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淡定的智慧》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2章 智慧在高处,淡定在内心(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淡定的智慧》 作者:李叔同

第22章 智慧在高处,淡定在内心(1)

  低调之人淡定从容,在功名利禄面前不争不抢,在荣华富贵面前不奢不贪,在金鼎玉食面前不咸不淡,在成败得失面前不喜不忧。因为低调,平凡如你我者皆可以取得成功;因为低调,成功人士也可以更进一步走向卓越。

  坚持自己的路

  不要把金钱看得太重,不要被权贵迷惑双眼,只有保持一颗清透之心,才能坚持自己的梦想,才能不在漫漫人生路上迷失方向。

  有信佛的居士问弘一法师如何成就大事,坚持自己,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大师只回答了简短的两个字:“不嗔”。

  嗔习最不易除。古贤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但我等亦不可不尽力对治也。

  只要能做到不愤怒不恐惧,一切困境都会在这种坚定的内心力量下融化。道树禅师在一个道观旁边建了一座寺院,但是道士无法忍受寺院里传出的钟声和诵经声,于是每天都会变幻成一些鬼怪到寺院里骚扰僧众,有时还呼风唤雨,电闪雷鸣,甚至白天时让天空的星星也闪闪发光。很多年轻的寺僧被各种奇怪的现象吓走了。

  道树禅师知道这些都只是幻象罢了,于是一直不为所动,安心地住在那里。最后,道士终于黔驴技穷,只好另寻安身之地。

  有人问道树禅师:“道士的法术非常高明,你是用什么办法战胜他的呢?难道你也会法术?”

  道树禅师说:“我根本就不会什么法术,我唯一的法宝就是‘无’。他会法术证明他有,既然是‘有’就一定会有尽头,可是‘无’却是没有尽头的,我以不变应万变,无变自然会胜过有变。”

  很多时候我们对付对手的最好办法就是无招胜有招。因为‘无’没有战法,没有常规,所以对手不会找到你的破绽。

  要想成大事,必先苦其心志。面对生活中的诸多考验,我们要做到不生气,不愤怒,要坚持自己,从容应对。

  有一年大旱,人们饥不择食,根本没有多余的粮食来供养僧人。归省禅师只能命令弟子们挖些野菜充饥。僧人们个个面黄肌瘦。

  有一日,一个叫法远的和尚乘归省禅师外出化缘的时机,召集寺院里的僧众将储藏在厨房的应急粮食取出来做成了粥。但是粥还没有做好,归省禅师就回来了,其他和尚吓得四散跑掉了,只留法远在厨房。

  归省禅师回来后得知法远将应急之粮吃了,就生气地说:“谁让你这么做的?”

  法远理直气壮地说:“作为住持你一点也不关心僧众,你没有看到我们各个面如枯槁,无精打采吗?有粮食为什么不吃呢?”

  归省禅师严厉地说:“你触犯了清规,打你三十大板,离开吧!”

  法远受罚后默默离开了寺院,但是他并没走远,而是在寺院外安了家,并向往常一样和寺僧们一起诵经,无论天气多么恶劣从未间断过。

  一次偶然的机会,归省禅师在寺院的围墙下发现了他,于是问道:“你在这里住了多久了?”

  法远恭敬地回答:“好像快一年了吧!”

  “给房钱了吗?”

  “没有。”

  “你已经不是寺里的一员,住在这里要交房钱,既然没有怎么敢住在这里呢?”

  法远听后转身离开,之后他开始在集市上为人诵经、化缘,并将化来的钱全部添置了香火。

  归省禅师笑着说:“法远乃肉身佛也!”

