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青春叛逆期,与男孩有效沟通》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3章 错误的沟通会让男孩更逆反(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青春叛逆期,与男孩有效沟通》 作者:孙道荣

第13章 错误的沟通会让男孩更逆反(1)

  打骂,最无能的沟通

  唠叨,“唐僧式”父母让男孩厌恶

  指责,会让半熟男孩不知所措

  抱怨,只会让男孩的逆反升级

  打击,摧毁男孩自信的罪魁祸首

  哭泣,给男孩的心理施压要不得

  禁闭,最危险的沟通

  我所接触的父母中,很少有忽视与孩子沟通的,真实情况是,大多数父母越来越重视与孩子的沟通,摆出沟通的姿势,拿出沟通的诚意,并付诸实际行动。结果却依然解决不了问题,甚至使矛盾更加突出,使孩子变得更加逆反。

  这不是沟通的错,而是我们沟通的方式,出了问题。错误的沟通,往往达不到沟通的预期效果,还会使事情变得更糟。

  我们应该明白,沟通不是教育,沟通与说教的本质区别在于,说教往往是居高临下的,是强迫式的,也是灌输式的。我见过一些家长,他们自认为是在与孩子进行沟通,但在我看来,那只是“说教”的一个翻版,其说话的语气、态度、方式,无不让人感到一种压迫感,孩子有抵触情绪是可想而知的。事实上,适当地对孩子进行说教,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问题是,家长不能将说教与沟通混淆,打着平等沟通的幌子,行强行灌输教育之举,那只会使孩子厌恶甚至恐惧你的“沟通”,再想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就变得很困难。

  所以,了解正确的沟通方式还不够,我们只有知道什么是错误的沟通方式,有效地规避他们,才能真正地和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才会让孩子愿意和你分享内心的感受,才会和孩子实现真正的平等。

  打骂,最无能的沟通

  她是我的一位同事,有一次,我们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她跟我讲起了一件事:有一天,回家之后,儿子没做作业,还撒谎,我弄清楚缘由后,火冒三丈,一巴掌就打下去了。这时他爸回来了,我就如实地把这件事说了,他爸一气之下,拿起皮带就抽。孩子往我身后躲,他是多么希望那往日充满温情的妈妈能在此刻再施舍给他一点爱,能在这危难之际为他挡一挡这无情的皮鞭。那绝望的喊声我充耳不闻,还一个劲咬牙切齿地助威:“打,打!”等到邻居们上来时,孩子嘴里只是喃喃道:“我是坏人,你们把我打死算了,这样也省得你们为我烦了。死了也好,一了百了。”望着孩子目光呆滞的样子,我的心碎了,我不敢相信这就是曾经给我带来无数美好憧憬的天真可爱的独生子,他怎么变成了眼前的模样?

  为什么孩子会簌簌发抖,目光呆滞,神情哀伤落寞?很简单,是棍棒所致。父母的打骂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纵观天下英才,鲜有在父母的棍棒之下成长的。毕淑敏在文章《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中,承认她经常打孩子,但是她同时说明,她也是在穷尽一切教育手段之后,迫于无奈才这样做的。她也承认:打骂是无能的沟通方式。

  作者在文中写道:“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

  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苛烈十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父母有抚养孩子的义务,是孩子的监护人。孩子犯了错误,父母有责任有义务教育孩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父母拥有任意打骂孩子的权利。我们中国有着长久的儒家文化传统,“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种我国传统文化中遗留下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很大范围内,依然影响着现如今的父母。殊不知即使是古代,“父慈子孝”也是并存的,古代父母一般也不会滥用责罚孩子的权利,而只有在孩子触犯了家法的时候,才会体罚孩子。社会发展到了现在,公平、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遇到问题,父母不要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而是耐心讲道理,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打骂,在孩子小的时候,或许能奏效,但是,父母心里明白,那不过是一种“镇压”,把父母的观念强加给了孩子。

  从教育的角度看,打骂会伤害孩子的身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从法律的层面看,任意打骂也不被允许。《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

  齐飞阳是位银行职员,30岁。他女朋友发现,接近齐飞阳的人只要一抬手,齐飞阳就会一闪。齐飞阳小的时候,父母信奉不打不成材的观念,动辄就打,而且打得很厉害。严重的体罚,让他产生了条件反射,如果不是他女朋友发现,他自己都不相信,这么多年过去了,小时候的经历还会影响他。

  齐飞阳的父母对他的要求十分严格,大打三六九,小打天天有。

  只要齐飞阳有不顺他们眼的时候,他们就会大打出手。和别的家庭一个打一个护不同,齐飞阳的父母在打孩子问题上是齐心协力的。齐飞阳是在一种内心十分紧张的环境中长大的,老实、厚道,但是内心充满着不安和焦虑。即使已经30岁,身边一有动静,他内心就会启动抵抗反应,做好抗打击的准备。

