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你应该知道的世界文学名家100人》在线阅读 > 正文 第8章 英国文学代表作家(7)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你应该知道的世界文学名家100人》 作者:高强

第8章 英国文学代表作家(7)

  29.乔治·艾略特(1819-1880)

  乔治·艾略特原名玛丽·安·伊万斯。1819年11月22日,乔治·艾略特出生在华威郡一个地厂商的家庭里。乔治·艾略特从小受到严格的正统教育。十几岁时便展露文学天赋。

  在老师露易丝小姐的影响下,乔治·艾略特用了四年的时间潜心钻研《圣经》。十六岁离校后,艾略特在家中继续学习,掌握了三门外语,并研习了音乐。因为搬迁,她来到考文垂,在那儿深受几位自由思想家朋友的影响,她很快将自己研究的范围从宗教历史扩展到哲学领域,甚至强烈质疑宗教。她这一叛逆的变化使她与保守的家族及亲友断绝了关系。

  在考文垂,乔治·艾略特结识了《威斯敏斯特评论报》的老板,并成为该报的编辑与散文撰稿人。在报社的工作让她有机会接触到当时不少着名的文豪,如狄更斯、乔治·亨利·路易斯等,并与路易斯坠入爱河。当时路易斯已有妻室,在巨大的外界压力下,乔治·艾略特仍选择了与其同居。在路易斯的鼓励下,乔治·艾略特在三十九岁时开始了文学创作,很快她便跻身大文豪之列。

  1857年,她首次写出了三个故事并于后来以《教区生活场景》为书名出版。而后,乔治·艾略特以对英国乡村生活的切身体验,以辛辣的笔调,相继写出了她的三部具有现实主义特征,富于道义的代表作:《亚当·比德》(1859)、《弗洛斯河上的磨坊》(1860)、《织工马南传》(1861)。从而奠定了她在文坛的地位。

  此后,乔治·艾略特出版了反映15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有关人员反抗教皇、改革宗教斗争的纪实文学《罗慕拉》。此外,她还创作了她唯一的有关英国政治的小说《费利克斯·霍尔特》。1872年,《弥都玛持镇》问世。1876年,她最后一部小说《丹尼尔·德龙达》问世,这是一部反对闪米特族主义的布道文。

  1879年,路易斯去世,乔治·艾略特悲痛万分,从此停止创作,潜心整理出版路易斯的遗着。不久后,乔治·艾略特下嫁小他二十岁的约翰·克劳斯。1880年12月乔治·艾略特病故,与路易斯合葬。

  乔治·艾略特的作品特点

  作品把人们对生活的责任完全归属于个人的道德选择,从而改变了英语小说中人物就是情节的性质。作品不仅描写人类及其生活,而且还发掘和分析人类生活的本质。在艾略特看来,人类生活的真实只能从人物的内心斗争以及个人与他所生存的社会之间的关系中去发现。

  作品努力地表现人们灵魂深处的斗争,揭示那种驾驭人类行为的动机、冲动及遗传影响,以分析总结的方式探究人生真谛。

  作品从未忽视过个人力量的有限,主张必须培养意志力以及回归平淡的生活,把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并显示两者是如何作用于个人的。

  小说的一个常见的主题是探讨个人的失败如何受到来自自身与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影响与制约。作品中的悲剧不一定导致死亡,在大多数情况下,常常表现为个人理想的幻灭。

  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亚当·比德》

  亚当·比德是一个忠厚正直的木匠,在当地深受尊重。他爱上了农家女赫蒂,但赫蒂心仪的是乡绅家的少爷亚瑟。虽然赫蒂的家人同意了亚当的提亲,但是,已怀上亚瑟孩子的赫蒂在结婚那天选择了逃婚。此后,亚当与赫蒂的妹妹迪娜日久生情,最终走在了一起。

  小说在将客观现实与心理现实相结合的基础上,侧重以内心描写和各种细节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人物在已知“是非”的情况下,仍执迷于自己的想法,在道德与诱惑之间苦苦挣扎,表现了在基督教卫理公派教义的影响下的英国乡村生活。小说在刻画心理和道德说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织工马南传》

  马南是个出身卑微的织布工。他被朋友出卖,被政府通缉,还被女友抛弃了。接受不了这些打击的马南逃往一个偏远的乡村,并在那里待了十五年。在那里,马南靠织布为生。不幸的是,他的积蓄却被偷光。在一次办事归来后,马南发现自己家中多了一个女童。马南对她倾注了全部的爱,将其抚养成人,同时,他的生活也变得幸福起来。

  小说记述了吝啬的织工马南在失去财富后,得到了更大的幸福和满足感,成为了一个精神上的富翁。这一经历让他懂得了真实的财富是爱,而不是金钱。小说在紧凑的结构下,充满了诗意。

  30.哈代(1840-1928)

  1840年6月2日,托马斯·哈代出于在英格兰西部多赛特郡——英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撒克逊王国的遗址——的一个没落贵族家中。家乡环境古朴,景色幽静,历史也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庄重的色彩,这一切形成了哈代小说中着名的威塞克斯镇。

