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9章 动物主要传染病防治(6)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 作者:宗亮泽

第19章 动物主要传染病防治(6)

  3.猪水疱性疹。相似处:有传染性,体温高(40℃~42℃),口、鼻、蹄发生水疱,食欲减退,跛行等。不同处:仅感染猪(仅A、C 型对马有传染性),水疱较大,大者直径30毫米,有时腕前、跗前皮肤也有水疱。用病料接种2日龄和7~9日龄乳鼠及乳兔均不发病。按照发病季节(夏、秋两季)、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及临床症状等特点,基本上可以确诊。鉴别诊断或特异性诊断必须应用病毒学的检查方法。以水疱液或水疱病变部的上皮细胞为诊断材料,将其接种于培养细胞上,根据是否出现细胞病变进行确认,其次是将其培养液和已知抗血清做中和试验等进行鉴定。本病的病毒在各种培养细胞上都能形成明显的细胞病变,或小白鼠脑内接种可致发病引起严重脑炎。

  (六)防治

  除常规的严格消毒、认真检疫外,在发生过该病的地区可接种疫苗预防。一旦发生,应按国家指令进行隔离、消毒,或施以捕杀处理等措施尽快扑灭本病。注意猪舍和放牧地的条件,避免有使猪吻突或蹄的表皮造成擦伤的物品和地面,以防病毒的侵入。在发现有其他动物感染本病时,应积极予以封锁隔离,防止本区域的猪受到感染。国内已制出的鸡胚结晶紫甘油疫苗对黄牛有短期免疫效果,对猪的免疫效果尚无报道。国外用紫外线照射灭活病毒制成的疫苗进行接种有良好效果。对病猪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如病情较轻,因其持续时间不长,一般用保守疗法即可。

  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自然痊愈,但若加强护理及对症治疗,则可加速痊愈。

  第二节牛、羊传染病

  一、气肿疽

  气肿疽又名黑腿病,主要是牛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为肌肉丰满部位发生气性炎性肿胀,局部皮肤发黑,触诊有捻发音,出现跛行。我国的河南、河北等省曾有流行,此后经过加强综合防治已基本控制本病。

  (一)病原

  气肿疽梭菌属梭菌属的成员。为革兰氏阳性,专性厌氧菌。菌体为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单在或成链排列。有周鞭毛,能运动,无荚膜,有芽孢并位于菌体中央或偏端成椭圆形,使菌成为纺锤形,有时出现多形性。

  本菌的繁殖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60℃~80℃30分钟、5%石炭酸、3%的福尔75%酒精20分钟和马林液在30℃30分钟,都能杀死。其芽孢体抵抗力较强,在液体内80℃~90℃60分钟和在肉粉内干热100℃2小时,还不能致死;在泥土中保存5年仍能感染动物;5%石炭酸约在7天后芽孢仍可生存。

  (二)流行病学

  6个月至3岁的黄牛易感,少数水牛、绵羊和山羊、鹿也能发病,但不引起流行,牦牛、鹿、猪、骆驼和水貂亦可感染。传染源为病畜污染的饲料、饮用水、泥土等。可经口进入动物消化道黏膜而感染,消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外伤、吸血昆虫的叮咬也能传染。本病多呈散发,春、秋两季易发,在多雨季节及洪水泛滥时多发。在自然条件下,一般先是牛犊发生,然后逐渐蔓延至成年牛。如果不采取控制措施,经过一段时间会形成大流行,再经4~5个月后疫情下降,逐渐平息。

  (三)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3~5天,最短1~2天,最长7~9天。发病突然,病牛体温升高(40℃~41℃),有的高达42℃,病畜初期不爱活动,静立一隅,精神不振,食欲和反刍减退,耳、角发热,眼结膜潮红充血,呼吸、脉搏次数增加,病牛呈现跛行。其特征性症状是在股、肩、腰、背或胸前的肌肉出现气性肿胀,触诊敏感,指压有捻发音或水疱破裂音,局部皮肤干硬且呈暗红色或暗黑色。穿刺或切面有黑红色、带泡沫、有特殊臭气的液体流出。病变可发生于舌和口腔等部,舌肿大伸出口外。一般病程1~3天,有的可延长至10天。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牛精神高度沉郁,食欲、反刍停止,卧地不起,四肢伸直,腹部臌胀,呼吸急促,脉搏细速,心音不整。肿胀局部较凉,而无知觉,皮肤干燥呈紫黑色,局部捻发音更明显。最后体温下降,呼吸困难,心力衰竭而死。

  (四)病理变化

  尸体四肢开张伸直,从鼻孔、口或肛门流出带泡沫的暗红色液体,肿胀部皮下组织见有出血性或黄色胶样浸润,淋巴结肿大。特征性病变是病变部肌肉中心变黑色,组织干燥呈海绵状,周围色泽变淡,有奶酪臭味。局部淋巴结出血和肿胀,切面呈红色,有浆液浸润。

