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曾国藩智慧全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5章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曾国藩智慧全集》 作者:陈浩

第25章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1)

  在曾国藩的身上有着理性的冷静。在官场上不管是得意还是失落,曾国藩始终能正视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曾国藩有自己的官场哲学。他从不和人争名逐利,不居功自傲,不恃才傲物,不狂妄自大。他认为,自古以来,身居高位,掌握重权的人,每天都处在忧患之中;至于成败祸福,则完全取决于客观因素。

  为官之要,爱民为本

  曾氏名言

  求人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仍同出一源,若但知私矣,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译文:不断追求仁义,则身心愉悦。大凡人的出生,都是禀赋天地之理而成性,得到天地之气而成形体。我与百姓及世间万物从根本上说是同出一源。倘若只知道爱惜自己而不知道为百姓万物着想,那么就违背了这同一的根本。

  曾国藩从小就对儒家思想有了一定接触。对于儒家思想核心内容的“仁”和“礼”,曾国藩有着这样的见解:“仲尼好语求人,而推言执礼,孟氏亦仁礼秉承,盖圣王所以平物我之情,而息天下之争,内之莫大于仁,外之莫急于礼。”这里说的“内仁外礼”,其实就是儒家“德政”、“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具体表现。曾国藩非常赞同“仁”的说教,始终强调要以保护普通百姓为先。无论是为官还是治军,曾国藩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以“民生”为怀,把“爱民”思想付诸实践,并使其得以延伸和扩展。

  天下之大,民最大。这种学问只有大家才能明白。民本思想,当然是曾国藩做人学问的关键之所在。换句话说,即是怎么样对待老百姓,为他们谋得利益。

  曾国藩在给弟弟国荃的信中说道:

  民宜爱而刁民不必爱,绅宜敬而劣绅不必敬。弟在外能如此条理分明,则凡兄之缺憾,弟可一一为我弥缝而自救之矣。昨信言无本不立,无文不行,大抵与兵勇及百姓交际,只要此心真实爱之,即可见谅于下。余之所以颇得民心勇心者,此也。与官员及绅士交际,则心虽有等差而外之仪文不可不稍隆。余之所以不获于官场者,此也。

  地方官绅多有出钱出粮给湘军者,因此曾国藩大都敬之。而对于贪官污吏,他主张查办。比如严丽生在湖南农村不办公事,不注重自己的形象,败坏名声,他便主张调查其劣迹或者前科记录,如有,便抄一份送到京城,以上奏弹劾。

  对于贤良的官吏,曾国藩则极力推荐或挽留。比如他说:“朱明府之得民心,予已托人致书上游,嘱其久留我邑。若因办饷得手,而遂爱民勤政,除盗息讼,我邑之受赐多矣。”

  “敬绅”能树信,信树则路广,是每一位当官者所必不可少的为官之法。既然曾国藩自己不能够“稍隆外之仪文”,则他必不能“获于官场”。然而他的这番见地,却足为诸多掌权者鉴。

  至于“爱民”,曾国藩在给沅弟的家书中屡次提及,而且做得非常好。他曾语重心长地对沅弟说:“弟在军中,望常以爱民诚恳之意,庶胜则可以立功,败亦不致造孽。当此大乱之世,吾辈立身行间,最容造孽亦最易积德。吾自三年初招勇时,即以爱民为第一义。历年以来,纵未必行得到,而寸心总未敢忘爱民两个字,尤悔颇寡。”

  他愿“以一勤字报君,以爱民二字报吾亲”。他深刻明白“行军本扰民之事,但刻刻存爱民之心,不使先人之积累自我一人耗尽”。因此,他教育军队官兵,除了激励他们的士气,指导行军方略之外,常把禁止骚扰百姓作为头等关键内容。

  他曾做《劝诫营官四条》,其中第一条是“禁骚扰以安民”。即:

  “所恶乎贼匪者,以其淫掳焚杀,扰民害民也;所贵乎官兵者,以其救民安民也。若官兵扰害百姓,则与贼匪无殊矣。故带兵之道,以禁止骚扰为第一义。百姓最怕者,唯强掳民夫,强占住房二事。掳夫,则行者辛苦,居者愁思;占房,则器物毁坏,家口流离。为营官者,先禁此二事,更于强抢压买等事,一一禁止,则造福无穷矣。”

