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6章 动物主要传染病防治(1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 作者:宗亮泽

第26章 动物主要传染病防治(13)

  1.病原鉴定。电镜观察气管渗出物、免疫荧光试验(可用于气管渗出物的检测)、免疫琼脂扩散试验(检测感染鸡蛋或气管分泌物中的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用于气管黏膜刮取物的鉴定)。

  病毒分离:用鸡胚肝细胞、鸡胚肾细胞或鸡肾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2.血清学检查。细胞中和试验、免疫琼脂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试验。

  病料采集:从活鸡上采集病料,最好用气管拭子,将拭子放入含抗生素的运输液中保存。从病死鸡上采集病料,可取整个病鸡的头颈部,也可只取气管和喉头送检。用于病毒分离的病料,应将其置于含抗生素的培养液内;而用于电镜观察的病料,则应将病料用湿的包装纸包扎后送检;若长期保存,应将病料置于-60℃的条件中保存,尽量避免反复冻融。

  (六)防治加强饲养管理,补给维生素,避免鸡群拥挤,搞好鸡舍通风,经常打扫卫生、进行鸡舍消毒,减少寄生虫感染。

  在有本病流行的地区,可考虑为病鸡接种疫苗,但必须注意将接种疫苗的与没有接种疫苗的鸡严格分开饲养,以防未接种疫苗的鸡感染发病。

  发现病鸡,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止疫情扩散。病鸡应扑杀淘汰,进行无害化处理。被病死鸡污染的鸡舍、场地、用具等应严格消毒。引进鸡时,要隔离观察两周,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

  六、马立克氏病

  鸡马立克氏病是由马立克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以病鸡的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内脏器官、肌肉和皮肤发生单核细胞浸润,形成淋巴肿瘤为特征。OIE 将其列为B 类疫病。

  (一)病原马立克氏病病毒属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甲亚科的马立克氏病毒属禽疱疹病毒2型。根据抗原性不同,马立克氏病毒可分为3种血清型,即血清1型、2型和3型。血清1型包括所有致瘤的马立克氏病毒,含强毒及其致瘤的变异毒株;而血清2型包括所有不致瘤的马立克氏病毒;血清3型包括所有的火鸡疱疹病毒及其变异毒株。

  (二)流行病学

  鸡马立克氏病是由B 群疱疹病毒引起的鸡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主要特征是鸡外周神经以及内脏器官的淋巴样细胞浸润,引起肢体麻痹和淋巴细胞性肿瘤形成。本病主要发生在2~5个月龄的鸡,成年鸡也可发病,但死亡率减少或不死。自然感染时潜伏期较长,1个月龄感染时2周龄开始排毒,3~4周龄可出现症状和肉眼病变。死亡多发生在2~5个月或以上,因此,本病是在幼雏期感染,到育成期才大量发病。

  (三)临床症状和病变

  根据症状和病理变化,常将本病分为4个型。

  1.急性(内脏)型。病鸡精神委顿,食欲减退,羽毛松乱,排黄白色或绿色稀粪,迅速消瘦,直至衰竭死亡。剖检时多见内脏器官中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肿瘤结节或内脏器官弥漫性肿大,色泽变淡。

  2.神经(慢性、古典)型。病鸡发生肢体麻痹,一腿或一翅麻痹,不能站立或一翅下垂,或头颈歪斜,严重时发生一腿向前一腿向后的劈叉姿势,有时表现为嗉囊下垂膨大。剖检时,轻微病变肉眼不易观察。严重时可以看到麻痹部位的神经呈局灶性或弥漫性肿胀、增粗、发暗,失去原有的光泽和横纹。

  3.眼型本型。由于病鸡的虹膜受到肿瘤细胞的侵蚀,使虹膜褪色,失去正常的橘红色而呈蓝灰色,瞳孔缩小,边沿不整,视力减退或失明。

  4.皮肤型。在皮肤上形成大小不等的肿瘤结节,特别是羽毛囊显著肿大。

  (四)诊断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作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在国际贸易中,尚无指定诊断方法,替代诊断方法为琼脂免疫扩散试验。

  1.病原分离与鉴定。采血分离白细胞,接种敏感细胞,在几天内会出现特征性的蚀斑。放射性沉淀试验(检测感染鸡羽髓)、聚合酶链反应试验。

  2.血清学检查。琼脂扩散试验、直接或间接荧光实验、中和试验、酶链免疫吸附试验。病料采集:用于分离病毒的材料可以是从抗凝血中分离的白细胞,也可是淋巴瘤细胞或脾细胞悬液。也可采用羽髓作为MDV 诊断和分离的材料。

