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 《暖食》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章 水族馆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暖食》 作者:蔡澜

第3章 水族馆

  吃鱼记

  倪匡兄嫂,在三月底返港,至今也有一个多月了。我自己事忙,只能和他们吃过几次饭。以为这次定居,再也没有老友和他夜夜笙歌,那知宴会还是来个不停。

  “吃些什么?”我问,“鱼?”“是呀,不是东星斑,就是老虎斑。”老虎斑和东星斑一样,肉硬得要命,怎么吃?还要卖得那么贵,岂有此理!

  真是替那些付钱的人不值,只有客气说好好好,后来他们看我不举筷,拼命问原因。倪匡兄问:“你们知道东星斑和老虎斑,那一个部位最好吃?”“到底是什么部位?”我也想搞清楚。倪匡兄大笑四声:“铺在鱼上面的姜葱,和碟底的汤汁呀,哈哈哈哈。”

  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儿和我们当年在伊利沙伯大厦下面的北园吃海鲜,当今响当当的钟锦还是厨子的时候,吃的都是最高级的鱼,什么苏眉、青衣之类,当成杂鱼,碰都不会去碰。

  “还是黄脚好,上次你带我去流浮山,刚好有十尾,蒸了六尾,四尾滚汤,我后悔到现在。”他说。“后悔些什么?”“后悔为什么不把十条都蒸了。”

  乘这个星期天,一早和倪匡兄嫂又摸到流浮山去,同行的还有陈律师,一共四人。他运气好,还有五尾黄脚,比手掌还要大一点,是最恰当的大小。再到老友十一哥培仔的鱼档,买了两尾三刀,赠送一条。看到红钉,也要了两条大的。几斤奄仔蟹,一大堆比石狗公还高级百倍的石崇煲汤。最后在另一档看到乌鱼,这在淡咸水交界生的小鱼,只能在澳门找到,也要了八尾,一人两条,够吃了吧?这次依足倪匡兄意思,全部清蒸。

  “先上什么鱼?”海湾酒家老板娘肥妹姐问。“当然是黄脚了。”倪匡兄吩咐。“有些人是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的。”肥妹姐说。倪匡兄大笑,毫不忌讳地说:“最好的应该最先吃,谁知道会不会吃到一半死掉呢?”

  五尾鱼,未拿到桌子上已闻到鱼香,蒸得完美,黐着骨头,一人分了一尾,剩余的那条又给了倪匡兄。肚腩与鳍之间还有膏状的半肥部分,吃得干干净净。“介乎有与无之间,又有那股清香,吃鱼吃到这么好的境界,人生几回?”倪匡兄不客气地把我试了一点点的那尾也拿去吃光了。

  三刀上桌,肉质并不比黄脚差,香味略输一筹,比了下去,但在普通海鲜店,已是吃不到的高级鱼。

  红钉,又叫红斑,我一听到斑,有点抗拒,试了一口,发现完全没有普通斑的肉那么硬。“其实好的斑鱼,都不应该硬的。”倪匡兄说。

  奄仔蟹上桌,全身是膏,倪匡兄怕咬不动,留给别人吃:“人的身体之中,最硬的部分都是牙齿,也软了。人一老真是要不得。”虽然那么说,见陈律师和倪太吃得津津有味,也试了一块,大叫走宝,把剩下的都扫光。

  乌鱼本来清蒸的,但肥妹姐为了令汤更浓,也就拿去和石崇一起滚后,捞起,淋上烫热的猪油和酱油。乌鱼的肉质,比我们吃的那几种都要细腻。

  黄脚五尾,三刀三尾,红钉三尾,乌鱼八尾,一共十九条鱼,还不算那一堆石崇呢。

  鱼汤来了。几十尾鱼,豆腐和芥菜滚了,四人一人一碗,肥妹姐说得对:“要那么多汤干什么?够浓就是!”

  偷偷地向她说:“你再替我弄两斤九虾来。”来到流浮山不吃九虾怎行?这种虾有九节,煮熟后又红又黄,是被人认为低贱的品种,所以没人养殖,全部野生,肉质又结实,甜得不得了。

  “我怎样也吃不下去了。”倪匡兄宣布。这也奇怪,他吃海鲜,从来没听过他说这句话。我们埋头剥白灼九虾,不去理会,他终于忍不住,要了一尾,试过之后即刻抓一把放在面前,吃个不停。

  一大碟九虾吃剩一半,我向肥妹姐说:“替我们炒饭。”“又要我亲自动手了?”她假装委曲。我说:“只有你炒的才好吃嘛。”肥妹姐甜在心里,把虾捧了进去。不一会儿,炒饭上桌,黄色是鸡蛋,粉红的是虾,紫色的是虾膏。

  倪匡兄又吃三大碗。“还想不想在流浮山买间屋子住住?”肥妹姐问。我知道他已不能抗拒这种诱惑,但在铜锣湾的房子刚刚租了下来,就向倪匡兄说:“你弟弟倪靖不是喜欢大自然吗,请他和你合买一间,一星期来住个两三天,才回闹市去吧。”倪匡兄点头:“可以考虑,有那么好的鱼吃,在月球上买一间也值得。”

  鲤

  秋天到,是吃鲤鱼的时候了。香港人虽说喜欢吃游水鱼,但对活鲤却而恭之,认为不是海鱼,有泥土味,又传说鲤鱼有毒,对孕妇不宜,更加没什么人去碰,菜市场中也罕见了。

  一向听老人家说肇庆的鲤鱼最好,没试过,直到六十年代末期,在“裕华国货”的食物部看到一尾,貌无奇,身略瘦,也买回来养。烹调时肚子一剖,鱼卵涌了出来,至少有整尾鱼的三分之二的重量,才知厉害。清蒸,肉香甜无比,肇庆鲤鱼实在好吃。在餐厅吃鲤鱼,若卖的是死的,那么鳞蒸出来后扁平,鳞竖起,才是生刽的,不可不知。

  鲤鱼喜欢沉于江底或湖底,吃水草时带泥,洋人亦称之为“吃底的Bottom Feeders”,大家都以有泥味而远之。其实它生命力很强,食前养个三天不会死,泥味尽失。

  古代中国人最尊敬鲤鱼了,认为可以变龙,黄河鲤最佳,只指今河南这一段的鲤鱼,它冬眠前要大量进食,最为肥美了。为什么叫“鲤”呢?李时珍考:“鲤鳞有十字文理,故名鲤。”鲤鱼脊中一道的鳞,皆为小黑点,从头到尾,不管鱼多大,都是三十六鳞,是它独特之处。

  友人到了日本,见少吃淡水鱼的日人,也会把鲤鱼做刺生,起肉片片,扔于冰水之中,让肉结实,叫为“鲤洗(Koi No Arai)”,大为惊奇。

  其实,日本人只是把中国人吃鱼生的传统保留下来罢了。古人食鲤,刚开始时用于做脍,《诗经》有云:“饮御诸友,炰鳖脍鲤。”脍,就是吃生鱼片了。可惜,这一门艺术,至今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就算最拿手做鱼生的潮州人,也只用鲩鱼。鲤鱼刺身,只可跑到日本去吃。

  也别以为洋人不会吃鲤鱼,有水稻田的地方就生长鲤,最粗糙的吃法是去了鳞,斩成一段段,油炸算数。还是意大利人较有文化,在米兰到威尼斯之间,最肥沃的水田中抓到活鲤,就把米塞进鱼肚中,再煮熟来吃,其味极之鲜甜,为人生必尝之美食之一。

  当今,法国普罗旺斯一带的湖泊中,也生了很多鲤鱼,他们每年举行一次比赛,看什么人钓得最大最多,纪录是一尾十二公斤,二十六英磅。钓起来后就放生,也不去吃它。法国菜里有关鲤鱼的记载不多。比赛中优胜者也没什么奖状,求满足感而已。

