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2章 人畜共患传染病(7)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 作者:宗亮泽

第12章 人畜共患传染病(7)

  2.传播途径。本病主要经蚊虫(库蚊、伊蚊、按蚊,尤其是三带库蚊)叮咬而传播,其传播呈现哺乳动物—蚊—哺乳动物的规律性。

  3.易感动物。人、畜、禽等均易感。多为隐性,感染后出现典型症状者极少见(马在3%以下,人在0.5%~1%,猪、牛、羊极少有发病)。

  4.流行特点。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90%的病例发生于7~9月,但南方的一些省区可全年发病;传播环节:常在哺乳动物、鸟类与蚊之间循环;禽类可能成为病毒的扩大宿主,病毒可能在蚊、猪、野生啮齿类、鸟类及蝙蝠体内带毒越冬。

  (三)症状

  猪:人工感染潜伏期一般为3~4天,自然感染的潜伏期2~4天,不同脑炎的猪虽然都可感染,但多数呈隐性感染状态。少数病猪发病后,在临床上常表现为突然高热稽留,沉郁,嗜眠,减食,渴欲增加,有的呈现明显的神经症状,磨牙、空嚼、口吐白沫,向前冲撞,转圈运动,最后麻痹死亡。

  妊娠母猪常突然发生流产,流产前症状不明显,常不被人们注意,流产多在妊娠期发生,流产后症状减轻,体温,食欲恢复正常。少数母猪流产后从阴道流出红褐色乃至灰褐色黏液,胎衣不下。母猪流产后对继续繁殖无影响。

  流产胎儿多为死胎或木乃伊胎,或濒于死亡。部分存活仔猪虽然外表正常,但衰弱不能站立,不会吸乳;有的出生后出现神经症状,全身痉挛,倒地不起,1~3天死亡。有些仔猪哺乳期生长良莠不齐,同一窝仔猪有很大区别。

  公猪常突然表现睾丸炎,一侧或两侧睾丸明显肿大,较正常睾丸大半倍到一倍,具有病症意义。

  牛:多为隐性感染。发病后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和神经症状,体温升高后,食欲消失,出现痉挛、呻吟、磨牙、四肢僵硬、转圈、不随意运动,最后昏迷,于1~2天内或拖至10天左右死亡。有的仅出现体温升高,食欲不振,而后恢复。有的牛犊出生后头部震颤,吮乳困难,步态异常,一般很少死亡。

  山羊:多数为隐性感染,发病率较牛稍高。其临床特征主要是麻痹,兴奋性较低或缺乏表现。麻痹从头部开始,经颈部,躯干至四肢。流涎、牙关禁闭,采食困难,四肢僵硬,步态踉跄或后肢麻痹不能站立,约3~5天死亡。

  鹿:鹿感染后多表现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或停食,停止反刍,饮欲减少,一般多为兴奋、沉郁及后躯麻痹混合发生。病鹿不安,尖声嘶叫,站立不稳,共济失调,磨牙、跛行。发病快,病程短,病死率高。

  水貂:病貂兴奋不安,转圈,跳跃,惊叫或呈癫痫样反复发作,口吐白沫,痉挛抽搐。有的抽搐过后,后肢较弱无力,行走摇晃或不能站立,仅靠前肢支撑。食欲减少或拒食。

  人:根据病情轻重,临床上有轻型、普通型、重型和极重型之分。临床上多以急性起病,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脑膜刺激征为主要表现。

  (四)病理变化

  日本乙型脑炎的病理变化主要在脑,可见脑髓液增多,呈透明黄色,有时出现混浊。硬脑膜及软脑膜轻度充血,可见出血点,出血斑,脑组织软化,脑沟变浅,切面可见血管明显充血,有散在的小点状出血,髓膜混浊、水肿。脏器可见肝、肾混浊肿胀、稍硬。心内膜、心外膜点状出血,肺充血,水肿。

  流产母猪子宫内膜显著充血、水肿,黏膜表面覆盖多数黏液性分泌物,刮去分泌物可见黏膜糜烂和小点状出血,黏膜下层和肌层水肿,胎盘呈炎性反应,死胎常见皮下水肿和胶样浸润。头部肿大,皮下弥散性水肿,腹水增多,肌肉呈熟肉样变,脑、髓膜出血并散发点状出血。

  切开公猪肿胀的睾丸,可见鞘膜腔内潴留有大量黄褐色不透明液体,睾丸实质全部或部分充血,切面有大小不等的黄色坏死灶。慢性病例可见睾丸萎缩、硬化,睾丸与阴囊粘连,实质大部分结缔组织化。

  鹿可见视黏膜苍白,偶见黄染,额、面部皮下出血坏死,胶样浸润。咽喉部充血,微有水肿。肝质脆,膈面有硬币大小坏死灶。小脑、延脑、脑桥、四迭体等显著充血、淤血,切面外翻。

  水貂皮下轻度黄染,心内膜点状出血,心肌淤血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肝、脾、肾均稍肿大。肾与膀胱有出血点。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是中枢神经表现典型的非化脓性脑炎。

  (五)诊断

  根据日本乙型脑炎明显的季节性、地区性及其临床特征,例如高热和狂暴或沉郁等神经症状,流行期期间不难作出诊断,本病的确诊有赖于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诊断或变态反应,但必须与其他细菌性疾病、病毒性和中毒性脑炎相区别。特别是在猪日本乙型脑炎诊断时,应注意与猪布鲁氏菌病、猪细小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的鉴别诊断。

