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0章 人畜共患传染病(5)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 作者:宗亮泽

第10章 人畜共患传染病(5)

  四、炭疽(Anthrax)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是牛、马、羊等动物传染病,但偶尔也可传染给从事皮革、畜牧工作的人员。炭疽病以皮肤型多见,病症为身体外露部位出现小丘疹,继之形成水泡,破溃及坏死,最后形成黑色焦痂。

  (一)病原

  炭疽杆菌,是需氧芽孢杆菌属中的一种长而粗的大杆菌,无鞭毛不能运动,革兰氏染色阳性。病料内的炭疽杆菌常单个存在或2~3个菌体连成短链,呈竹节状。在腐败病料的涂片中,只能看到无菌体的菌影。炭疽杆菌在有充足的氧气和适当的温度(25℃~30℃)下能形成具有强大抵抗力的炭疽芽孢。炭疽菌繁殖型抵抗力不大,在尸体内经24~96小时腐败作用而死亡,加热至60℃经30~60分钟、75℃经5~15分钟、煮沸2~5分钟均可杀死。一般浓度的常用消毒药都可在短时间内将其杀死。但炭疽芽孢有极强的抵抗力,煮沸需15分钟才能将其杀死,在干燥的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来苏儿、石炭酸和酒精对芽孢杀灭作用很差,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漂白粉对芽孢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临床上常用20%漂白粉、0.1%碘溶液、0.5%过氧乙酸作为消毒剂。

  (二)流行病学

  炭疽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常在夏季放牧时期流行或暴发,秋、冬、春季少发,且以散发为主。干旱、洪涝灾害都是促进本病暴发的因素。被炭疽芽孢污染的土壤、牧地,可形成持久疫源地,造成本病常在一定的地区内流行。患病动物和因本病死亡的动物尸体是重要传染源。在患畜处于菌血症时,病菌可随粪、尿、唾液以及天然孔出血排出体外,尸体处理不当(如剥皮吃肉、任意解剖)将使病菌散播于周围环境。本病主要通过饲料、饮水经消化道传染,也可经呼吸道、皮肤黏膜或吸血昆虫叮咬经皮肤传播。各种家畜、野生动物及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草食动物最易感,其中以马、牛、绵羊、山羊及鹿的易感性最强,骆驼、水牛及野生草食动物次之。猪、狗和猫感染性低,自然情况下家禽不感染。许多野生动物如黑猩猩、鹿、斑马、狼、狐、豺、貉、獾、豹、狮等也可感染。人可感染,但易感性较低,主要发生在与动物及动物产品接触机会多的人员中。

  (三)症状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3天,有的可达14天。《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炭疽的潜伏期为20天。临床分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四种病型。

  最急性型:病畜呈败血症症状,表现突然发病,急剧死亡,病程数分钟至数小时。呼吸高度困难,天然孔出血,痉挛、倒地而死。急性型:表现体温升高,可视黏膜发绀,便血尿血。濒死期体温急剧下降,呼吸高度困难,天然孔出血,痉挛、倒地而死。病程1~2天。

  亚急性型:与急性型症状相似,但病程较长。常在咽喉、颈部、肩胛、胸前、腹下、外阴部出现炭疽痈。慢性型:无明显症状。绵羊与山羊常以最急性型经过;牛以急性型最常见;马多出现急性或亚急性炭疽症状,此外还表现有剧烈的腹痛症状。猪对炭疽抵抗力较强,常取慢性经过,多呈局部症状。典型的症状为咽型炭疽,表现体温升高,咽喉部及附近淋巴结炎明显肿胀,甚至蔓延至颈部、胸部,吞咽及呼吸困难,常因窒息而死。但不少病畜生前无明显症状,宰后检查时才发现。犬及其他肉食兽对炭疽有较强的抵抗力,取慢性型经过。

  人:潜伏期为12小时至12天,一般为2~3天。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

  1.皮肤炭疽。最多见,约占98%。主要在面颊、肩、手等处发生肿胀、红斑,继而形成无痛水泡或出血性水泡、溃疡,中心坏死,结成暗红色或黑色焦痂,称为炭疽痈。周围组织红肿,全身症状明显,严重者可继发败血症。

  2.肺炭疽。病状急剧,高热、严寒、咳嗽、咯血,呼吸困难,可视黏膜发绀,经2~3天死亡。

  3.肠炭疽。发病急,有高热,持续性呕吐,腹痛、腹泻,排血样便,表现腹胀及腹膜炎等症状,全身症状明显。

  (四)病理变化凡炭疽病例或可疑炭疽病例,禁止剖检,以防炭疽芽孢污染环境,而成为持久疫源地。炭疽芽孢进入机体后,先在局部组织间隙发育繁殖,产生引起局部水肿“毒素”,阻抑机体防御能力,然后经淋巴管进入淋巴结进一步繁殖后进入血液,最后达到脾脏及其他淋巴样组织定居。因此,特征病变为组织及脏器水肿、炎症、出血或坏死。尸体一般腐败迅速,尸僵不全,天然孔有黑色血液流出。血液呈暗红色至黑红色,不易凝固,黏稠似煤焦油样。脾脏极度肿大呈黑色,超过正常的2~5倍。猪的病变多局限咽及喉部,咽、喉及前颈部淋巴结肿胀出血,扁桃体出血坏死。