  鲤鱼到了唐朝,命就好了。唐朝规定人民不准吃鲤,因为和皇帝姓李有关,唐朝钓得鲤鱼即放,仍不得吃,号赤鱼军公,卖者决六十。决六十,打六十大板之意。宋朝后,鲤鱼又有难了,出了一个宋嫂,很会烧鲤鱼,皇帝吃了赐金钱一百文,绢十匹,此事一传,公子哥儿互相争之。“宋嫂鱼羹”后来被厨子做得愈来愈复杂,最初不过是用旺火灼过,后以慢火煮三四分钟,保持鱼本身的鲜味罢了。

  粤人吃的显然只是湖鲤,并无长江跳龙门那么活跃,档次不高。做法也只是姜葱煀鲤之一类。所谓煀,是炸后再焖,鱼给他们那么一“煀”,鲜味就减少了。还是北方人把鲤鱼和萝卜滚汤,比较能吃到原汁原味。

  潮州人较能欣赏鲤鱼,通常他们认为要辟去鲤鱼的泥味,可用腌制得软熟的酸梅,蒸鲤鱼的时候,把酸梅铺在鱼上,煮汤时也加入酸梅,过年必食。

  肉是其次,潮州人注重吃鱼子。广东人卵子叫“春”,精子叫“获”。潮州人认为精子较卵子好吃。试过之后,觉得二者都有独特的味道,精子香甜之余,有如丝似绵的口感,犹胜猪脑;卵子略嫌粗糙,亦好吃,可称得上是穷人之鱼子酱也。

  四川人也很会吃鲤鱼,他们用豆板酱来煮。鲤鱼生性逆水而上,肉中有劲,而筋特别坚韧,四川人懂得在劏鲤鱼时把筋抽掉,肉就松化,是烹鲤高手。馆子一遇到熟客,见劏的鱼只有卵子,就把邻桌叫的精子偷来给你一份,精卵同碟上,这世界并没有公平的事。

  鲤鱼的吃法变化无穷,有所谓吃“软溜”的,鱼先用油浸,再和配料用糖醋一起猛火收汁,使鱼肉软如豆腐,味道甜中带酸,酸中透咸。鱼肠、鱼肝和鱼膘也可一齐炒,叫为“佩羹”,腐烂的吃法是用酒糟腌制,此法在日本琵琶湖边还流传着。

  最残忍的没试过,只是听闻,古时开封有个厨子,用一块黄色的蛋丝包裹鲤鱼,油炸鱼身时淋上浆,使蛋丝不离鱼,鱼不离蛋丝。上桌,鱼鳃动而张嘴,菜名叫“金网锁黄龙”,名字可美,但愿此君到了地府,遭阎罗王拔舌,为鲤鱼报仇。

  印度尼西亚人在湖边搭了间茅屋,任客人挑选鲤鱼,金色的和红白相间的,多得是,照吃不误,做法是油炸两次,炸到骨头全部松化,点辣椒酱来吃,香甜无比。每次经过日本人的锦鲤鱼池,都想起印度尼西亚吃法,恨不得都炸来吃,被骂为野人一名,也笑嘻嘻。

  蟹满汉

  通常,用一种食材,做出种种不同的菜,都叫什么什么宴的,但以螃蟹入馔,蟹宴的称呼似乎不够,应该用三天三夜也吃不完的满汉全席来形容,叫为蟹满汉。

  从凉菜算起,北海道的大师傅把一只大蟹钳的壳剥了,用快刀左横切数十刀,右横切数十刀,放入冰水,蟹肉就像花一样展开,最后功夫,燃了喷火枪在表面上略微烧一烧,就可上桌。肉半生熟,点山葵和酱油吃,是天下美味。

  潮州人的冻蟹,原只清蒸后摊冻,没有其他调味,鲜甜味觉也表露无遗。

  醉蟹是上海的传统名菜,把活生生的大闸蟹浸在花雕酒里,味渗入蟹膏,那种甘香醇美是煮熟的蟹中找不到的。当今的新派上海菜,加了话梅、红枣和花椒,浸个五天,什么蟹味酒味香味都没了。

  还是我母亲的醉蟹做得好,她早上到市场买了两只最肥美的膏蟹,回家洗净劏开,去了内脏,斩成六件,蟹钳用刀背拍碎,然后倒入三分之一瓶的酱油,对了一半盐水,加一小杯白兰地,和大蒜瓣辣椒一齐生浸到晚上,就能吃了。上桌前把糖花生拍磨成末撒上,再淋白米醋,甜酸辣香,是最完美的醉蟹。

  法国人的海鲜盘中,冰上放的泥蟹是煮熟的,但味道不像中国人批评那么失掉,还是很鲜甜。有时也会碰上全身是膏,连蟹脚也黄的西洋黄油蟹呢。

  更多的冷蟹吃法,已不能一一细数,我们要进入蒸的阶段了。大闸蟹是所有螃蟹之中拥有最强烈的滋味的,清蒸黄油蟹也卖得很贵,但便宜的澳门特产的奄仔蟹也很不错。各有各的爱好,不能说谁比谁更佳。

  新派菜中的蟹黄蒸蛋白,雪白的蛋白上,铺了蟹膏,一橙一白鲜明亮丽,叫人赏心悦目。但是两者完全不能结合,蛋白是蛋白,蟹膏是蟹膏,就算渗着来吃也是貌合神离。建议年轻师傅把蟹肉拆了混进蛋白中,反正两者都是白色,不影响色调,就能配合得天衣无缝。冬瓜蒸蟹钳是懒惰人的吃法,虽说啖啖肉,但吃螃蟹全不费功夫,味道也跟着减少,不如干脆去吃蟹粉小笼包吧!

  蒸螃蟹还有另一境界,那就是台南人做的红蟳蒸饭。蟳,闽语蟹的叫法。这道菜也许是福建传来,蒸笼底铺上荷叶,糯米和蒜蓉上面放一只膏蟹,蒸得蟹汁全流入干爽不黏口的糯米饭中,加上荷香,百食不厌。

  泰国的螃蟹粉丝煲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吃起来,粉丝比蟹肉更美味。

  煲完,轮到炆了。很奇怪地,苦瓜和螃蟹配合得极佳。一般的粤菜馆喜欢加很厚的芡,看了就讨厌。而且他们有时竟将苦瓜煮过再去和炸煮的螃蟹炆,苦瓜软得溶化看不见,蟹炸得无味,更是大忌。烧这道菜的功夫在于苦瓜和螃蟹一起炒,再拿去炆。苦瓜选厚身的,才不那么容易炆烂。

  炆完,轮到焗。蟹斩件,加鸡蛋、肥猪肉、芫荽葱和陈皮一块放入钵内,蒸个八成熟,再用烈火将外层烧到略焦,是东莞的名菜。洋人只会做焗蟹壳,把肉拆了,混粉,装入蟹壳中焗出或油炸,已认为是烹调螃蟹的大变化。这道菜又被二三流厨子滥做,当今见到,怕怕。

  谈到炸,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什么叫作炸?是单纯地把食物由生变熟罢了,不能留下油腻。全个日本也只有几家人的天妇罗炸得像样,绝对不是美国人的炸薯仔条那么简单。把螃蟹炸得出色的,是潮州人的蟹枣,以马蹄和蟹肉当馅,猪网油包之,然后再炸。当今的皮改为腐皮,油为植物的,粉多肉少,已不是食物,沦为饲料了。

  螃蟹一瘦,就变成水蟹了,这时用来煲粥,加上白果、腐竹、陈皮和瑶柱更佳。但是最重要是用海蟹而不是淡水蟹,把野生海水青蟹养个几天,让它更瘦更干净,活着入煲煮之,有点残忍,但给会欣赏的人吃了,生命也有个交代。

