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马云正传》在线阅读 > 正文 二、 风雨马老师(6)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马云正传》 作者:刘世英

二、 风雨马老师(6)

T,xt,小;说,天'堂

4.海博翻译社的艰苦岁月

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任教期间,凭借出色的英语水平和社会活动能力,马云很快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

然而,他的骨子里似乎从来就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他也不可能安于一辈子做个围着三尺讲台转的教师。做教师的确是个很伟大的职业,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是,马云觉得,“年纪太轻当老师不好,没有生活经验。”

对马云来讲,教师这个行当虽然不是心中所愿,却也干得有滋有味。当然 ,一方面是为了遵守他与校长那个“君子协定”,另一方面也是“在其位,谋其政”的基本使命使然。

不甘于一辈子做一个教师,又不能飞出去,不安分的马云开始想办法“折腾”了。

从小就是在西湖边长大的,也是在那里练就了一口纯正的英语,马云想把这种学习精神发扬光大,推广“全民学英语”的运动。于是,当了老师以后,马云很快就发起了西湖边上第一个英语角,他自己还经常带领学生到那里“布道”。

另一方面,当时的杭州乃至整个国内,都欠缺英语人才,尤其是既懂语言又懂文化、贸易等知识的全能型人才。而杭电最优秀的英语老师——马云,显然成了最抢手的“香饽饽”。

那时候,浙江做外贸生意的民营企业本来就很多,这些企业的老板,经常特邀马云做他们的专职翻译。但是,马云还有一个“5年的承诺”没兑现,不能离开学校,所以只能兼职去给他们做。

请马云的人很多,有时他一天能接到很多“订单”。渐渐地,马云感觉自己一个人根本做不过来,而同时他又发现一个现象:自己身边的同事,尤其是一些退休的老教师,在家里闲着没事可干。

马云对自己的老师(有些也是老同事)很有感情,他们退休了之后,整日赋闲在家,不仅心理上感到莫大的寂寞和失落,而且经济上也很拮据,马云那时每月的工资还不到100元,相信他们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于是,细心的马云开始思考一个事情:能不能在杭州市成立一个专业的翻译机构呢?如此一来,既能减轻自己的负担,也让那些老师赚点外快补贴家用。

这种想法闪现在马云的脑海之后,他开始感到兴奋,犹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般。

难能可贵的是,马云不像中国大部分年轻人一样,“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 对马云而言,很多想法是灵光一现,但不是昙花一现。马云一旦想做一件事,那是一定要做成了才肯罢休的。

1992年,马云和朋友一起在杭州注册成立了一家专业的翻译机构——海博翻译社,这是杭州第一家专业的翻译社。海博翻译社,在马云的创业历程中,不是最光辉、最灿烂的一页,却是马云试水商海迈出的第一步。

有 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步入而立之年的马云已经开始显现“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和勇气,正如他后来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创下的许多“第一”一样。当他的同事安于每 月拿着固定工资,白天站在三尺讲台上,回家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稳定生活时,马云已经开始为自己的理想和一颗不安分的心而“穷折腾”了。

海博翻译社的主要员工,除了马云和他的创业伙伴之外,主要由一些退休的英语老师兼职来做。

仍然是全职教师的马云平时要在学校给学生们上课,只有在课余时间他才有空打理这个翻译社。于是,在课余时间,马云四处活动,尽可能接更多的翻译业务。

然 而,这个新成立的翻译机构并没有迅速为市场所接受。虽然很多场合都需要翻译,精通英语的人也确实有限,但这毕竟是杭州第一家翻译机构,精明的商人是不愿为 不了解的公司买单的。因此,成立之初的海博翻译社经营举步维艰。成立后的第一个月,海博的全部收入为700元,而当时仅一个月的房租就是2400元。

这 时候,周围好心的同事、朋友又开始劝马云“回头是岸”了。有人说:“马云,你真是犯傻了,安安稳稳地当大学老师多好,瞎折腾什么啊?”也有人讥讽和嘲笑他 不知天高地厚。更要命的是,当初一起合伙创办翻译社的几个朋友这时也开始动摇了,他们甚至开始考虑让翻译社趁早“关门大吉”了。

www.XIAOshuotxt。NET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刘世英作品集
华为教父任正非马云正传谁认识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