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淡定的智慧》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9章 淡定在舍得之间(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淡定的智慧》 作者:李叔同

第19章 淡定在舍得之间(1)

  舍得既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门做人做事的艺术。舍与得就如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一样,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相生相、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世。能体悟舍得便多了一份人生的淡定。

  劳筋骨铭心志

  有时候劳筋骨体现的是一种决心。人们常常借肉体上的痛苦,或断臂或断足来表达自己追求某一事业的决心。

  弘一大师在闽南说佛时讲过这样一段故事:《涅槃经》上说,过去无量劫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很穷困的人,当时有佛出世,他见人皆先供养佛然后求法,自己则贫穷无钱可供。他心生一计,愿以身卖钱来供佛,就到大街上去卖自己的身体。

  当他在大街上喊卖身时,恰巧遇到一个病人,医生叫他每日吃三两人肉,那病人看见有人卖身,便十分欢喜,说:“你每日给我三两人肉吃,我可以给你五枚金钱。”释迦牟尼听了这话,与那病人商量说:“你先把五枚金钱拿来,我去买东西供养佛,求闻佛法,然后每日把我身上的肉割下给你吃。”当时这人应允。

  释伽牟尼供佛闻法已毕,即天天以刀割身上的三两肉给病人吃,一个月,病人痊愈。当释伽牟尼每天割肉的时候,他常常念佛所说的偈,精神完全贯注在法的方面,竟好像没有痛苦,不久他的身体也就平复无恙了。释伽牟尼因求法之故,发心做难行的苦行,又如此勇猛。诸生现今在这院里求学,早晚皆得闻佛法,不但每日无须割去若干肉,而且有衣穿、有饭吃,这岂不是很难得的好机缘吗?

  再讲一段故事,出于《贤愚经》。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有一次身为国王,因厌恶终其身居于国王位,没有什么好处,遂发心求闻佛法。当时来了一位婆罗门,对这国王说:“王要闻法,可能把身体挖一千个孔,点一千盏灯来供养佛门吗?若能如此,便可为你说法。”

  那国王听了婆罗门这句话,便慨然对他说:“这有何难,为要闻法,情愿舍此身命。但我现有些国事未了,容我七天,把这国事交下着落,便就实行。”

  到第七天,国事办完,王便欲在身上挖千个孔,点千盏灯。全国人民知道此事,都来劝阻。谓大王身为全国人民所依靠,今若这样牺牲,全国人民将何所赖呢?国王说:“现在你们依靠我,我为你们做依靠。不过是暂时,是靠不住的。我今求得佛法,将来成佛,当先度化你们,可为你们永远的依靠,岂不更好?请大家放心,切勿劝阻。”

  国王马上就行动起来。呼左右将身上挖了一千孔,把油盛好,灯心安好,欣然对婆罗门说:“请先说法,然后点灯。”婆罗门答应就为他说法。国王听了,无限满足,便把身上的一千盏灯齐点起来。万众惊骇呼号。国王乃发大誓愿道:“我为求法,来舍身命,愿我闻法以后,早成佛道,以大智慧光普照一切众生。”

  这声音一发,天地都震动了,灯光晃耀之下,诸天现前,即问国王:“你身体如此痛苦,你心里后悔吗?”国王答:“绝不后悔。”后来国王复向空中发誓言:“我这至诚求法之心,果能永久不悔,愿我此身体即刻回复原状。”话说未已,至诚所感,果然身上千个火孔,悉皆平复,并无些许创痕。

  刚才所说,闻法有如此艰难,诸生现在闻法则十分容易,岂不是诸生有大幸福吗?自今以后,应该发勇猛精进心,勤加修习才是!

