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2章 动物主要传染病防治(9)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 作者:宗亮泽

第22章 动物主要传染病防治(9)

  (四)病理变化病羊尸体皮下静脉显著充血,其皮肤呈暗黑色外观(黑疫之名即由此而来)。胸部皮下组织经常水肿。浆膜腔有液体渗出,暴露于空气易于凝固,液体常呈黄色,但腹腔液略带血色。左心室心内膜下常出血。真胃幽门部和小肠充血和出血。

  肝脏充血肿胀,从表面可看到或摸到有一个到多个凝固性坏死灶,坏死灶的界限清晰,灰黄色,不规则圆形,周围常为一鲜红色的充血带围绕,坏死灶直径可达2~3厘米,切面成半圆形。羊黑疫肝脏的这种坏死变化是很有特性的,具有很大的诊断意义。

  (五)诊断在肝片吸虫流行的地区发现急死或昏睡状态下死亡的病羊,剖检见特殊的肝脏坏死变化,有助于诊断。必要时可作细菌学检查和毒素检查。毒素检查可用卵磷脂酶试验。此法检出率和特异性均较高。其法为用病死动物的腹水或坏死灶组织悬浮液的沉淀上清液或澄清的滤液,加入试管4支,每支0.5毫升,再于第1~3管中分别加入A 型诺维氏梭菌抗毒素血清、B 型诺维氏梭菌抗毒素血清及魏氏梭菌6抗毒素血清0.25毫升,第4管不加抗毒素血清而加同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混合均匀,置室温下作用30分钟,然后每管加入卵磷脂卵黄磷蛋白液0.25毫升,混合后置温箱内1~2小时,取出观察结果。若对照产生乳光层,即表示被检材料中含有卵磷脂酶,在第1~3管中此反应被何种细菌的抗毒素所抑制,即证明此卵磷脂酶为该种细菌所产生。

  卵磷脂卵黄磷蛋白液的制备方法是:打散鸡蛋黄一个,混于250毫升生理盐水中,将此混合液以赛氏滤器过滤,无菌分装为小量,5℃冰箱保存备用。

  羊黑疫、羊快疫、羊猝狙、羊肠毒血症等梭菌性疾病由于病程短促,病状相似,在临床上不易互相区别,同时,这一类疾病在临床上与羊炭疽也有相似之处,因此,应注意类症区别。

  (六)防治预防此病首先在于控制肝片吸虫的感染。特异性免疫可用黑疫、快疫二联苗或厌气菌七联干粉苗进行预防接种。发生本病时,应将羊群移牧于地势高且干燥的地区。对病羊可用抗诺维氏梭菌血清(每毫升含7500IU)治疗。

  十二、羔羊痢疾

  本病又叫梭菌性肠炎,是由B 型魏氏梭菌引起的犊牛和羔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以剧烈腹泻和小肠发生溃疡为其特征。可引起大批死亡,给养羊业带来巨大损失。

  (一)病原

  本病病原为B 型魏氏梭菌。

  (二)流行病学

  羔羊在出生数日内,魏氏梭菌可通过羔羊吮乳,饲养员的手和羊粪进入羔羊消化道。在外界不良诱因下,羔羊抵抗力减弱,细菌在小肠(特别是回肠)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主要是β毒素),因其发病。本病多在犊牛和羔羊出生后1周内发病,尤其以2~3日龄多发,7日龄以上很少发病。传染途径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也可通过脐带或创伤。

  (三)症状

  1.腹泻型。病初病羊精神委顿,低头拱背,不吃乳,不久就发生持续性剧烈腹泻,粪便由糊状转变为水样,黄白色或灰白色,后期为棕色形成血便,大便失禁,恶臭。1~3天衰竭死亡。

  2.神经型。少数病羔羊腹胀而不下痢、四肢瘫软、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吐白沫、角弓反张、体温下降,常数小时后死亡。

  (四)病理变化

  尸体脱水严重。最显著的病理变化是消化道。第四胃内往往存在为消化的凝乳块。小肠(特别是回肠)黏膜充血发红,常可见到多数直径为1~2毫米的溃疡,溃疡周围有一出血点。肺常有充血区或淤斑。

  (五)诊断在常发地区,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一般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试验室检查,以鉴别病原体及其毒素。沙门氏菌和肠球菌也易引起出生羔羊下痢,应注意区别。

  (六)防治预防羔羊痢疾,首先要加强产羔母羊的饲养管理和产羔环境的卫生消毒工作,同时在产羔前15~20天再给待产母羊接种一次魏氏梭菌联苗,以保证羔羊获得充足的母源抗体。需要提醒的是:由于羔羊从母羊的初乳中获得抗体而产生被动获得性免疫,因此使新生羔羊吃足初乳尤为重要,这是预防羔羊痢疾的关键。对于发生过该病的羊场,羔羊生后12小时内口服0.2克土霉素粉,每日1次,连续3~5天。一旦发生应及时调换产羔圈舍,并做好原生产圈舍的消毒工作。