  凡是用蟹来煮的汤都很鲜甜,马赛的布耶佩斯也要有螃蟹,螃蟹煮水瓜加点冬菜,也是一绝。

  数螃蟹的种类,天下有五千种。铜板大的泽蟹,在居酒屋中炸来整只细嚼,有阵蟹味,聊胜于无。最巨大亚拉斯加蟹,只吃蟹脚,蒸熟后放在炭上烤,让蟹壳的味道熏入肉中,更上一层楼。

  我自己最拿手的,是从渔家学到的吃法,最简单不过:弄个铁镬,烧红,蟹壳朝下放入,撒大量粗盐到盖住整只螃蟹为止,猛火焗之。闻蟹香,即可起镬,盐在壳外,肉不会太咸,鲜美无比。

  另一个方法在印度果亚学到,把蟹肉拆开,加咖喱粉和辣椒椰浆煮成肉酱,醒胃刺激。

  避风塘炒蟹是从“喜记”老板廖喜兄学的,以豆豉为主,蒜蓉次之,配以野生椒干和新鲜指天椒。功力只有廖喜的十分之一。但是我的胡椒蟹可和他匹敌,最重要是不先油炸,用牛油把螃蟹由生炒至熟,加大量的粗磨黑胡椒炒成。

  最受友人欢迎的还是我做的普通的蒸螃蟹,将蟹洗净斩件,放在碟上,蒸个几分钟?看蟹有多肥瘦而定,全靠经验,教不得人,失败数次就成功。密诀在于蒸好之后淋上几滴刚炸好的猪油。啊,谈来谈去又是猪油。我怎能吃素?做不了和尚也。

  虾虾虾

  儿时的记忆,虾是一种很高贵的食材,近乎鲍参翅肚,一年之中,能尝到几次,已算幸福。虾的口感是爽脆的,弹牙的,肉清甜无比,味也不腥,独有的香气,是别的生物所无。吃虾是人生最大享受之一,直到养殖虾的出现。

  忽然之间,虾变得没有了味道,只留形状。冰冻的虾,价钱甚为便宜;即使是活的,也不贵,你我都轻易买到。曾见一群少年,在旺角街市购入活虾,放进碟子,拿到七十一便利店的微波炉叮它一叮,剥壳即食,也不过是十几块港币。向他们要了一尾试试,全无虾味,如嚼发泡胶。

  四十多年前在台北华西街的“台南担仔面”高贵海鲜店中,看到邻桌叫的大尾草虾,煮熟后颜色红得鲜艳,即要一客试试,一点味道也没有,完全是大量养殖生产之祸。

  六十年代中,游客来到香港,吃海鲜时先上一碟白灼虾,点葱丝和辣椒丝酱油,大叫天下美味。当今所有餐桌上都不见此道菜,无他,不好吃嘛。

  香港渔商发现养殖虾的不足,弄个半养半野生,围起栏来饲大的,叫为“基围虾”。初试还有点甜味,后来也因只是用麦麸或粟米等饲料,愈弄愈淡,基围虾从此也消失了。

  到餐厅去,叫一碟芙蓉炒蛋,看见里面的虾,不但是冷冻的,而且还用苏打粉发过,身体带透明状,剩下一口药味,更是恐怖。从前香港海域的龙虾,颜色碧绿,巨大无比,非常香甜。只要不烹调得过老,怎么炮制都行。当今看到的多由大洋洲或非洲进口,一吃就知道肉粗糙,味全失。劏来当刺身还吃得过,经过一炒,就完蛋了。有两只大钳子的波士顿龙虾,肉质虽劣,但不是饲养,拿来煲豆腐和大芥菜汤,还是一流的。

  当今我吃虾,务必求野生的,曾经沧海难为水,养殖的,宁愿吃白饭下咸萝卜,也不去碰。在日本能吃到最多野生虾,寿司店里,叫一声“踊(odori)”,跳舞的意思,大师傅就从水缸中掏出一匹大的“车虾(Kuruma Ebi)”,剥了壳让你生吃,肉还会动,故称之。

  北海道有更多的品种,最普通的是“甘虾(Ama-Ebi)”,日本人不会用“甜”字,只以“甘”代之,顾名思义,的确很甜,很甜。大的甜虾,叫“牡丹虾(Botan Ebi)”,啖啖是肉。比牡丹虾更美味的,叫“紫虾(Murasaki Ebi)”,可遇不可求,皆为生吃较佳。

  他们称虾为“海老”,又名“衣比”。虾身长,腰曲,像长寿的老人,故名之。“海老”也有庆祝的意思,所有庆典或新年的料理中,一定有一匹龙虾,龙虾是生长在伊势湾的品种最好,龙虾在日本叫成“伊势海老(Ese Ebi)”。

  “虾蛄”潮州语是琵琶虾的意思,但在日文中作赖尿虾。赖尿虾是因为一被捕捉,标出一道尿来而得名的,甚为不雅,它的味甘美,有膏时背上全是卵,非常好吃。有双螯,像螳螂,其实应该根据英文Mantis Shrimp,叫为螳螂虾更为适合。大只的赖尿虾,从前由泰国输入,已捕捉得快要绝种,当今一般所谓避风塘料理用的大赖尿虾,多数由马来西亚运到,半养殖,可是肉还是鲜甜的。

  旧时的寿司店中,还出现一盒盒的“虾蛄爪(Shyako No Tsume)”,用人工把虾爪的壳剥开,取出那么一丁点的肉,排于木盒中,用匙舀了,包在紫菜中吃,才不会散,吃巧多过吃饱,当今人工渐贵,此物已濒临绝种。

  潮州人的虾蛄,日人称之为“团扇海老(Uchiwa Ebi)”,粤人叫琵琶虾,虾头充满膏时,单吃膏,肉弃之。

  细小如浮游动物的,是“樱虾(Sakura Ebi)”,因体内色素丰富,一煮熟变为赤红,样子像飘落在地面的樱花,这种虾在台湾的东港也能大量捕捞。

  比樱虾更小的是日人叫为“酱虾(Ami)”的虾毛,样子像虾卵,吃起来没有飞鱼子(一般误解为蟹子)那么爽脆,但也鲜甜,多数是用盐制为下酒菜。

  上述的都是海水虾,淡水的有我们最熟悉的河虾,齐白石先生常画的那种,有两支很长的螯。河流没被污染之前可以生吃,上海人叫“抢虾”,装入大碗中,用碟当盖,下玫瑰露,上下摇动数次,把盖打开,点南乳酱,就那么活生生地抓来吃,天下美味也。

  另有法国人喜欢吃的淡水小龙虾,叫Scampi和更小、壳更硬的澳大利亚小龙虾Yabby,都没中国河虾的美味。上海的油爆虾用的是河虾,是不朽的名菜。

  中国种龙虾,英文叫Clayfish,他们认为有虾钳的,才能叫为Lobster。至于普通的虾,有Prawn和Shrimp两个名字,前者是英国人用的,后者是美国人用的。

  那么多虾中,问我最好吃的是哪一种?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地中海的野生虾。品种不同,一出水面即死,冰冻了运到各地,头已发黑,样子难看,但一吃进口,哎呀呀,才知其香其甜。一碟意大利粉,有几只这种虾来拌,真能吃出地中海海水味,绝品也。

  虾米与虾酱

  也许是因为中国人穷惯了,或者是他们有点小聪明,吃不完的东西就用来盐渍与干晒,保存下来,随着经验起变化,成为佳肴。

  虾米是代表性的干货之一。它并不像江瑶柱那么高贵,是种很亲民的食材。外国人不懂得欣赏,西餐中很少看到虾米入馔的。上等的虾米,味道甜得厉害;劣货是一味死咸。当今要买到好的虾米也不容易,有些还是染色的呢,一般吃得过的,价钱已比鲜虾还要贵了。