  自省让人更淡定

  我们总是习惯于将眼光投向远处,看向别人。有时候,这样反而迷蒙了双眼。如果你有一双慧眼,不但要向外看,还要向里看,这样才能更清醒。

  弘一法师就是一位能够自省的大师,他在讲经说法时常常能够反观自我,让更多人体悟到他的行为修养之深厚淳朴。来看大师反省自身的一段演讲:

  佛教养正院已办有四年了。诸位同学初来的时候,身体很小,经过四年之久,身体皆大起来了,有的和我也差不多。光阴很快,人生在世,自幼年至中年,自中年至老年,虽然经过几十年之光景,实与一会儿差不多。就我自己而论,我的年纪将到六十了,回想从小孩子的时候起到现在,种种经过如在眼前。我想我以往经过的情形,只有一句话可以对诸位说,就是“不堪回首”而已。

  我常自己来想,啊!我是一个禽兽吗?好像不是,因为我还是一个人身。我的天良丧尽了吗?好像还没有,因为我尚有一线天良常常想念自己的过失。我从小孩子起一直到现在都埋头造恶吗?好像也不是,因为我小孩子的时候,常行袁了凡的功过,三十岁以后,我很注意修养,初出家时,也不是没有道心。

  虽然如此,但出家以后,直到现在,也大不相同了:因为出家以后二十年之中,一天比一天堕落,身体虽然不是禽兽,而心则与禽兽差不多。天良虽然没有完全丧尽,但是糊涂的一天比一天利害,抑或与天良丧尽也差不多了。讲到埋头造恶的一句话,我自从出家以后,恶念一天比一天增加,善念一天比一天退失,一直到现在,可以说是醇乎其醇的一个埋头造恶的人,这个也无须客气也无须谦让了。

  就以上所说看起来,我从出家后已经堕落到这种地步,真可令人惊叹。其中到闽南以后十年的功夫,尤其是堕落的堕落。去年春曾经在养正院讲过一次经,所讲的题目就是“南闽十年之梦影”,那一次所讲的,字字之中,都可以看到我的泪痕,诸位应当还记得吧。

  可是到了今年,比去年更不像样子了。自从正月二十到泉州,这两个月之中,弄得不知所云。不只我自己看不过去,就是我的朋友也说我以前如闲云野鹤,独往独来,随意栖止,何以近来竟大改常态,到处演讲,常常见客,时时宴会,简直变成一个“应酬的和尚”了,这是我的朋友所讲的。啊!“应酬的和尚”,这五个字,我想我自己近来倒很有几分相像。

  如是在泉州住了两个月以后,又到惠安到厦门到漳州,除了利养,还是名闻;除了名闻,还是利养。日常生活,总不在名闻利养之外。虽在瑞竹岩住了两个月,稍少闲静,但是不久,又到祈保亭冒充善知识,受了许多善男信女的礼拜供养,可以说是惭愧已极了。

  九月又到安海,住了一个月,十分热闹。近来再到泉州,虽然时常起一种恐惧厌离的心,但是仍不免向这一条名闻利养的路上前进。可是近来也有一件可庆幸的事,因为我近来得到永春十五岁小孩子的一封信。他劝我以后不可常常宴会,要养静用功。信中还说起他近来的生活,如吟诗、赏月、看花、静坐等,洋洋千言的一封信。他是一个十五岁的小孩子,竟有如此高尚的思想,正当的见解。我看到他这一封信,真是惭愧万分了。我自从得到他的信以后,就以十分坚决的心,谢绝宴会,虽然得罪了别人,也不管它,这个也可算是近来一件可庆幸的事了。

  虽然是如此,但我的过失也太多了,可以说是从头至足,没有一处无过失,岂只谢绝宴会,就算了结了吗?尤其是今年几个月之中,极力冒充善知识,实在是太为佛门丢脸。别人或者能够原谅我,但我对自己绝对不能够原谅,断不能如此马马虎虎过去。所以我近来对人讲话的时候,绝不顾惜情面,决定赶快料理没有了结的事情,将“法师”、“老法师”、“律师”等名目,一概取消,将学人侍者等一概辞谢,孑然一身,遂我初服,这个或者亦是我一生的大结束了。

  大师功德盖世,居然不忘时时自省,人只有反观自己才能更加淡定从容。

  从容面对生死

  面对生死,弘一大师的心情是何等平静,态度何等从容。他凭借佛学的智慧,想明白了生死的道理。从容来自智慧的头脑,我们平常人也应该修一颗看淡生死的从容心。

  让我们通过大师的演讲来感悟一下大师对生死的通透见解。古诗云:“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人生最后一段大事岂可须臾忘耶。今为讲述,如下所列。

