱或结婚对象。中国有句老话,“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五赛过母”,就跟男人的这一心理有关系。

  有些男人将恋爱和婚姻当作恋母情结的继续,所以有很多男人会选与母亲相似的女人做妻子,有意无意地将妻子与母亲进行比较。他们中的许多人,把挣来的钱一交,就不管这个家了,甚至出差的提包、晚上的洗澡水也要女人为其准备妥当,衣服鞋袜脏了随手乱扔,等女人来收拾。他们感到最幸福的事不是自己去拥抱女人,而是躺在女人的怀里。

  许多男人对恋人的依赖就像童年时对母亲的依赖一样,同时他们又像孩子一样企图得到绝对的自由。一旦恋人或妻子出门,他们就像脱离了管束的孙猴子,在家里“大闹天宫”:方便面袋子、臭袜子、脏衣服等一大堆,把家里弄得乱糟糟的。他们翻着日历盼望女人早日回来照顾自己的生活。

  许多时候,男人期望爱人能像母亲一样宠爱、宽容自己,在他们劳累一天之后,打开家门时,会有一桌热腾腾的饭菜。或许,男人想要的家,其实很简单。

  §04 为什么我特别喜欢购物

  遇见未知的自己

  我的性格有些内向,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因而一有空闲就跑出去或在网上疯狂购物。买东西的时候心里特别兴奋,可买来后有时连包装都不打开。我觉得自己很败家,但就是改不了,怎么办呢?

  生活情景再现

  2009年美国上映了一部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

  电影中的女主人公丽贝卡是一个财经杂志的记者,她和最好的朋友苏西住在—起。因为购物成瘾的缘故,虽然大学毕业后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却一分钱也没攒下。很讽刺的是,一身名牌、美丽动人的她实则因疯狂购物而债台高筑。

  虽然作为财经记者的丽贝卡百分之百明白应该如何理财,但是购物之瘾犹胜毒瘾,一方面教人如何理财,而另一方面自己又难以自拔地挥霍无度,结果只能选择不断地自圆其说或不闻不问来逃避债务。

  面对接踵而来的账单,丽贝卡曾经试图戒掉购物瘾,最终却在品牌店的诱惑中败下阵来。

  美国有不少这样的购物狂。每到周末,他们就会特别兴奋。他们疯狂采购,满载而归,但对自己的“战利品”却极少有满意的。他们的衣柜里堆满了没摘掉标签,甚至没打开包装的新衣和手提袋。

  这种病态的购物行为,可能带来经济负担,还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据统计,美国已有1000万人患有类似购物狂的精神障碍,而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有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因透支信用卡成为负债累累的“卡奴”。

  你是否想起了《购物狂》中张柏芝饰演的方芳芳?她们的情形都属于心理学中的“购物狂”。相信每个人的身边都有这种人,他们一进商场就会突然变得很兴奋,不管是否需要,东买西买总能拎一大堆东西回家。不过,如果这种“兴奋”是适度的,且没有达到病态的程度,那么,还是可以放心的。

  心理学大揭秘

  心理学家认为,购物狂是指完全不假思索地购买各种物品,如衣物、小装饰品等,该现象多出现在女性身上。

  近年来,购物狂渐渐被认为是一种心理疾病,有心理学家尝试以药物控制购物狂的购物习惯。

  心理专家分析说,如果一个人不是因为需要某些商品而疯狂购物,那可能是得了一种病态性的心理疾病。购物狂对商品有一种病态的占有欲,当她们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就会特别冲动,哪怕是对自己来说毫无用处或者是重复购买的商品,都会不假思索地掏钱购买。如果看见了不买,心里就会堵得慌,但往往买了之后又后悔。

  如何控制你的购物冲动,更加合理地消费呢?心理医生认为改变购物模式——从行为上逐渐控制自己的购物欲——是比较有效的。

  购物上瘾的人很多事后都后悔,所以购物之前养成“作计划”的习惯,可以在没有打折或者闲暇的换季时列出自己需要的物品,养成记账的习惯,可以坚持记录大件商品或大笔消费的支出金额,减少盲目支出。要把购物时间排到日程安排上,限定一个大致的时间,可以避免因挑选时间长、范围广而造成的购物过剩。

  很多热爱购物的人都有使用信用卡的习惯,而刷卡不利于养成合理的消费观念,建议购物上瘾的人使用现金支付,这样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消费额度,利于自己对购买行为进行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人不仅高消费,消费时还会情绪过分高涨,不合理消费次数不断增加,这可能是现实中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通过购物来逃避问题。这样的购物狂如果同时还有话语格外多、特别开朗,很可能有抑郁或者躁狂的倾向,需要进行心理方面的专业检查。

  §05 我有洁癖吗

  遇见未知的自己

  我不喜欢别人用我的毛巾,不喜欢别人坐在我的床上,如果有人在我之前用了水龙头,那么我在用的时候会把水龙头冲洗几遍,甚至有朋友来家里做客,在他们走后我会把门把手擦一下,我是不是有洁癖啊?