  曾国藩在咸丰八年入驻江西建昌大营的时候,做了一首《爱民歌》。歌中对于军队爱民的事宜,论说得尤为详尽。

  至于说到曾国藩爱民的理由,他自己在给沅弟的信中说:“吾辈不幸生当乱世,又不幸而带兵,日以杀人为事,可为寒心。唯时时存一爱民之念,庶几留心田以饭子孙耳!”又说:“吾家兄弟带兵,以杀人为业,择术已自不慎,唯于禁止扰民、解散胁从、保全乡官三端,痛下功夫,庶几于杀人之中,寓止暴之意。”这里说的是他办理军事,每天以杀人为职业,因此不能不爱民。这是从职业方面着想的。

  曾国藩曾给刘詹崖一封信,信中说:“仆家世寒素,深知一丝之要。近年从事戎行,每驻军之处,周历城乡,所见无不毁之屋,无不伐之树,无不破之富家,无不欺之穷民。大抵受害于贼者十之七八,受害于兵者亦有二三。喟然私叹行军之害民,故每与将官委员苦诫,总以禁止骚扰为第一义。”这里是从阅历方面着想的。

  曾国藩给吴竹庄的一封信里也说:“凡兵勇与百姓交涉者,总宜伸民气而抑兵勇。所以感召天和者在此,即所以要获名誉者亦在此。”这里说的是爱惜军队的荣誉,害怕士兵骄横,因此不能不爱护百姓。这是从名誉方面论述的。

  对此,蔡东坡评价说:“古今名将用兵,无不以安民爱民为本,盖用兵原为安民。若扰之害之,是违用兵之旨也。兵者,民之所出;饷亦出自于民。索本探源,何忍加以扰害?行师地方,仰给于民者岂止一端?休养军队,采办粮秣,征发夫役,采访敌情,带引道路,何一非借重民力?若修怨于民,是招其反抗,是自困也。又于兴师外国,亦不可以无端之祸乱,加之无辜之民,致上干天和,下招怨恨。师义旅,决不出此。此海陆战条约所以严掳掠之禁也。”这一番言论和曾国藩的论述相互启发,世上掌握军权的人实借之一思。

  救世于嚣尘,苦于移风俗,是曾氏处世哲学的又一方面。曾国藩志在救世助人,不仅体现在家书里,而且也体现于他平素所写的诗章里。

  癸卯年间他曾写过《感春》诗几章,“慷慨悲歌,自谓不让陈卧子(陈子昂)”。

  曾国藩曾经说:“大处着眼,小处下手。”他的意志也是如此。他为了救济贫民,曾经有购置义田的动议。道光二十九年七月十五日,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吾自入官以来,即思为曾氏置一义田,以赡救孟学公以下贫民;为本境置义田,以赡救廿四都贫民。不料世道日苦,予之处境未裕。无论为京官者自治不暇,即使外放,或为学政,或为督抚。而如今年三江两湖之大水灾,几于鸿嗷半天下。为大官者,更何忍廉俸之外多取半文乎!是义田之愿,恐终不能偿。然予之定计,苟仕宦所入,每年除供奉堂上甘旨外,或稍有赢余,吾断不肯买一亩田、积一文钱,必皆留为义田之用。”上两首诗中就有此意。

  “仕官所入”、“除供堂上甘旨外”、“稍有赢余”、“断不肯买一亩田、积一文钱,必皆留为义田之用”。这是何等胸襟,何等气量!那些一朝做官,只思索取,只知道去填足自己的钱袋,而对于民生社会漠不关心的人,若看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

  居官耐烦,第一要义

  曾氏名言

  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译文:遇到棘手的事情,必须从耐烦两个字上下功夫。

  麻烦谁都会遇到,但是“耐烦”却不是人人能做到。身在官场的人都会遇到许多烦事,还必须要处理许多烦事。有的人处理一件烦事还可以,处理两件烦事也还凑合,但三件或三件以上的烦事就耐不住了;有的人遇到一件小的麻烦还可以,一旦遇到大的麻烦就挺不住了;有的人处理别人的麻烦事还可以,一旦自己遇到麻烦就受不了。