  当病重时应将一切家事及自己身体皆悉放下,专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寿已尽,决定往生。如寿未尽,虽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至专诚,故能灭除宿世恶业也。倘不如是放下一切专意念佛者,如寿已尽,决定不能往生,因自己专求病愈不求往生,无由往生故。如寿未尽,因其一心希望病愈,妄生忧怖,不惟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耳。

  病未重时,亦可服药,但仍须精进念佛,勿作服药愈病之想。病既重时,可以不服药也。余昔卧病石室,有劝延医服药者,说偈谢云:“阿弥陀佛,无上医王,舍此不求,是谓痴狂。一句弥陀,阿伽陀药,舍此不服,是谓大错。”因平日既信净土法门,谆谆为人讲说,今白患病何反舍此而求医药,可不谓为痴狂大错耶。若病重时痛苦甚剧者,切勿惊惶。因此病苦,乃宿世业障。或亦是转未来三途恶道之苦,于今生轻受,以速了偿也。

  自己所有衣服诸物,宜于病重之时,即施他人。若依《地藏菩萨本愿经如来赞叹品》所言供养经像等,则弥善矣。

  若病重时,神识犹清,应请善知识为之说法,尽力安慰。举病者今生所修善业,一一详言而赞叹之,令病者心生欢喜,无有疑虑。自知命终之后,承斯善业,决定生西。

  人们既然能参透生死,也不必执着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儿,人生在世,事事随行就可以了。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一位富人请仙崖禅师为家族兴旺写些祝语,以便作为传家之宝代代相传。

  仙崖禅师展开纸,写道:“父死,子死,孙死。”

  富人看了之后非常生气,说道:“大师,我敬重您,请您写些祝语,可是您为什么会写些诅咒的话呢?”

  仙崖禅师解释道:“假如你的儿子先于你离开人世,你将十分悲痛;假如你的孙子在你儿子的面前死去,那你和你的儿子都将会悲痛欲绝;假如你的家人一代一代地照我所写的次序死去,那就叫享尽天年。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兴旺。”

  禅师认为,不管能否察觉到,人类的存在是不能与自然偏离的。

  人生在世,一切皆为自然。事事随行,何必苛求虚无的完美呢?人越是想强调自我,想达到一种不可能的完美,就越会偏离存在的中心。

  舍一份虚荣,得一份真相

  虚荣是指表面上的荣耀,虚假的荣名,是本身不存在的想象好的事物。只有舍弃虚荣才能够得到真相。

  弘一法师在讲经说佛时教化世人不可有虚妄之心,当还事物本来面目。放下心中不可逾越的神圣,不必执着于虚荣表象,事情就会还原。有位禅师很喜欢用偈诗来概括事理,让弟子自己去领悟。

  有一天,他来了雅兴,顺手写了两句话:“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让弟子们参研。一个弟子自作聪明地抢先说:“其中没有淋到雨的人,肯定是穿了雨衣。”

  禅师听了后不语,只是缓缓地摇了摇头。

  接着另一个弟子说:“我想这应该是一次局部雨。这种现象虽然不多见,但还是有可能碰到的。没有淋到雨的人,走的正是没有下雨的这边。”说完这话,他满怀信心地看了看师父。

  禅师笑了笑,仍然沉默不语。

  第三个弟子见师父没有表态,于是说:“你们的解释太牵强了,其实道理很简单,那个没有淋到雨的人在屋檐下行走呢。”说完后,得意洋洋地瞟了两位师兄一眼,准备接受禅师的赞赏。

  禅师朝弟子们笑了笑,缓缓地说道:“你们都非常聪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设想出种种不淋一人的条件或理由,但是你们钻入了牛角尖,错误地执著于不淋一人这一点上。事实上,如果你们换一个角度想一想,所谓的‘不淋一人’,不就是两个人都在淋雨吗?”

