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我等不到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1章 夜晚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我等不到了》 作者:余秋雨

第11章 夜晚

  妈妈教识字班,总把我带在身边。在我四岁那年,东边的尼姑庵里办起了一所正式的小学,老师来挨家挨户动员,妈妈笑着问:“还在地上爬的要不要?”老师说:“要。”说着就把名字登记了。

  这就开始了我漫长的学历。

  我去上学的前一天晚上,妈妈在灯前坐了很久。

  桌上放着一只新缝的小书包,一顶新编的小草帽,这都是邻居送的。在书包和草帽边上,放着一方磨好了墨的砚台,砚台上搁着一支毛笔。一页已经开了头的信笺,摊在桌边。

  妈妈本想把我上学的消息告诉爸爸,但一落笔,却觉得分量很重。

  这个学校与上海的学校完全不同,不但校舍是破旧的尼姑庵,而且听说几个教师也只有小学水准。妈妈惊恐地想,当年结婚时决定在乡下安家,余、朱两家居然谁也没有考虑到这最冒险的一步。

  妈妈握着毛笔在砚台上舔了几次墨,还不知如何下笔。

  最后,她像是横下了心,抓过那顶小草帽,在帽檐上写下四个大字:“秋雨上学”。

  第二天早晨我戴着草帽去上学的时候,妈妈本想搀着我去,因为我毕竟只有四岁,而去学校的路并不近,要穿过村舍、农田和两条河。但是,祖母拉了拉妈妈的衣襟说:“不,让他自己走去。”每天晚上,妈妈还是在给乡亲们读信、写信。后来村里成立了“生产合作社”,又要记劳动工分、算账了。

  因此,我家成了全村最热闹的地方。每条长凳上都挤坐着三四个人,前前后后又站着很多人。灯火像一粒拉长了的黄豆,在桌上一抖一抖。

  全屋的人都围着灯前一个二十出头的短发女子,而这些人自己却都成了黑影。黑影显得十分高大,似乎塞满了四边墙壁,有几个头影还映到天花板上去了。

  在这些夜晚,我总是趁妈妈在黑压压的人群中忙碌,溜到旷野里去玩。很快,我成了小伙伴中胆子最大的人。证据是,夜间去钻吴山的小山洞,去闯庙边的乱坟岗,去爬湖边的吴石岭,都是我带的头。

  白天上学,也很好玩。教我们的何杏菊老师刚从外地的小学毕业,短头发,雪白的牙齿,一脸的笑,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个阳光女孩。她教我们识字、造句,全在做游戏。她每天都讲好听的故事,我们听不够,她说你们再学一点字,就能自己看书了,书上的故事更多。很快我们真能看书了,我的第一本,是《安徒生童话》。但学校的图书馆一共只有几十本书,是天下最小的图书馆,怎么够同学们借呢?何老师定下规矩,写两页小楷,才能借一本书。我为了多抢几本书看,天天憋着劲儿写毛笔字。

  几年后,我已“粗通文墨”。

  有一天,妈妈与我商量,弟弟出生后,她家务事情太多,忙不过来,我能不能帮着她为村民写信、记工分。她知道这些事情会剥夺我玩乐的时间,因此想出了一个补偿方式。她说:“你所有的暑假作业、寒假作业,都由我来代你做。”我的小学没有每天布置的家庭作业,只有暑假作业和寒假作业。

  妈妈的提议可以让我免除一切作业了,这样的暑假和寒假会多开心!我当场就答应了。

  “但是,每天晚上写信、记工分也够烦的。”我说。

  妈妈捋了一下我的头,说:“你听到过老人讲的四句话吗?手巧裁衣,身巧爬梯,识水下河,识字拿笔。”从此,夜夜与油灯、黑影、劣质烟气混在一起的,是一个七岁的小男孩了。

  比较起来,写信、读信比较方便,难的是每天记工分。因为记工分的时候,必须写明劳动项目,有一些字我写不出来。

  最早是“挖渠道”的那个“渠”字,后来是“建防疫站”的那个“疫”字,我都写不出来,问了妈妈。妈妈说:“这不怪你。这些字,都第一次到这里,被你碰上了。”第三次,要记下一种新到的农具,叫“双轮双铧犁”,那个“铧”字连我妈妈都不会写,后来看了产品说明书才知道。

  那些年,过几个月总有新名堂出来。村里的农民老是拥来拥去看热闹,还觉得跟不上。他们祖祖辈辈过着差不多的日子,来个小货郎都是全村的大事,现在真正的大事一下子来了那么多,连那些茅屋、老桥都像喝了酒似的兴奋着。