  (五)防治

  根据本病感染的原因,应将孵化场或孵化室远离鸡舍,定期严格消毒,防止鸡出壳时受到早期感染。育雏期间的早期感染也是暴发本病的重要原因,育雏室也应远离鸡舍,放人雏鸡前应彻底清扫和消毒。肉鸡群应采取全进全出制,每批鸡出售后空舍7~10天,进行彻底清洗消毒,然后再饲养下一批鸡。

  本病目前尚无治疗药物,也不能用被动抗体治疗,必须进行综合性防治,才能降低发病率,减少经济损失。疫苗接种是减少发病和死亡的最有效方法。但疫苗接种后有些鸡群仍然感染发病死亡,分析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①免疫空白期感染。②疫苗运输、保存和使用中由于某些原因造成免疫失效。③环境中有超强病毒存在。④疫苗本身的质量的保护率的影响。为了保证免疫成功,必须严格做到以下几点:①严格执行疫苗接种的规定,不用过期和失效疫苗。②加强孵化室和育雏室的卫生管理,防止鸡在幼雏期感染。③每一个鸡场只饲养同一日龄的鸡。④实行全进全出制度,鸡舍休闲期应彻底清洗消毒。

  发生本病时,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止扩散;病鸡和同群鸡应全部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污染的场地、鸡舍、用具、粪便等严格消毒。

  七、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近性成熟鸡或性成熟鸡的一种白血病病毒引起的肿瘤性疫病。以流行缓慢、病程长、死亡率低,肝脏、脾脏、肾脏及法氏囊出现肿瘤为特征。

  (一)病原

  鸡白血病病毒是反转录病毒科的RNA 肿瘤病毒C 属的白血病即肉瘤病毒群。本病毒不耐高温,50℃8分钟或60℃30秒即可失去活性,但在-60℃低温条件下可存活数年。

  (二)流行病学

  鸡白血病是一种病型很复杂的慢性传染病,它是由禽C 型病毒群的致瘤病毒引起的。特征是造血组织发生恶性、无限制的肿瘤性增生,在全身组织器官中形成肿瘤性病灶,死亡率高,危害严重。

  自然条件下仅感染鸡,母鸡比公鸡易感。幼龄鸡对白血病毒易感性较高,但4~10个月龄鸡发病率最高。本病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卵垂直传播,8个月龄感染母鸡产的卵含毒量最高。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也可感染,但由于必须有紧密接触条件且病毒具有不稳定性,所以认为鸡群间接触传染并不重要。

  (三)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在14~30周,性成熟期发病率最高,14周龄以下的鸡很少发病。发病后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冠髯苍白、萎缩,进行性消瘦,体重减轻,拉稀,停止产蛋,腹部膨大,呈鸭行步态,产蛋量减少,常伴有下痢,病鸡最后因极度消耗衰竭而死亡。

  (四)病理变化

  剖检病鸡的尸体,极度消瘦,肝脏极度肿大,几乎占据整个腹腔。肝脏中有大小不等、灰白色、质地细腻的肿瘤结节。有时不见肿瘤结节,但肝脏色淡,呈弥漫性肿大,脾脏肿大也可见和肝脏性质相同的肿瘤结节,法氏囊中也有肿瘤形成。其他组织器官也可形成肿瘤结节,但不多见。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情况和病理剖检变化可基本上作出初步诊断。主要需要马立克病作出鉴别。

  鸡淋巴白血病与马立克氏病鉴别表

  流行病学与病理剖检变化鉴别马立克氏病淋巴白血病发病年龄常发于6耀18周龄,最早14周龄常发于18耀30周龄,最早14周龄瘫痪或轻瘫症状通常有无周围神经及神经节病变通常有无法氏囊病变萎缩增大有肿瘤皮肤和肌肉肿瘤可能有一般无

  病毒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检查在诊病中少用,但对于大型种鸡场建立无白血病鸡群是必须的。需注意的是单纯抗体检测对本病的诊断意义不大。

  (七)防治

  目前尚无成功疫苗及有效疗法,应着重抓好以下综合防治措施:①对鸡群(特别是种鸡),每隔1~3个月检查一次,发现病鸡及可疑病鸡应立即淘汰,以杜绝该病传染。②种蛋或种鸡应从无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鸡场购入,而且孵化前应对种蛋进行严格消毒。③成年鸡与雏鸡分群饲养管理,防止可能性的接触感染。④加强饲养管理,搞好鸡舍消毒及清洁卫生工作。

  八、产蛋下降综合征

  鸡产蛋下降综合征是由腺病毒引起的青年母鸡的一种传染病。它的特征是鸡群不能如期达到应有的产蛋高峰或产蛋量突然下降并伴有蛋壳质量的变化。

  (一)病原

  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属腺病毒科禽腺病毒属的禽腺病毒Ⅲ群成员,其特性与哺乳动物腺病毒属及禽腺病毒均有差异,目前暂列在禽腺病毒属之内。

