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舍与得的人生经营课》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9章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舍与得的人生经营课》 作者:赵丽荣编著

第19章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2)

  这世界本身就有太多的无奈,也有太多需要我们追求的东西,如果总是把自己放入永无出头之日的忙碌追寻之中,便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无法自拔,便失去了怡然生活的意义。所以我们要释放自己,不必患得患失,不必伤感彷徨,始终平常淡然。悠悠岁月中,我们都是你来我往的过客,所有的故事都是人生舞台上必然上演的剧目,我们大可从容走过,无须彷徨,无须失意,无须痛苦。不要计较太多,无所谓对与错,很多事情都已如稍纵即逝的烟花,飘然远逝,再惊天动地的事情最终也会在弹指一挥间化为乌有,疯狂之后终将归于平静。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对一切,保持一种怡然心境。正如徐志摩《再别康桥》的人生境界:“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郑板桥是经过了大起大落的人,虽然官做得并不大,但他对官场的尔虞我诈是心知肚明的。他知道,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他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是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的,既然无法改变,那就只能接受。反感只能带来“愤世嫉俗”的消极心态,倒不如“难得糊涂”,用“笑看天下可笑之人”的平和心态面对眼前的一切,尽管这一切并不是自己愿意看到的,但是就当时的状况,郑板桥是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那个时候,官场中肮脏丑陋的东西太多了,让你根本无法睁开眼,要想在正义与黑暗的夹缝里生存下来,并且能厚积薄发,暂时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现在不能“忍辱负重”,就算以后有什么雄心大志,也不会有实现的那一天。

  林则徐经历的也是真正的大起大落。他是在年近花甲之时,被流放到新疆伊犁的。那个时候,他的仕途一落千丈,前途一片渺茫。昔日的辉煌,已成过眼烟云,从声名赫赫的两广总督到被皇上革官免职,从威震四海的英雄到发配边疆的罪臣,因大功获重罪,实在是冤。从1840年9月到1842年3月,林则徐先后被革职查办,以“四品钦衔”赴浙江军营效力,革去“四品钦衔”遣戍伊犁,改遣开封协助王鼎治水,最终被流放伊犁,整个过程历时一年半,前后跨三个年度,其结果,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伤心。尤其是最后一次,林则徐治水立了大功,按惯例应可将功折罪,但道光帝仍将林则徐发配伊犁。王鼎不平,向皇上当面苦谏,不成,便自杀,成为一时震惊朝野的“尸谏”事件,然而,道光帝依旧无动于衷。林则徐身心俱疲,国难当头,报国无门的绝望,加上治水劳累、戍途奔波,林则徐在西安大病两个多月,到1842年8月才从西安起程,踏上流放伊犁的漫漫戍途。

  这是一个流放者永远刻骨铭心的伤口,面对这样的大起大落,在我们看来,他应该抱怨、消极、绝望。但是,在苦不堪言的逆境中,林则徐选择了平和地面对,最终战胜了自己,越过了新的生命高度。流放伊犁,没有将林则徐打倒,反而给了他怡然面对人生的信念,反而成就了他的英雄梦。正如他亲手所书《观操守》一文中所言:“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饿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

  人生如戏,林则徐一生最精彩的戏分,恰恰是他被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而此前的一切,似乎都是为那悲壮的“大起大落”所作的铺垫,所制造的落差,所积蓄的能量!

  只有真正经历了大风大雨的人,才能做到将一切看做“没什么大不了”,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随意地来、自如地去,平静如常。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看透秋云春梦,接受世事无常。

  事实上,只要你真正理解了“无常”的意义,你就会觉得一切无所谓,才能大彻大悟,才能看透人世间的烦恼失落,享受悠悠岁月,经过幽幽暗暗反反复复的追寻,就会明白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4、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我们总以为人生幸福来日方长,君不见朝如青丝暮成雪,是非成败转头空。生命宛如蜡烛,用一时少一时,既然人生苦短,何不平和对待?面对那些悲欢离合,要顺其自然,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纵然曾经“高朋满座”,现在“曲终人散”,那又如何?只要你有海的胸襟,花儿必会为你开放,鸟儿必会为你歌唱,你将满眼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不亦乐乎!

  有这样一个生活场景:

  某个秋日的黄昏,一阵嘤嘤的哭声传来,顺着声音寻去,昏暗的墙角处坐着一个女孩,捂着脸在低声哭泣,旁边蹲着一个男孩,轻轻用手摸着女孩的头,默默无语。不知这女孩为什么如此伤心地哭泣,也许是惨遭朋友背叛?也许是亲人出了什么事?也许是家里遭遇变故?