  每个新名堂要出来,大多先由李龙在桥头石墩上瞎嚷嚷。这次李龙又在嚷:要放电影了!“什么叫电影?”坐在他身边的农民问。

  “我问过了。是人做戏,那些人比我们真人还大,只能趁着天黑出来,白天不出来。做完戏,就飞走了。”李龙说。

  “这算是鬼,还是魂?”大家问。

  “大概是魂。”李龙说。

  大家说他又吹牛了。李龙远远看到跛脚村长在田埂里走,就拉着身边几个人一起飞奔过去求证。村长说:“真有电影,后天晚上在乡里放映,可以通知村民去看。我在乡里看到布告了,放的是黄梅戏《天仙配》。”李龙带着一帮年轻的村民到乡里去看了这场电影。临出发时他突然转身把笃公也拉上了,边走边说:“我们都是外行,请你这个内行帮我们讲讲。”看完电影回来的路上,李龙和其他年轻的村民兴奋地说个没完。

  一声不吭的,是笃公。不管李龙怎么问,他都好像没有听见,只顾眼睛直直地看着夜路,往前走。

  第二天,笃公找到跛脚村长,要求我们村放映一场。

  村长说:“我哪里做得了主?这至少也要由乡长发话。”笃公立即转身朝着乡政府走去。

  老人这么性急,村长觉得奇怪。

  笃公当面向乡长叙述的理由是,村里成立了一个剧团,应该让剧团的演员看看这部电影。

  “你们真有这么一个剧团?我原来以为你们村长夸大其词呢。”乡长说。

  “剧团的戏是我教的,要不要我唱几句给乡长听听?”乡长立即阻止,说:“别了,我答应您,去与电影队交涉,一定到你们村里去放映一场。”当时在农村放电影是一件麻烦事。首先要运过来一台小小的柴油发电机,哒哒哒哒地响着,试试停停,停停试试。然后就是悬挂银幕,电影放映队问村长挂在哪里,村长说要问笃公。笃公义不容辞,指挥他们在我家堂前门口的场地里悬挂,一边系结在槐树上,另一边系结在屋檐间。笃公东看西看还是不放心,与我妈妈商量,能不能让他上我家的二楼,从楼窗上看看银幕悬挂的情况。

  妈妈当然同意,笃公在我家楼窗口,指挥着银幕的悬掛。

  那夜的电影,对我们村,是一种巫术般的降服。这里的农民好像全都中了邪,满脑子全是那些黑夜白布上会动会唱的大头人影。七仙女、天仙配、董永、黄梅戏,这些都成了全村的口头语,从老太太到小孩子都随口说。

  那天晚上放映电影的时候,月亮起了很大的干扰作用。

  当月亮钻进云层时,银幕的图像就清晰;当月亮出来的时候,银幕就模糊。农民都是第一次看电影,以为一会儿明、一会儿暗属于正常,但祖母和妈妈都在上海看过电影,知道毛病所在,便经常抬头看月亮。

  突然,祖母捅了妈妈一下。妈妈转头看祖母,再顺着祖母的目光看去,发现月光下,我家隔壁的楼窗已经打开,一个白色的人影隐隐约约。

  妈妈立即领悟,笃公为什么要争取电影到村里放映,为什么到我家楼上查看银幕。

  妈妈和祖母天天晚上都在竖耳谛听。她们估计,这些天隔壁的夜半歌声会改成黄梅戏《天仙配》。但一直没等到,不仅《天仙配》没有,连以前经常唱的越剧《碧玉簪》也没有了。

  终于,半个月后,当几只乌鸦奇奇怪怪地叫过一阵之后,一种轻轻的唱曲声在黑暗中响起。这声音比以前温柔得多,唱的就是那天晚上看电影时钻到每个人耳朵里的那一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戴发间。

  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第二天吃早饭时,祖母笑着对我说:“你天天给人家写信,顺便也给安徽的叔叔写一封吧。问问他,黄梅戏在安徽是不是人人会唱?他下次回家乡来,能不能教教村剧团?”我当天晚上就写了。这是我第一次给叔叔写信,不久就收到回信,叔叔说,那个演七仙女的演员叫严凤英,由于这部电影,在全国出名了。他说他自己没学会唱黄梅戏,能唱几句的还是越剧。

  祖母听我读完叔叔来信,笑着说:“不会唱黄梅戏也应该多回来看看。住在乡下没什么不好,就是太冷清。”一场电影使祖母又想念起了上海。她从不在村子里串门,对邻里间的事情毫无兴趣。不管在卧房还是在厨房,她总是长时间地看着北窗外那条新修的公路。

  外公每隔几天会来一次,祖母一见就问:“有没有外面来的消息?”外公说:“我也是想来问问外面的消息的,志敬来信没说起?”两位见过大世面的上海人,实在是感到寂寞了。

www-xiaoshuotxt-nET Txt 小_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余秋雨作品集
君子之道借我一生笛声何处中国戏剧史出走十五年霜冷长河寻觅中华吾家小史我等不到了观众心理学行者无疆知道点中国文学摩挲大地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山居笔记中国之旅文明之旅艺术创造论余秋雨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