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7章 动物主要传染病防治(4)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 作者:宗亮泽

第17章 动物主要传染病防治(4)

  由于到达鼻黏膜的药量有限,以及有黏液的保护,呼吸道内的病菌难以清除,从而使本病治疗效果不太理想,停药后仍有相当多的猪复发。因此要求用药剂量要足,持续时间要长。通常对母猪(从产前1个月开始)、断奶猪和架子猪通过拌料给药:磺胺二甲嘧啶100克\/吨~450克\/吨料;或其100克\/吨,外加金霉素100克\/吨、青霉素50克\/吨混合拌料;或土霉素450克\/吨,均连喂4~5周。对乳猪,从2日龄开始每隔1周肌肉注射1次增效磺胺,或每周肌肉注射1次长效土霉素,均连用3次。同时配合鼻腔内喷雾25%硫酸卡那霉素或滴注鲁戈氏液0.1%高锰酸钾水、2%硼酸液等,可提高疗效。十、猪传染性胃肠炎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以呕吐,严重腹泻和失水为特征。

  各种年龄都可发病,10日龄以内仔猪病死率很高,可达100%,5周龄以上猪的死亡率很低,成年猪几乎没有死亡。

  (一)病原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有囊膜,形态多样,呈圆形、椭圆形和多边形,直径为60~160纳米,表面有一层棒状纤突,长12~25纳米。基因组为单股RNA。

  本病毒对牛、猪、豚鼠及人的红细胞没有凝集或吸附作用,对乙醚、氯仿及去氧胆酸钠敏感,对0.5%胰酶能抵抗7小时。病毒不耐热,56℃45分钟,65℃10分钟死亡。在阳光下曝晒6小时即被灭活,紫外线也能使病毒迅速失活。病毒在pH4~8稳定,pH2.5则被灭活。

  (二)流行病学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但症状轻微,并可自然康复,以10日龄以下的哺乳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随年龄的增长死亡率稳步下降;其他动物对本病无易感性。本病的发生有季节性,我国多流行于冬春寒冷季节,夏季发病少,在产仔旺季发生较多。在新发病疫区,几乎全部猪均可感染发病,在老疫区则呈地方流行,由于经常产仔和不断补充的易感猪发病,使本病在猪群中常在。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生和流行有明显季节性,一般多发生于冬季和春季,发病高峰期为1~2月份。病毒传播可通过猪的直接接触。母猪乳汁可以排毒,并通过乳汁传播给哺乳仔猪,也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粪便带有病毒可经口、鼻感染传播。病后康复猪带毒时间可长达8周,是发病猪场主要传染源。

  (三)症状

  仔猪的典型临床表现是突然地呕吐,接着出现急剧的水样腹泻,粪水呈黄色、淡绿或发白色。病猪迅速脱水,体重下降,萎靡,背毛粗乱无光。吃奶减少或停止吃奶,战栗、口渴、消瘦,于2~5天内死亡,一周龄以下的哺乳仔猪死亡率达50%~100%,随着日龄的增加,死亡率降低;病愈仔猪增重缓慢,生长发育受阻,甚至成为僵猪。架子猪、肥猪及成年母猪主要是食欲减退或消失,水样腹泻,粪水呈黄绿、蛋灰或褐色,混有气泡;哺乳母猪泌乳减少或停止,3~7天病情好转随即恢复,及少发生死亡。

  (四)病理变化

  尸体脱水明显,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黏膜充血,有时有出血点,小肠肠壁变薄,肠内充满黄绿色或白色液体,含有气泡和凝乳块;小肠肠系膜淋巴管内缺乏乳糜。将空肠剪开,用生理盐水将内容物冲掉,在玻璃平皿内铺平,加入少量的生理盐水,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空肠绒毛变短,萎缩,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等。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进行综合判定可以作出诊断。小肠壁变薄,半透明,肠管扩大,充满半液状或液状内容物。小肠黏膜绒毛萎缩。以这些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

  取病猪的病料接种猪肾细胞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实验,还可用荧光抗体法检查病毒抗原。血清学诊断、RT-PCR 技术和非放射性cDNA 探针也用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诊断。

  (六)防治

  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可供治疗。停食或减食,多给清洁水或易消化饲料,小猪进行补液、给口服补液盐等措施,有良好的作用;由于此病发病率很高,传播快,一旦发病,采取隔离、消毒措施效果不大。加之康复猪可产生免疫力,猪只发病流行后停止。在规模较大的猪场一旦发病,经领导研究后,可对未分娩母猪及年龄较大猪进行人工感染,试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苗预防。