  像这样的事每天都会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四季变化,人生也变化无常。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那些人生的酸甜苦辣,任凭我们如何逃避都不能脱身,而且躲避不是办法,最终还需面对,现实是改变不了的,就如四季变化一般,是人力所不可为的。人生道路上,不喜欢的、喜欢的,都要接受,都要去面对。那么,我们该怎么面对呢?

  最重要的是要练就一种刀枪不入的平常心。心灵的平和宁静是一种超然的境界,它让你在高朋满座时不会失常,曲终人散时不会心灰意冷。迎接生活的美酒鲜花,我坦然;面对生活的刀光剑影,我洒脱。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心灵的平和总被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搅得痛苦、烦躁、失落、惆怅……幸福就这样被腐蚀着、剥夺着、吞噬着,身心负重累累,备受折磨。那些悲欢离合,使我们忐忑不安、郁郁寡欢、懊恼神伤、百无聊赖。想安静一下却总是心猿意马;想工作却总是精神委靡;想出去走走,却毫无兴致;想找人聊聊,又不知从何谈起……深陷这类情绪的“沼泽地”而无法自拔,使我们变得惶惶而不可终日。

  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中这样写道:“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古人都已经看透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我们还有什么看不开的?想想看,人生一世昙花现,都在虚无缥缈中。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哪一个没品尝过悲欢离合的滋味?为功名处心积虑,为利禄你夺我争,为情感操心烦神,整日伤筋动骨,无平静之时。遭遇逆境,仰天长叹;备受打击,委靡不振。何必?殊不知,花开花落年年有,而人生无法再轮回。

  人生只不过是我们生命中的一段旅途,赤条条来,又赤条条而去。总以为人生幸福来日方长,君不见朝如青丝暮成雪,是非成败转头空。生命宛如蜡烛,用一时少一时,既然人生苦短,何不平和对待?面对那些悲欢离合,要顺其自然,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纵然曾经“高朋满座”,现在“曲终人散”,那又如何?只要你有海的胸襟,花儿必会为你开放,鸟儿必会为你歌唱,你将满眼是良辰美景,赏心悦目,不亦乐乎!

  有一位老人患上了绝症——肺癌。当老人得知自己命不久矣时,心境极其平和,他深知,遭遇人生悲欢离合在所难免,事已至此,难过是无济于事的,既然天不助我,那我只能自己帮助自己。于是,他立下遗嘱后,便骑着自行车外出四处游玩。仅仅几个月,他游遍了很多一直想去却没有时间去的地方,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认识了许多朋友。一路上,许多好心人帮助过他,他也帮助过许多不幸的人,甚至开导过几个像他一样患绝症的人。后来,因为老人心境特别平和,他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病魔也似乎被他的从容吓呆了,只能靠边站了。

  看来,平和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可以让人“起死回生”。这位老人就是用行动证明了:一个被病魔缠身的人,只要他愿意用平和的心态与病魔作斗争,平静从容地面对自己,面对不幸,面对人生的曲终人散、悲欢离合,那他肯定会成为一个幸运的人。

  宋代词人蒋捷,在《听雨》一词中是这样描述的:“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发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这首词娓娓道来的,是“三次听雨”,概括了人一生的境遇;年少的蓬勃和激情,壮年的压抑与奔波,晚年的凄苦与无奈……其间道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一首歌总有唱完的时候,一场戏总躲不过落幕的结局。曲终,人散,不要落寞,无须伤感,收回飘飞的思绪,静静地,让一切回到原点,尽管有深深的无奈,但是必须要平和地接受,因为无论怎样华丽的灰姑娘,12点的钟声一敲响,一切又将回到原点。该来的就让它来吧,该走的就放它离去吧,唯有平和地面对人世的悲欢离合,才能获得幸福的垂青。

  是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谁能预料,也许,明天的自己将走上另一段悲欢。聚散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平和”的丧失。失去了平和的心境,快乐必将在人生的“曲终人散”后郁郁而终。

  所以,面对无奈的“散场”,唯有平和,才能走远路,不怕万水千山;唯有平和,才能干大事,敢于倒海翻江,扭转乾坤;唯有平和,才能临危不乱,举棋若定,化险为夷;唯有平和,才能善待自己,善待生活,善待人生,善待生命……

  生活就是这样,逃不过的悲欢离合,躲不掉的曲终人散。所以高朋满座,我不眩晕;曲终人散,我不孤独。平静地面对风雨跌宕,生活必将会呈现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5、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人生的大智慧

  世上有走不通的路,也有翻不过的山,遇到翻不过的山选择平心静气地掉头而回,这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稳定自己的心态,不受外界的影响,不以一时的“得”而过分喜悦,也不因为一时的“失”而烦恼,要知道,万物自有它自己的规律。但愿我们对待自己的未来都能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提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无为”心态,意即无论外界或自我有何种起伏喜悲,都要保持一种豁达平和的心态。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说:“别人用一年做成的事我用两年,别人用五年做成的事我用十年,别人用十年做成的事我用二十年,实在不行了我就每天保持平和的心境,当他们离开这个人世的时候,我还愉快地活着。”

  自古以来,生活难免充斥物欲,要不然范仲淹在北宋的时候也不会写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诗句。物质带给我们的快乐到底有多大?当看到别人富甲一方时,当失去某些东西时,我们的心是否乱了?我们是不是以物喜了?我们有没有以己悲过?