  法远后来成了归省禅师衣钵的继承者,并将佛学发扬光大。

  要想成就事业,必定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挫折其实就是迈向成功应该交的学费,成长过程中受的磨练能够帮助人们形成坚强的性格,增加自身的能力。人生的伟业,关键就是能行,所以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无论遇到了多少鸿沟,都不能动摇自己的意志。这是一种内心的坚定,这是不为外界变化所打扰的淡定。

  修养美德是智慧

  培养美德胜过妖艳多姿的外表,美德是内涵,是高尚的情操,是无可比拟的智慧。

  修养美德就要自我约束,佛家称之为戒。弘一法师说:“佛法之中,是以戒为根本的。所以佛经说:‘若无净戒,诸善功德不生。’但是受戒容易,得戒为难,持戒不犯更为难。今若能依照药师法门去修持力行,就可以得到上品圆满的戒。假使于所受之戒有毁犯时,但能至心诚恳持念药师佛号并礼敬供养者,即可消除犯戒的罪,还得清净,不至再堕落在三恶道中。”

  人们想要培植美德成就自身,就不要让外界环境成为你的绊脚石。慧能禅师有一个弟子,只知每日打坐。

  于是禅师问道:“能否告诉我,你为什么终日打坐啊!”

  弟子回答道:“师父,我在用心参禅。”

  “可是参禅和打坐是两码事啊!”禅师不解地说。

  弟子解释到:“你不是经常教导我们说,要控制住容易迷失的本心,清净地观察一切,终日坐禅不可躺卧吗?”

  禅师微笑着说:“你会错意了,打坐不是参禅,而是在虐待你的身体。”

  弟子听后迷茫了。

  禅师继续解释到:“禅定不是打坐,而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宁静、清明,可以让你的身心都离开尘世。如果你无法摆脱外界的干扰,内心不安而散乱,即使是终日打坐也于事无补。”

  弟子问:“那么要怎样才能保持内心的清净安宁呢?”

  “不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扰,心里总是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念中就会只有善念,相反,你就会活得愚昧迷失。切记,心生智慧,处处都是乐土;心生愚痴,则处处都是苦海。”

  清明和痴迷本就是形影相随的孪生兄弟,都受人类意志的支配。其实人的本性都是清明的,很多时候人之所以会迷失自我,是因为受到了外界的干扰,让心灵蒙上了灰尘。

  生命的本源就是生命的终点,结局也就是开始,何必为了于己不利的外因而给自己添堵。心体澄彻,常在明镜止水之中,则天下自无可厌之事;意气和平,赏在丽日光风之内,则天下自无可恶之人。

  想让心灵不荒芜,就要修养美德;除去内心杂草,就要耕种美德。来看这样一个故事:弟子们围坐在禅师的周围,等待师父告诉他们人生和宇宙的奥秘。

  可是禅师却一直紧闭双目,良久之后他问弟子:“你们有办法将旷野上的杂草都除掉吗?”

  一个弟子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用铲子就可以了!”

  禅师微微笑了笑,没有说话。

  另一个弟子说:“可以用火。”

  禅师依旧是微笑不语。

  第三个弟子说:“用石灰也许更好!”

  禅师的脸上仍旧保持那副微笑的表情。

  第四个弟子说:“你们的方法根本不行,斩草要除根,只有把根挖出来才是最好的办法。”

  禅师示意弟子们不用再争论了,等他们安静下来之后,说:“你们讲的都有道理。从明天开始,你们把寺院后面的草地划分成块,然后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着除去杂草,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再讨论。”

  转眼一年过去了,弟子们再次聚在一起,寺院后面原来的杂草丛早已变成了金灿灿的庄稼。原来,他们用尽了各种办法都没有把杂草除掉,于是只好种上了庄家。可是让他们吃惊的是,杂草不再生长。

  原来除掉杂草的最好办法就是种上庄稼。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想让心灵不荒芜,唯一的方法就是修养美德。

  从容面对生活的磨砺

  生活是公平的,人们在得到的时候也缺失了别的,所以不要被眼前的得失所牵绊,要经得起生活的磨砺。

  弘一法师教化世人以心智克服难处:“倘能于现在环境的苦乐顺逆一切放下,无所挂碍,则固至善。”但是切实能够如此的,千万人中也难得一二。因为我们是处于凡夫的地位,在这尘世之时,对于身体、衣食、住处等,以及水火刀兵的天灾人祸,处处都不能不有所顾虑。倘使身体多病,衣食住处等困难,又或常常遇着天灾人祸的危难,皆足为用功办道的障碍。若欲免除此等障碍,必须兼修药师法门以为之资助,即可得到药师经中所说“消灾除难离苦得乐”等种种利益也。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这是生命的一种磨砺。种田正一本是日本大正、昭和时代的自由律俳句诗人,年幼时目睹了母亲自杀的情景后,心灵埋下了阴影。但是不幸的是,长大之后他的弟弟和挚友又先后自杀,所以他的精神极其苦闷,加之后来生活困顿,于是也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之后,他想尽各种办法自杀,服毒、卧轨、跳海,但是都没有成功,在一次卧轨不成之后,他灰心丧气地来到报恩寺。见到住持之后,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并抱怨道:“生活对我太不公平了,我想死都不成,可是活着又实在没有意义,不如你收留我吧!”