  我家厨房,一定放有一个玻璃罐的虾米,这种东西贮久了也不坏。虽然如此,干虾米买回来后,经过一两个月后,还是装入冰箱,感觉好像安全得多。前几天到九龙城街市,卖海鲜的雷太送了我一包,是活虾干晒的,已不叫虾米,称为虾干,最为高级。第一颜色鲜艳,第二软硬适中,第三很甜,水浸后不逊鲜虾。

  虾米的用途最广,洗它一洗,就那么吃也行;买到次货,则在油锅中爆一爆,加点糖,拿来当下酒小食,比薯仔片高级得多。吃公仔面时,我喜欢把那包调味料扔掉;先用清水来滚虾米,它本身带咸,不必放盐或酱油,已是一个很美味的汤底,若再嫌不够味,加几滴鱼露即可。

  和蔬菜的配合极佳,虾米炒白菜,就是沪菜中著名的开洋白菜,把虾米叫成开洋,亏上海人想得出。他们的豆腐上也惯用虾米和皮蛋,及肉松来拌;早餐的粢饭也少不了虾米。开洋葱油煨面不可抗拒地好吃,传统制法为:将葱去根,用刀背拍松,切小段备用。开洋浸水,使之发软。烧红锅,加猪油,放葱段和开洋爆香,滴绍酒,加上汤,然后把面条放进去,待沸,转小火煨三四分钟,大功告成。

  南洋一带,海虾捕获一多,都制虾米,尤其是马来西亚东海岸的小岛,所晒虾米最为鲜甜。到新加坡和吉隆坡旅行,别忘记买一些带回来。不必到海味专门铺子,普通杂货店亦出售,选价钱最贵者,也是便宜。

  把虾米舂碎后加辣椒来爆香,就是著名的峇拉煎了。香港人当它来自马来西亚,听了发音后冠上一个“马来盏”的名字。用马来盏来炒通菜是一道最家常的小菜。当地人取了一个菜名,叫马来风光。

  我最拿手做的一道冷菜,主要原料也是虾米。制法为:先将虾米浸软,挤干水分备用。再炸猪腩肥肉为猪油渣,把刚炸好的小方块和指天椒放入石臼同时舂碎,加糖。上桌时铺上青瓜丝、干葱片和大蒜茸,最后挤青柠汁进去。味道又香又辣又甜又酸,错综复杂,唤醒所有食欲神经。单单是这样小吃,已能连吞饭三大碗。

  把小得不能再小的虾毛腌制,就是一种叫Chincharo的东西,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谑之为青采落,潮语的“随便放”的意思。它是死咸的一种酱料,通常装进一个像西红柿酱的玻璃瓶中出售,吃时倒进碟里,加大量的红葱头片去咸,再放点糖。发现菲律宾人也有同样的吃法。如果在南洋的杂货店中看到这种粉红色的虾酱,也不妨买来送给家里的家务助理,她们会很高兴。

  虾头膏是马来西亚槟城的特产。颜色漆黑,很吓人。做马来沙律“啰”时不可缺少,有浓厚的滋味,槟城“叻沙”没有虾头膏也不行。我发现炒面时,将虾头膏勾稀,放进面中,独特的香味,令面条更好吃。到槟城旅行可买一罐回来试试。天气一热,买几条青瓜,切成薄片后,从冰箱中取出虾头膏,涂在上面就那么吃,非常开胃;不然,在香港买到沙葛,用同样方式吃饭送酒也行。

  至于虾酱,香港人甚为熟悉,它是将小虾腌制发酵,呈紫色的膏酱。那种强烈的味觉,不是人人受得了的,但喜爱起来却是百食不厌。最鲜美的白灼螺片,也要用它来蘸。响螺片太贵,并非大家吃得起,当今只有在蒸炒带子时,派得上用场。

  据称香港马湾的虾酱做得最好,我去参观过其制造过程,其实与所有海边渔民做法都差不多,也许是马湾的质量控制得好的缘故吧。去流浮山的“海湾餐厅”,菜没上桌,先来一碟用猪油爆香的虾酱,已是天上美味,不必吃其他东西也可以了。用它和活虾来炒饭,更是一流。

  南洋的虾酱,一般比香港的浓厚和坚硬。用纸包成长方形,吃时拆开纸包,一片片切下。就那么在火上烤一烤,更香。挤上南洋小青柠,如果找不到可用白醋代之,加点糖,已能下饭。

  前几天和一个外国朋友进餐,谈起虾膏和虾酱,他没有试过,说道:“你用最简单的说法形容一下吧!”“味道很臭。”我想也没想,就那么冲口说出。“那么臭,吃前要不要洗一洗?”他又问。

  我只有告诉他一个最爱回放的故事:“我们从前在西班牙拍戏,有个摄影师爱上了一个西班牙女郎,本来是件开心的事,但他愁眉苦脸地向我讨教,说他那个女友身上很臭,问我怎么办?我告诉了他一番话,结果他高高兴兴地走了。”

  “你向他说了些什么?”洋朋友问。我懒洋洋地:“我说如果你喜欢吃的是羊奶芝士,会不会去洗一洗呢。”

  微小又伟大的食物

  油炸的食物,一向非我喜好。提起炸马铃薯条,心中发毛,看到别人在快餐店中狼吞虎咽,即刻转换视线,眼不见为净。讨厌程度,简直是连碰也不能碰到。一接触炸薯条,手指马上有油腻腻永远洗不去的感觉;吃进口,喉咙即生疮发疱,咳出巨响,打几个喷嚏,伤寒就跟着来到。服药不愈,横卧数周方能罢休。

  炸薯条还给我一个贫穷的印象,英国人的Fish\"n Chip吃得津津有味,我总认为这是他们被德国轰炸得没东西吃的时候,才想出来的菜谱。一面喝啤酒,一面猛吞炸薯片,我看了也觉得很恐怖。天下的酒餸那么多,为什么搞到吃这种简陋的东西?超级市场中一筒筒一包包出售,货物可能是新鲜的,在我眼中都过了期。

  但是很奇怪,同样是油炸的东西,虾饼却是例外,百食不厌,大量吞下,一点毛病也没有,我一看到虾饼,即刻伸手,从不抗拒。

  小时候看妈妈炸虾饼,先下一大锅油(当然炸后再用),以筷子试一试油的温度之后,就那么把一片杯口大的干虾片放进去,瞬眼间炸开,膨胀了三倍来,这时手要快,即刻挟起,否则过火燶了,发出苦味,就要整片扔掉,非常可惜。

  妈妈把炸好的虾片分给姐姐、哥哥和弟弟,最后才做给我。知道我爱吃有点发焦的,火候控制得极佳,虾饼中间粉红,四周的颜色较深,最为美味。这时的虾饼,可真是有声有色。吃进口,奇香无比,爽爽脆脆。嗦嗦声之后,一股香甜的液体流入肠胃,忍不住一片吃完又一片,不能停止。

  放学,遇小贩,卖的虾饼虽然没那么好吃,掏尽零用钱,照买不误,我对虾片的喜爱,已经达到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地步。出国念书,妈妈在我的行李中塞了两盒虾片,是国货公司买的,盒上画着红色的大虾。独居海外,慰藉思乡。不学自通,第一次下厨已能把虾饼炸出微焦来,和妈妈做的一模一样。

  到印度尼西亚旅行,最多小贩卖了,他们把炸好的虾饼装进一个三面是铁,一面玻璃的箱中,背在背上,拉着一条阔带子,用额头顶着,就那么四围贩卖,有时到乡下的田野,也看到小贩出巡。箱中除了虾饼之外,还有圆形鱼饼,通常是炸得像一颗颗葡萄般大,一口一粒,味道也不错,不过没有虾饼那么鲜美。

  虾饼是印度尼西亚菜中不可缺少的,他们的国食Gado Gado,在各种蔬菜上洒上浓厚的酱汁,再铺数片虾饼。印度尼西亚炒饭Nasi Goreng已成为国际食物、大酒店皆有,其中也附带虾片,各国的人尝过,都说虾饼比饭好吃。

  想知道是怎么一个做法,跑去制造虾片的渔村看,多数是家庭工业,把网到的活虾剥了壳,放进石臼中舂成肉浆,加大量的面粉,就那么用手压扁,日晒而成。也有大量生产的,卷成长条,再切薄片晒干。

  当然原料的虾新不新鲜是最重要的,而且粉加得愈多,味道愈薄。印度尼西亚之外,也有很多地方制造虾片,用的虾极少,又加了化学染料,做出五颜六色的虾饼来。

  这种虾饼经常出现在粤菜中,像炸子鸡等,碟边一定被虾片围着。不管它有多么难吃,我宁愿要虾饼不去碰鸡。一片又一片,吃完等于没吃,好不凄凉。从此,我遇到劣等的虾饼,就以“空虚”二字形容。吃了那么一大堆,什么感觉都没有,不是空虚是什么?

