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你应该知道的世界文学名家100人》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2章 法国文学代表作家(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你应该知道的世界文学名家100人》 作者:高强

第12章 法国文学代表作家(2)

  在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默许下,伏尔泰重返法国,并陆续完成了他的一系列作品。五年后,伏尔泰因为出版了抨击法国专职政体的《哲学书简》而被查禁,并再次被通缉。听到消息后,伏尔泰来到女友德·夏特莱侯爵夫人的庄园躲了起来。在这期间,伏尔泰潜心创作,写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日后使他获得巨大声誉的着作。

  此后,伏尔泰的处境有所好转,并先后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法兰西语文学院院士。1749年,他的女友夏特莱侯爵夫人因难产而去世,伏尔泰回到了巴黎。次年,应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邀请,伏尔泰来到柏林。本以为可以在这里施展政治抱负的伏尔泰,却发现国王只是欣赏他的文学才华,安排他做文学侍从。1753年,伏尔泰与国王赏识的科学家莫佩尔蒂发生争执,而国王偏袒莫佩尔蒂,伏尔泰因此离开了普鲁士。

  离开普鲁士后,伏尔泰定居瑞士边境的凡尔纳庄园。此后,伏尔泰采取了一系列的行为积极推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他也因此被尊称为“凡尔纳教长”。这期间的伏尔泰继续创作戏剧、历史和小说作品。

  1778年2月,伏尔泰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漂泊生活,回到了巴黎,并在那里达到了人生辉煌的顶点。但在不久后,伏尔泰因为尿毒症的发作而卧病不起。即便如此,伏尔泰仍以口述的方式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五幕诗体悲剧《伊蕾娜》,并再次取得成功。

  1778年5月30日晚,伏尔泰逝世。这些年来一直遭受他抨击嘲讽的宗教人士得到消息后,拒绝将他安葬,并将他的尸体运出巴黎,丢弃在荒冢。直到1791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法国政府才对伏尔泰补行了国葬,将其遗体迁葬至先贤祠卢梭墓的旁边。

  伏尔泰的作品特点

  作品并没有摆脱古典主义的影响,依旧引用古典作品,对当时的社会阴暗面进行了讽刺和抨击。同时,开创了哲理小说这一新的题材,小说以深刻的哲理为思想基础,以荒诞的故事对现实进行了影射和讽刺。

  伏尔泰的代表作《老实人》

  淳朴善良,并相信乐观主义哲学的老实人寄居在男爵府上,因与男爵的小姐相爱而被逐出男爵府,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活。在流浪生涯中,老实人经历了地震,在地震中,为了防止全城毁灭,教会用荒唐的标准选出了五个人,决定用温火烧死这些人以祈求安全,而老实人不幸被选中。幸好老实人命大,逃脱了出来。此后,他又成为了奴隶。他坚信世界是完美的信念在一次次的不幸遭遇后,终于磨灭。最终通过自身的努力,老实人来到了黄金国,并在那里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

  小说通过描写一个老实人的各种遭遇,批判了当时社会流行的盲目的、自欺欺人的乐观主义。提出人们如果想过上真正的好日子,只有摆脱这种乐观主义,进行勇敢的改革。小说在结尾处阐述了作者的总结,人们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41.卢梭(1712-1778)

  1712年6月28日,让雅克·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中,母亲在生卢梭时难产死亡。父亲因为对母亲的怀念,而对卢梭格外的好,以致忽略了他的哥哥。受到忽略的哥哥,不久便离家出走,卢梭成了家里唯一的孩子。虽然父亲不是达官显富,但他嗜书如命,这对卢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十四岁时起,卢梭便开始了漂泊无定的生活。他先后当过学徒、仆人、伙计、随从,像乞丐一样进过收容所,贫苦的生活使他学会了撒谎、偷盗,这些不良习惯也在将来成为了敌人攻击他的证据。

