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曾国藩智慧全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9章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5)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曾国藩智慧全集》 作者:陈浩

第29章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5)

  自古仕途多变劫,所以曾国藩以为身在官场的纷华中,要时刻讲求廉矩。所以,曾国藩特别注意对属下官吏的使用,要求官吏廉矩:一是习惯劳苦以尽职尽责,二是崇尚俭约以培养廉洁,三是勤学好问以拓展才能,四是戒骄戒惰以纠正风俗。所以他委任一个官员,一要看他是否“做”得,二要看他是否“省”得,三要看他是否“学”得,四要看他是否“禁”得。他着重考察的是人的品质、习惯、才学和意志。曾国藩在使用绅士时有一个秘诀,那就是给他们一点儿名利,但不说破,用这种办法可以培养他们的廉耻之心。

  曾国藩所住只有军营的茅屋三间、瓦屋一间,所穿的衣服比起当年在京城时还要节俭得多。不是他不能住得好一点儿,穿得好一点儿,而实在是他不敢、不愿、不忍啊!他说:“从冬至夏,常有十几万敌军环绕在祁门的前后左右,几乎没有一天不打仗,几乎没有一路不梗阻。白天没有美食,夜晚常做噩梦。军饷拖欠达五、六个月之久;士兵的生活异常艰苦,我实在不忍心一个人过富裕的日子。所以近年来我不敢往家里多寄银钱,也不敢给宗族乡党一些润泽。这并不是虚伪矫情。一则是因为我亲眼看到士兵穷窘异常,二则是想到从高祖父、曾祖父以来,我家世代寒素。我虽然享受了祖上的荫德,但我不想享受过多,以便为自己存惜福之心,为家族留不尽之泽。”

  这就是曾国藩的真实想法。曾国藩觉得自己才识浅薄,却久居高位。为了避免大灾大难,所以他才兢兢栗栗,不图安逸,不图丰裕,崇尚勤俭,讲求廉矩。

  他以为只有这样才是载福之道。这是人人都可以做,但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事。

  功成身退,明哲保身

  曾氏名言

  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译文:有福气的时候不要过度地贪图享受,要保持节俭;有权势的时候不要凭借自己的权势为所欲为,把事情都做绝了。

  人生也罢,功业也罢,舍得之间渗透古老智慧。当两者不可兼得之时,主动舍小而保大才是明智之选。紧握双手什么都没有,放开双手分清伯仲,必有所获。

  “树大招风”、“高处畏寒”。功成名就之后的人多会获得褒贬不一的评价,更会招来他人的妒忌和提防。

  据文载在湘军克复武汉时,咸丰皇帝仰天长叹道:“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这是在击败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迅速上升的声望和实力给当时的皇帝带来的感慨。而从此后,咸丰皇帝一直严守祖训,再不肯把封疆治吏之权交给曾国藩,只给虚职,处处提防,使其在六七年中一直处于有名无实的带兵地位。

  作为湘军首脑的曾国藩其境况如此,清朝皇帝对湘军中的其他人也怀有戒心。胡林翼作为湘军主要领导者出任湖北巡抚后,清廷就命满人官文为湖广总督对其实行监视。一旦发生不和与冲突,也许只是私人恩怨,但在当时敏感的时刻却意味着湘军集团是否接受监督,清廷控制使用湘军的方针能否贯彻的问题。如果不和,湖北将会全部落入官文手中,湖南也将受到官文的控制。这样不仅两湖难以成为湘军集团的地盘和战略后方,湘军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也将成为一句空话。而且湘军现有力量也会受到损害,进而危及两湖的安全。

  所以,清政府为了削弱曾国藩的势力就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迅速提拔和积极扶植曾国藩部下的湘军将领,如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等都实行拉拢和扶植政策,使他们渐渐与曾国藩分庭抗礼,甚至互相不和,以便于控制和利用。而对于曾国藩的胞弟曾国荃则恰恰相反。

  1863年5月,曾国荃升任浙江巡抚之后,虽仍在雨花台办理军务,未去杭州赴任,亦本属清政府的意旨,照例是可以单折奏事的。曾国藩遂让曾国荃自己上奏军情,以便攻陷天京后抢先报功。不料奏折刚到立遭批驳。清政府以其尚未赴巡抚任,不准单折奏事,以后如有军务要事,仍报告曾国藩,由曾国藩奏报。

  曾国荃攻陷天京后,当天夜里就上奏报捷,满心以为会受几句赞扬,不料又挨当头一棒。上谕指责曾国荃破城之日晚间,不应立即返回雨花台大营,以致让千余太平军突围,语气相当严厉。事情发生后,经过多方的分析得出此事与奏折言词无关,而完全是清政府节外生枝,有意挑剔。否则,杭州城破时陈炳文等十多万人突围而去,左宗棠为何不受指责?数日之后,清政府又追查天京金银下落,令曾国藩迅速查清,报明户部,以备拨用。尤其严重的是,上谕中直接点了曾国荃的名,对他提出严重警告。上谕中大概是说曾国藩战功赫赫可以永保勋名,但他的部下不可以势胜而骄(点名曾国荃以下的),还让曾国藩自查屯银,详情上禀。这无疑是说,曾国藩兄弟如不知禁忌,就难以“永保勋名”、“长承恩眷”了。