  很多时候,我们都把思维限制在固定的模式中,死钻牛角尖,死死地拽住约定俗成的东西,认为那是不可更改的真理,循规蹈矩,无法解脱自我。事实上,如果你放下心中不可逾越的神圣,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你会发现,原来事情并不是自己想的那样。

  人们有时候不愿意舍弃原有的认识,所以才不会有新的开悟。虚荣是外相,只有懂得付出才能得到真的收获,有时候这收获就是给众生一路光明。

  有一天,洞山良介禅师在晚上说法时没有点灯,有位能忍禅僧就问他:“为什么不点灯呢?”

  洞山良介禅师听后,对侍者说:“你去拿三斤灯油送给这位能忍禅僧!”能忍当时并没有去想洞山禅师的话是否有其他的意思,但是经过一夜的参究,他若有所悟,于是拿出全部积蓄,举办斋会,供奉大众,并跟大众一起生活。

  一晃三年过去了,他来向洞山禅师告辞,意欲他去。

  这时雪峰禅师刚巧在洞山禅师身边,等能忍走后,他问洞山禅师:“这位禅僧走了以后,不知还会不会回来?”

  洞山禅师回答道:“他知道他可以走,但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可以再回来。你不放心,可以去僧堂看看他。”

  雪峰到了僧堂,岂知能忍回到僧堂以后,就坐在自己的席位上往生了。

  雪峰禅师立刻跑去向洞山禅师报告此事。洞山禅师说道:“他虽然往生了,但是如果和我相比较,却比我慢了三十年。”

  生活中的一些东西,该舍弃的一定不要留恋,一个人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不要被自己的贪念所累。只有放弃了该放弃的东西,才会有机会去争取更加有价值的东西。

  菩提之心是一种灵悟

  常体般若生智慧,开发菩提得灵悟,菩提之心是一种灵悟之心。人越不为外物所扰,悟性越高,也就越发聪慧。

  弘一法师曾为僧众和善友们讲解“发菩提心”的佛法要义:“菩提”二字是印度的梵语,翻译为“觉”,也就是成佛的意思。发者,是发起,故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为什么要成佛呢?为利益一切众生。须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须广修一切善行。以上所说的,要广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众生,但须如何才能够彻底呢?须不著我相。所以发菩提心的人,应发以下之三种心:

  (一)大智心:不著我相。此心虽非凡所能发,亦应随分观察。

  (二)大愿心:广修善行。

  (三)大悲心:救众生苦。

  又发菩提心者,须发以下所记之四弘誓愿: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菩提心以大悲为体,所以先说度生。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愿一切众生,皆能断无尽之烦恼。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愿一切众生,皆能学无量之法门。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愿一切众生,皆能成无上之佛道。

  如何说誓愿一切众生?这里有两种解释:一就浅来说,我也是众生中的一人,现在所说的众生,我也在其内。再进一步言,真发菩提心的,必须彻悟法性平等,决不是我与众生有什么差别,如是才能够真实和菩提心相应。

  菩提心要需懂得开悟,一个能够开悟的人,领悟能力高了,认知层次高了,他自己就与以前不同了。

  一个一度迷茫的青年找到禅师问:“大师,有一件事使我整夜都睡不好,我感到很迷惘,希望您能帮我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禅师听后,没有说话,青年继续说:“有人赞我是天才,将来肯定有所作为;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一辈子不会有多大出息。您怎么看呢?”禅师反问青年:“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青年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他从没想过这个问题。

  大师说:“譬如同样一斤米,用不同眼光去看,它的价值就大不一样了。在炊妇眼中,它只是能做两三碗米饭的粮食;在农民看来,它就值一元钱;在卖粽子的眼中,包成粽子后,它可卖三元钱;在制饼者看来,它能被加工成饼干,卖五元钱;在味精厂家眼中,它可提炼出味精,卖八元钱;在制酒商看来,它酿成了酒,可以卖到四十元钱。不过,米还是那斤米。”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李叔同作品集
禅里禅外悟人生心与禅索性做了和尚弘一法师全集从容淡定的智慧花雨满天悟禅机旧时的盛宴静心问佛观心李叔同说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