  (五)诊断

  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作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在国际贸易中,尚无指定和替代诊断方法。病料采集:动物如怀疑感染炭疽,不可进行尸体剖检,尤其不能在田间解剖病死动物,此时可采集动物血液送检。病原检查:新鲜病料可直接触片镜检或培养增菌后进行细菌学检查,或进行噬菌体敏感性试验、串珠试验;陈旧腐败病料、处理过的材料、环境(土壤)样品可先采用选择性培养基,以解决样品污染问题,或进行Ascoli 试验、免疫荧光试验。血清学检查:可做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试验。

  (六)防治

  对易感家畜定期注射炭疽芽孢苗是预防炭疽的根本措施。发生炭疽后应迅速查清疫情并报告疫情,划定疫区,实行综合防疫措施。对同群或与病畜接触过的假定健康动物应紧急注射炭疽疫苗。对病畜要在采取严格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行捕杀并做无害化处理。病死家畜的尸体严禁解剖,必须销毁,其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场所、用具及尸体运输工具等应以漂白粉、苛性钠或升汞溶液消毒。工作人员必须作好防护,有外伤的人员不得接触上述工作。

  五、破伤风(Tetanus)

  破伤风又名强直症,俗称锁口风,人医又称牙关紧闭症。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它通过皮肤或黏膜上的创口侵入人体,产生毒素,使人致病。创口越深、越脏,就越适宜破伤风杆菌生长繁殖,发生破伤风的机会也就越多。临床上以骨骼肌持续性痉挛和神经反射性兴奋增高为特征。

  (一)病原

  破伤风是破伤风杆菌侵入伤口内繁殖、分泌毒素引起的急性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厌氧芽孢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粪便之中,对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创伤时其可污染深部组织,若伤口较深,又有坏死组织,局部缺血、缺氧,就形成了适合细菌生长繁殖的环境。破伤风杆菌是一种厌氧菌,多存在于人畜肠道内,随粪便进入土壤和尘埃,可随尘土飞扬,散播较广。破伤风杆菌有芽孢,芽孢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存在于土壤中数年仍有传染性,需经煮沸1小时,或在高压蒸汽中5分钟,或在1%升汞溶液中2~3小时,或在5%石炭酸溶液中10~12小时,才能把它杀死。

  (二)流行病学

  本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人畜粪便都可带有,尤其是施肥的土壤、腐臭淤泥中。感染常见于各种创伤,如断脐、去势、手术、断尾、穿鼻、产后感染等,在临床诊断上有1\/3~2\/5的病例查不到伤口,可能是创伤已愈合或病菌已经子宫、消化道黏膜损伤感染。

  各种家畜均有易感性,其中以单蹄兽最易感,猪、羊、牛次之,犬、猫仅偶尔发病,家禽自然发病罕见。实验动物中豚鼠、小鼠均易感,家兔有抵抗力。人的易感性也很高。本病无明显季节性,多为散发,但在某些地区也集中暴发。

  (三)症状

  潜伏期最短1天,最长可达数月,一般1~2周。潜伏期长短与动物种类及创伤部位有关,创伤距头部越近,组织创伤口深而小,创伤部严重损伤,发生坏死或创伤被粪土、痂皮覆盖等,潜伏期越短,反之则长。单蹄兽较牛、羊易感性高,症状也相应严重。

  单蹄兽:最初表现对刺激的反射性增高,稍有刺激即举高头部,瞬膜外露,接着出现咀嚼缓慢,步态僵硬等症状,以后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全身性强直性痉挛症状。轻者口稍许张开,采食缓慢,重者开口困难,牙关紧闭,无法采食饮水。流涎、口臭、头颈强直,两耳竖立,鼻孔张开,四肢腰背僵硬,腹部蜷缩,粪尿潴留,便秘,尾根高举,行走困难,形如木马,易跌倒,不易起立,此时病畜应急性增高,轻微刺激可惊恐不安,痉挛流大汗。末期患畜常因呼吸衰竭和循环系统障碍而死亡。体温一般正常,有时可升高到42℃,病死率45%~90%。