  十一、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其特征为呕吐、腹泻和脱水。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极为相似,但通过仔猪接种、直接免疫荧光、免疫电镜和中和试验,证明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在抗原性上有明显差异。

  (一)病原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病毒粒子呈多形性,倾向于圆形,直径约95~190纳米。大多数病毒粒子有一个电子不透明的中央区,顶端膨大的纤突长18~23纳米,从核衣壳向外呈放射状排列。

  本病毒对乙醚、氯仿敏感。从患病仔猪的肠灌液中浓缩和纯化的病毒,不能凝集家兔、小鼠、猪、豚鼠、绵羊、牛、马、雏鸡和人的红细胞。

  (二)流行病学

  本病仅发生于猪,各种年龄的猪都能感染发病。哺乳仔猪、架子猪或育肥猪的发病率很高,尤以哺乳仔猪受害最为严重,母猪发病率浮动很大,约为15%~90%。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猪肠绒毛上皮和肠系膜淋巴结,随粪便排出后,污染环境、饲料、饮用水、交通工具及用具等而传染。主要感染途径是消化道。如果一个猪场陆续有不少窝仔猪出生或断奶,病毒会不断感染失去母源抗体的断奶仔猪,使本病呈地方流行性,在这种繁殖场,猪流行性腹泻可造成5~8周龄仔猪的断奶期顽固性腹泻。本病多发生于寒冷季节,据我国调查,本病以每年12月和翌年1月发生最多。

  (三)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5~8天,人工感染潜伏期为8~24小时。

  主要的临床症状为水样腹泻,或者在腹泻之间有呕吐。呕吐多发生于吃食和吃奶后。症状的轻重随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重。1周龄内新生仔猪发生腹泻后3~4天,呈现严重脱水而死亡,死亡率可达50%,最高的死亡率达100%。病猪体温正常或稍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断奶猪、母猪常呈现精神委顿、厌食和持续腹泻(约1周),并逐渐恢复正常。少数猪恢复后生长发育不良。肥育猪在同圈饲养感染后都发生腹泻,1周后康复,死亡率1%~3%。成年猪症状较轻,有的仅表现呕吐,重者水样腹泻3~4天可自愈。

  (四)病理变化

  眼观变化仅限于小肠,小肠扩张,内充满黄色液体,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小肠绒毛缩短。组织学变化,见空肠段上皮细胞的空泡形成和表皮脱落,肠绒毛显著萎缩。绒毛长度与肠腺隐窝深度的比值由正常的7∶1降到2∶1或3∶1。上皮细胞脱落最早发生于腹泻后2小时。

  (五)诊断

  本病在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方面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无显著差别,只是病死率比猪传染性胃肠炎稍低,在猪群中传播的速度也较缓慢些。猪流行性腹泻发生于寒冷季节,各种年龄都可感染,年龄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病猪呕吐,水样腹泻和严重脱水,进一步确诊须依靠实验室诊断。

  常用方法是免疫荧光染色检查。取病猪小肠作冰冻切片或小肠黏膜抹片,风干后丙酮固定,加荧光抗体染色,水洗后盖片、镜检。腹泻后6小时空肠和回肠的荧光细胞检出率达90%~100%;免疫电镜检查;人工感染试验。

  用阻断ELISA 和阻断免疫荧光试验证明,血清中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抗体可持续6个月。初次感染5个月后的康复猪,血清呈阳性,再次感染后仍可出现腹泻,然而这些猪会迅速出现免疫增强反应。

  (六)防治

  本病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可参考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办法。在本病流行地区可对怀孕母猪在分娩前2周,以病猪粪便或小肠内容物进行人工感染,刺激其产生乳源抗体,以缩短本病在猪场中的流行。

  我国已研制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甲醛氢氧化铝灭活疫苗,保护率达85%,可用于预防本病。还研制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苗,这两种疫苗免疫妊娠母猪,乳猪通过初乳获得保护。在发病猪场断奶时免疫接种仔猪可降低这两种病的发生。

  十二、猪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感染猪的临床特征为体温升高,新生仔猪表现神经症状,还可侵害消化系统。成年猪常为隐性感染,妊娠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胎及呼吸系统症状,无奇痒。本病也可以发生于其他家畜和野生动物。

  (一)病原

  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亚科。病毒粒子呈圆形,直径为150~180纳米,核衣壳直径为105~110纳米,有囊膜和纤突。基因组为线状双股DNA。

  PRV 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毒株间存在差异。病毒能在鸡胚及多种动物细胞培养上生长繁殖,产生核内包涵体。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猪舍能存活1个多月,在肉中可存活5周以上。一般常用的消毒药都有效。

