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8章 动物主要传染病防治(5)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 作者:宗亮泽

第18章 动物主要传染病防治(5)

  (二)流行病学

  在自然流行中,本病仅发生于猪,而牛、羊等家畜不发病。猪只不分年龄、性别、品种均可感染。在猪只高度集中或调运频繁的单位和地区,容易造成本病的流行,尤其是在猪集中的仓库,集中的数量和密度愈大,发病率愈高。在分散饲养的情况下,很少引起流行。

  本病在农村主要由于饲喂城市的泔水,特别是通过洗猪头和蹄的污水而感染。病猪、潜伏期的猪和病愈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尿液、水疱液、乳汁排出病毒。感染是通过接触、饲喂含病毒而未经消毒的泔水和屠宰下脚料、生猪交易、运输工具(被污染的车、船)。被病毒污染的饲料、垫草、运动场和用具以及饲养员等往往造成本病的传播。病毒通过受伤的蹄部、鼻端皮肤、消化道黏膜而进人体内。据报道,本病可通过深部呼吸道传染,气管注射发病率高,经鼻需大剂量才能感染。

  (三)症状

  该病潜伏期2~4天。病猪体温升高至40℃~42℃,蹄冠、蹄叉或副蹄出现水疱和溃烂,跛行,喜卧;严重者蹄壳脱落;5%~10%的病猪鼻端、口腔黏膜出现水疱和溃烂;8%哺乳母猪乳房上也出现水疱。病猪局部淋巴结出血和心内膜偶有条纹状出血。

  (四)病理变化

  特征性病变在蹄部、鼻盘、唇、舌面、乳房出现水疱。个别病例在心内膜有条状出血斑。水疱破裂,皮脱落后,暴露出创面且有出血和溃疡。其他内脏器官无可见病变。组织学变化为非化脓性脑膜炎和脑脊髓炎病变,大脑中部病变较背部严重。脑膜含有大量淋巴细胞,多数为网状组织细胞,少数为淋巴细胞和嗜伊红细胞。脑灰质和白质发现软化病灶。

  (五)诊断

  发病特征是在蹄部、口腔、鼻盘和母猪乳头周围发生水疱,体温升高。临诊症状与口蹄疫相似,但牛、羊不会发闰。取病猪的水疱液或水疱皮经处理后,取上清液接种于牛、羊、猪、豚鼠和1~2日龄小鼠,若仅猪和1~2日龄小鼠发病,则是猪水疱病;若接种动物都发闰,则是口蹄疫;若仅猪发病而其他动物不发病,则是猪水疱性疹。

  此外,放射免疫、对流免疫电泳、中和试验都可作为猪水疱病的诊断方法。

  (六)防治

  猪感染水疱病病毒7天左右,在猪血清中出现中和抗体,28天达高峰。因此用猪水疱病高免血清和康复血清进行被动免疫有良好效果,免疫期达1个月以上。控制猪水疱病另一个重要的措施是防止将病源带到非疫区,应特别注意监督牲畜交易和转运的畜产品。运输时对交通工具应彻底消毒,屠宰下脚料和泔水经沸煮方可喂猪。

  加强检疫,在收购和调运时,应逐头进行检疫,一旦发现疫情立即向主管部门报告,按早、快、严、小的原则,实行隔离封锁。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猪只,可采用被动免疫或疫苗接种,以后实行定期免疫接种。病猪及屠宰猪肉、下脚料应严格执行无害处理。环境及猪舍要进行严格消毒,常用于本病的消毒剂有过氧乙酸、菌毒敌(原名农乐)、福尔马林、氢氧化钠、氨水和次氯酸钠等。

  十四、猪流行性感冒

  猪流行性感冒,简称猪流感,是一种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的猪呼吸系统传染病,其特点为发病急骤,传播迅速。临床上以突然发烧及其他伤风症状为特征。猪流感是由猪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并具有人畜共同感染的特性。

  (一)病原

  猪流行性感冒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病毒粒子多数呈球形,直径约为80~120纳米。核酸为单股RNA。根据病毒粒子蛋白的抗原性分为A、B、C 三型,引起猪流感的是A 型流感病毒。病毒粒子表面存在的血球凝集抗原(H 抗原)和神经氨酸酶抗原(N 抗原)的组合决定其亚型。猪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组成为H1N1。据报道,猪在自然条件下可感染甲3型(H3N2)人流感病毒,人也可感染猪流感病毒。

