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青春叛逆期,与男孩有效沟通》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7章 倾听是沟通的绿色通道(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青春叛逆期,与男孩有效沟通》 作者:孙道荣

第17章 倾听是沟通的绿色通道(2)

  要想倾听出孩子的话外之音,就必须先了解,孩子通常发出信息或者行为背后,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一般来讲,孩子想要的无非以下五点:一是被爱与被接纳;二是有安全感;三是有归属感;四是自己的所作所为受人肯定;五是逐步迈向独立,担负责任及做决定。理解了孩子内心的意愿,也就能大致听出他的话外之音了。

  一天,我和儿子一起在大街上走,要横穿马路时,我习惯性地将手伸给儿子,想拉着他的手过马路,从儿子很小的时候开始,每次过马路,我都是这样拉着儿子手的。儿子却将手往后缩了缩,对我说:

  “老爸,我可以不拉你的手吗?等20年之后,你老了,过马路的时候,我再拉你的手,好吗?”我的手,在空中画了个圈,然后搭在了儿子的肩上。我听出了儿子的话外之音,他已经长大了。他不再需要我牵着他的手了,有一天我们父子再手拉着手的时候,则是他拉着我的手了。

  儿子读高中后,住校了,到了周末才能回家。每天晚上,我们都往他的寝室打个电话,那是我们的亲情通话时间。因为我和妻子不在一地工作,所以,平时也不住在一起,这样,晚上打电话的时候,就变成了妻子打个电话,我再打个电话。那天,到了约定时间,我拨通了儿子寝室的电话,和儿子交谈了一会儿之后,快挂电话的时候,儿子突然问,今天妈妈怎么没打电话来?她出差了吗?她在加班吗?她在开车吗?……还是你们吵架了?一大堆为什么。我知道,最后那个为什么,才是他最关心的。有一次,她妈妈跟他开玩笑,如果父母离婚了,你愿意跟谁生活。一句玩笑话,却让孩子产生了心理阴影。我听出了他的话外之音:爸爸妈妈,你们好吗?他需要我们夫妻和睦,他需要踏踏实实的安全感啊。

  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画面里突然出现两个年轻人的亲热镜头。以前看到这样的镜头,儿子都会不好意思地扭开头,把目光转移开,等镜头切换了,他再看。这一次,我用眼睛的余光发现,儿子竟然不动声色,继续观看。镜头切换了之后,儿子忽然冒出一句话:“一看就是在演戏。”我吃了一惊,故意问他是怎么看出来在演戏的?儿子说:“你看看他们那个吻,那么夸张,一看就不真实。”我又问他:“那么,真实的吻应该是怎样的?”儿子的脸微微红了:“就那样呗。”儿子没肯再说下去,但联想到他好几次用羡慕的语气向我表示,他们班有好几对同学在交男女朋友。我意识到,儿子也许也有这个念头,甚至有过这个经验了。他的话外之音是什么呢?他也许是暗示我们,他也已经情窦初开了吧。

  那么,怎样听出男孩子的话外之音?

  首先,要耐心地等孩子讲完。不要孩子一开口,就迫不及待打断他,他的话还没有说完,你如何能正确判断他想表达的意思?

  其次,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他的问题。体会他的感受,你才有可能揣摩出他的真实用意。

  第三,旁敲侧击,向孩子表明你所理解的意思,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自视甚高,认为自己超越了父母,当你能够正确地“猜”出他内心所想,他会对你刮目相看的。

  第四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留心观察孩子平时的言行、爱好等。对孩子了解得越多,你就越容易听出他的话外之音,走进他的内心,和他进行有效的沟通。

  如何让男孩吐露心声

  我们来做一个测试:一天,孩子放学回到家,向你报告一件事:

  我今天在学校被老师处罚了。身为爸爸的你会采取以下哪种反应?

  第一种反应:为什么?是不是你不乖?

  第二种反应:我现在很忙,等一下再说。

  第三种反应:好了,不要难过,下次改进就是了。

  第四种反应:看你的样子很伤心,愿不愿意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大多数的爸爸都会选择前三种,而孩子最希望的恰恰是第四种,因为孩子此刻最希望有人倾听。通常,情绪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家长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停、看、听的方法。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愿意和我们交流,向我们诉说,而很可能是在他向我们表达倾诉的欲望时,就被我们无情地泼了冷水。我们太忙了,要操心的事太多了,谁还有精力管小毛孩的这点破事?于是,一次很必要的沟通机会丧失了,孩子的问题只能闷在自己的心里。

  很多时候,或者说事情开始的时候,未必是孩子不愿意和家长交流,而恰恰可能是身为父母的我们,一次次扼杀了孩子倾诉的欲望。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放下身段,平等地对视孩子,我们就实现了与孩子沟通的第一步。那时,我们去了解孩子的心声,就不难做到了。美国青少年教育专家盖瑞·巧门博士在他的《倾力之爱》一书中,谈到父母积极聆听子女说话的八个步骤,对父母教育孩子很有帮助。摘录如下——

  1.子女说话的时候,要与他保持目光接触。这可以使你避免心不在焉,并且让他知道你正在留心听他说话。尽量控制自己不要流露出反感的眼神,或听到负面的消息时闭上眼睛,或四处张望,或低头看着你的鞋。

  2.不要一面听子女说话,一面做其他事情。亲子时,你要把全副心神放在子女身上。

  3.聆听感受。问自己这个问题:“我的孩子现在的情绪怎样?”你认为自己已经找到答案,便尝试去印证它。例如,你可以说:“看来是因为我忘记……你感到失望,是吗?”

