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每天学点心理学》在线阅读 > 正文 第7章 发现心灵深处的自我 (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每天学点心理学》 作者:尹旭升

第7章 发现心灵深处的自我 (3)

  烦恼少年愣了一下,想了想,有些明白了:是啊!又没有任何人捆住了我,我又何须寻 找解脱之法呢我这不是自寻烦恼,自己捆住自己了吗

  少年正欲转身离去,忽然面前成了一片汪洋,一叶小舟在他面前荡漾。

  少年急忙上了小船,可是船上只有双浆,没有渡工。

  “谁来渡我”少年茫然四顾,大声呼喊着。

  “请君自渡!”老人在水面上一闪,飘然而去。

  少年拿起双桨,轻轻一划,面前顿时变成了一片平原,一条大道近在眼前。少年踏上大 路,欢笑而去。心灵感悟

  所谓“想开些”。就是放开度量,不被凡事所困扰。许多烦恼都地自寻的烦恼 。当知道烦恼不仅毫无意义,还会负面影响自己时,当能做到虚怀若谷时,烦恼就会荡然无存。

  保持一颗觉察的心

  要做一盏照亮自己的灯,我们必须找出自己真正的路。

  --康菲尔德

  当野心、物质主义以及个体的孤立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生活在困境中的人们开始变得浮躁、焦虑、进而迷失自我。在此情状下,保持一颗觉察的心,深入地认识自我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近年来,佛教、禅宗方面的书籍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青睐,许多中外哲学、心理学以及神学界人士的思想被重新再版,诸如,肯·威尔伯、静香·贝克、杰克·康菲尔德,以及印度的克里希那穆提等。其实全世界的深奥宗教对灵魂、大精神以及终极同一性的本质都有基本上的共识,学者们称之为超越世界深奥宗教的一体性。它们反映出人类灵性的一致性和在现象上所揭露的定律。生活中的我们虽不能像道元禅师所说的那样,研究自我进而遗忘自我与万物合一被万物所解脱。假若我们学习保持一颗觉察的通透的心,带着禅味去生活,便可在城市的喧嚣中拥有一分自由。

  生活中的我们,多数时候内心都是封闭、紧缩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就是因为如此认同这个紧缩的自我,所以我们无法发现真正的自己,这个与世界隔离出来的我,把外在的一切当做自我生命的对立面,这样的生命显然不能展开自己,而是把自我完全孤立在肉体的牢墙中。事实上,人们容易陷入身心事务当中而忘记觉察。如果能够身体力行地进入觉察,人们不难发现,建立这种时时刻刻觉察的心,可以大幅提高智慧;同时,持有一颗觉察的心,在世间的层面上也有很大的助益。

  保持对当下的觉察是一项能力,需要培养才能形成。心的习气是牢固的,每当我们面对事物时,可能会一再地忘记觉察。以往形成的不良习惯阻碍当下的觉察,对此,只有不断地重拾觉察,培育新的觉察习惯。每当意识到自己并未觉察时,只要振作起来,重拾觉察即可。不要因此而谴责自己,其实,能够意识到自己并未觉察,已经是在觉察了。

  心从目标上跑开了,那是正常的,只要觉察到这种情形,其本身就是一种觉察。让心培育出一种观照当下的态度。建立觉察的习惯需要从当下这一刻开始,一次一次地训练对当下觉察的能力,久之,这项能力就会被开发出来。

  觉察的重点在于当下,面对当下的身心,保持专注,这就是觉察了。当你喜悦时,觉察它;当你生气时,觉察它;当你愤怒时,觉察它;当你平静时,觉察它。觉察意味着没有评价,真切地对当下的情形留心察觉,就是觉察。

  假如我们觉察念头,会看到它流动不止,如果你不干扰它,只是留心地看着它,这就是觉察了。面对念头,当你能够反复地进行觉察,那些喋喋不休的念头就会失去一部分力量,它对你的干扰会减弱,这是因为你使用了觉察。我们知道,那些无休无止的念头与觉察出于同一源头;若能保持觉察,那些念头的力量会被削弱,觉察会更有力。在持续的训练下,那些制造念头的力量会有一部分被转化为觉察,这就是转化--更多的能量被转化为觉察的力量。