  战国时期,长城外住了一位老翁。有一天,老翁家里养的一匹马无缘无故走失了。在塞外,马是负重的主要工具,所以,邻居都来安慰他,这位老翁却很不在乎地说:“这件事未必不是福气!”过了几个月,走失的那匹马居然带了一匹胡人的骏马回家,这真正是赚了,邻居都来庆贺。这位老翁却说:“这未必不是祸!”几个月后,老翁的儿子骑这匹胡马摔断了大腿骨,邻居们佩服老翁的料事如神之余也赶来慰问,而这位老翁却毫不在意地说:“这倒未必不是福!”事隔半年,胡人入侵,壮丁统统被征调当兵,战死沙场者十之八九,而老翁的儿子却因为摔断了一条腿免役而保住一命。

  塞翁这种透过长远看现在、利弊并重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自然会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这种平和的心态为生活平添了一份和谐,实乃人生的大智慧。

  生活中,物质不是评定幸福与快乐的唯一准则,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平常心,不为名利所累,不为世俗所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轻松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细细说来,“不以物喜”之“物”就是金钱、房子、车子、职位、权力,也就是名和利。“物”说白了,就是你的财富、你的成就、你认为值得炫耀的人生价值。

  “不以物喜”不仅仅是指不为物质名利所累,还有一层含义,意即:得到的已经得到了,何必沾沾自喜,现在的财富和名利只是证明了过去的价值,在任何时候都别把自己太当回事,无论你曾经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就,就算是站在了辉煌的浪尖,依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千万要记住,我们的路还很长,更多的机会和挑战还在我们的前头,如果我们只会欣赏现在的“物”,那么我们就可能会失去更广阔、更美好的未来。

  “不以己悲”,说的是人只要活着,在任何时候都别把自己不当回事,不要在看到自己的弱点或是失败的时候就轻易否定自己,让自己陷入沮丧的情绪中,这样也许就完全限制了自己天马行空的自由心境,完全埋没了自己,是不值得的。

  人的一生面临太多得失,所谓“得失”,也许真的有得必有失;所谓“舍得”,也许真的先舍才有得!

  其实,人生中的得失挫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化悲伤为力量。是的,当不如意时,就把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吧,不要为那些不顺心的事潸然泪下。让那些落寞的往事慢慢沉淀下去,才可以充分体会到生活的快乐和明媚。无论面对失败还是成功,都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都要保持一种恒定平和的心态,不因一时的成就而得意忘形,也不因一时的挫败而妄自菲薄,世间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大可一笑而过。

  晋迨禅师酷爱种植兰花,视兰花为友。

  一日,晋迨禅师应邀出去讲经说法,行前让弟子好好照看兰花。

  弟子知道禅师钟爱兰花,因而看护得十分仔细。然而越是仔细越是出错,在浇花时他不小心将兰花架子撞倒,瓦盆破碎,花叶零落。看着一地的残花烂泥,弟子吓坏了,不知道如何是好。

  晚上,禅师回来,弟子报告了此事,以为禅师一定很生气,请求师父惩罚。没想到晋迨禅师竟然平静地说:“你不是故意的,又晓得毁坏东西不是一件好事,以后会更小心做事,我还惩罚你做什么?我的确喜欢兰花,视兰花为友。但我种兰花的目的是为了香花供佛,美化禅院的大众心境,不是为了生气烦恼啊!”

  禅师之所以如此平和,是因为他虽然喜欢兰花,但心中并没有将兰花视作自己毕生的牵挂(因为“牵挂”是丧失平和的“心理障碍”),因此,兰花的得失,并不影响他心中的悲喜。

  世上的任何东西,无论我们认为美好还是丑陋,喜欢还是不喜欢,都是有生有灭,不会永存的,不应该让外在的事物或一时的情感改变我们内心的平静。

  世上有走不通的路,也有翻不过的山,遇到翻不过的山选择平心静气地掉头而回,这是一种智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稳定自己的心态,不受外在世界的影响,不以一时的“得”而过分喜悦,也不因为一时的“失”而烦恼,要知道,万物自有它自己的规律。但愿我们对待自己的未来都能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赵丽荣编著作品集
舍与得的人生经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