  问题还不止于此。一般被父母打大的孩子,在自己成了父母之后,体罚孩子的概率远大于少受体罚的孩子。他们自己有了心理创伤,而且,还会把这种心理创伤代代相传。

  儿童教育专家L.罗恩·贺伯特说过:“每一项惩罚都是在招认自己的控制能力不好。”有一些父母习惯用拳打脚踢的方式来“管束”

  小孩。另有一些父母经常羞辱、贬低、谩骂或威胁、恐吓自己的孩子。

  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很容易有情绪与心理偏差,个性叛逆,并有暴力倾向。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明白,今天我们付出什么,明天就会得到什么。如果经常给予孩子的是暴力伤害,那么孩子叛逆顶撞也是顺理成章的;如果我们经常骂孩子没用和笨,那么孩子变笨与没用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我们以威胁恐吓孩子为乐,那么孩子将来就会如我们所愿地成为无能、无自信与情绪不稳的人。所以,一对有能力的父母,决不会以殴打、谩骂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因为,那是弱者的表现。

  唠叨,“唐僧式”父母让男孩厌恶

  “初中一年级时,期末考试没考好,爸爸妈妈从晚上6点一直讲到了次日凌晨1点,非常唠叨!”这是13岁男孩齐齐在“你眼中的父母”调查问卷上写下的话。在“父母最大的毛病”一栏里,他也毫不犹豫地在“唠叨”上打了钩。在“你希望的父母是什么样”一栏里,他郑重地写下“不唠叨”三个字。

  嫌父母唠叨,这是很多孩子的共同点。一位老师认为,学生对家长唠叨的反感,犹如孙悟空对唐僧的啰唆的厌恶。孩子犯错时,急于解决问题的家长,总是采取这种看似行之有效而实际却毫无用处的办法:反复地唠叨。家长们忽略了孩子对问题的陌生、无助、恐惧,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理解孩子,这样的说教,如何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只有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一起分析、解决问题,才能使孩子很快树立信心,迎难而上。

  青春期的男孩子,干脆利落,厌恶婆婆妈妈。哪怕婆婆妈妈的是自己的父母,他也会感到厌恶。婆婆妈妈,要么引发孩子直接的抵触情绪,要么儿子表面忍受,内心痛苦。有个男孩在网上说:“我不是不学习,但是她天天说风凉话。我要在外国上大学,她天天说什么不好好学就不交学费不用学了。整天还要看我作业,我受不了了……真的很想直接拿护照回国随便找个工作算了,再也不想见到她了,她是整个世界上最失败的母亲。我爱我老妈,但是她作为一个母亲,真的很失败。我不明白她还要求什么,就算我是有点贪玩,我喜欢玩游戏,她也不用这么刺激我,我真的很想一走了之。”

  也许因为目前家庭结构的问题,一般父亲都比较忙,母亲管教儿子的家庭所占比例较高。虽然母亲感情细腻,但是女性性格偏于感性,男性的坚强、执着、理性、责任心等特质,很难通过母亲传递。

  而且我们家庭中母亲的文化素养偏低,社会地位也偏低,一恼火就会拿孩子撒气的年轻母亲真不少,盯着儿子唠叨的嘴碎妈妈也不少。当儿子到了青春期,由于我国的晚婚晚育政策的影响,不少家庭中,孩子的青春期会与父母的更年期重合在一起。处于更年期的人很容易情绪波动、精神紧张,再加上繁杂的工作和家庭重负,心理负担相当重。

  青春期遭遇更年期,两个“易燃易爆”体很容易碰撞、爆炸,形成矛盾冲突。

  上面那个发帖的男孩,也承认他爱老妈,在他的表述中,爱和厌恶是可以并存的。没有错,人的感情本身就十分复杂,爱恨交织是常见的。所以,儿子逆反,不代表儿子不爱我们。像唐僧式说教,像唐僧一样唠叨,让儿子厌烦起来,却又没有观音菩萨给唐僧的紧箍咒,我们怎么能避免儿子不像孙悟空那样发脾气?在孙悟空撂挑子的时候,我们也没有猪八戒那样的人前去花果山把他给请回来。所以,我们当父母的,要学习唐僧的信念坚定,却不能像他那么说教。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克服爱唠叨的习惯呢?