  猪流行性感冒病毒能在鸡胚内增殖,也可在原代猪胎肾细胞、猪肺细胞、牛犊肾细胞、人源细胞系内增殖。病毒能凝集马、鸡和人的红细胞。

  (二)流行病学

  本病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晚秋和初春及寒冷的冬季。阴雨绵绵,过分寒冷,通风及营养不良等因素均可诱发本病的流行。不同年龄、品种、性别的猪都可感染发病。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且传播迅速。呈流行性暴发,其发病率高,但病死率低。

  (三)症状

  潜伏期2~7天。典型猪流感的症状特点是突然全群感染,所有易感猪一夜间开始咳嗽,精神及食欲不振,体温升高到40℃~41.5℃,呼吸困难,眼、鼻有黏液性分泌物,肌肉和关节疼痛,不愿站立。经5~7天病程后,几乎所有的病猪很快康复,如在流感暴发时不发生细菌感染,死亡率一般比较低。怀孕母猪如果感染了病毒可引起死胎或弱仔。

  (四)病理变化

  鼻腔、气管内有白色黏液附着,气管下部到支气管有大量泡沫黏液。呼吸道黏膜充血,血样黏液增多。肺前下部呈红褐色,硬度增加,周围气肿及出血。肺门淋巴结红肿,脾肿大。组织学检查,可见呼吸道黏膜上皮的纤毛消失,变性、坏死、脱落和细胞浸润。肺病变部位的支气管上皮发生变性、坏死及增生。肺泡陷落,上皮细胞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

  (五)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毒分离鉴定。

  1.病毒分离鉴定。取鼻分泌物或肝、脾、肺淋巴结,经处理后接种于9~12日龄鸡胚羊膜腔或尿囊腔内分离病毒,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鉴定病毒。

  2.血清学试验。采病猪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进行血凝抑制抗体的测定,若恢复期血清比急性期血清的抗体滴度增高4倍以上时,可判为阳性反应。此外,中和试验,免疫荧光法也可用于诊断。

  (六)防治

  本病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如果不出现并发病,绝大多数患猪在5~7天后都会自动恢复。为防止继发感染,可在饲料和饮用水中加入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同时使用对症疗法以减轻症状。本病的预防无有效疫苗,主要依赖于综合措施。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措施,能制止本病的蔓延。

  十五、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病是引起猪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其特征为感染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产出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流产及病弱仔猪。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

  (一)病原

  猪细小病毒病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病毒粒子呈圆形或六角形,无囊膜,直径为20纳米,基因组为单股DNA。

  本病毒耐热性强,56℃48小时,80℃5分钟才失去感染力和血凝活性。对乙醚、氯仿不敏感,pH 适应范围很广。

  (二)流行病学

  细小病毒可引起多种动物感染,猪细小病毒病主要引起猪的繁殖障碍;不同年龄、性别的家猪和野猪都可感染;本病主要发生于初产母猪;可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染,特别是购入带毒猪后,可引起暴发流行;本病具有很高的感染性,易感的健康猪群一旦感染病毒,3个月内几乎可导致猪群100%感染;感染群的猪只,较长时间保持血清学反应阳性。

  (三)症状

  母猪主要表现繁殖障碍,发情不正常,久配不孕,感染的母猪可能重新发情而不分娩。不同孕期感染表现不同症状,在怀孕30~50天之间感染时,主要是产木乃伊胎,怀孕50~60天感染多出现死胎,怀孕70天以上则多能正常产仔,无其他明显症状。本病还可引起产仔瘦小、弱胎。弱仔出生后半小时在耳尖、颈胸、腹下、四肢内侧出现淤血、出血斑,短时间内皮肤全部变为紫色而死亡。

  (四)病理变化

  眼观病变为母猪子宫内膜有轻微炎症,胎盘有部分钙化,胎儿在子宫有被溶解、吸收的现象。感染胎儿还可见充血、水肿、出血、体腔积液、脱水(木乃伊化)及坏死等病变。

  (五)诊断如见到流产、死胎、胎儿发育异常等情况而母猪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母猪发情不正常、久配不孕,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

  确诊必须依靠实验室检验。可将木乃伊胎、胎儿肺送试验室进行诊断。检验方法可进行病毒的细胞培养和鉴定,也可做血凝试验、荧光抗体染色试验鉴定。

  (六)防治

  本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以下措施防治。

  1.控制带毒猪传入猪场。在引进猪只时应加强检疫,当HI 抗体滴度在1∶256以下或阴性时,方可准许引进。引进猪只应隔离饲养2周后,再进行一次HI 抗体测定,证实是阴性者,方可与本场猪混养。