  一大盒虾片,在市场上买到的,不过是十几二十块,打开包装,里面至少有三四十块晒干的虾饼,油炸后发胀,几个大玻璃瓶都装不下。为什么我们一直要容忍那种少虾和大量面粉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做得好一点,卖得贵一点?

  日本人做生意就要求十全十美,有一家叫“坂角总本铺”的公司,制造了一种叫Ten-Mari的虾饼,独立包装,一块一片锡纸包着,虾肉用得极多,非常甘甜香脆,而且发明了新技术,炸得又扁又平,是我吃过的虾饼之中最好的。一分钱一分货,一盒精美的三十片虾饼,要卖三千日元,合港币二百二十块左右,是送礼用的。我通常买的是礼盒的,一块九十日元。吃个不停,加起来也是个大数目。

  日本各大百货公司的食品部都有此货出售,直接订购也行。地址:日本,爱知县,东海市,荒尾町,甚造十五番地之一,电话:8120-75-8104。

  相信内地人工便宜,产品一定比日本的廉价,只要不偷工减料,绝对有生意可做。跟着生活水平提高,我们不能停留在从前吃次货的阶段。学习制造高档食品的方法,不如学习精益求精的精神。

  田鸡吾爱

  一叫为青蛙,便让人想起癞蛤蟆,引起鸡皮疙瘩,没人再敢去吃了。但一叫为田鸡,印象即刻便转了过来。鸡嘛,已经好吃,田里的鸡是怎么一个味道?试食之后,便知道比鸡肉更柔软,口感介乎肉和鱼之间,甜美无比。

  不敢吃田鸡的人,请别再读下去,否则愈来愈恶心,但像我这样一爱上,就想知道更多田鸡的吃法。

  当今已罕见,从前我们在宝勒巷中的“大上海”,侍者欧阳会献上一个筷子纸套,打开来里面用钢笔写着各种的食材,是最新鲜最当造的,其中一项,是樱桃。樱桃就是田鸡的大腿,拆去其他部位,剩下的就是这一块圆圆的肉,再用浓油赤酱来炒,似乎吃到樱桃的样子和甜味,是我最爱吃的一道菜。

  台湾人也喜欢以田鸡入肴,做出一杯酒、一杯盐油和一杯醋的三杯田鸡来。四川人有宫保田鸡和水煮田鸡。广东人也有姜葱田鸡,和用黑木耳、香肠、金银花干蒸出来的田鸡。把田鸡的胃集中起来,数十个胃才做成的生炒田鸡扣,也是正在绝灭中的佳肴。另外有一道,做法和样子都像咸鱼蒸肉饼,但用的是六成猪肉四成田鸡肉,香甜无比。

  越南菜中,有香茅田鸡这一道,用青椒丝、大蒜、洋葱、椰浆、芫荽、胡椒等来焗田鸡,当然不可缺少的是他们最爱用的鱼露。

  泰国菜中吃过的有青胡椒炒田鸡,成熟的新鲜胡椒一粒粒在口中爆开,配上甜美的田鸡肉,令人回味无穷。偶尔,泰国人也用青咖喱来煮田鸡。

  但在世界上所有吃田鸡的国家中,最普通的做法,是把田鸡炸了,就那么吃,中国人美名为椒盐,其实也是炸。炸田鸡,是最没趣的了。

  西方人之中,田鸡吃得最多的是法国人。英国佬认为发音不出的菜,全部不可吃进口,田鸡?这简直是不可思议,法国人也吃?就叫法国人为田鸡了。

  可怜的英国人实在不会吃,田鸡在法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一道又一道的佳肴,都以田鸡为食材。据报告,法国人每年要吃三至四吨的田鸡腿,相等于六至八千万只田鸡。法国人口六千万,每年每人都要吃一只,田鸡被吃得近乎绝种,最近已有法律禁止捕捉,你到法国,吃的可能是印度尼西亚进口的田鸡。

  但是禁归禁,法国东北部池沼多,田鸡的产量还是很大的,运去最会弄田鸡的南部普罗旺斯,就成为国际名菜普罗旺斯田鸡腿(Frog Leg a La Provencale)了。

  英国老饕彼得·梅盖(Peter Mayle)在他那本散文集《法国课(French Lessons)》中写道,他参加了Vittel地区一年一度在四月底最后一个星期日举行的青蛙节,所有餐厅都做青蛙美食之外,还竞选青蛙小姐呢,当然她们的腿和青蛙一样长,样子没那么丑罢了。

  梅盖还说在青蛙节中听到一个故事:一群装修工人到了当地,住进一间旅馆,出来散步,发现酒店后面的池塘有大量青蛙,抓了几百只放进塑料袋中,准备带回家烹调,但先去外面吃晚饭。

  这时青蛙从袋中跳了出来,地毡和被单上都有青蛙足迹,但它们肚子饿了,总得找东西吃,枕头可吃不下去,最后吃的是墙纸,因为用浆糊来涂,空气一湿,墙纸发霉,再没有比这更美味的了。装修工人回房,大吃一惊,花了一个晚上,赶紧把青蛙抓回,酒店经理翌日在他们退房后进去一看,发现一半墙纸不见了,到现在还破不了这个谜来。

  文章里倒没有提到法国人怎么吃青蛙,依我个人经验,他们也多数是炸的,最后淋上一层很浓的奶油酱。但也吃过最佳的煮法,那是生煎:把青蛙大腿的肉剥开,推到骨头底部,做成雨伞状,然后用橄榄油煎它一煎,就那么上桌,碟中被十多条青蛙腿围成一圈,又用菠菜汁点缀成图案,吃时把骨头当牙签,用手指抓来送进口,至今还没有忘记这个美味。

  另一次是在普罗旺斯的一家很别致的小餐厅,老板娘是一个大肥婆,她亲自下厨,为我煮了一个普罗旺斯式的田鸡腿,也是用大量奶油淋煎田鸡腿,但那奶油的味道从来没试过那么好的。我把田鸡腿的肉啃光,再吸浸入到骨头的汁。她看了大乐,把我抱了起来,说要做我的情人,我见状不妙,逃之夭夭。

  但说到天下最美味的田鸡,那就是在香港“天香楼”做的熏田鸡腿了。食材用的是印度尼西亚田鸡,那才够大只,那么粗壮的腿,朋友们看了都大叫:“真系像游泳健将!”肉吃进口,一阵阵的烟香,加上田鸡肉的鲜美,真是一流,若嫌味淡,可点些盐。