  当官之所以烦,就是因为麻烦事往往一件跟着一件,推也推不脱,躲也躲不掉,难得清静,难得自在,难得潇洒。为什么说“无官一身轻”呢?因为没有那么多的麻烦事情。

  所以,做官要修养心性,第一件事就是训练自己处事不烦、不急不躁,无怨,清醒。头脑清醒才能保持镇静,保持镇静才能稳住部下,稳住部下才能做出决断。不然的话,心急似火,性烈如马,只会使事态的发展更加混乱。

  有一天,曾国藩接到曾国荃的一封信,信中说:“仰鼻息于傀儡膻腥之辈,又岂吾心之所乐。”曾国藩谆谆告诫弟弟说不要不耐烦,这样将来恐怕难以与人相处。能耐烦的好处就是从容平静。从容平静方能产生智慧,方可处变不惊,方能安稳如山。可见,与人相处就先要懂得容人。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何况是人呢?什么人有什么德行。对志同道合者就真心结交;对膻腥奸诈之辈可以不予理睬,但也无须招惹。

  他还说道:“吴竹如教诲我说‘耐’。我曾经说过,做到了‘贞’,足够干一番事业了。而我所欠缺的,正是‘贞’。竹如教给我一个‘耐’字,其意是让我在急躁浮泛的心情中镇静下来,达到虚静的境界,以渐渐地向‘贞’靠近。这一个字就足够我好好琢磨的了。”

  知道自己缺少什么的时候更应该知道自己如何去做。曾国藩曾在《批管带义字营吴主簿国佐秉》中说:“本部堂常常用‘平实’二字来告诫自己。想来这一次必能虚心求善,谋划周全以后再去打,不会是像以前那样草率从事了。官阶有尊卑,阅历有深浅。这位主簿一概置诸不问。本来是个生手,但自充是熟手;没有学问,自夸有学问;志向很高,但不去实践。这都是不可取的。”

  曾国藩的部下,大多是血性忠义之士。他为了实现“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的思想,总是用砥砺志气的话相互勉励。如:“自古圣贤立德,豪杰立功,成功还是不成功,一开始是难以预料的。只是日积月累,全在你自己了。孔子所说的‘谁敢侮’,孟子所说的‘强为善’都是这个意思。”这里说的是人要自强。又如:“凡是做一件事,无论艰险还是平易,都必须埋头去做。掘井只要不停地去挖,终究会有出水的一天……如果观望犹豫、半途而废,不仅对于用兵会一无所成,就是干别的事也是因自己停止而完不成。”这里说的是人应当有恒心。他在给李元度的信中说:“军事兴衰,全在于一两个人的志气。所以我的意思是希望阁下暗暗地进行激励吧。”

  屈心抑志,坚韧度难

  曾氏名言

  昔耿恭简公谓,居官以坚韧为第一要义,带勇亦然。

  译文:过去耿恭简公曾说过,做官第一重要的是有耐性。其实,带兵也是这样。

  困难的形成多种多样,成功的因素也多种多样。在大致相同的情况或条件下,意志力的作用决定结局的成败。因为坚强的意志可以坚定必胜之心,将自己的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苦到不能再苦、难到无法再难的时候,最需要的不是力气,更不是放弃,而是坚韧。

  “坚韧”是两个极奥妙的字。“坚”可以理解为勇于进取、坚强不屈、坚定不移;“韧”即忍,可以理解为持之以恒、百折不挠、能伸能屈、不计荣辱。二者一刚一柔、一强一韧、一方一圆,合在一起,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理十分相合。一个人只要能坚能韧,就会无敌于天下。

  曾国藩一生的成功,得益于“坚韧”二字。用梁启超的话来说:“设若曾国藩的意志与忍耐稍有不足,则其一生为失败之人,无疑也。”

  要想成就大业,恒心是必不可少的。恒,贵在坚持。无论遇到什么磨难,都不低头,而以“坚韧”面对。坚持得久一点,胜利就近一点。

  “坚韧”一次可以,“坚韧”一生却难。曾国藩正是一生“坚韧”,所以,最终成就了令后人敬仰的事业。他的身心虽然因此而备受煎熬,但也终有所值。

  曾国藩一生的功绩不能算空前绝后,但也算是数一数二。他的成功和他终身所奉行的也是为人们所推崇的“坚韧”是密不可分的。

  曾国藩对坚韧的理解是:“君子稳重而有威严,有坚强忍耐的性情,灾难面前毫不畏惧,刀架在脖子上就当作没看见。”想立功德创伟业就必须要有“坚韧”之心。战场上有此心就会所向无敌,生活中有此心就会有所修为。对外无敌、对内有为才是厚德载物的境界。