  首先,父母在对孩子讲话前,要经过一番理智思考,不能前后矛盾。比如说,规定孩子做好作业再开饭,但有的父母话虽讲出去了,可心里又怕孩子肚子饿,就没事找事地说“你饿不饿”诸如此类前后矛盾的话。

  其次,要给孩子选择自主权。父母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的自由,应该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不应该给孩子下达硬性指令,然后靠不停的唠叨来督促孩子,那样的效果往往并不好。孩子自觉自愿要做的事情,积极性和兴趣都会很高,根本就不需要父母的催促和提醒。

  三是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家庭教育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为了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总是在孩子耳边不停地叮嘱、提醒。但这种做法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四是学会放手,不要事事叮嘱。不少父母对孩子讲的话不少,但大都没有讲到点子上。事无巨细,都反复强调再三叮嘱,搞得全家上下不得安宁,大人为孩子不听话而气愤,孩子在繁杂的环境里静不下心来做功课。所以,父母该放手的时候,要学会放手,相信孩子能够自己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五是看到孩子的长处,别只盯着孩子的缺点。有些父母眼睛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翻来覆去地只讲缺点,不提进步。其实,绝大多数孩子已能分辨是非善恶,只是缺少改正缺点的自觉性和毅力。如果父母总是喋喋不休地数落孩子的缺点,反反复复地教训孩子,孩子反而会视为不被信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不唠叨,不是说对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而应该是将唠叨变换为指导:唠叨往往含有责怪、批评的味道,是一种反复的单调的刺激;而指导是亲切的、言简意赅的,它能启发孩子独立思考,帮助他们处理问题,使孩子情绪稳定、心情舒畅。聪明的父母从不去规定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是放手让孩子去做。如果没有做好,也会耐心地帮他分析原因,鼓励他不要灰心,要尽力而为。

  指责,会让半熟男孩不知所措

  道敏的儿子小况,上初三,是个比较安静的男孩,他十分钟爱爸爸给他买的手机。他用手机和同学聊天,和要好的女同学发调侃信息。在十分枯燥烦闷的学习生活中,有了这个手机,虽然是老土的、黑白屏的,但还是让他感觉到生活多了点亮色。

  后来,小况和同年级一个女同学好上了,每天都会用手机聊天到深夜。道敏知道后十分恼火。她觉得手机是导致儿子早恋的罪魁祸首,决定硬性从儿子处把手机要回。她来到儿子房间,不问青红皂白,就问儿子要手机。小况当然不会给。母子俩僵持着。道敏开始了连珠炮般的指责:“别的孩子初三了都有紧迫感,你倒好,不好好学习,谈什么恋爱?不学好!那个女孩子也是的,小小年龄不知羞耻,勾引男孩子,真不要脸!打手机、发短信,经常到深更半夜,你们还要不要休息?身体都给弄坏了!浪费电话费,不要钱啊?你们挣几个钱啊?!爸爸妈妈挣钱是给你们这样眉来眼去创造条件的吗?真不像话!!给我手机!”

  在妈妈连珠炮般的指责下,小况连辩驳的机会都没有,妈妈的话恶毒难听,让他觉得妈妈很过分很没有素质。他咬着牙和妈妈对峙,儿子的犟脾气惹恼了道敏,她给了儿子一巴掌,儿子猛地把他心爱的手机砸了个稀巴烂,冲道敏大叫:“我不是你儿子!”然后重重地摔门而去!

  其实我们做父母的,不管是什么性格的人,也许在领导面前唯唯诺诺,也许在朋友面前谦恭有加,也许在长辈面前孝顺周到,但是,当我们在儿子面前,是不是就可以卸掉了所谓的伪装,任意在儿子面前宣泄自己对他的不满和气愤?如果不是儿子到了青春期,让我们的恣意受到了阻力,我们是不是还没有反省自己行为的不得当?多少父母借着“打是疼,骂是爱”的幌子,对自己的儿子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儿子小,他会有不明白的地方,我们做父母的,是不耐烦,还是耐心引导?儿子犯了错误,我们是指出错误的原因,还是只顾惩罚?

  有些父母经常会使用全面性否定的话语指责孩子所犯的错误,他们常会用“你怎么又做错了,你实在是没有用!”一类的话来否定孩子的能力。当这个“过度批判”的特质出现在孩子们的生命里,对孩子长大之后的影响是:孩子心中会有很深的自卑感和罪恶感,而也由于父母对孩子长期的否定及批判,孩子通常会真的相信自己很笨、很傻并且一无是处。

  我有个朋友,他的孩子读小学,刚刚步入青春期。世界杯期间,美国队和法国队比赛那天,她的儿子在学校和同学打了一架。她决定以一次亲子对话的方式开始对他的教育。她耐着性子盘问战事起因。

  儿子很委屈:“他先打我的!”

  她知道不能袒护儿子:“那他为什么要打你呢?”

  儿子回答:“那当然是我先骂他了!”

  虽然血压在升高,她仍然细声细语:“你为什么要骂同学呢?”

  儿子愤愤不平:“他要法国赢!”

  “这有什么不对?你可以支持美国队,他也可以支持法国队啊。”

  “我不管,我就是不想让美国输!”儿子气急败坏地大叫。

  因为判断哪个球队赢球,一言不合,两个孩子竟然闹起了矛盾,拳脚相加,不禁让人哑然失笑。在儿子打架之后,我的朋友没有强行灌输“打架是错误的”观念,更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横加指责,而是耐心寻求儿子打架的原因,并和孩子讲道理,朋友的做法比很多父母好多了。

wwW.xiaOshuo 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孙道荣作品集
青春叛逆期,与男孩有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