  胸腔积有多量黄色液体,肺有出血性炎症。心包液呈黄色,心脏扩张充满血液,外膜和内膜有出血斑。腹腔有积液,呈黄色。瘤胃鼓气,胃肠有轻微的出血性炎症。肝稍肿大,切开时有大量血液和气泡流出,肝实质出现坏死灶。肾和膀胱均有出血。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可以作出初诊,确诊须在病牛腹部切开小孔,取出小块的肝或脾(或采取濒死期病牛的血液、脏器)送实验室作细菌学诊断。

  1.细菌学诊断。将病料做成悬液,接种厌气肉肝汤(加入0.5%的石炭酸,以防杂菌生长)或血液琼脂平板或斜面,37℃培养24~48小时,挑选典型菌落,移植到厌氧肉肝汤中进行纯化培养。用此种培养物接种豚鼠,每只肌肉注射0.25~0.5毫升,若6~60小时死亡,同时对病原菌做生化特性检查阳性反应,则可作出判定。

  2.鉴别诊断。本病有高热、局部肿胀和急性死亡等症状,临床上应与炭疽、恶性水肿、巴氏杆菌病等进行鉴别。

  (1)炭疽:各种动物对炭疽均易感;病畜体温高,直到病死前才下降;炭疽局部有炎性水肿,但无捻发音;脾脏高度肿胀;血液涂片可见到有荚膜的炭疽杆菌;炭疽沉淀反应呈阳性。

  (2)恶性水肿病:在临床症状上不易区别,但与创伤感染有关;肿胀主要发生在皮下,以水肿为主,且部位不固定;无发病年龄和品种区别;涂片检查可见到长丝状腐败梭菌。

  (3)巴氏杆菌病:肿胀通常发生在咽喉部和颈部,无捻发音,血液涂片检查可见两极染色的巴氏杆菌。

  (六)防治

  本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采取土地耕作或植树造林等措施,可使气肿疽梭菌污染的草场变为无害。疫苗预防接种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可使用气肿疽、巴氏杆菌二联苗。

  病畜应立即隔离治疗,死畜严禁剥皮吃肉,应深埋或焚烧,以减少病原的扩散。病畜的围栏、用具以及被污染的环境,用3%福尔马林或2%升汞液消毒。粪便、污染的饲草和垫草等均应焚烧销毁。

  治疗早期可用抗气肿疽血清,静注或腹腔注射,同时用青霉素和四环素,效果良好。局部治疗,可用加有80万~100万IU 青霉素的0.25%~0.5%普鲁卡因溶液10~20毫升于肿胀周围分点注射。

  二、绵羊痘病

  本病是各种家畜痘病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是由绵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以无毛或少毛的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痘疹为特征。典型病例初期为丘疹,后变水疱、脓疱,最后干结成痂,脱落而痊愈。

  (一)病原

  绵羊痘病毒,属痘病毒科,山羊病痘毒属。病毒呈砖形或椭圆形,在易感动物的胞浆内复制,形成嗜酸性包涵体。可在动物的肾、睾丸、胚胎组织细胞上生长,并引起细胞病变或空斑;病毒划痕接种于动物皮肤上,能引起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痘病。

  (二)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经损伤的皮肤、黏膜侵入机一体。自然情况下,绵羊痘只发生于绵羊,不传染给山羊和其他家畜。而且羔羊容易感染。病羊或带毒羊为传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痘疱之中。可经呼吸道感染,也可经损伤的皮肤、黏膜感染。绵羊痘是各种家畜痘病中最为典型且危害严重的传染病,主要在冬末春初常呈地方性流行或广泛流行。

  (三)症状

  病羊体温高达40℃~42℃,结膜潮红,鼻孔流出浆液或脓性分泌物,呼吸、脉搏次数增加,经1~4天后在全身的皮肤无毛和少毛部位相继出现红斑、丘疹(结节呈白色、淡红色)、水疱(中央凹陷呈脐状)、脓疱。结痂脱落后并遗留一红色或白色斑痕,后痊愈。非典型病例,不呈上述典型经过,常发展到丘疹期而终止,呈现良性经过,即“顿挫型”。有的病例有继发感染时痘疱发生化脓、坏疽恶臭,形成较深的溃疡,常为恶性经过,病死率可达20%~50%。

  除上述临诊所见病变外,尸检前胃和第四胃黏膜上,往往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半球形坚实结节,单个或融合存在。严重者形成糜烂或溃疡。咽和支气管黏膜也常有痘疹,肺部则见干酪样结节和卡他性肺炎区。

  (五)诊断

  可应用琼脂扩散试验检查血清抗体的存在,必要时可采集痘疱液、痘疱皮或癫皮,经青霉素处理后,接种鸡胚的绒毛尿囊膜上或易感组织细胞,观察病变。除上述临诊所见病变外,尸检前胃和第四胃黏膜上,往往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半球形坚实结节,单个或融合存在。严重者形成糜烂或溃疡。咽和支气管黏膜也常有痘疹,肺部则见干酪样结节和卡他性肺炎区。