  以为做法复杂,从没尝试炮制。最后忍不住,要求店主和大厨让我学习,他们大方答应。原来是用一个大铁锅,铺上锡纸,就当成熏锅了。锅底放白饭,茶叶和糖,猛火烧之。这边厢,把田鸡腿用上汤灼过,九成熟,就可以放进熏锅中。上盖,不到几分钟,看到从锅边发出绿色的浓烟时,就可打开。里面的熏田鸡腿已变金黄,色香味俱全,天下没有比这更好的田鸡吃法了。

  鲍

  家父有位好友叫许统道,是新加坡最早输入洋货食材的商人,任何名牌,都由他经手,像白兰氏鸡精,好立克、阿华田等。这一天,妈妈由统道叔店里买回一罐罐头。粉红色底纸的包装,画着一个发亮的鲍鱼壳,注册商标是一个水手的舵盘,我们通称为车轮牌。

  用的罐头刀,当年还是原始的,铁尖插入罐头,一摇一铲地把铁盖打开。啊,一阵奇妙无比的香味,从此深深烙印在脑中,永久不忘。

  鲍鱼肉软熟香甜,是从来未尝过的味觉,我向妈妈说:“有这种东西,我可以每天吃。”“每天吃,就没那么美味了。而且,我们家,吃不起。”妈妈摸着我的头说。

  时光一下子过去,我已到日本留学,爸爸来东京探访,看我每天过着吃方便面的苦行僧生活,心有不忍,带我到乡下旅行,浸完温泉后,叫了一客鲍鱼刺身。香味比罐头的浓,用筷子一夹,把一块黏黏的鲍鱼吃进口,发觉肉很硬。当年还年轻,牙力好,劲嚼之下,流出甜液,鲍鱼生吃,原来也是那么好的。

  来到香港,替邵氏打工,结识友人不少,其中有个泰国华侨,富商子弟,又娶了泰籍将军之女,有钱有势,到香港一定要去福临门,叫的是两头干鲍。两手合掌那么大的一个鲍,红烧之后,当然是溏心的,当年该店厨艺一流,不惜工本炮制,来让花钱面不改色的客人享受。我吃了,觉得味道不错罢了,印象不如车轮牌和鲍鱼刺身那么强烈。

  多次之后,我都不要吃了,嫌吞下一个,肚子已饱,别的东西塞不进口。记得曾经带过从台湾来的女演员萧瑶同往,她未吃之前已听说两头鲍有多贵是多贵,一连叫了两个,友人劝我也来一点,勉强吃了半个,问萧瑶说:“剩下半个你吃得下吗?”她面不改色,把半个吞了入口,连吃两个半二头鲍,实在厉害。

  这句话已是数十年前的事,当今萧瑶的女儿已出来当明星,演出过一部西片,至于萧瑶本人,自从她在李翰祥的《倾国倾城》演出以来,就没机会见到了。两头鲍亦不复往矣,当今只在拍卖行中偶尔出现,餐厅吃到的,是十几个头,二十多个头的了,寒酸得很,我已经不去碰它。

  干鲍,演变成世界上最贵的食材之一,有钱也买不到两头的。生产地在日本,日本种的鲍鱼有黑鲍,牝贝鲍、虾夷鲍、眼高鲍之种种区别,有种叫床伏(Tokobushi)的为小型鲍鱼,根本不入流了。

  香港人吃的鲍鱼,多数是青森一带寒冷的海域中生长,我也去干鲍胜地参观过,先由海女潜进深渊中获取,挖出肉,去掉肠,就拿去大锅中煮了。煮的过程是家传秘密,不让我们中国人看,怕我们学去,其实怎么学也没用,我们不原产这一类的鲍鱼,次货制造的拥有秘诀也做不了好的干鲍来。

  煮过的鲍鱼就要拿去生晒了,生晒时用绳子捆起来。所以名产地的干鲍有一道绳子痕。我们懂得它好吃,海鸥和乌鸦更清楚,所以经常被鸟儿衔着走,干鲍卖得那么贵,是连被偷吃掉的成本也算了进去的。

  在南非也见过有钱的华商生产,南非鲍肉质劣,香味不足,制造过程已由日晒改为机器烘干,更无法和日本干鲍相比。可怜的是,日本干鲍连日本人也吃不起,我曾问制造的工人有没有吃过,他们都摇头。莫说非洲土人了,他们只是眼睁睁地看着罢了。其实大洋洲人和非洲土人一样,生产鲍鱼的大洋洲人,有些土得以为鲍鱼不是人吃的。

  干鲍也许大家都试过,日本的“第一神僎”熨斗鲍,吃过的人就不多。日本人也懂得鲍鱼是好的,秦始皇来东瀛找长生不老的药,鲍鱼是选择之一,从此在历史上占有一席很重要的位子,只有皇帝和贵族们能尝到,在伊势神宫中还有人会做,鸟羽市同崎町的神宫也有所谓的“御料鳆调整所”,由奈良时代传下来的制法,是把鲍鱼煮熟后用利刀削成薄片,连绵不断地把整只大鲍鱼割成又薄又长的带子,有如用熨斗熨出来的纸条那么扁平,故称之为熨斗鲍(Noshi-Awabe),遇到庆典,才再煮熟还原的,我试过,味道甚劣,让他们的天皇吃吧。

  一生尝到最好吃的鲍鱼,是在韩国济州岛,两个海女跳入海捞起的大如半个沙田柚,挖出肉,铁棒敲烂,用铁叉串起在炭上烤熟,淋酱油,是天下美味。

  鲍鱼好吃,其肠更佳,带点苦,但香浓无比,口感似丝绸,香味连绵不绝地留在口中,但多数人怕它又绿又油的样子,不敢吃,实在可惜。

  数十年后重游济州岛,海女已老,烤敲烂鲍鱼烧法不复在,鲍鱼大餐还是有的,煎、煮、炒、烤、蒸、炖,一道又一道。最后有鲍鱼粥,一大锅煮得香喷喷,肚子再饱,也可连吞三大碗。

  韩国鲍鱼还是盛产,价便宜,但多养殖,野生的要卖得贵出十倍来,济州岛上有家最好吃的海鲜店,主人问我吃鲍鱼刺身的话,怎么做最好?我走进厨房,把鲍鱼连壳的顶部切成薄片,此部分最为柔软,然后取出肠来,挤汁淋在鲍鱼肉上。吃完鲍鱼,倒烫热的汤酒在剩余的汁中,饮之。主人见状大喜,走过来拥抱我,叫一声哥哥。

  至今,还是觉得车轮牌鲍鱼好吃,煮熟的,在韩国吃人参鸡,把一头大野生鲍鱼塞入鸡肚清炖之,也是最高境界的吃法,干鲍可以走开一边了。

  参

  谈起海参,就想到小时候在南洋遇见中国来的大师傅,他一身白色的长衫,做起菜来也不用围巾,但衣服一滴油也不沾。

  跟他去买菜,他嫌所有食材都不够水平,只是海参勉强及格,买了一些,走进厨房,就烧了一桌十二个菜,都是海参做的。最后的甜品,用了刺参,浸泡后横切薄片,加姜和冰糖清炖出来,食者无不赞绝。所以海参的做法并不只是红烧那么简单,可以千变万化,但中国人从来没有想到去吃生的。

  日本和韩国人都有吃海参刺身的习惯,那么蠕蠕黏黏的东西,可以生吃吗?我起初也在怀疑,日厨板前样就那么从水箱捞出来,用清水冲个干净,从头到尾割了一刀,取出内脏,再冲洗后切成薄片上桌。

  一嚼之下,发现很硬,牙力不好的人咬不动。口感滑潺潺,虽然点了酱油,又加了一点山葵,还是有一阵腥味,这样的东西,怎么吃?经过多次,就习惯了。生吃海参并非什么稀奇的一回事,但谈得上是美味吗?不见得。