  从根本上说,觉察的力量来源于心。如果心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念头的制造上,那么会有更多的念头被滋生出来;在人们还不清楚念头的本质时,诸多的念头会给心带来混乱。但当你倾注力量进行觉察时,心的力量被调动在觉察上,念头的力量被削弱。你将体会到,觉察的力量愈强,念头的力量愈弱;在强烈的觉察下,念头就会显出它的基本状态,念头变得单一而清晰--这是觉察的结果。

  现实中,许多人想尽办法,希望自己的心能够清净一些,能够不受念头的干扰;在这方面,最好的方法是面对念头,不评价,不抵抗,只是觉察。人们心理上的诸多问题与弱点,都与不了解念头有关。当我们太过执著念头的内容,烦恼会不断地被引生出来;而觉察念头,就可以了解念头的本质,同时也可以阻止烦恼在当下生起。我们可以在自己内心进行测试,只要你对念头保持觉察,念头的力量就会被削减,执著的情形同时也会减弱,而烦恼很难从你的觉察中生起。

  也许你会认为,这种觉察也许会让你丢失一部分意念,丢失的意念可能会有价值;但有经验的人会认为,意念并非越多越好,诸多错误与混乱的念头缠绕在一起,并不会制造智慧,反而是产生错误的源头。只有智慧才能带来平静,清净的心理是产生智慧的最佳环境。

  观念就是发现念头的整体运作模式与结构,不再受它的迷惑,不再身陷其中而受念头的束缚。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深陷意念之中,只要立刻重拾觉察,当下你就能保持清醒,远离烦恼,并继续你的工作。觉察并不需要另外花费时间,在工作与生活的同时,觉察与其同时进行,它们互不相碍。

  对现阶段的大多数人来说,只要能时时保持觉察,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保持觉察,便能更深入地认识自我。我们一直在使用念头,而不知道它的本质;在你使用念头的时候觉察它,真正的智慧将从这种觉察中升起。心灵感悟

  当你行走在路上、与人交谈……无论你在做着什么,你身体的每一个毛孔都是开放的,自然地接收着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信息,注意你的每一个杂乱无序的念头,寻找念头下真实的自我。心向这个世界敞开,专注而透明,你将发现露珠在花瓣上折射出整个世界。

  沉睡的熊

  他心底的那只熊并没有沉睡,不时地咆哮着咬伤他身边的亲人,也咬伤他自己。

  --佚名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个性性格、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从童年长大的我们,天真浪漫的笑脸、星光、摇车、妈妈的脸、父亲的肩头、暗夜中母亲伸过来的双手。恰如一笔不竭的财富,成为我们一生中的力量与智慧的源泉。然而童年的一些伤害却如一粒粒带有毒药的种子,虽然表面上会随着时间而淡化,但它们却会隐藏进人的潜意识里,并慢慢渗透到性格形成之中。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部分自我控制力不强的人遇到一些问题,就有可能激活那些原本就存在的内在心理问题,导致疾病。

  小A出生不久,父母因为她是个女孩便将她送到姨母家寄养,姨母、姨父工作忙没时间照顾她,这使得幼年时的小A很孤独,几次跑回家里,都被父母打骂回去,没有一点亲情可言,小A渐渐习惯了贴着墙一个人行走,一个人玩,饿了自己找吃的,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多希望妈妈能抱她一下,看到同龄的孩子偎在母亲怀里撒娇,小A就会默默地流泪。她在孤独与失落中渐渐长大。求学过程中的小A就表现出了强烈的占有欲,和她要好的同学若稍露出对他人的好感,她的反应就特别强烈,甚至会打击报复。时间长了,朋友们都开始疏远她。成年后小A交了男友,两个人感情日笃,即使这样小A仍然经常检察男友手机短信,跟踪男友,查看他的聊天记录,白天上班时规定男友必须定时给她电话,有一点疏忽她就以为是男友不爱她了悒郁难当,哭闹好几天。男友被她捆绑得几欲窒息,最终闷然离去。其实这就是小A心里沉睡的熊在做怪。潜意识中的孤独感不时地侵扰着她,让她表现出一种对他人的强烈占有欲,总想拥有一件真正属于她的事物来填补心灵的那一处苍白。然而没有什么是真正属于你的,除了你自己,建议小A面临空虚不安时,不妨问一下自己:“我对这种失落起反应时,内在的感觉是几岁?”