  类症鉴别:本病应注意与羊传染性脓瘤病相区别,后者全身症状不明显,病变多局限于口、唇部、痂垢下肉芽组织增生明显。

  (六)防治

  1.治疗。本病尚无特效药,常采取对症治疗等综合措施。皮肤上的痘疱,涂碘酒或紫药水;黏膜上的病灶,用0.1%高锰酸钾液充分冲洗后,涂拭碘甘油或紫药水。继发感染时,肌肉注射青霉素80万~160万IU,每日1~2次或用10%磺胺嘧啶钠10~20毫升,肌注1~3次。也可用免疫血清治疗,每只羊皮下注射10~20毫升,必要时重复1次。

  2.预防。加强饲养管理,勿从疫区引进羊和购入羊肉、羊毛产品。发生疫情时,划区封锁,隔离消毒。对发病区和受威胁区的羊定期预防接种。常用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大小羊一律在尾部或股内侧皮内注射0.5毫升,免疫期可持续1年。

  三、牛白血病

  牛白血病(又称地方流行性牛白血病、牛淋巴瘤病、牛恶性淋巴瘤、牛淋巴肉瘤)是由牛白血病病毒引起的一种进行性、致死性、肿瘤性疫病,以淋巴细胞恶性增生、进行性恶病质和高病死率为特征。OIE 将其列为B 类疫病。

  (一)病原

  牛白血病病毒属于反转录病毒科丁型反转录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球形,有囊膜,衣壳呈20面体对称。病毒含单股RNA,能产生反转录酶。病毒有多种蛋白质,囊膜上的糖基化蛋白,主要有gp35、gp45、gp51、gp55、gp60、gp69,芯髓内的非糖基化蛋白,主要有P10、P12、P15、P19、P24、P80,其中以gp51和P24的抗原活性最高,用这两种蛋白作为抗原进行血清学试验,可以检出特异性抗体。该病毒的抵抗力较弱,在实验中超速离心或一次冻融等常规处理都能使病毒的毒力大大减弱。病毒可在56℃30分钟完全灭活,奶中的病毒也可被巴氏消毒温度灭活,所以在实验室里无法进行病毒的冻干保存。病毒对各种有机溶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牛、绵羊、瘤牛,水牛和水豚也能感染。在牛,本病主要发生于成年牛,尤以4~8岁的牛最常见。潜伏期一般为4~5年。病畜或隐性感染牛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牛的相互接触传播,也可能通过呼吸道传播。经吸血昆虫(虻、蝇、蚊、蜱、蠓)叮咬、采血、输血、注射和外科手术等血源性水平传播,也可经胎盘或哺乳垂直传染。

  本病毒在自然条件下主要感染牛,奶牛、黄牛和水牛易感。绵羊也偶尔感染。因潜伏期长,故多发生于3岁以上成年牛,4~8岁的牛发病率最高,5%~10%表现为急性病程,无前驱症状会立即死亡。两岁以下牛发病率低。

  (三)症状感染牛在非显性期只有血相变化,即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增多及出现异常淋巴细胞。

  在显性期,病牛体表或全部淋巴结、脏器、组织形成肿瘤。体表淋巴结肿大而且坚硬,依部位不同可使病牛头偏向一侧(如腮、肩前淋巴结),眼球突出(如眶后淋巴肿大挤压眼球),如压迫咽喉头可导致呼吸和吞咽困难,压迫神经造成共济失调、麻痹等。

  1.地方流行型。潜伏期不大明显,以4~6岁牛多发,故又称“成年型”。患牛可以触到骼内淋巴结肿大,黏膜贫血,食欲不振,前胃弛缓,瘤胃膨胀,心悸亢进,呼吸急粗,下痢呈水样,血便或粪便泥样且恶臭,尿频或排尿困难,骨盆腔和后腹部的肿瘤病牛,起立困难,子宫肿瘤时,母牛不孕,眼球突出。全身出汗,胸前浮肿。

  2.犊牛型。常见于6月龄犊牛。以发热和淋巴结肿大为特征,呼吸困难,体表淋巴结肿大呈对称性,以颈浅、股前、下颌及耳下淋巴结肿大最为明显。

  3.胸型。7~24月龄以内的牛多发,以胸腺的肿瘤性肿大为特征。胸腺是从下颌至颈部中前面触到硬固肿块。由于肿块的压迫可见静脉怒张和静脉波动。除此之外也有食欲不振、发热、下痢、眼球突出、臌气等症状。

  4.皮肤性。幼龄牛初期皮肤感染,躲避接触,发生荨麻疹样皮疹,不久硬固膨隆,以真皮层为主形成肉瘤,淋巴结病症与其他型相同。成年牛常于颈、背、臀和大腿等处出现肿块,肿块部有脱毛形成皮痂,痂皮自然脱落,结节性变化消失。皮肤干燥而失去弹性。

www.xiaoshuotxt.netT-x-t_小_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宗亮泽作品集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