  (六)防治

  1.灭蚊。搞好环境卫生和灭蚊工作,是预防本病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2.预防接种。对4月龄~1岁的马属动物可用日本乙型脑炎弱毒苗预防接种,在每年流行前一个月进行,每匹每次皮下肌肉注射2毫升。对疫区猪场,5月龄~2岁后备公母猪预防接种,每头1毫升。预防接种必须在日本乙型脑炎的流行季节前使用有效,一般要求4月进行疫苗接种,最迟不宜超过5月中旬。因为母源抗体干扰,接种对象应是4月龄以上的种猪,一般一次即可,如进一步做第二次注射,效果更好。

  九、李氏杆菌病(Listeriosis)

  李氏杆菌病又称转圈病,是由李氏杆菌引起的以脑膜脑炎、败血症和母畜流产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是家畜、家禽、啮齿动物和人共患的传染病。临床特征是病畜神经系统紊乱,表现转圈运动,面部麻痹,发生流产。人主要表现脑膜脑炎。

  (一)病原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小杆菌,长1~3微米,宽约0.5微米,在抹片中单个散在、两个并列或排列成V 形。本菌在pH5.0以下缺乏耐受性,对食盐和热耐受性强,巴氏消毒法不能杀灭,但一般消毒药易使其灭活。

  (二)流行病学

  绵羊、猪、家兔自然发病比其他动物多,马、犬、猫等很少,家禽中,以鸡、火鸡、鹅较多,鸭较少。许多野兽、野禽及啮齿类动物特别是鼠类都易感,且常为本菌的贮藏宿主。

  本病为散发性,一般只有少数发病,但病死率很高。各年龄段都易发生,幼畜较为严重。患病动物和带菌者为本病的传染源。患病动物的粪便、尿液、乳汁、精液,以及眼、鼻、生殖器的分泌物都含有本菌。

  传染途径还不完全了解。自然感染可能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以及皮肤损伤。

  饲料和水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寄生虫病和沙门氏菌病均可诱发本病。

  人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孕妇感染后,可通过胎盘或产道感染胎儿或新生儿;眼或皮肤直接接触病畜也可能发生局部感染。人的李氏杆菌病,以新生儿及40岁以上的孕妇及免疫功能有缺陷的人群易感。本病一般为散发,但在婴儿室、病室等处,偶可发生小流行。

  (三)症状和病理变化

  子宫炎型:常伴有流产和胎盘滞留,但子宫内的微生物和炎症很快消失。胎儿死亡和流产是因为微生物侵入胎盘,进而侵入胎儿引起败血症所致。胎盘病变显著,绒毛上皮坏死,顶端附有内含细菌的脓性渗出物。在子宫内早期死亡的胎儿,自溶常掩盖了轻微的败血性病变,如胃肠黏膜充血,气管黏膜、心外膜和淋巴结出血,卡他性肺炎以及肝和脾等的变性和坏死灶。在子宫内后期死亡和流产的胎儿,由于病变已充分发展,不易为自溶所掩盖,故常在肝脏,有时在脾脏和肺可见到粟粒性坏死灶。

  脑炎型:发生于较大的动物,主要症状为头颈一侧性麻痹,故弯向对侧;转圈运动,不能强使改变;有的角弓反张,卧地,昏迷等。剖检时一般无眼观病变。组织学检查时,在脑桥、中脑和延脑可见典型的微脓肿与淋巴细胞性管套。微脓肿起始于小胶质细胞结节和少量中性粒细胞聚集,继而结节中心液化和个性粒细胞明显浸润。这种化脓灶很局限,扩展不大,但却散布于整个白质。胶质结节和局部化脓灶周围的实质可能没有变化,但白质常有较大范围的水肿,其间散在多少不一的个性粒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常见到局部软化灶,后者也可能融合。软化灶与血管炎、血栓性栓塞及血管周管套形成所致的血管闭塞有关。血管周围管套明显,主要由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组成,也掺杂有少量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

  败血型:精神沉郁,轻热,流涎、流泪、流鼻液,不听驱使,吃食、吞咽缓慢。病程短,死亡快。剖检见脾脏肿大、肝粟粒状坏死灶、心外膜出血、脑膜充血、出血性结膜炎和黏脓性的鼻炎。

  (四)诊断

  脑炎型李氏杆菌病,可根据典型的病理组织变化作出诊断。败血型李氏杆菌病的诊断,必须从病变脏器取材、培养、检查细菌。子宫炎型的诊断,只有在胎儿和胎膜中找到细菌,才能确诊。李氏杆菌病病发时脑脊液中的淋巴细胞明显增多,据此,可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鉴别。

  (五)防治

  严格遵守防疫制度。不从有病地区引入羊、牛或其他家畜。驱除鼠类和其他啮齿动物。由于本病可感染人,故畜牧兽医人员应注意预防保护。

  本病的治疗可用链霉素,病初也可大剂量应用广谱抗生素。

  十、肉毒梭菌中毒症(Botulism)

  肉毒梭菌中毒症是由于摄入含有肉毒梭菌毒素的食物或饲料而引起的人和动物的一种中毒性疾病。病的特征为咀嚼、吞咽机能障碍和肌无力。

wW w.Xia 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宗亮泽作品集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