  住持说:“既然你死不了,就证明我佛慈悲在拯救你。”

  “既然这样,你有办法帮我吗?要不你教我坐禅吧!或许我可以得到解脱。”种田正一说。

  住持回答道:“即使坐禅也没有用。”

  种田正一说:“那你们为什么还要坐。”

  住持回答说:“就是因为没有用才要坐。”

  种田正一听了住持的话后陷入了沉思,之后再也不曾产生轻生的念头,并创作了下面的自由侓:躺在也许就此死掉的土上。蝉声,是否在找死所。在生亡之间的雪下个不停。一直走,走到倒下去为止的路边草。老是不死,所以剪指甲。能安静地死的样子,草也枯了。愈鸣愈短的虫之命。

  人活着不是为了用处,而是为了活着本身。每个人的价值,都是绝对的。只要坚持自己崇高的价值,接纳自己,磨砺自己,给自己成长的空间,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无价之宝”。

  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生活就是个五味瓶,生命中的每个挫折、伤痛、打击都有它的意义,我们应该坦然接受。

  有时候我们只有亲身经历才知答案,磨砺会让人们对生活有所感悟。

  一个年轻的僧人问行思禅师:“大师,生命的真谛是什么啊?”

  行思禅师微微笑了笑,没有回答,只是问他:“市场里的菜价涨了吗?”

  僧人开始没有明白禅师的话,于是说:“大师,你答非所问,我不大明白。”

  行思禅师说:“回去好好想想吧!”

  年轻僧人苦思冥想了几天之后终于顿悟:“生命的真谛其实就在日常生活之中。”

  又有一个僧人来向行思禅师问道。

  禅师问他:“你从哪里来啊?”

  僧人答:“从曹溪六祖师父那里来!”

  行思禅师接着问道:“你来时带了什么东西没有?”

  僧人摇摇头,然后又抖了抖身子,意思是说我已经毫无身外之物,已经看破了。

  行思禅师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你其实根本没有看破,只是流于形式罢了,你不是还带来了很多泥土吗?”

  僧人反问道:“众人都说你知道人生的真谛,你可以告诉我吗?”

  行思禅师回答道:“即使告诉了你又有什么用处呢?你连自己的本性都把握不住,追求人生真谛又有什么用处呢?”

  几天之后,又来了一个僧人,行思禅师照例问道:“你从哪里来?”

  僧人回答道:“从曹溪六祖那里来!”

  于是禅师继续问道:“你来时带来什么东西没有?”

  “我在去曹溪求法之前,没有失掉什么东西,所以也就不曾带走!”

  “既然如此,那你去曹溪干什么呢?”

  “我去印证,如果不是去曹溪,我就不会知道人生的一切奥秘都在我自己心中,也就不会知道自己根本不缺少任何东西。”

  这个和尚就是后来的石头禅师。

  很多事情光是靠凭空想象没有丝毫的意义,只有亲身经历了,才知道是不是正确的。这就是生命的磨砺,只有从容走过,眼前才会是一片新的天地。

  佛心就是开悟心

  其实很多事情别人告诉我们怎么做,我们根本没有体会,只有经历的多了,或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才会真正的有所悟。

  有人问弘一法师什么是修佛,法师用一句佛家教化弟子的话做了回答:“修佛一年,佛在身边;修佛两年,佛在天边;修佛三年,佛如云烟。”

  对于俗家人来说,大师所言的寓意在于告诉人们生命要自己去掌握。有一个虔诚的信徒,每日诵经膜拜,将所有生活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佛祖的身上。

  一次,村中发生了洪灾,所有的人都逃出去了,可是信徒却神情自若地坐在家门口,邻居劝他:“赶紧走吧,晚了就来不及了。”

  可是信徒神态自若地答道:“没关系,到时佛陀会带我出去的。”

  洪水越来越大,已经淹没了地势平坦的房屋,信徒只好爬到了屋顶,但是水还是很快淹没了他的脚,于是信徒面向西方祈求道:“大慈大悲的佛陀,快点来救我啊!”