  牛:较少发生。症状与马相似,但症状较轻。反射兴奋性较低。常反刍停止,瘤胃鼓气。

  羊:成年羊病初症状不明显,病的中后期才出现与牛相似症状。羔羊常因脐带感染而发病,在所有家畜中,羊破伤风的病死率最高,羔羊可达100%。

  猪:较常发生。多因阉割感染。一般从头部痉挛开始,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叫声尖细,瞬膜外露,两耳竖立,腰背弓起,全身性痉挛,可触摸其硬似木板状,四肢僵硬,难于站立,病死率较高。

  人:初起畏寒,不适,低热。1~2天后出现烦躁、头晕、头痛、咬肌紧张酸胀、打呵欠等前驱症状。这些前驱症状一般持续12~24小时,接着出现典型的肌强烈收缩,最初是咬肌,以后顺次为面肌、颈项肌、背腹肌、四肢肌群、膈肌和肋间肌。病人开始感到咀嚼不便,张口困难,随后有牙关紧闭,面部表情肌群呈阵发性痉挛,致使病人具有独特的“苦笑”表情。颈项肌痉挛时,出现颈项强直,头略向后仰,不能做点头动作。背腹肌同时收缩,但背肌力量较强,以致腰部前凸,头及足后屈,形成背弓,称为“角弓反张”状。四肢肌收缩时,因屈肌、经伸肌有力,肢体可出现屈膝、弯肘、半握拳等姿态。在持续紧张收缩的基础上,任何轻微刺激,如光线、声响、震动或触碰病人身体,均能诱发全身肌群的痉挛和抽搐。每次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分钟,病人面色紫绀,呼吸急促,口吐白沫,流涎,磨牙,头频频后仰,四肢抽搐不止,全身大汗淋漓,非常痛苦。发作的间歇,疼痛稍减,但肌肉仍不能完全松弛。强烈的肌痉挛,有时可使肌断裂,甚至发生骨折。膀胱手括约肌痉挛又可引起尿潴留。

  (四)诊断

  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如神志清楚,反射兴奋性增高,骨骼肌强直性痉挛,体温正常,并有创伤史,即可确诊。

  (五)防治

  1.预防注射。在本病常发区,应对易感动物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牛马等大家畜可在阉割前一个月进行免疫接种。较大较深创伤,除外科处理外,应进行肌肉注射破伤风抗血清1~3万IU。

  2.防止外伤感染。注意平时的饲养管理及卫生,防止家畜受伤。一旦发生外伤,要及时处理,防止感染。手术时应无菌操作。

  3.治疗

  (1)创伤处理:尽快查明感染的创伤并进行外科处理。清除创口内脓汁、异物、坏死组织及痂皮,对创深、创口小的要扩创,以5%~10%碘酊和3%双氧水或1%高锰酸钾消毒,再撒以碘仿硼酸合剂,然后用青霉素、链霉素作创周注射,同时用青霉素、链霉素作全身治疗。

  (2)药物治疗:早期使用破伤风抗毒素,疗效较好,剂量为20~80万IU,分三次注射,也可一次全剂量注射。

  (3)对症治疗:出现神经症状时可使用镇静解痉剂。一般用氯丙嗪肌肉注射或静注,每天早晚各一次;也可用水、氯醛25~40克与500~1000毫升淀粉浆混合灌肠或与氯丙嗪混合使用;还可用25%的硫酸镁肌注或静注,以解痉挛。对咬肌痉挛,牙关紧闭者,可用1%的普鲁卡因溶液于开关、锁口穴注射。

  六、结核病(Tuberculosis)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禽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病理特征是多种组织器官形成结核性肉芽孢(结核结节),继而结节中心干酪样坏死或钙化的坏死病变。

  本病在世界各地分布很广,曾经是引起人畜死亡最多的疾病之一。在防治措施不健全的地区和国家,往往形成地区性流行,我国的人畜结核病虽得到了控制,但近年来发病率又有增长的趋势,所以要大力防治结核病。

  (一)病原

  本病病原是分枝杆菌属的三个种,即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和禽分枝杆菌。它们耐干燥和湿冷,但对热的抵抗力差,60℃30分钟即可死亡,在直射的阳光下,经数小时死亡。常用的消毒药经4小时可将其杀死。本菌对链霉素、异烟肼、氨基水杨酸和环丝氨酸等敏感。

  (二)流行病学

  本病可侵害人和多种动物。家畜中牛最易感,特别是奶牛,其次为黄牛、水牛、猪和家禽易感性也较强,羊极少患病。病人和患病畜禽,尤其是开放型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其痰液、粪尿、乳汁和生殖道分泌物中都可带菌,污染饲料、食物、饮用水、空气和环境进而散播传染。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饲养管理不当与本病的传播有密切关系,畜舍通风不良、拥挤、潮湿、阳光不足及动物缺乏运动,最易患病。

  (三)症状

  牛结核病,主要由牛分枝杆菌引起,其他两种分枝杆菌对牛毒力较弱,多引起局限性病灶且缺乏肉眼变化。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宗亮泽作品集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