  生活情景再现

  据说在日本,你骂人家是傻瓜,人家未必生气;你若骂人家脏,那人一定与你玩儿命。日本几乎可以说是公认的“洁癖之邦”了。在日本,几乎所有的商品,大如钢琴、汽车方向盘,小如棒球手套、内衣、圆珠笔、银行存折等都要经过灭菌处理。地铁车厢里,许多妇女厌恶接触扶手圈,不得已时就用手绢将手包起来。更有甚者,出门时随身带着消毒剂与除臭剂,以便对便桶、垫圈进行消毒。洁癖不仅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甚至还有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有一对日本夫妇结婚三年不孕,去医院检查,一切正常。后来才查明,不孕的原因竟是因为妻子一直固执地认为性是污秽的,把洁癖带到了性生活中了。

  心理学大揭秘

  心理学家认为,洁癖很大部分原因来自于遗传,病人中有七成具有强迫性人格,这是洁癖的内在心理基础。另外,外在的社会心理因素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有些人在强迫性人格的基础上,逐渐出现洁癖的症状,特别是进入青春期,身体出现明显变化,与社会交往日益密切带来的不适应,均可导致症状的出现和加重。还有一些人是在外界的不良刺激下诱发洁癖的,包括长期的精神紧张,如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变换加重了负担,工作要求过分严格,或者处境不顺利,常担心发生意外等。

  洁癖多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治疗。一般来说,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这样几种方法来进行治疗:

  第一,请患者把自己害怕的东西和场景从轻到重写出来,然后每天从最容易的事情入手控制自己的行为,并逐渐减少洗手的次数和时间。

  第二,找出洁癖的原因,用科学知识消除误解,然后让患者改变思维方式。对于有洁癖的孩子,家长应积极配合,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不要对孩子的清洁状况过分苛求,让孩子学会控制行为,对孩子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

  此外,常见的还有满灌疗法,让患者坐于房间内,请其好友或亲属当助手,患者全身放松,轻闭双眼,然后让助手在患者手上涂各种液体,如清水、墨水、米汤、油、染料等。涂液体时,患者应尽量放松,而助手则尽力用言语形容手已很脏了,患者要尽量忍耐,直到不能忍耐时睁开眼睛看到底有多脏为止。而助手在涂液体时应随机使用透明液体和不透明液体,随机使用清水和其他液体,这样,当患者一睁开眼时,会发现手并不脏,起码没有想象中那么脏,这对患者的意识是一个冲击,说明“脏”往往更多来自于自己的意念。

  §06 我是神经性厌食症吗

  遇见未知的自己

  看到瘦人穿衣服特别好看,我一狠心就开始疯狂减肥,刻意把体重下降至正常生理标准以下,并极力维持这种状态。结果现在看到食物就感觉厌恶、想吐,瘦得皮包骨头,我是得了厌食症吗?

  生活情景再现

  英国有一位厌食症患者妮可拉·霍布斯,她的体重甚至不足29公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她一直在死亡的边缘徘徊。当时她的血检显示,严重的营养不良已经导致她的身体遭受了重大的损伤,若不住院治疗可能就会没命。

  妮可拉在15岁时患了厌食症,因此变得瘦骨嶙峋,并且还浑身不舒服,甚至在病情最重的时候她还拒绝喝水。尽管她想方设法想让自己胖起来,但努力并没有取得成功,体重眼看着就落到了29公斤,而她有1.63米高。