  这时,一艘船刚好经过他家门前,船上的人招呼他一起走,但是信徒说:“不用了,佛陀会来救我的。”

  一会儿又来了一艘快艇,要载他到安全的地方,他又说:“不用了,佛陀会来救我的。”

  后来,又驶过了很多船只,可是信徒都拒绝了他们的好意,依旧回答:“不用了,佛陀会来救我的。”

  房屋眼看就要倒塌了,可是他还是没有看到佛陀,于是在那里放声大哭,这时附近寺院的僧众经过,于是强制性地将他拉上了船。

  信徒委屈地向禅师抱怨:“我一生虔诚的信佛,可是在我最危难的时候,佛祖却抛弃了我,我真是太伤心了。”

  禅师解释道:“你其实误解了佛祖,当你呼救时,他曾经变幻成各种工具来救你,可是都被你拒绝了,无奈之下才让我们来强行把你接走,你不但不感谢,还抱怨,我真不该救你。”

  信徒虽然痴迷于自己的信仰,但却没有悟性,不能认识“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所以佛祖多次化身都没有被识破。

  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其实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它不会告诉我们该怎样选择才是对的。路要自己走,饭要自己吃,生命还需自己去掌握。

  有些道理只听别人说是难以领悟的,只有在追寻之后才能发现其中的真谛。灵佑禅师问自己的得意门生智闲和尚:“你在娘胎里时,在做什么呢?”

  智闲和尚沉思良久还是无从回答师父的问题,于是说:“弟子愚钝,请师父示下。”

  灵佑禅师笑着说:“这是我问你的话,你怎么又推到我这里了呢?还是自己想想吧!”

  无言以对的智闲和尚只得拜别师父回去苦思冥想,几天过去了,智闲还是没有一点头绪,于是开始翻找经典书籍,可是依旧一无所获,于是他顿悟:“光阅读书籍是没有办法体味佛法、参透人生的!”

  灰心丧气的智闲将所有的经书付之一炬,并发誓从此以后再也不学佛法了。他收拾好行囊去向灵佑禅师辞行。

  灵佑禅师并没有挽留他,甚至没有安慰他。

  漫无目的的智闲来到了一座闲置的破庙里,过起了和以前一样的生活,唯一不同的是,他一直被灵佑禅师的问题困扰着。

  一天,心情苦闷的智闲随手捡起一片瓦砾抛了出去,巧的是瓦砾正好打在了前面的竹子上,竹子发出了清脆的声音。听到这清脆之音,智闲的脑中突然一片空明,心中涌出了无限的喜悦,他体验到了悟禅的境界。

  第二天,智闲收拾行囊去见师父。

  灵佑禅师见到智闲问:“你莫非有所得,否则你怎么会回来呢?”

  智闲说:“师父,我终于明白了你的用意,禅理其实与生活紧密相连,只有在实践中自悟,才能获得真谛。”

  很多道理是需要我们去实践的,只有经过了长久的追寻和执著的思索之后,人生的真谛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周围的一切才会为之而改变。

  保持淡定清醒

  喧嚣之后是平静,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如果天地自然无法改变,就让一切顺其自然。

  弘一法师修行多年,心胸宽广是世人难比的,他告诉听他讲经的人说:“闻谤不辩。”古人云:“何以息谤?”曰:“无辩。”又云:“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大师说自己三十年来屡次经验,深信此数语真实不虚。

  世人每好作感时诗文,余雅不喜此事,曾有诗以示津中同人。诗云:“千秋功罪公评在,我本红羊劫外身。自分聪明原有限,羞从事后论旁人。”

www.xiaoshuotxT.NET_T_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李叔同作品集
索性做了和尚花雨满天悟禅机心与禅问佛观心淡定的智慧弘一法师全集从容李叔同说佛禅里禅外悟人生静心旧时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