  哈代的父亲是名石匠,也是教堂乐队的成员。母亲是一位聪慧的女人。父母对哈代的成长产生了重大影响。成年后,哈代在一名教堂建筑师身边当学徒,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计。同时,他刻苦自学拉丁语、法语、希腊语。在此期间,哈代认识了当时多赛特郡有名的语言学家和诗人威廉·巴恩斯,在他的影响下哈代对诗歌的兴趣得到了激发。

  1862年,哈代来到伦敦,仍旧从事建筑行业,并继续从事诗歌创作。但他没有得到发表诗作的机会,于是转而从事小说创作。直到九年后,哈代出版了处女作《计出无奈》,并受到好评。紧接着哈代相继出版了《绿荫下》和《远离尘嚣》,这两部作品使他获得巨大的成功,并就此放弃了建筑业。在此后的二十三年中,他创作了十部地方色彩浓厚的小说,直到1896年哈代再也忍受不了评论界对他最后两部小说《苔丝》和《无名的裘德》的尖刻批判,就此放弃了小说创作,集中精力写诗,用诗歌来抒发他的情感。哈代晚年的诗歌创作和他的小说创作平分秋色。他出版了诗集八卷,近千首抒情诗,此外,还有记叙拿破仑时代的史诗剧《统治者》。

  1928年,哈代在编定出版了最后一部诗集《冬天的话》后与世长辞,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

  哈代的作品特点

  小说中隐含的主题是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的斗争,是积极向上的人的精神与毫无生气的外部自然之间的斗争。而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他们通常都是一些具有自觉意识并对那个社会的根本问题提出质疑的悲剧角色。同时,作品对大自然也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威塞克斯大草原有着自己的生命、色彩、性情、奥秘、征兆和破坏力。它像小说中的人物一样,是个活生生的角色。作品是强烈的自然主义因素与象征主义倾向相结合的产物。

  作品结构严密,情节曲折生动,只讲述很有趣的人物和故事,像画家临摹一样,只将人性忠实地展现出来。作品表达了“人性与自然,是人类命运的决定因素”。

  哈代的代表作《苔丝》

  苔丝在异想天开的父亲的要求下,来到德伯家认本亲,但却被德伯家的儿子亚雷玷污,以致怀孕。受到玷污的苔丝不仅没有得到他人的同情,反而被人们耻笑和指责,苔丝的孩子也不幸夭折。苔丝决定离开这凄惨的环境,来到南部的一家牛奶厂做工。

  在那里她与牧师的儿子克莱尔成婚,但当克莱尔知道苔丝的过去后,在新婚之夜离她而去。苔丝悲伤不已,但她仍在家中,希望克莱尔可以原谅她,回到她的身边,不料却遇到了已成为牧师的亚雷,亚雷仍对其纠缠不清。苔丝写信请求克莱尔回来保护自己。在克莱尔回来之前,苔丝家再次发生变故,父亲去世,房子被收回,生活没了着落,亚雷趁机逼苔丝与其同居。

  当克莱尔回到家中时,羞愤的苔丝杀死了亚雷,但也被捕并判绞刑。克莱尔遵照苔丝的遗愿,与她的妹妹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这部充满诗意的小说中,苔丝是大自然的杰作,是美的化身,然而却被人类的文明和社会习俗所毁灭。在这出悲剧中,命运将一个个巧合的“错误”安排在苔丝的身上,使她步入了生命的死胡同。在小说的结尾处,哈代隐晦地评论道:“正义得到了伸张,命运之神不再捉弄苔丝了。”

  《无名的裘德》

  孤儿裘德由亲戚抚养成人,成为石匠的学徒。他成绩优异,却因社会等级偏见,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他立志成为牧师,在前往基督寺大学的途中,因脆弱和无知,和屠夫的女儿结婚。但婚后,裘德发现他们的性格和思想存在巨大差距,不久离异。到基督寺后,却被拒于高等学府大门之外。为了谋生,他又当了石匠。

  在那里,裘德见到了表妹淑,两人情投意合,于是同居,生下子女。他们由于不结婚,不合礼法,处处遭到歧视,工作被辞,居无定所,四处流浪。孩子们长大后,觉得自己拖累了双亲,于是大孩子将弟弟吊死后,上吊自杀。淑认为这是上天对她与裘德的惩罚,离开裘德回到原夫身边。裘德的生活自此失去失望,以慢性自杀殉情。

  裘德和淑代表了当时谋求改变自身地位的青年劳动者,而淑比裘德更激进、更勇敢,体现了当时已萌动的女权运动对女性的影响。但他们在社会的制约和根深蒂固的传统看法的影响下,付出了高昂而惨痛的代价。他们的失败,也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批判。现代时期文学背景简介19世纪法国的象征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先驱。20世纪初,维多利亚时期的现实主义的写作传统受到了来自现代主义文学的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开始兴起,加快了传统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速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失去了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首次成为了负债国。英国人民也开始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内在的罪恶,对资本主义的幻想也因此而破灭。现代主义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了滋生和发展,作家和艺术家为了表达对世界和人性的理解,开始探索新的表达方法。