  (二)流行病学

  猪是伪狂犬病的唯一自然宿主,对其危害大。可致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及胎儿干尸化。对初生仔猪则引起神经症状,出现运动失调,麻痹,衰竭死亡,病死率100%。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但可引起呼吸道症状。

  病猪、带毒猪及带毒鼠类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从病猪的鼻分泌物、唾液、乳汁和尿液中排出,有的带毒猪可持续排毒一年。传播途径主要是直接或间接接触,还可经呼吸道黏膜、破损的皮肤和配料等发生感染。妊娠母猪感染本病可经胎盘侵害胎儿,泌乳母猪感染本病的1周左右,乳汁中有病毒出现,可持续3~5天,此时仔猪可因哺乳而感染本病。

  (三)症状

  本病潜伏期一般3~5天。临床症状随年龄增长有差异。2周龄以内哺乳仔猪,病初发热,呕吐、下痢、厌食、精神不振,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继而出现神经症状,共济失调,最后衰竭而死亡。

  3~4周龄猪主要症状同上,病程略长,多便秘,病死率可达40%~60%。部分耐过猪常有后遗症,如偏瘫和发育受阻。

  2月龄以上猪,症状轻微或隐性感染,表现一过性发热、咳嗽、便秘,有的病猪呕吐,多在3~4天恢复。如出现体温继续升高,病猪又出现神经症状,震颤、共济失调,头向上抬,背拱起,倒地后四肢痉挛,间歇性发作。

  怀孕母猪表现为咳嗽、发热、精神不振。随着发生流产、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这些弱仔猪1~2天内出现呕吐和腹泻,运动失调,痉挛,角弓反张,通常在24~36小时内死亡。

  (三)病理变化

  一般无特征性病变。如有神经症状,脑膜明显充血,出血和水肿,脑脊髓液增多。扁桃体和脾均有散在白色坏死点。肺水肿、有小叶性间质性肺炎、胃黏膜有卡他性炎症、胃底黏膜出血。流产胎儿的脑和臀部皮肤有出血点,肾和心肌出血,肝和脾有灰白色坏死灶。组织变化见中枢神经系统呈弥漫性非化脓性脑膜炎,有明显血管套和胶质细胞坏死。在鼻咽黏膜、脾和淋巴结的淋巴细胞内有核包涵体。

  (四)诊断

  根据病畜临床症状,以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可初步诊断为本病。确诊本病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兔对本病敏感,可用兔做动物接种实验。猪感染本病常呈隐性经过,因此诊断要依靠血清学方法,包括血清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荧光抗体试验及酶联免疫测定等。其中血清中和试验最灵敏,假阳性少。

  (五)防治

  本病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对感染发病猪可注射猪伪狂犬病高免血清,它对断奶仔猪有明显效果,同时应用黄芪多糖中药制剂配合治疗。对未发病受威胁猪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1.本病主要应以预防为主,对新引进的猪要进行严格地检疫,引进后要隔离观察、抽血检验,对检出阳性猪要注射疫苗,不可作种用。

  2.种猪要定期进行灭活苗免疫,育肥猪或断奶猪也应在2~4月龄时用活苗或灭活苗免疫,如果只免疫种猪,育肥猪感染病毒后可向外排毒,直接威胁种猪群。

  3.猪场要进行定期严格的消毒措施,最好使用2%的氢氧化钠(烧碱)溶液或酚类消毒剂。

  4.在猪场内要进行严格的灭鼠措施,消灭鼠类带毒传播疾病的危险。十三、猪水疱病猪水疱病是由一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流行性强,发病率高,以蹄部、口部、鼻端和腹部、乳头周围皮肤和黏膜发生水疱为特征。在症状上与口蹄疫极为相似,但牛、羊等家畜不发病。

  (一)病原

  猪水疱病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病毒粒子是球形,由裸露的20面体对称的衣壳和含有单股RNA 的核心组成。病毒对环境和消毒药有较强抵抗力,在50℃30分钟仍不失感染力,60℃30分钟和80℃1分钟即可灭活,在低温中可长期保存。病毒在污染的猪舍内存活8周以上,病猪的肌肉、皮肤、肾脏保存于-20℃经11个月,病毒滴度未见显著下降。病猪肉腌制后3个月仍可检出病毒。3%氢氧化钠溶液在33℃,24小时能杀死水疱皮中病毒,1%过氧乙酸60分钟可杀死病毒。

www.xiabook.com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宗亮泽作品集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