  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比较强,对pH 值适应范围广(pH3~10),甲醛、强碱对其有较好的消毒效果。病毒对热有一定的耐受性,在56℃3小时的条件下可存活。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病鸡和带毒鸡。传播途径可通过被感染的精液和种蛋垂直传播,也可通过水平传播。

  感染动物为鸡,不同年龄的鸡均易感。火鸡、野鸡、珍珠鸡、鹌鹑、鸭、鹅也可感染。

  本病主要发生于26~35周龄产蛋鸡,幼龄鸡不表现临床症状。蛋鸡群表现产蛋率突然下降,每天可下降4%~6%,连续2~3周,下降幅度最高可达30%~50%,以后可逐渐恢复,但一般不易恢复到正常水平。

  (三)症状

  突然出现群体性产蛋下降,病程持续4~10周,下降率可达30%~50%。同时畸形蛋显著增多,表现褪色、变形、砂皮、薄皮、软皮、无皮等特征。蛋的内部品质也发生异常,如蛋清似水,受精率和孵化率较低,健雏率低。产蛋率下降2~3周后,开始回升,但难以达到正常水平,尤其是有继发感染时。病鸡下痢,有时混有无壳卵。

  (四)病理变化本病无特征性病变,偶见输卵管及子宫黏膜水肿、肥厚,内有白色渗出物或干酪样物。有时可见卵巢萎缩、卵泡稀少或软化。

  (五)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作实验室诊断。病料采集:采集病鸡的直肠内容物(粪便)、输卵管上皮细胞或白细胞。病原分离与鉴定:病料经处理后,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分离病毒。血凝抑制试验、琼脂扩散试验、中和试验。

  血清学检查:血凝抑制试验、琼脂扩散试验、中和试验。

  (六)防治

  本病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为避免垂直感染,应从非感染鸡群引种。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防止由带毒的粪便、蛋盘和运输工具传播该病;不要与其他禽类混养,隔离饲养,防止野鸟进入鸡舍。在鸡开产前2~4周,用鸡产蛋下降综合征油乳剂灭活疫苗或含有鸡产蛋下降综合征抗原的多联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免疫力至少可持续1年。

  九、鸡痘

  鸡痘是由鸡痘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通常分为皮肤型和黏膜型。前者多为皮肤(尤以头部皮肤)痘疹,继而结痂、脱落为特征;后者可引起口腔和咽喉黏膜的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常形成假膜,故又名禽白喉,有的病鸡两者均发生。

  (一)病原

  鸡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禽痘病毒属成员。各禽痘病毒不能与哺乳动物痘病毒间交叉感染或交叉免疫,但各种禽痘病毒之间在抗原上极为相似,且都具有血细胞凝集性。划痕接种本动物皮肤上,能引起与自然宿主病例相似的痘疹。

  (二)流行病学

  鸡痘是由禽痘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由于病毒在上皮细胞内大量复制,引起上皮细胞发生水泡性病变,从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痘疹。鸡痘一年四季均发生,潜伏期4~10天,病程3~5周,发病率高,死亡率低。

  (三)临床症状和病变根据痘疹发生的部位,鸡痘可分为皮肤型、黏膜型、混合型,偶尔也可发生败血型。

  1.皮肤型。多在鸡的头部皮肤、冠、肉髯和翅下以及胸腹部无毛的皮肤上发生。由细小的灰白色麸皮样物到形成灰白色小米至豌豆大表面干燥坚硬的结节,再后痘疹破溃形成痂皮。小鸡在发痘期间食欲减退,母鸡产蛋减少。

  2.黏膜型。主要在口腔黏膜、鼻腔黏膜、眼结膜等处发生痘疹,并引起化脓性或纤维素性炎症。鼻黏膜受害时,表现为鼻炎症状;眼结膜受害时,呈结膜炎症状;口腔、咽喉黏膜受害时,表现为口腔、咽喉黏膜的溃疡和形成很厚的纤维素样痂膜,又称鸡白喉。

  3.混合型。皮肤和黏膜均受害。

  (四)诊断

  典型病例可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流行情况作出诊断。对非典型病例,可结合群的不同个体发病情况作出诊断。或采取丘疹组织涂片,按莫洛佐夫镀银染色法染色,而后镜检,如在胞浆内见有深褐色的球菌样圆形小颗粒(原生小体),即可确诊。也可用姬姆萨氏或苏木紫———伊红染色,镜检胞浆内的包涵体,前者包涵体呈红紫色或淡青色,后者呈紫色或深红色,周围绕有清晰的晕。

  (五)防治

  皮肤型鸡痘无须治疗;黏膜型鸡痘可进行对症治疗。除去口腔或喉头部的痂膜,然后涂擦碘甘油。

  预防本病应进行疫苗接种,20日龄以上的鸡均可接种。同时加强卫生管理,做好防蚊灭蝇工作。

wWw。xiaoshuo txt.NetT 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宗亮泽作品集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