  到20世纪20年代,各种文学流派汇合成一股强大的现代主义潮流。

  现代主义并不以时间为划分原则,而是以非理性哲学和精神分析原理作为理论基础,以人与自然为主题,展现人与客观时间以及自身的,或相互疏远,或充满敌意的关系。

  主要作家31.萧伯纳(1863-1950)

  乔治·萧伯纳1856年7月26日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幼年时期,萧伯纳的学业并不优秀,对文学却十分感兴趣。萧伯纳的家庭十分清贫,以致十五岁时萧伯纳不得不退学。退学后,他在一家地产公司负责收地区各家房租。这些经历令萧伯纳对贫苦百姓的生活有了切身的体会。

  二十岁时,萧伯纳随离异的母亲来到伦敦,在那里,萧伯纳对文学作品如饥似渴地进行阅读,伦敦的各大图书馆都留下了他的身影。1879到1883年间,萧伯纳写了五部长篇小说,找过六十家出版社却全部被退回。

  此后,萧伯纳在多家报纸杂志上写过音乐和戏剧的评论文章,对新浪漫主义和时髦的画室话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萧伯纳反对以王尔德为代表的颓废唯美主义艺术家的信条——为艺术而艺术。萧伯纳主张艺术应该为社会服务,应该反映人的生活与社会矛盾,应该教育广大人民群众。

  1892年,萧伯纳的戏剧创作生涯正式开始了。他的处女作《鳏夫的房产》一经上演,便获得了成功。此后,他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1903年,在美国上演的《康蒂妲》奠定了萧伯纳的一流剧作家的地位。

  1925年,萧伯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50年11月2日,萧伯纳在赫特福德郡因病逝世,他的墓志铭只有一句话: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迟早总会发生的。

  萧伯纳的作品特点

  作品注重剖析社会问题,因此,大部分戏剧作品都与政治、伦理、经济、宗教问题有关,并试图以展现这些问题来指导社会改革。这些戏剧都被统称为“问题剧”。作品仅有一种感情,那就是愤怒,是对统治阶级的种种暴行和虚伪、对社会制度和黑暗环境的愤怒。

  作品不是通过激烈的情节,而是靠对话和独白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剧中的语言平实、幽默,富有感染力。作品通过笔下的人物说出他的思想和观点,从而对观众进行说教。有时,为了生动地展现和突出一个角色及其所代表的理念,不惜牺牲其他的角色来达到这个目的。

  作品在角色设定上勇于创新,常常将传统的英雄塑造成恶棍,或将传统的恶棍塑造成英雄,这样强烈的反差,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是对传统的挑战。

  萧伯纳的代表作《华伦夫人的职业》

  主人公薇薇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具有强烈正义感的人物,因为发现她的母亲是众多妓院的股东兼经理,因此对母亲的行为十分不满。两个人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最终母女关系决裂,薇薇来到伦敦找到一份靠诚实劳动而生活的工作。

  这部戏剧有两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以华伦夫人为中心,揭示了人类所受的苦难都是上层阶级为追求财富而以卑劣的手段,对穷苦人民进行剥削的结果。以卖淫为例,使这一观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从这方面讲,这出戏不仅有关伦理道德,而且是一部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戏剧。

  第二条线索,是以女主人公薇薇为中心。讲述她入世时的单纯,又是如何被一系列的诱惑所吸引甚至屈从。但她从中也意识到了社会的黑暗,为了追求新女性所应有的自由和独立,她痛苦地抛弃了这些诱惑,从而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32.叶芝(1865-1939)

  1865年6月13日,威廉·巴特勒·叶芝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新教徒家庭。他从小就深受爱尔兰民族风俗与传统思想的熏陶。高中毕业后,他考入都柏林艺术学院,结识了许多文学家与艺术家,促使他走上了诗歌创作之路。

  叶芝为了吸引恋人,写就了他的第一部剧作《胡里痕的凯瑟琳》,也以此正式开启了他的戏剧创作生涯。

  1896年,叶芝结识了格雷戈里夫人与约翰·辛格。由于志同道合,他们合作组建了爱尔兰民族戏剧社,并于1904年建成寺院剧场,以推进爱尔兰文学的复兴。其间,叶芝担任导演并创作了二十余部话剧,并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一般来说,叶芝的文学生涯按照内容与风格可分为三个阶段。19世纪末期,叶芝选择了浪漫主义。他的作品中充满梦幻和伤感,这个阶段的代表作为《茵斯弗利岛》。

  20世纪初的二十年间是叶芝艺术风格的过渡,他对政治、人生与诗歌的态度都发生了极大变化。渐渐地,叶芝从传统诗人变成了现代主义诗人。这个阶段的作品则充满了愤怒、失望与辛辣的讽刺,《没有第二个特洛伊》则是叶芝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高强作品集
你应该知道的世界文学名家1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