  到了居酒屋,最常吃的不是海参刺身,反而是海参的肠。海参肠盐渍起来,叫Konowata,因为海参日本人称为真海鼠(Namako),而肠是Wata,海参肠就变为Konowata了。

  第一次尝试,你会发现它的口感和味道,都比海参刺身更为恐怖,简直是难于接受。为什么有这么古怪的食物出现呢?完全是因为穷困。人一穷起来就往这些要扔弃的东西动脑筋,总之用大量的盐腌制,愈咸愈好,就能送饭了,而单单是盐太单调,用这种带腥味的食材最佳。

  很奇怪地,富贵人家吃的鲍参翅肚多了不想吃,而这些穷人东西,却是百食不厌的。习惯了海参肠的味道,一喝酒就想起,所以日本人替它取了一个可爱的名字,叫酒盗(Shyuto),有了它非偷酒喝不可。

  装进玻璃瓶的酒盗,各处的日本食物店都能买得到。有种食法,大家不妨一试,那就是用法国的羊酪软芝士,软得像忌廉的那种。加了海参肠来吃,你会发现二者配合得天衣无缝,这时不是偷酒,而要抢酒了。

  海参的生殖腺也可以吃,日本的三大珍品为:腌制海胆、乌鱼子和拨子。拨子(Bachiko)是一块骨制的敲打器,手抓来弹三味弦。把海参的生殖腺一条条拼起来,头大尾细,晒干了的样子像拨子,就此为名。

  一小片拨子,花那么多功夫制作,要卖到一百多港币。拿到炭上一烤,膨胀起来,撕成一条条送进口,有点像鱿鱼丝,但比鱿鱼丝的味道纤细百倍,好吃得很。在宫城县金华山沿岸盛产一种叫金海鼠的海参,就是因为它的生殖腺金黄,珍贵得像海底的金沙而命名。

  海参的内脏,除了肠和生殖腺之外,还有肺。前二者中国人不吃,海参肺不知道是那一个食家发现,输入到香港,美名为桂花蚌,其实与蚌类一点关系也没有。但西班牙人早就会吃,用一个乞丐钵,橄榄油爆香大蒜,钵烧得最热的时候放进海参肺,兜两下就能上桌,爽脆香甜,鲜得不得了。

  桂花蚌的吃法多数是用XO酱炒炒西芹。有时油爆或椒盐,所谓油爆椒盐,都不过是油炸后蘸了点盐,最没有文化了。

  到山东,就知道海参在食材上占很重要的地位,大型超市和菜市场中卖的干海参种类极多,当然也有已经发好的,一般家庭都买后者来烹调,但是大师傅做菜,一定要自己浸发才行,我看过上述那些大师傅的做法:

  把干海参放在炭上烘焙,洗净后从火炉拿出柴灰,大力揉之。“为什么?”我问,“用灰洗更干净吗?”“这么一来海参更容易膨胀。”大师傅回答,“如果没有柴灰,用碱粉也行。”

  揉灰后又洗濯,用温水泡个三小时。取出再洗,放进锅煮多三个钟,海参已开始发胀。取出海参又烧,用刀仔细刮干净海参肚内的杂质。这时拍碎大块的姜,和海参又煮三个小时,软透了取出,才是最初步的准备。麻烦之至,看到咋舌。

  海参种类之中,白的较贱,又称为玉参和海茄子,黑白交间的好一点,乌参和带刺的刺参才是珍品,广东人做的大多数是红烧大婆参,里面酿了肉。

  那天那位大师傅做出的有虾子大乌参、酸辣海参、大烩海参、海参扒鸭、红烧海参、三鲜烩海参和什锦烩参丁等等。“海参本身无味,一定要靠别的东西来煨,就算是煎炒,也要煨好才不会淡出鸟来。我教你一道最基本的葱爆海参。”大师傅说。

  用大量的猪油,把切成手指般长短的葱段爆至金黄,略焦亦无妨。这时把用猪肉、火腿、乌鸡、猪皮猪骨熬出的上汤煨好的海参加入,兜两下再加上汤,煮至汤汁已少,再加酒、酱油、盐和糖,大功告成。

  “不用勾芡吗?”我问。“海参已有胶质,还要勾芡的师傅,是九流的。”到了今天,我还能看到他的笑容。

  翅

  到了出名的海鲜餐厅,侍者总先问一句:“要不要来碗翅?”要是客人点头,这下可好,付账时一定是高价。客人不要,侍者一脸无奈,好像在说这个月的薪水不知道老板发不发?真是件讨厌的事。

  到底是真的那么好吃吗?未必吧。这种一点味道也没有的东西,全靠其他食材来煨。口感倒是新奇,不算爽脆,也不黐黏黏,是其他食物中找不到的。谁发明吃鱼翅的呢?中国人真刁钻,把鲨鱼的鳍也拿来当食材,从此引起一阵大灾难,已有好些鲨鱼品种被中国人吃得灭绝。

  我第一次接触到的翅,不是真翅,而是妈妈用粉丝和蛋炒出来的假东西,但味道奇佳,至今念念不忘,如果从二者选择,我还是要粉丝翅多过鱼翅。

  出社会工作,开始被人家请客,尝到鱼翅的各种煮法,后来经过暴发户的经济起飞年代,每一次宴会都有鱼翅出现,早餐午餐的鱼翅捞饭,更是变本加厉,很对鲨鱼不起。所以偶尔听到有鲨鱼咬人的消息,我绝不痛恨它们,觉得甚为公平,《大白鲨》那部戏,应该得到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奖的是鲨鱼。

  闲话少说,我是潮州人,当然对潮州翅情有独钟,认为所有翅之中,潮州的红烧翅最好吃。用老母鸡、火腿、猪脚熬至浓汁来煮,最后下锅还要加猪油,那阵油滑的口感,是吃翅的最高境界。当今潮州餐厅的红烧翅都不用猪油了,味道大逊,不如吃菜胆肘子去,翅本身没什么好吃可言,至少有火腿啃啃,尤其是吃肥的那个部分。

  如果不在餐厅吃,家里做翅的话,最好到相熟的海味铺买发好的,准备过程极为繁复,不是靠它做生意就可免则免了。最高级的群翅,煲了起来,要三回:

  第一次煲定要在沸水中浸,等滚水略冻,取出除沙,再放入冷水中漂三四小时,然后一排排地放在竹笪上,一层一笪互压。放入瓦煲,文火煲三四小时取出浸清水拆骨头,再浸。第二次煲同样三四小时,这回浸水时间要长了,起码过夜,至到所有杂质完全去净为止。第三次煲又是四个钟,不同的是煲了两小时后要换水,再煲两个钟,这时鱼翅中的异味才完全消失。

  煲了三次,便进入二次煨的阶段:第一次煨用姜片,夹在翅内,同样一笪笪重迭,清水滚十五分钟换水一次,去清姜片。第二次煨,烧热镬,下大量猪油、绍酒和上汤,浸翅过面,滚个十五分钟。别以为就那么大功告成,还要一道烤翅工作。用半肥瘦猪肉、老母鸡,飞水后备用,火腿骨和猪皮也要先滚它一滚,再洗净,这时用一个大瓦煲,把以上材料放在下面,再加一层层的翅笪,最后用重物压在上面,才可以加上汤以文火来烤。三四小时后汤收干,一排排的翅便能取出。加马蹄粉,秘诀在最后又渗几匙鸡油,淋在排翅上面,最后上桌。

  这是古法,当今在香港的一般餐厅,或是到了曼谷的鱼翅专门店,也可以看到一笪笪的排翅,那大多数是用真空锅发出来。烤翅的过程我也亲眼见过,是用太白粉勾了蚝油当芡,淋上去就是,有了蚝油便有点甜味罢了,而甜味当然是来自味精,相当地恐怖。