  这样便可以给予你的子女一个剖白感受的机会。这也显示你正在留心聆听他的说话。

  4.留意身体语言。紧握的拳头、颤抖的双手、流泪、皱眉或一个眼神,都可以为你提供线索,让你知道子女此刻的感受。

  5.禁止自己打岔。研究显示,一般人平均只会聆听别人讲话17秒,便开口打岔或提出自己的意见。交谈的目的不是要扞卫你自己的想法,或教训子女一番,你是要明白子女的思想、感受和心愿。

  6.提出反问。当你认为自己明白子女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时,你可以透过反问来做复检,例如,你可以问:“你刚才告诉我……我听得对吗?”反问式的聆听可以澄清误解,并且理清你对子女所讲事情的理解。

  7.表示理解。你的孩子需要知道,你已经接受了他所讲的,而且明白。

  8.在对方同意的情况下分享你的看法。“你是否想听听我对你的建议有何意见?”如果你的孩子说“好”,你便可以讲出你的想法、意见和感受。

  当然,在和孩子交流,倾听他的声音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注意一些细小的细节,这样,倾诉和倾听都将变得和谐、顺畅、温馨。我将之总结为九个细节:

  细节一:选择时间。

  吃完晚饭的7点钟正是孩子想告诉你很多事的时候,你也许有一大堆的碗要刷,但你最好留在餐桌前,耐心地倾听。大人们总计划着下一步,而孩子们只注重现在,要遵守他们的时间表。

  细节二:创造机会。

  “孩子,让我们来谈谈!”如果你们的谈话是这样开始的,结果往往是说话的只有你一个人。然而,在你们一起打完篮球,开车回家的路上,或周末一起洗衣服时,往往是孩子滔滔不绝、喋喋不休的时候。要想多了解孩子的生活,就要多创造这些对他们没有压力、和你一起活动的机会。当你真的需要问问题的时候,也要少用“为什么”,这个词往往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细节三:传达爱。

  倾听并非意味着只是竖起耳朵听孩子说话,而是借机用我们的动作和感情来向孩子传达爱,传达这样一种信息:我知道你遇到了问题,我知道你可能很困惑,或者很郁闷,或者很难过,我就在这里陪伴你,帮助你渡过这个难关。

  细节四:少说话。

  倾听这两个字本身就意味着少说话。不要打断孩子,也不要急于劝说孩子,更不要急于发表意见,甚至当头棒喝,而是让孩子先表达自己的情绪。就好比家长和孩子都各有一只装满了彩色珠子的瓶子,家长特别想把自己的漂亮珠子分给孩子一些,然而当孩子的瓶子满得冒了尖儿的时候,你怎么给他,他都盛不进去,都会洒出来,弄得一团糟。因此我们必须拿出倾听这个空瓶子来,让孩子把情绪的珠子倾倒出来一部分,他的瓶子有了空当,才能装进我们的珠子。

  细节五:慎用批评。

  不管孩子有没有错,如果你想要孩子把发生的事告诉你,攻击和批评可不是办法。此外,不要过早地下结论,要等待他把事情全部说完。听完他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诱使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或者解决办法。

  细节六:允许发脾气。

  孩子有心思,或者有困惑,或者有障碍,心情往往不好,情绪不佳,因此我们要允许孩子发脾气,以此排解创伤,发泄平日里积攒的愤怒和怨气。发脾气是孩子情绪的宣泄,他的不良情绪宣泄掉了,才会冷静下来,愿意接受你的建议和支持。

  细节七:由衷赞美。

  有时候,孩子在有效倾诉之后,会逐渐平息下来,并且开始转变。

  但我们一定要耐心,不要流露出不耐烦,要悉心捕捉孩子这种细微的转变,并给予积极的响应。当孩子出现美好、善良的行为时,我们要由衷地给予赞美,让这种行为保留下来。

  细节八:尊重隐私。

  即使对于最开放、最友好的父母,孩子还是有他们自己的秘密,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他们开始学着和父母分离,越来越多地依靠朋友。你应该做的只是让他们知道,如果他们需要,你永远在他们身边。