  在治疗中,由于羔羊患病后,病程短,衰弱快,因此使用常规的收敛剂,磺胺药疗效不确切,特别是继发感染,症状更为严重,死亡率更高,将乳酸环丙沙星0.2克放入100毫升掺糖盐水中静脉注射,同时口服土霉素粉0.3克,治愈率达50%以上。中草药治疗方法为黄连3克,白芍3克,吴茱萸1克,奶酪1克。将上述中药研成细末,3~4日龄羔羊每只每次2克,10日龄每只每次4克,开水冲调,候温灌服。

  十三、牛羊巴氏杆菌病

  牛、羊巴氏杆菌病是主要有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发生于牛、羊的一种传染病的总称。急性病例以败血型和炎性出血过程为主要特征。牛之急性经过主要呈败血症和出血性炎症,故称牛出血性败血病(牛出败),以高热、肺炎或急性胃肠炎并内脏广泛出血为主要特征。

  (一)病原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短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病料组织或体液涂片用瑞氏、姬姆萨氏法或美兰染色镜检,见菌体多呈卵圆形,两端着色深,中央部分着色较浅,并很像并列的两个球菌,所以又叫两极杆菌。用培养物做的涂片,两极着色不明显。

  该菌抵抗力弱,在干燥空气中仅存活2~3天,在血液、排泄物或分泌物中可生存6~10天,但在腐败尸体中可存活1~6月;阳光直射下数分钟死亡,高温立即死亡;一般消毒液均能杀死,对磺胺、土霉素敏感。

  (二)流行病学

  本病遍布全世界,各种畜禽均可发病。本菌为条件病原菌,常存在于健康畜禽的呼吸道,与宿主呈共栖状态。当牛饲养在不卫生的环境中,由于感受风寒、过度疲劳、饥饿等因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该菌乘虚侵入体内,经淋巴液入血液引起败血症。该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其次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亦有经皮肤伤口或蚊蝇叮咬而感染的。该病常年可发生,在气温变化大、阴湿寒冷时更易发病;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发生。

  (三)症状

  牛:潜伏期2~5天。根据临床表现,常可分为败血型和肺炎型两种,也有分三型的。败血型(水肿型或浮肿型):病牛初期体温可高达41℃~42℃,精神沉郁、反应迟钝、肌肉震颤,呼吸、脉搏加快,眼结膜潮红,食欲废绝,反刍停止。随后病牛头颈、胸前,甚至在肛门和四肢也出现水肿;若水肿涉及到咽部则常发生吞咽、呼吸困难,重者窒息而死。与此同时,病牛常回头观腹,并有混杂黏液或血液且具恶臭味的粪便。一般病程为12~36小时。肺炎型(胸型):主要表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病牛呼吸困难,痛苦干咳,有泡沫状鼻汁,后呈脓性。胸部叩诊呈浊音,有疼感。肺部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及水泡性杂音。有的病牛会出现带有黏液和血块的粪便。病程一般为3~7天。

  羊:最急性型:多见于哺乳羔羊,突然发病,出现寒战、虚弱、呼吸困难等,常在数小时内死亡。急性型:病羊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到41℃~42℃,咳嗽,鼻孔流血并混有黏液。病初便秘,后期腹泻,有的粪便呈血水样,最后因腹泻脱水而亡。慢性型:病羊消瘦,食欲减退,咳嗽,呼吸困难,死前极度消瘦。

  (四)病理变化

  牛:败血型牛出败主要呈全身性急性败血症变化和咽喉部急性炎性水肿。病牛尸检可见咽喉部、下颌间、颈部与胸前皮下发生明显的凹陷性水肿,手按时会有压痕;有时舌体水肿肿大并伸出口腔。切开水肿部会流出微混浊的淡黄色液体。上呼吸道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胃肠呈急性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颌下、咽背与纵隔淋巴结呈急性浆液出血性炎症。全身浆膜与黏膜出血。肺炎型牛出败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和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肺组织颜色从暗红、炭红到灰白,切面呈大理石样景象。随病变发展,在肝变区内可见到干燥、坚实、易碎的瓿黄色坏死灶,个别坏死灶周围还可见到结缔组织形成的包囊。胸腔积聚大量絮状纤维素的浆液。此外,还常伴有纤维素性心包炎和腹膜炎。

  羊:一般在皮下有液体浸润和小点出血。胸腔内有黄色渗出物。肺淤血,小点出血和肝变,偶见有黄豆至核桃大的化脓灶。胃肠道出血性炎。其他脏器呈水肿或淤血,间有小点出血,脾不肿大。病程长者皮下有胶样浸润,常有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和心包炎,肝有坏死灶。

