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TXT小说天堂 > 全部作家 > 现代诗人 > 辛笛作品及代表作推荐

辛笛作品全集

[+展开]

辛笛王辛笛,原名馨迪。诗人。(1912~2004.1.8)祖籍江苏淮安,生于天津。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36年至1939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英国语文系进修。回国后,任暨南大学、光华大学教授,中华全国文艺协会上海分会秘书,诗歌音乐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负责人。1948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建国后,历任上海烟草工业公司、上海食品工业公司副经理,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著有诗集《珠贝集》、《手掌集》、《辛笛诗稿》

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比较系统地学习西洋文学。1936年,和弟弟辛谷合出第一本诗集《珠贝集》,是其三十年代前期诗歌创作的一次小结,其中有写于1934年8月的成名作《航》,以及读者传诵的其他诗篇,如《夜别》、《印象》、《生涯》、《冬夜》、《告别》、《二月》、《潭柘》、《丁香、灯和夜》等。193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继续研究英国文学。远离故国亲人,孤身负笈异域,浓重的乡愁经审美经验的升华化作了诗行,构成这个时期的作品,即二十余首《异域篇》。这些诗作是辛笛诗风成熟的标志,脍炙人口的篇章有《挽歌》、《秋天的下午》、《月夜之内外》、《对照》、《巴黎旅意》、《杜鹃花和鸟》、《再见,蓝马店》、《刈禾女之歌》、《狂想曲》、《门外》等,这一组诗有的发表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有的应邀寄给戴望舒主编的《新诗》等刊物上。后来收入《手掌集》中的“异域篇”里。1939年秋二战爆发前夕回国,入光华大学、暨南大学任教授,讲授莎士比亚和英美诗歌。抗战胜利后, 1946年~1948年是辛笛文学活动和诗歌创作颇为活跃的几年,他除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协会理事兼秘书外,还担任了美国文学丛书编委,《姿》、《月光》等仍保持着三十年代的婉约蕴藉的特点,同时创作了一些现实题材与现代诗艺有机融合的作品,如《夏日小诗》、《手掌》、《寂寞所自来》、《逻辑》、《憔悴》等。1947年冬,辛笛因公去美国作短期考察,在这期间写下的《海上小诗》、《熊山一日游》、《甘地的葬礼》、《尼亚加拉瀑布》和回国后写下的《风景》、《山中所见——一棵树》、《夕语》等大多发表在《诗创造》二十世纪《中国新诗》上。正是经《诗创造》、主要在《中国新诗》上逐渐形成八十年代被称为“九叶”诗派的诗人群体,辛笛是其中的年长者。辛笛在四十年代后期发表的诗作后来收入《辛笛诗稿》的“手掌篇”中。在那几年里,辛笛还为《大公报》的“出版界”周刊专栏写了十余篇文章,介绍英美新书、辞典、评价诗集等,均收入1948年12月出版的《夜读书记》一书。1949年5月上海解放,6月底辛笛入选上海代表团,赴北京出席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回到上海后,他转入工业战线工业,直接投身于新生活和社会实际,决心对新事物从头学起,以促进个人诗风的进一步转变,开始了他新诗创作的第二个沉默期。1957年5月至1962年间,辛笛发表过《陕北道情》等三首新诗,一扫以前的风格,变得朴实无华,琅琅上口。八十年代辛笛迎来诗歌创作的新生。1981年他与八位诗友结集出版的《九叶集》重现四十年代现代诗歌的风采, “九叶”诗派由此定名。此后,他接连出版三本诗集《辛笛诗稿》(1983年)、《印象·花束》(1986年)、香港版《王辛笛诗集》(1989年),收入了1976年至1986年十年间创作的百余首新作。与友人合集出版的除《九叶集》(1981年)外,还在香港出版了《八叶集》(1984年)。从未回过祖籍故乡的辛笛连续两年踏上淮安故土,创作了《在淮安故里出席〈西游记〉作者吴承恩逝世四百周年纪念会感赋三绝句》、《淮安家乡烹饪杂咏》。从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他的散文写作也源源不断,《忆西谛》、《旧书梦寻》、《叶公超二三事》、《雪泥印趣》、《怀念靳以》《展履何处不牵情》、《我和西方诗歌的因缘》、《〈槐聚诗存〉读后》等等,终于在1998年结集出版散文新集《琅轘偶拾》。他还主编出版了《20世纪中国新诗辞典》(1997年)。1995年辛笛在上海和老作家施蛰存、柯灵一同获得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颁发的敬慰纪念奖。

九叶诗人-辛笛诗选

简介:辛笛(1912- ),原名王馨迪,九叶诗人之一,出版的诗集有《手掌集》(1948)、《辛笛诗稿》(1983)、《印象·花束》(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