  没排翅吃,要吃杂翅的话,不如别试了。而且群翅有金沙、西沙、珍珠、毛、黄胶、棉、软沙群翅等等之分,黄沙群翅最好,黄胶最差,当今看到海味店中的干货,有些所谓的金山勾翅和海虎翅,巨大得很,那不过是陈列品,已成为枯骨,不可食之。更下流的,是卖最不像翅,豆腐鲨的鳍部晒出来的东西,我在台湾海味店就见过此物,大为摇头。

  北方馆子中吃到的翅,菜式种类不多,内陆并不靠海,搞不出花样,北京菜多为山东菜,而山东人做得最拿手的是鸡煲翅。用火腿和老鸡熬成的浓汤,可以挂在锅壁上,汤比翅好吃,尤其是用馒头来点,馒头比汤好吃。

  至于在澳门吃到的鸡煲翅,价钱虽然便宜,但用不是电影中露出水面吓人的那个部分,只用肚皮下的那两片和尾巴罢了,根本称不上是翅。如果要吃这些杂物,我认为应该用连在鱼身上的翅头。广东人美名为唇,与唇无关,翅头的口感甚佳,咬起来有啖啖是肉的感觉,身价甚贱,卖不起钱,但我最爱吃。

  鱼翅还可以用蟹黄来煮,杭州菜中的大闸蟹蟹黄翅固佳,但比不上黄油蟹的蟹黄翅,竹笙瑶柱蟹肉翅也不错。最好吃应该是用最便宜的食材鸡蛋,来炒最贵的翅了,但是,如果你爱吃这道菜,就不如去吃粉丝炒蛋。至少,粉丝比鱼翅更能吸味,也很环保呀。

  说到环保,正如环保人士的广告上叫明星们现身说法:“当你不买的时候,杀戮便停止了。”怪的当然是我们中国人。不如这样吧,我们停止十年,十年总可忍吧?十年之后,鲨鱼泛滥成灾,吃掉所有小鱼,到那时候我们再屠宰,外国人都感激你,就从狗熊变成英雄了。

  肚

  鲍参翅肚,这个叫惯的顺序,我常读成鲍参肚翅,因为翅实在是这四种东西中最不好吃的,肚之所以排在最后,是古人认为最便宜。当今不然。肚,人称的花胶,好的价钱不菲,如果能找到一块年久的金钱鳖,至少要卖到数万至数十万港币。就算是便宜一点的花胶,也要万多块一斤,比起三四十头的干鲍,绝不便宜。

  叫作肚,是不是鱼肚?不,是鱼的鳔,鱼儿们要靠这个呼吸器官主宰沉浮。没见过吗?到菜市场去,找到一家卖淡水鱼的档口,可以看到一个个的白色泡泡,这就是鲩鱼鳔,所谓的肚了。粤语称此为卜,如果你到“生记”去吃粥,叫一碗鱼片和鱼卜,粥上桌,吃了一口鱼卜,发现满口胶质。这是肚中最便宜的,但并不常有,一尾鱼只有一个卜嘛。

  最贵的,在湄公河生产,有种巨大的鳖鱼,人那么高,劏肚后挖出来的卜,晒干了,就成为鳖鱼鳔。而鳖鱼鳔有雌雄之分,母的比公的便宜一半,要分辨何种是雄何种是雌并不难:母鱼鳔整个厚薄均一;公的不同,中间特别厚,愈靠近边愈薄,而且中央有两条显突的长坑纹,一下子就看得出来。

  如果鱼肚愈大愈值钱的话,那么找鲸鱼或大白鲨不就行吗?不。首先,海水浮力强,一般的海鱼是没有鳔的,而河中的大鱼,除了湄公河之外,还可以在巴基斯坦的淡水湖中找到。至于其他河流中的淡水鱼是否可以取来晒花胶?原则是行的,只是少人去发现罢了。好在只是淡水有,不然的话,给中国人那么一吃,可爱的河豚就要遭殃了。

  一般人能够接触到的肚,多数在吃喜酒时,出现了一道叫花胶鹅掌的。这道菜有时还配以花菇和芥菜,通常在最后淋上一层很厚的芡粉,实在乏味。主人家肯不肯花钱,看这道菜即知,贵的花胶很厚,便宜的薄如纸。

  最初试到,好吃吗?也不尽然。花胶本身无味,要靠其他材料来煨。仔细嚼之,除了那种黏黐黐的口感之外,还带着古怪的腥味,这就是吃到贱价的了,印象即坏。上等花胶并没有这个毛病,但也非天下美味,有如牛筋猪筋罢了。

  在被认为是鲍参翅肚中最便宜的花胶,还有人假冒呢。很多带着鱼肚为名的菜,其实是把猪皮晒干之后再炸出来的,吃坏人是不会的,做得好还是美味呢。干脆来个赛花胶的名字,像赛螃蟹一样,就没那么鬼鬼祟祟了。

  昔时,花胶是上不了大堂的,陈荣先生于五六十年代在他那本《入厨三十年》里,什么食材都论尽了,谈到花胶只在一二篇文章中略略带过:“在香港要吃桂花鱼肚这个菜是很划算的,因为香港海味售价比任何地区为便宜,尤以鱼肚价钱低贱,故酒楼饭店出售这个菜式视为最普通品。”

  桂花鱼肚的做法如次:先将鱼肚浸二三个钟,浸后置锅里滚片刻,取出清水冲之;揉干油腻,剁成粒形,如花生来备用。鸡蛋只取蛋清,加少许上汤,用筷子打烂备用。烧热锅,放下滚水,加姜汁和酒,下鱼肚煨之。取出鱼肚,置于疏壳或筲箕之中,将水沥干。

  镬中加猪油,上汤,滚一滚,又放回筲箕中,沥干水分。这时可以正式煮了,先放猪油于锅中,香了放上汤来煮鱼肚,待汤徐徐滚时,推马蹄粉当芡,不要太浓亦不可太稀。未滚之前把锅从大火中拿开,才把蛋白漫漫放下,兜几兜,即成。一道那么简单的菜,从前的师傅是不厌其烦地做好它。

  花胶的泡发过程亦繁复,最好在相熟的海味店中买现成发好的,如果有人送你一块上等鱼鳔,要自己发的话,方法如次:

  用大量清水浸六小时以上,浸过夜亦行。洗净,滚水一大锅,放入花胶,再沸时熄火,浸个六小时。倒掉水,不停冲洗,又重复以上程序三四次,如果发现花胶还是很硬的话,再滚一次,最后用刀切成方块或长条备用,如果在一星期内吃,放入冰箱即可,要放久的话,可要置于冰格中。

  一般人也喜用花胶来炖汤,加老鸡,赤肉和火腿,再豪华可加冬虫夏草。很薄的花胶则用来炒,像黄耳香芹和杬仁炒花胶,是道上等的菜。当作甜品亦无不可,桂花糖、百合炖花胶很清香可口,但花胶一定要发得一点腥味也没有,担心的话,用姜汁和酒来辟味。

  很独特的是潮州人的老家庭,在厨房或天井梁上挂几个金钱鳖,通常被烟熏得发黑,又布满灰尘。那么恐怖的东西用来做什么?说了你不相信,如果家人患了严重的胃病,像胃溃疡等,把那金钱鳖取下来,洗个干净,照上述的方法发之,再拿去清炖,就那么喝下去,胃病即刻医好,手术也不用动了。

  我家也有一个,至少五十年了,后来一位朋友因为胃病要进医院,我叫父母寄来送给她吃,果然医好。有些人听到这件事,说已经卖得比金子还贵,送人不感可惜?留着自己用多好!呸、呸、呸!至今还是铁胃一个,吃什么都没有毛病,留来干什么?

ww w . xia oshu otxt.NE 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蔡澜作品集
食色蔡澜谈友有情才有调老了依然可以谈谈未来蔡澜谈吃暖食洒脱的人才“玩”得起人生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