  然而,卢梭的本性还是喜欢安宁的,他并不想过这样的生活。在这期间,他勤奋自学,在当学徒的时候,他甘愿冒着被惩罚的危险而坚持读书,甚至为了得到书籍而当掉了自己的衬衫和领带。而这般努力,也让他逐渐脱掉听差的号衣,成了音乐教师、秘书、职业作家。

  1728年,卢梭出城游玩,回来时城门已关。生活不如意,且刚刚失恋的卢梭索性离开了日内瓦,过起了漂泊无定的生活。在流浪途中,经一位天主教神甫的介绍,卢梭见到了决定他一生命运的华伦夫人。在华伦夫人的介绍下,卢梭来到都灵的一个教养院里。在那里,卢梭认识了品质高尚的盖姆神甫和安纳西的加迪埃神甫,他们成为《爱弥儿》萨瓦牧师的原型。此后,卢梭一直在意大利、瑞士、法国的一些城市之间辗转。

  四年后,卢梭在尚贝里长住于华伦夫人家中,华伦夫人对卢梭来说,既是爱人又是母亲。在华伦夫人家中的这段时间是卢梭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但最终因为华伦夫人在感情上背叛了卢梭,伤心之余,卢梭决定结束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于是离开了尚贝里来到了巴黎。

  在途经里昂时,卢梭认识了马布里等人。经过他们的介绍,卢梭进入了巴黎的上流社交生活圈,但卢梭的学识并没有在那里得到赏识。在短暂的任驻威尼斯大使时期,卢梭认清了社会的不公和恃强凌弱的本质,遂辞去了这份工作。回到巴黎后,卢梭与年轻女佣瓦瑟成为爱人,瓦瑟也在日后的艰难生活中几次将卢梭从危险中救出。随着孩子的出生,卢梭一家陷入拮据,卢梭不得不把孩子一个个送进了育婴堂。之后不久,卢梭与德尼·狄德罗认识,并成为知己。

  1750年,卢梭以《论科学与艺术》获得第戎学院征文比赛一等奖,并因此一举成名。随后,卢梭将批判的锋芒由一般的文明批判,转向了现实社会的阴暗面。卢梭的这一变化,在巴黎上流社会中引起了非议,狄德罗等友人也对其进行了指责。

  三年后,卢梭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论文,表达了他的看法:一切社会不平等和罪恶的根源,归根到底都产生于私有财产,一切进步只是促成了个人的完美化,但却将整个人类引向了没落。因为观点太过“标新立异”,使卢梭与狄德罗反目,且与伏尔泰成为一生的敌人。自此他在思想上与巴黎沙龙圈中的文人们日益疏离。

  在埃皮奈夫人的邀请下,卢梭与瓦瑟和她的母亲一同来到埃皮奈夫人为他准备的“退隐庐”中居住。埃皮奈夫人的小姑子乌德托夫人的偶然来访,使卢梭再次陷入了爱情的体验中,从而为他的《新爱洛伊丝》增添了新的灵感和激情。但这段感情却招来了社会上的非议,乌德托夫人在压力下与卢梭分手。不久,在狄德罗等人的推波助澜下,卢梭与埃皮奈夫人的友谊也彻底决裂。卢梭留给埃皮奈夫人一封措辞激烈的绝交信后,便愤而离去。

  卢梭桀骜的性格和敢说敢言的行为为他树敌无数,受到了巴黎贵族、文人,甚至包括伏尔泰、狄德罗等人的暗中攻击,法国境内掀起了一场声讨卢梭的浪潮。1760年,卢梭得知自己前几年写给伏尔泰的一封信未经他本人许可便在柏林公开发表时,他对伏尔泰的背信弃义感到义愤填膺,于是给伏尔泰写了一封语气强硬的绝交书。