  同时,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通知江宁将军富明阿,自扬州防地赶至金陵,一面视察湘军行动,一面探询李秀成是否假冒顶替。富明阿于7月18日会见曾国藩,住在船上,暗中查看湘军一切行径。朝廷对曾国藩的猜疑,对湘军的防范,表露得很明显。曾国藩对此也心知肚明。但曾国藩更知道自己的位置。为了保身避祸不得不采取措施,降低朝廷对自己的疑虑,曾国藩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决不为王,忠心始终。

  军机处命曾国藩呈报历年经费开支项目,这等于要湘军的命。打了十多年烂仗,你们不发军饷,由我募捐抽厘,七扯八凑,勉强应付过去。这一笔烂账,如何报销?湘军将领听到这一消息,无不义愤填膺,决心造反。曾国荃、彭玉麟、左宗棠、鲍超等四人,便秘密活动要拥戴曾国藩出面,反抗清廷。据说有一晚上,曾国藩亲审李秀成后,进入卧室小休。湘军的高级将领约有三十余人忽然来到大厅,请见大帅。

  曾国藩整装步入大厅,众将肃立。曾国藩态度很严肃,令大家就座,也不问众将来意。众将见主帅表情如此,也不敢出声。如此相对片刻,曾国藩乃命取纸笔,就案挥笔,写了一副对联,放下笔,没说一句话就回房了。众将莫之所措,屏息良久。曾国荃乃趋至书案前,见曾国藩写了十四个大字,分为两行上下联。联说: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曾国荃读联语时,起初好像很激动,接着有点儿凛然,最后则是惶然。众将围在曾国荃之后,观读联语,有点头的,有摇头的,有叹气的,有热泪盈眶的,各式各样表情不一。曾国荃于是用黯然的声调对大家宣布说:“大家不要再讲什么了。这件事今后千万不可再提。有任何枝节,我曾九一人担当好了。”

  曾国藩明知众将此来是想拥立他为王,只用14字联语作答,却不点破。

  曾国藩避祸的第二个重要举措便是主动裁撤湘军。

  最初有这想法是在金陵合围之后。当时胜局已定,曾国藩开始考虑善后的问题,在二月初二日致曾国荃信中已透露。曾国荃则表示速裁全裁。在曾国藩家书中皆可察见二人裁军意图与构想。金陵克复之后,曾国荃坚辞任官,申请回籍休养,所部必需裁撤乃自然之理。裁军之事,则留与曾国藩经理。

  曾国藩早已知道,那些清军将领自己没有本事还妒忌别人有才能,早已经把自己视为眼中钉,总在找机会扳倒自己。还有一个比反湘军派力量更大的运动,就是湘军造反运动。虽然部下拥曾国藩为王的事情被曾国藩压下来了,但是湘军将领反清情绪仍没有消除。曾国藩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毅然裁兵,这是原因之一。

  在裁军这件事上,曾国藩的计谋手法更是无人能敌。他在战事尚未结束之前,两江总督任内,便已拼命筹钱,两年之间,已筹到五百万两。钱筹好了,办法拟好了,战事一告结束,便即宣告裁兵。不要朝廷一文,裁兵费早已筹妥了。

  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攻下南京,取得胜利;七月初开始裁兵,一月之间,首先裁去2.5万人。人说招兵容易裁兵难。以曾国藩看来,因为事事有计划、有准备,也就变成招兵容易裁兵更易了。曾国藩这种未雨绸缪、计划缜密的处事方法正是成大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湘军总数曾国藩心中有数,裁去多少合适他自有主张。最高的估计,大概裁去二分之一,约三万人左右;剩下来未裁的还有三万人。

  这三万人,一部分由曾国荃统率;一部分由左宗棠带往西北去了;一部分水师由黄翼升统帅。其他中下级干部,转入淮军去了。实际上并未大裁特裁。他裁军的根本目的是转移朝廷的注意力,减少统治者对他的戒心。

  据说后来曾国藩与李鸿章谈及裁军这件事时,颇为后悔。他认为自己顾虑太多。湘军攻战十几年之久,金陵克捷后,慑于各种压力,竟至于解散。自己亲手建立的军队,自己又亲手减裁,寒了将帅的心,也伤了自己的精气神儿,备受挫辱。后来李鸿章建的淮军,攻灭了捻军,成就了大事。他让李鸿章切记自己的教训。当今八旗、绿营再不可恃。保太后、皇上之安,卫神州华夏之固,全仗淮军。今后,淮军有被议论的那一天,千万不要学老师那样,自己伤自己,只可加强,不可削弱。乱世之中,手里的军队切不可放松,于家于国都是如此。

  曾国藩远祸的第三个举措,便是顺应清政府的想法,自己故意制造湘军内部将领之间不和的假象,借此减少清王朝对自己的猜疑。

  曾国藩与自己部下、弟子之间的情谊与信任已远远超过一般的同僚之谊。在大局下,大家都知道荣辱一体。所以从某个角度讲,曾国藩与内部将领同属一部,即使在敏感时期也是可以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

  现实生活中,自己招人嫉恨时,先不要手忙脚乱,要不怒不忿,清醒分析对方的心理,对症下药,切记万事以和为贵。

wWw。xiaoshuo 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陈浩作品集
别找借口找方法做最好的管理者执行力做情绪的主人曾国藩智慧全集职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