  (五)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症状和病变可对牛羊巴氏杆菌病作出诊断。确诊有赖于细菌学检查。其病理诊断要点为:败血型常见多发性出血及咽喉部水肿;肺炎型常见纤维素性肺炎与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

  (六)防治根据本病的传播特点,防治方针首先应就应增强畜禽机体免疫力,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

  定期预防注射可使用菌苗,发现病畜立即隔离治疗。早期应用血清、磺胺类药物治疗效果好,两药同用更佳。血清可用猪、牛出败二价或牛、猪、绵羊三价血清,做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严重时宜同时注射青霉素或链霉素等抗生素。

  十四、羔羊大肠杆菌

  羔羊大肠杆菌病又名羔羊大肠杆菌性腹泻,或称羔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新生幼畜的急性传染病。其特征为败血症和剧烈的腹泻。大肠杆菌病于1885年发现,呈世界性分布,随着集约化养殖业的发展,病原性大肠杆菌对畜牧业造成的损害日益严重。

  (一)病原

  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中等大小的杆菌。本菌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抵抗力不强,60℃15分钟即死亡,一般常用消毒剂均易将其杀死。

  (二)流行病学

  羔羊大肠杆菌症状潜伏期数小时至两天,分为肠肝型与败血型。大肠杆菌性羔痢(肠型)7天以内,尤以3天以内羔羊最多见,发病常与气候骤变、雨雪交加、幼羔受凉感冒有关。自然病例往往发病急促,在放牧前或放牧时突然发现羊群中有死羔。病程较长者可见其精神委顿,呆立不动,呼吸困难,口鼻流出清亮的胶样液体,结膜发红,少数病羔排出带血的稀粪,濒死前腹部膨胀,肛门突出,口鼻黏膜发紫,卧地不起,四肢做游泳动作,多数于1~2天内死亡。

  (三)症状

  1.肠肝型。羔羊由于饥饱不均、受寒,使肠道的活动性降低,消化腺尤其是真胃腺体的分泌减少,致病性大肠性杆菌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耐热和不耐热的两种肠毒素,这些肠毒素使肠道细胞发生变化,绒毛上的柱状细胞变为立方细胞,微绒毛消失。此时肠道内容物的渗透压升高,液体在肠道内大量积聚,使肠道扩张,引起剧烈的腹泻、脱水,电解质紊乱,导致死亡。存活者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2.败血型。主要发生于2~6周龄的羔羊,病初体温升高达41.5℃~42℃,精神委顿,结膜潮红,呼吸浅表,脉快而弱,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如四肢僵硬、运步失调、头常弯于一侧、视觉障碍、磨牙、卧地不起、一肢或数肢做游泳动作。病羔口吐泡沫,鼻流黏液,某些关节特别是四肢关节肿胀、疼痛,濒死期昏迷,由于并发肺炎而呼吸急促,很少或不发生腹泻。多于发病后4~12小时死亡。据报道,3~8月龄羔羊可以发生败血型大肠杆菌病,病原是那波里大肠杆菌。

  (四)病理变化病死犊牛的尸体极度消瘦,可见黏膜苍白,尾及后躯被恶臭的稀粪所污染。消化道的病变最为明显,有严重的卡他性至出血性肠炎,肠内容物如血水样,含有气泡。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有时充血。此外还有败血症病变,如脾肿大,肝与肾被膜下出血,心内膜有小出血点。大肠杆菌0115,还能在成年牛脾脏形成脓肿。死羔的第一、二胃黏膜脱落,真胃、十二指肠及小肠有严重的充血及出血,肠系膜淋巴结及小肠淋巴滤泡充血。肝充血、肿胀、质脆、色紫。肺脏显著充血、水肿,有时有小出血点,支气管内充满气泡,黏膜明显充血。纵隔淋巴结严重充血、出血。心内膜亦有点状出血。肾皮质部充血或混浊肿胀。但不软化。死于败血型的大羔,其胸、腹腔和心包大量积液,内混有纤维素,内含纤维素性、脓性絮片,脑膜充血,有很多小出血点,大脑沟常有多量脓性渗出物。

  (五)诊断

  本病根据临诊症状、尸体剖检以及流行病学材料、细菌学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生前可采取粪便,死后可采取肠系膜淋巴结、肝、脾及肠内容物。应当注意,在正常动物的消化道中存大肠杆菌,而且在动物死亡后又容易侵入组织,故从动物组织,尤其是从肠内容物中分离不出大肠杆菌,是不能确诊的。尚需结合其他情况,必要时还需进一步鉴定分离出的大肠杆菌的血清型,综合判定。本病还须和犊牛副伤寒、炭疽、出败、类快疫疾病等相区别。

  (六)防治

  对患病幼畜要及时治疗。致幼畜死亡的败血症,因腹泻而脱水、血型浓缩、血中电解质平衡失调、酸中毒等。因此,原则上是抗菌、补液、调整胃肠机能。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宗亮泽作品集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