  精神分析的理论认为,人类的精神活动倾向于躲避痛苦。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压力之中的我们常常会因为自身防御功能而向早年退化,深层潜意识里希望自己能回到童年,像孩子一样生活。童年期间的幸福程度、被关爱程度常常影响成年后的行为和思维。

  某男6岁时父亲去逝,母亲改嫁后继父长期对他进行虐待,母亲性情懦弱,逆来顺受。成年后的他性格孤僻、爱恐慌、易激惹,常在噩梦中醒来。心理治疗中有一种疗法可以尝试。

  试着跳出自己来看自己的过去,可以用两个木偶做道具,帮助你回到以前的记忆,一个是那个欺负你多年的继父,另一个则是那个忍气吞声的被欺负的小孩,

  重回当年给你造成伤害的情境,与你的“继父”形成互动。那个继父做错了,你批评他,指责他,有什么样的愤怒都对他说出来,如果可以,就告诉他,你原谅他了,如果你感觉不能原谅,还可以再试几次。然后换个角度,扮演六七岁的小孩,被欺负了,要坚强,试着坚强,怎么做才能不被欺负,努力着不去怕他,你可以跟这个孩子对话[一人分饰两角]现在的你可以扮演这个孩子的监护人,帮他想办法走出困境,然后再回到小时候的角色,试着去坚强。

  这是个有泪水和决断的心理历程,最好是有个心理医生在旁边帮你。

  儿童时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最佳时期,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影响一个人的美好未来。不要再带着童年的框框“行走江湖”了,试着看清你心里沉睡的熊,了解它,不再恐惧它,接受它,如果你尝试去做了,它就会慢慢从你记忆中淡化直至消失。心灵感悟

  如果在你的心里也有一只沉睡的熊,那么千万不要让它不时地,叫嚣着主宰你的生活,给你制造灾难,试着与它和解,接受它,也许终有一天你会发现它只是你成长过程的一部分而已。

  故鬼重来

  我所愿意的善,我不去行;

  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反倒做了。

  --圣保罗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许多在别人身上你所反感的事情会于某个时候在你身上不经意地表现出来,让你诧异、忧伤。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受遗传因素影响和生活习惯的浸染,这主要来自你的家庭。你的亲友对你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你周围的人群,包括你的朋友、同事、或者只是一个给你留下强烈反响的过客。

  就拿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初中时有一同桌总是和我笑话数学老师走路的样子,直到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起他走路的样子竟然和我们的数学老师神似,而自己却浑然不觉,我心里非常不好意思却又不知该怎样提醒他,心想,真是应了那句话:笑话人不如人,趿起鞋子赶上人。其实很多时候只是我们在侮辱别人时,那些形象、念头已经不自觉地进入我们的潜意识,虽然我们的外在反应是抵悔的、负面的,却没有对此观念形成防御意识,于是在某些适当的场合这些念头和形象就会不经意地以言语或行为表现出来。让你恢复意识时惊诧莫名。宗教哲学上讲人是有原罪的,从亚当与夏娃在偷吃善恶树上的果子被逐出伊甸园开始,人类就带着他的原罪开始了充满救赎和苦难的旅程。恶的形成一方面的解释为这是人类在用上帝赋予我们的自由意志在反抗上帝。常常的在面对生活的繁杂与重复时我们会很无奈,科技时代已经把人衍化成机器,人类的精神焦渴与无奈的呼声越来越深沉,人们在放松精神防御的同时许多过去的陋习和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噩梦开始在自身上演。故鬼重来。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尹旭升作品集
每天学点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