  细节九:替他保密。

  想象一下,你最好的朋友把你告诉她的最隐秘的事传给了其他人,你的感受会怎样?孩子们也是一样,这可能会导致你以最快的速度失去信任。

  “察言观色”,把握男孩的心理变化

  《论语·颜渊》说,“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也说过,父母要善于细心地观察孩子,从孩子的一举一动和只言片语中去发现孩子的求知欲。

  一项调查数据表明,我们在沟通时,有7%的效果来自于说话的内容,38%取决于声音(音量、音调、韵脚等),而有55%取决于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所以,在与人交往沟通,解读他人心意时,有时候重要的不仅是他说了些什么,更要紧的是他怎么说,肢体语言往往比口语沟通的内容更具可信度。换句话说,要伪装语言符号容易,但伪装身体符号就困难多了。所以,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中,察言观色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和手段。在与我们的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时,注意他的表情、语气、姿势等的变化,也有助于我们对孩子的心理变化进行了解,把握他的内心世界和真实的表达意图。

  要想洞悉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发现孩子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需要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观察孩子的变化。

  观察孩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孩子小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往往是情绪上的喜怒哀乐,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心理也会产生细微的变化,家长观察的广度和深度都应该有所加大,否则可能错失帮助孩子的良机。通常,孩子的表现与内心可能很不相符,他们明明有心理压力,却表现得似乎非常轻松;明明有心理问题,却显得很阳光开朗,目的是维持他们在父母眼中的形象。一般来讲,孩子具有敏感、反应剧烈、容易受伤害等特点,青春期的孩子尤其如此。如果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严、期待过分、照顾过多、干涉过度等都有可能导致问题的产生。而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具有隐蔽性。因此,父母平日应多察言观色,以了解孩子各类情绪行为的表达方式。

  了解孩子的情绪行为的表达方式,不要只着眼于显着的情绪反应,要多留意隐蔽性的情绪行为表征,尤其是一些负面的。比如孩子抖脚,表示不安;抓头发,表示烦躁;沉默,表示失望;对抗,表示内心矛盾……当孩子出现这些动作时就不要掉以轻心,而应抽出时间与孩子倾心交谈,及时捕捉到孩子的异常言行及先兆性症状,分析背后的缘由,及时进行预防性教育,防微杜渐。

  留意孩子的话题。人们常常将情绪从一个话题里不自觉地呈现出来。话题的种类是形形色色的,如果要明白对方的性格、气质、想法,最容易着手的步骤,就是要观察话题与说话者本身的相关状况,从这里能获得很多的信息。孩子也一样。一般的时候,孩子和家长谈得最多的话题是学习,如果哪一天,他突然对女同学的话题特别感兴趣,那很可能说明,他已经对某个女生有好感了,或者,他已经开始关注情感了。这就是信号。

  留意孩子的表情。俗话说,脸上的表情,天上的云彩,观色是指观察人的脸色,获悉对方的情绪。这与老猎人靠看云彩的变化推断阴晴雨雪,是一个道理。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可能慢慢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想法,也学会了遮掩自己的情绪,但我们仍然可以透过孩子脸部表情的细微变化,发现他内心的秘密。有一次,儿子放学回家特别开心,脸上神采飞扬,我们以为他是考试考得比较理想,不是;又猜测他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也不是。到底是什么事情,让孩子如此高兴呢?吃过晚饭,和儿子闲聊,他说“漏”了嘴,今天有个女同学盯着他看,并给了他一个微笑。难怪他如此开心。但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孩子脸上没表情,不等于没感情;孩子愤怒悲哀或憎恨至极点时,也会微笑。这些表情的细微变化,需要家长仔细地甄别。

  留意孩子的眼神。希腊神话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若被怪物三姐妹中的美杜莎看上一眼,立刻就会变成石头。这是将眼睛的威力神化了。但从医学上来看,眼睛在人的五种感觉器官中是最敏锐的,大概占感觉领域的70%以上,因此,被称“五官之王”。孟子云:“存之人者,莫良于眸子,眸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降,胸中不正,则眸子眩。”从眼睛里流露出真心是理所当然的,“眼睛是心灵之窗”嘛。深层心理中的欲望和感情,首先反映在视线上。视线的移动、方向、集中程度等都表达不同的心理状态。观察视线的变化,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爬上窗台就不难看清屋中的情形,读懂人的眼色便可知晓人的内心状况。孩子的喜怒哀乐,都会在他的眼神中有所表露,只要认真观察,就会从他的眼神里,读出他这一天的状态。孩子眼神沉静,说明他成竹在胸;孩子眼神散乱,说明他遇到了困惑;孩子眼神横射,仿佛有刺,说明他情绪不好;孩子眼神呆滞,唇皮泛白,说明他遭遇了挫败;孩子眼神四射,魂不守舍,说明他很可能在想女同学了;孩子眼神上扬,神采奕奕,那他一定是有什么开心事。总之,眼神有散有聚,有动有静,有流有凝,有阴沉,有呆滞,有下垂,有上扬,都是孩子心理的自然流露。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孙道荣作品集
青春叛逆期,与男孩有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