  1761年,《新爱洛伊丝》风靡整个法国,卢梭再次名动法国。刊印卢梭着作的书商建议他趁势写一部自传,但卢梭并没有接受建议。然而随着《爱弥儿》的出版,事情发生了巨大的反转。1762年6月11日,《爱弥儿》在荷兰出版还不到二十天,这部书就在巴黎正义宫大楼前被公开烧毁,紧接着,法国政府下达了逮捕卢梭的通缉令。卢梭被当作“疯子”、“野蛮人”而遭到迫害,开始了逃亡的生活。逃到瑞士日内瓦,瑞士当局也下令烧他的书,并且日内瓦小议会也发出了对卢梭的通缉令。卢梭只好逃到普鲁士的属地莫迪亚,可当地教会发表文告宣布他是上帝的敌人,他再次流亡到圣彼得岛。即便如此,当普鲁士国王弗雷德里克二世要给予卢梭资助时,卢梭立刻拒绝了,并表示“宁愿啃树根,也不愿接受国王的一块面包”。

  在卢梭最为落魄的时候,伏尔泰写了《公民们的感情》,对卢梭的个人生活和人品进行了攻击。在这本小册子的煽动下,民众把卢梭看成一个丧尽天良的怪物。卢梭的所有敌人也借机发表文章,落井下石。为了使自己免于被不明真相的公众误解以致成为全民公敌,卢梭在接下来流亡的一年里怀着悲痛的心情写起他的自传。

  卢梭在伯尔尼刚完成《忏悔录》的第一章,伯尔尼政府就下令驱逐他。走投无路的卢梭恳求伯尔尼当局将他投入监狱中,在他看来只有在监狱中他才能安宁地度过余生。幸好,在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的帮助下,卢梭来到英国,并在那里完成了《忏悔录》第五章前半部分。但此时的卢梭已疑神疑鬼,精神陷入崩溃,对身边的任何人都不信任,也因此与休谟反目。卢梭与瓦瑟离开了英国,回到法国。因为法国的通缉令还没有解除,卢梭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但同时,他仍坚持创作,并在特利堡写完第五章、第六章,自此完成了《忏悔录》的第一部。

  1768年,卢梭与瓦瑟正式结婚。次年,卢梭在外省逃避追捕期间,开始创作《忏悔录》的第七章到第十二章,即第二部的大部分内容。1770年6月,卢梭与瓦瑟终于重返巴黎,并于11月完成《忏悔录》。

  《忏悔录》在巴黎受到埃皮奈夫人等贵妇的极力诋毁。卢梭也曾为自己的遭遇鸣不平,在路上向路人发传单,试图得到他们的理解,但得到的却只有人们的耻笑和轻蔑。卢梭彻底失望了。

  当卢梭听到伏尔泰去世的消息后并没有感到振奋,反而心情沉重地说:“我与他的存在是相互连在一起的,他如今已死,我也将不久于人世!”1778年7月2日早晨,卢梭死于因严重的尿毒症而引起的中风。

  卢梭死后的几年里,《忏悔录》和《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想》相继问世。1789年8月26日由法国制宪会议通过的着名的《人权宣言》充分体现了卢梭提出的“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和“平等”的思想。法国大革命的领袖不分派别都对卢梭推崇备至。1794年,法国国民公会将卢梭的遗骸迁葬于巴黎先贤祠。

  卢梭的作品特点

  作品里充满“自我”意识和强烈的个性解放的精神,并对卢梭敏锐而痛苦的感受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作品深入挖掘了资产阶级个性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并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具体化为自由、平等的社会政治要求。同时,也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

  卢梭的代表作《新爱洛伊丝》

  贵族少女尤丽与家庭教师圣·普乐相爱,但遭到了父亲的反对。在父亲的强迫下,尤丽嫁给了一个年近五十的大贵族德·伏勒玛。圣·普乐又成了他们儿子的家庭教师。尤丽虽然仍爱着圣·普乐,但因为宗教和道德的约束,而没有勇气与他在一起,最终抑郁而终。临终前,尤丽告诉圣·普乐,希望他们能在天堂中相见。

  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感情丰富,他们的爱情真实感人,却受到了封建礼制和天主教会的约束和阻碍,最终,朱丽在爱情与义务的冲突下死去。

  通过他们的爱情悲剧,小说对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各种弊端进行了严厉的抨击,表现了人们对于突破封建专制和教会约束,追求自由的渴望。浪漫主义时期文学背景简介随着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启蒙运动随之宣告结束。在大革命和新社会制度的影响下,更具革新精神和政治色彩的浪漫主义在1798年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创作思潮。