  1854年11月27日,曾国藩在给他诸弟的信中说:“我自从服官及办理军务,近几年来,心里常常有郁屈不平的感受,每每仿效母亲大人指腹于儿女们的样子说,‘这里边蓄积多少闲气,无处发泄。’”

  曾国藩就是靠坚韧成就了他的事业。青少年时代靠坚韧的苦读博取了功名,取得了晋身之阶,到中年以后更是靠坚韧战胜了磨难。他懂得忍辱包羞、屈心抑志才能安稳地渡过坎坷。

  曾国藩在江西带兵的时候,当时虽是督师,实居客寄的地位,筹兵筹饷,一无实权,二无实力。州县官都不听他的话,各省督抚又常常为难他。湘军将士虽拥戴他,可是他们的官阶有的比他还高。这时,曾国藩要靠什么才可以在无奈的环境中生存?靠的就是坚韧。他在父亲去世、弃军回籍奔丧、急流勇退的情势下,耐心地听取了朋友的规劝,做了自我反省。

  自率湘军东征以来,曾国藩有胜有败,曾四处碰壁。究其原因,固然是他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充分信任而未授予地方实权所致。同时,曾国藩也感悟到自己在修养方面有很多弱点,如在为人处世方面固执己见,自命不凡,一味蛮干。后来,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谈到由于改变了处世方法所带来的收获,无非是“坚”中多了一些“忍”,结合时势把“坚忍”二者的关系处理得更为妥帖了。靠这种坚韧,曾国藩终于走出了阴霾笼罩的心境,度过了那段痛苦的日子。

  曾国藩在江西的困境不只在于军事,更大的苦处是清廷一直对他不放心,怕他的力量太大。湖北巡抚之职宁给胡林翼,也不肯给他曾国藩。这使他率兵三四载一直处于孤立无援之境,用兵、用人、用饷无处不难。清政府不肯向他放权,使他在江西处处受到地方官的排挤和刁难。因为他没有钦差之衔,地方官轻视他。他在江西用兵,军饷要江西地方出。地方官总认为他并非国家正规军,为湘军输饷是额外负担,因此不肯出饷。曾国藩军队缺饷,只能自己筹措,也受到地方官的抵制。

  他无能为力,只好向朋友求助,惨淡度日。在籍刑部侍郎黄赞汤曾捐助曾国藩八十余万两,使曾国藩感激万分,终身念念不忘。

  势力、人心、友情、困境,太多东西在他心里纠结,使他在逆境中看清楚了官场和世事,做到人情冷暖心中自知。

  樟树镇战败后,湘军一支由塔齐布的旧部毕金科率领。毕骁勇异常,率部与太平军作战,凶悍无比。但毕军粮饷奇缺,军队常饿着肚子打仗。咸丰五年(1855年)底,地方官得到江西巡抚文俊的授意,竟以军饷做诱饵,逼迫毕金科进攻景德镇。景德镇是赣、皖、浙三省交通枢纽,由太平军重兵把守,堡垒坚固。毕金科只有千余湘军,又饥又疲,但是为了得到饷粮,不得不冒险进攻。结果,他们反复苦斗,直至全军覆没,毕金科也丧命于景德镇城。

  曾国藩对此事耿耿于怀。直到四年以后,曾国藩率部攻陷景德镇,在毕金科战死之处立碑纪念,亲自为他撰写碑文,内容十分凄婉动人。

  其中有:“内畏媚嫉,外逼强寇,进退靡依,忍尤丛诟”之句,说出了曾国藩在江西几年的困难处境。值此困难处境,曾国藩想:“这到底是为什么?自己以一个回籍的文官,冲破重重阻碍创办湘军,在两湖、江西苦苦地战斗着。打赢了仗是别人的功劳,打败了仗,几乎受到全国人的唾弃。自己为国苦战,要权无权,要粮无粮,处处受到排挤、打击。”思前想后,他就感到越来越凄愤,以至于不想再过问世事。由于好友刘蓉等人的百般劝说,他才勉强坚持着。

w w w.x iaoshu otx 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陈浩作品集
别找借口找方法做最好的管理者曾国藩智慧全集职业精神执行力做情绪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