  最后还是一位教师建议她去看看医生。2006年起,妮可拉一直遵照医生的嘱咐饮食和锻炼。

  终于在经过长达4年的不规则饮食“折磨”之后,19岁的妮可拉终于恢复了健康。今年,她终于可以和家人一起坐在餐桌前共享圣诞大餐了。

  德国耶拿大学医院在12~32岁之间的七百多名大学和中学的学生中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每三个女中学生中就有一个具有厌食症的早期症状。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小畅是个聪明伶俐、学习上从不用大人操心的孩子,大二暑假回家后,小畅的父母突然发现孩子瘦了,就想给她多补些营养,可有一次小畅的母亲看到小畅居然把刚吃的东西偷偷吐了。母亲当时没声张,仔细观察几天后才明白,小畅这样做已经很长时间了。母亲问她为什么,小畅说她怕长胖,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小畅现在已经读研究生了,按说人也长大了,该成熟些了,但她却吐得更厉害了,身体也越来越差——半年多都没有来月经。她的母亲一着急,生意也不做了,到学校来看她,一看吓一跳,小畅的脸色又暗又黄,头发干枯,而且脱发严重,于是赶紧带她去医院检查。

  心理学大揭秘

  心理学家说:“厌食症就是由于怕胖、心情低落而过分节食、拒食,造成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甚至拒绝维持最低体重的一种心理障碍性疾病。”

  厌食症主要包括小儿厌食症、青春期厌食症以及神经性厌食症,其中以神经性厌食症居多。厌食症患者多有治疗上的困难,所以有10%~20%的人早亡,早亡原因多为营养不良引起的并发症和精神抑郁而引发的自杀行为。

  医学心理学教授斯特·劳斯认为,厌食症是青春期最常出现的心理障碍之一,是除了抑郁症之外最容易导致死亡的心理疾病,大约10%的厌食症患者会因此而死亡。由于女孩容易受广告的影响追求苗条身材,所以通常女孩比男孩更易患上厌食症,尤其是那些学习压力大和追求完美的女孩。

  厌食症多见于那些谨小慎微、自我控制能力强的成功女性,因为她们多有过度追求身体苗条的心理。由于担心发胖,认为胖就是不健康、不美,瘦了就有精神、有魅力,所以对身材的要求和对自己的期望使她们非常注意控制饮食和体重,所以少吃或不吃食物,或者吃进后再设法吐出来,久而久之便导致了厌食症的发生。

  厌食症的治疗方法有很多,比如西医的手术治疗、精神科药物治疗,中医的中药治疗、推拿疗法等,但其实厌食症的心理治疗也很重要。

  心理学家认为,对厌食症患者应当疏导其心理压力,使其对环境、对自己有客观认识,找到适应社会的角度及处理和应付各类事件的能力;重塑其对健康体魄和标准体重的认识,以及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让其多了解食物、营养学方面的知识;限制其活动范围及活动量,随着体重的增加,逐步奖励性地给予活动自由;对于家庭关系紧张的患者,必要时可请患者作家庭心理治疗。

  §07 我有恐怖性神经症吗

  遇见未知的自己

  小时候一天晚上,我和玩伴去抓金蝉(俗称知了猴),刚走到小树林里,忽然发觉一个东西飞在了我的肩头,一看竟是一只蝙蝠,顿时吓得大哭起来。后来一看到小树林就心跳加速、冒汗。我是不是得了恐怖症?

  生活情景再现

  护士小芸今年27岁,平日工作积极,领导和同事对她评价都很好,但最近她竟然有些不敢出门了。问其原因,原来她害怕看见花圈。她说只要一见到花圈就觉得头晕目眩,接着便全身冒汗,心跳加快,神经紧张。发展到后来甚至听到哀乐或别人提到“花圈”二字都会胆战心惊。

  这是为什么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小芸对花圈如此恐惧呢?

  原来,在一个月前的某个晚上,她从梦中惊醒,因为她在梦中看见屋里的墙上挂着一个大花圈。小芸的丈夫忙开灯,可墙上什么也没有。一关灯,花圈似乎又出现了。后来,丈夫发现她所说的花圈原来是窗外树枝在墙壁上的投影。虽然小芸也发现使自己害怕的花圈是树枝投影,但从此就对花圈产生了莫名其妙的恐惧,见到花圈便紧张不安。

  心理学大揭秘

  其实,每个人都有过恐惧的经历,但并非都像小芸那样强烈。就好像一个弱女子面对歹徒的匕首时双腿打战一样,这是合理的恐惧。但如果一个人走在大街上,因害怕旁边的高楼突然坍塌将他砸死而不敢上街,这就有点儿不正常了。