  1830年前,是以抒情诗为主的浪漫主义开创阶段,此后,浪漫主义迎来了创作的高潮期,小说、诗歌、戏剧等文艺形式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此时,现实主义文学也开始了萌芽,两种文学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在创作理念上也有所掺杂。

  主要作家42.拉马丁(1790-1869)

  1790年10月21日,阿尔封斯·德·拉马丁出生于勃艮地的一座别墅里,在充满温情的家庭气氛中度过了金色的童年。少年时期,拉马丁对《圣经》、卢梭和夏多布里昂的作品十分着迷。

  成年后,拉马丁分别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和法国温泉区结识了两个对他人生产生深刻影响的女人:格拉奇拉和当时已为人妇的查理夫人。这两段感情都给拉马丁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创伤,对他的创作起到了激发的作用。拉马丁为此分别创作了《格拉齐拉》和《沉思集》。尤其是《沉思集》,这部作品是在拉马丁与查理夫人相恋一年后,查理夫人病逝之后创作的。拉马丁将其对查理夫人的追念和查理夫人去世带给他的各种关于人生及时光的思考,都倾注在了这部诗集中。查理夫人去世三年后,《沉思集》出版面世。该集一经出版便受到了上流社会的热烈欢迎,在文学界也受到了颇多赞誉,被认为是法国诗坛划时代的作品,拉马丁也凭借这部诗集一举成名。

  成名后的拉马丁在政界也一路平坦,1825年,拉马丁在法国驻意大利使馆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大使生涯。此后,拉马丁被选为法兰西语文学院院士。七月革命后,拉马丁的政治立场转向自由派,并成为议员。1848年,拉马丁迎来了政治生涯的高峰,成为临时政府实际上的领袖,并出任外交部长。

  1848年12月10日,拉马丁的政治生涯随着他在总统选举中与拿破仑三世的竞争失败而告终。此后,拉马丁不再过问政治,潜心进行创作。

  1869年2月28日,拉马丁在巴黎去世。

  拉马丁的作品特点

  前期的诗歌由于受到感情的创伤,因而充满伤感。此后,在宗教的影响下,作品中的悲观情绪才得以缓解。其诗歌创作并不注重技巧,语言质朴,尊重感情的自然流露。

  拉马丁的代表作《沉思集》

  这部诗集是拉马丁在恋人去世后,对于爱情、死亡、大自然和上帝的思考和感悟。拉马丁借助诗集中的《湖上吟》,忧伤地回忆了他与恋人在湖上泛舟的情形,而这一切的美好如今已消逝了,拉马丁写道:“就这样我们一直被推送到新岸,被永不复返地带往永恒的黑夜,难道我们永远不能在岁月的汪洋中抛锚,停留一日吗?”他的心声在这里有了真实表露,诗集一直萦绕着这种悲伤而凄美的感觉。

  43.雨果(1802-1885)

  1802年2月26日,维克多·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的贝桑松城,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名将军。年幼的雨果跟着四处征战的父亲东奔西跑,直到十岁时,拿破仑在俄国征战失败,雨果才结束了奔波的生活,随母亲回到法国。

  回国后,雨果与长兄一起到寄宿学校读书,并共同创办了《保守文艺双周刊》杂志。后来,雨果爱上了阿黛尔,但这段恋情遭到了母亲的反对。

  1821年,杂志停刊。一个月后,雨果的母亲不幸去世,三天后,雨果便于阿黛尔私下订婚。接下来的一年对雨果来说爱情事业双丰收:6月,雨果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歌集《短歌集》,并获得国王路易十八颁发的赏赐;10月12日,雨果与阿黛尔在巴黎完婚。婚后的雨果坚持创作,并于1827年12月发表了韵文剧本《克伦威尔》,虽然未能上演,但该剧本的序言被誉为“浪漫主义宣言”。

wwW.xiaOshuo txt.netTxt小_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高强作品集
你应该知道的世界文学名家1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