  2.发病母猪、仔猪隔离或淘汰。所有猪场环境、用具应严格消毒,并用血清学方法对全群猪进行检查,对阳性猪应采取隔离或淘汰,以防疫情进一步发展。

  3.免疫接种。美国已研制成弱毒疫苗和灭活苗,对初产母猪进行免疫接种,能有效预防母猪感染细小病毒。灭活苗免疫期可达4个月以上。我国已研制出灭活疫苗,在母猪配种前1~2个月免疫,可预防本病发生。仔猪的母源抗体可持续14~24周,在III 抗体效价≥1∶80时可抵抗猪细小病毒感染,因此,在断奶时将仔猪从污染猪群移到没有被本病污染的地区饲养,可以培育出血清阴性猪群。

  十六、猪水疱性口炎

  猪水疱性口炎是属于弹状病毒科水疱性口炎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特征为病畜舌面黏膜发生水疱,口流泡沫样涎。

  (一)病原

  水疱性口炎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水疱性口炎病毒属的弹状RNA 型病毒。该病毒对乙醚敏感,不耐热,58℃30分钟可灭活,在阳光直射或紫外线照射下迅速死亡,在4℃~6℃的土壤中能长期存活;在pH4~10之间表现稳定;2%氢氧化钠或1%的福尔马林能于数分钟内杀灭病毒。

  (二)流行病学

  本病5~10月之间发生,尤其在9月发生较多。易感于猪及所有哺乳动物,亦感染于人。主要通过接触传染而侵入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致病。双翅目昆虫亦是传染的媒介。本病侵害多种动物,猪、牛、马较易感染,野羊、鹿、野猪、刺猬、雪貂、豚鼠、仓鼠、小鼠、鸡都易感染,绵羊、山羊、犬和兔不易得病,多发生于夏季及秋初,秋末即趋平静,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低。

  (三)症状

  病初出现急性发热,40℃~41.5℃,稽留2~3天。发热1~2天后,在鼻端、鼻镜、口腔、舌、蹄冠部、趾间部的皮肤或黏膜形成水疱。水疱初期呈小丘疹状,不久形成有明显水疱,并相互融合成不足几毫米至30毫米大小不等的水疱,水疱内充满稍带蓝色的透明液体,1~2天后水疱破裂,形成糜烂、溃疡。此后,体温恢复正常,溃疡部分形成痂皮,痂皮下面形成新生的皮肤或黏膜而痊愈。病程约2周。如果水疱在蹄部形成,则猪只会表现出跛行,严重者行走困难。在自然感染时,发现蹄部典型水疱是困难的,多数是在溃疡时期才发现。由于猪的四肢末端污染,在发现跛行时,应对四肢进行认真冲洗、检查。

  潜伏期一般为3~4天。体温先升高(40.5℃~41.6℃),24~48小时后口腔(主要是舌部)、鼻端先发生水疱,食欲减退,磨牙,口流涎、水疱很易破裂,此期非常短,随后表皮脱落留下糜烂和溃疡,体温也在几天内恢复正常。随之蹄冠和趾间发生水疱,不久破裂而形成痂块,蹄冠水疱病灶扩大则可使蹄壳脱落。病程约两周,转归良好,病灶不留痕迹。

  (四)病理变化

  初期在表皮的马尔皮基氏层的上皮细胞间浆液蓄积,不久相互融合、扩大形成水疱。水疱上部的上皮细胞不久变性坏死,以致在真皮发生白细胞浸润,真皮的炎症达到真皮层呈现不同程度的炎症,有时在皮下也发现细胞浸润等炎性变化。观察不到包涵体。

  (五)诊断

  本病多发生于夏季和秋初,体温高(40.5℃~41.6℃),先在舌面、鼻端发生水疱,并减食流涎,随后蹄冠、趾间发生水疱,病程两周,转归良好。动物接种2日龄和7~9日龄乳鼠及乳兔,乳兔不发病,乳鼠均发病。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水疱性口炎所致的抗体,是一种快速准确和高度敏感的检测方法。

  类症鉴别

  1.猪口蹄疫。相似处:有传染性,体温高(40℃~41℃),口、蹄发生水疱,流涎,跛行,严重时蹄壳脱落等。不同处:发病多在冬季早春寒冷季节(不是夏季或秋初),马不发病,传染迅速,常为大流行。用病料接种2日龄和7~9日龄乳鼠及乳兔均发病,口蹄疫血清能保护。

  2.猪水疱病。相似处:有传染性,体温高(40℃~42℃),口、蹄发生水疱,跛行,严重时蹄壳脱落等。不同处:仅猪感染,蹄部先发生水疱,随后仅少数病例在口、鼻发生水疱,舌面罕见水疱。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而以猪只密集、调动频繁的猪场传播较快。接种2日龄和7~9日龄乳鼠及乳兔,7~9日龄乳鼠不发病,其余均发病。

w w w.x iaoshu otx 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宗亮泽作品集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