  这种症状,心理学上称之为恐惧症,通常是指对特定的事物或情境产生的一种无理性的、不适当的恐惧感。

  其实,恐惧症的形成并不像表面看上去的那么简单,或许从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更深一层的心理因素。就像护士小芸的故事,其实在噩梦之前还有一个前奏。起因是她对一个病人的特护工作,这个病人患的是晚期肝癌,常年的病痛折磨让他极度烦躁,经常呵斥护士,因而护士们也颇有微词,甚至当面指责他,可是小芸却因为怕惹事而选择了忍耐。后来病人因为抢救无效而去世。事后,死者家属以死者所在单位的名义向医院反映了护士的有关情况。医院领导在大会上严厉批评了特护的几位护士,却特别表扬了小芸,号召大家向她学习。如此一来,小芸觉得自己一下子被置于大家的对立面,因而十分紧张。但她一直克制着自己内心的紧张和焦虑,在别人眼里,她并没有什么异常。这种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就出现了上面那个梦。

  根据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恐惧症是由于当事者压制的潜意识里的本能冲动导致的。

  小芸就是如此,在护理那位癌症患者的过程中,她产生了厌烦的情绪,但一直没有表露出来。在患者死后,她觉得终于解脱了,但内心又隐约为自己曾经的态度和想法而感到内疚。后来,院领导的表扬又让她担心自己被同事疏远,在持续的压抑之下,因患者之死这件事所带来的复杂情绪终于转化为对花圈——情绪具象化——的恐惧。很显然,花圈代表整件事情,在这里,“整体恐惧”被缩小为“局部恐惧”,小芸只是在潜意识里选择了“花圈”这一替代物。

  恐惧症的心理治疗应该先由医生向有此症状者系统讲解该病的医学知识,使患者对该病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从而能分析自己起病的原因,并寻求对策,消除疑病心理等。要适时地减轻焦虑和烦恼,同时要主动配合医生的药物或者心理治疗。

  §08 我有酒精依赖症吗

  遇见未知的自己

  都说“小酌怡情,酗酒伤身”,可我现在是高兴了喝酒,以酒助兴;愁苦了喝酒,借酒浇愁。想借却戒不掉,家人管得厉害了,就偷偷藏酒喝,酒精已经严重影响了我的工作和生活,我是不是有了酒精依赖症?

  生活情景再现

  这天,心理医生接待了一位“酒精依赖”患者,他因为喝酒成瘾,不但丢了工作,还导致妻离子散。“医生,我很痛苦,我也不想喝酒,但我控制不住自己。每次酒醒后,我都后悔万分,但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闻到酒味,我就想喝。”

  这位病人抱头痛哭,边哭边诉说自己的不幸。他原本是一个公司的高管,薪水很高,妻子是他的大学同学,两个人还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儿子,日子过得十分美满。但是,随着职务越来越高,他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公司内部竞争异常残酷,为了保住饭碗,他每天都拼命地工作,而晚上回到家,为了缓解压力,他便借助酒精麻醉自己,久而久之,就上瘾了。

  后来,他多次因喝酒误事,业绩也不断下降,公司将他辞退了,而妻子苦劝无果后,也带着儿子离开了他。

  心理学大揭秘

  酒能令人心情舒畅、忘却烦恼、全身放松、减轻疲劳、振奋精神,因此,酒成为人们喜爱的饮品之一。大量科学研究表明,偶尔或少量饮酒能起到活血化淤的作用,对人的健康有益。但是,如果长期过量饮酒,嗜酒如命,那么对个人和社会就有害无益了。

  随着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许多人需要借助酒精才能缓解压力,而他们在借助酒精缓解压力的时候,也在不知不觉中对酒精产生了依赖,也就是人们俗称的“酒瘾”。

  酒精起到了麻痹神经的作用,于是有人就开始迷恋喝醉之后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仿佛此刻所有的问题都不存在了。久而久之,酒瘾越来越大,到最后难以自拔。酒瘾在危害身心健康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大多数饮酒成瘾的人同时具有某些心理问题,比如嫉妒妄想症,长期嗜酒的男性会引起性功能障碍。在性功能障碍的基础上,常产生嫉妒妄想,怀疑妻子不忠,从而无故谩骂、殴打、侮辱、虐待妻子。而且,酒瘾会让人的人格出现问题,有的人因此变得玩世不恭或多愁善感,有的变得待人冷漠或不可理喻等。可见要解决酒精依赖,必须重视心理健康。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何艳丽作品集
私密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