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唐太宗李世民》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4章 文治武功(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唐太宗李世民》 作者:何君

第34章 文治武功(2)

  唐太宗虽然喜欢围猎,但不像有些皇帝,玩物丧志,什么也不顾,只顾自己享乐。他不但注重自己的感受,也很重视国家的感受。如果妨碍到国家大事,太宗还是以国事为重。例如贞观十四年十月,太宗本来要去同州狩猎,正赶上庄稼刚刚成熟,百姓正在收割庄稼,好多地方收割十分之一二,如果再让他们承担狩猎事,又是筑路又是修桥,耗费的人工最少也有一两万人的工力,那样庄稼就会荒废。于是刘仁轨就向太宗上奏,希望能稍微停留十天半个月,等到粮食收割完,再进行狩猎。百姓就能腾出时间去赶那些活了,这样的话,对国家对人民都有好处。太宗觉得刘仁轨的建议很有道理,于是决定狩猎推迟了1个月。唐太宗很重视出猎,但也不是随性而出,他的出猎是有计划、有步骤,而且是很理性的。他尽量不去扰民,有时还给冬闲的农民带些新奇,运气好的还能一睹太宗的威仪。

  唐太宗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只不过年轻时常常四处征战,很少能静下来,所以也就没有时间去舞文弄墨。等到战乱平定了,当上了皇帝,政治安定,经济也开始步入正轨。太宗也多多少少有一定的时间,于是他开始写一些文章,或者赋几首诗出来。他前半生没写多少诗文,但他的后半生却做了很多诗文,其中不乏上上之作。《全唐文》、《全唐诗》中,有太宗的文7卷、赋5篇,诗1卷69首。唐太宗以君道自励,以慎终自勉,以吏事鉴今,以帝范训子,以忠谏察臣,以正直垂节。文章内容丰富,多涉戒奢、防骄、纳谏、任贤,宣扬王道,探究人事,励精图治,拨乱反正,直接为“贞观之治”的政治服务。

  首先是太宗诗的内容政治性较强,不少诗句都体现了他的治国惠民、明慎刑赏、察善纳谏、节用惜费、发展生产的思想。其中以《帝京篇》组诗最为著名,组诗共10首,以首写长安宫殿始,末以反省戒骄终。开篇:“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连甍遥接汉,飞观回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诗句对仗工整,气魄宏大。末首五句较为集中地阐述了他的治国惠民的政治思想:“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五六诚难继,四三非易仰;广待淳化敷,方嗣云亭响。”指出治国不善,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因此,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政治上的自满和生活上的放纵。励精图治还需明察臣下的直言规劝,择善而从;明确法律条文,才能赏罚分明。末了还假托天命以敬天临民、剥削有节而称明君。

  如太宗的《咏雨》诗有“和风吹绿野,梅雨洒芳田”;“花沾色更鲜,对此欣登岁”等句。从绵绵春雨联想到农业生产,把一个帝王期盼丰年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登三台言志》诗:“未央初壮汉,阿房昔侈秦。在危犹骋丽,居奢遂役人。岂如家四海,日宇罄朝伦。”指出了暴秦摧残人民,营作不息,致使天下鼎沸,社稷倾颓的历史教训,贯穿了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治国思想。

  太宗诗作的另一特点,即某些诗篇抒发了他指挥千军万马,扫平割据,统一全国的不凡气概,气势雄伟,有较强的感染力。如《经破薛举战地》中的“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是沉,阵卷横云裂”等句,一扫往日辞藻纤丽、缺乏气势的缺点,无论措辞与气魄都有很大的变化。他的《饮马长城窟行》气势雄壮,视野宽阔,悲凉慷慨,为太宗诗作中难得的佳作,其中有“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与“围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塞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等句写得最好,没有边塞战争经历的人,是很难写出这样的诗句。

  由于唐太宗喜作诗文,日积月累,遂成鸿篇。唐太宗不重文名,注重修身,以昭君德,形成了文以载德的文艺观。

  唐太宗多才多艺,世人皆知,尤其书法,不但极其喜爱,而且唐太宗本人也写得一手好书法。唐太宗爱屋及乌,由自己爱书法到喜爱书法大家,而且注意收揽和培养书法人才。贞观年间,他曾在科举取士中,专门为书法人才设了一科叫明书科,用来发现书法人才。唐太宗把招收来的人才放到国子监和弘文馆,延请名师加以指点。

  唐太宗最喜爱的是王羲之的书法,认为他的书法既得各家之所长,又独树一帜。他只要见到羲之的真迹,就不惜重金买下,买不到的,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得到。唐太宗把收买到的3600幅遗墨,统统用一丈二尺装成一轴,挂在殿内,一有空暇,就观赏临摹,乐此不疲。

  闲时他经常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学习的第一步就是临摹,临摹得法与否,是学习书法成功的关键。太宗对这一点有独到的见解,他说:“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及得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然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这种见解是经过多年学习书法得到的体会,也正是学习书法的要领。

  太宗学习书法不仅仅是临摹,还专门拜了老师,第一位老师应该是虞世南。虞世南也应该是王氏一门书法,因为他的师父是智永,智永本就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他在山阴永欣寺出家为僧,人称“永禅师”。他擅长楷书与草书,继承王氏家族书法,精熟过人。虞世南虽然拜师智永,但他却更能体会王书的精要,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也就是说虞世南的书法要比智永高。太宗跟随虞世南学习书法,精进甚快,房玄龄说太宗的笔力超过前代的名家钟繇、张芝,这话虽有些夸大,但太宗的书法水平较高,却是不争之事实。

  太宗还把一些初学书法时的体会记载了下来,他说写书法一定要做到心神正,志气和,“心神不正,字则倚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太宗还根据自己长期学习书法的体会,总结了一套笔法要诀,对字的点、划、擎、竖、戈、环、波等笔画的写法,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体会。太宗还认为任何事情都不是由天赋来决定的。而是由恒心和毅力决定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所以要想学精,就要专心致志,用心苦练。但他要人们学习的同时还必须多动脑筋思考,苦练是量的积累,思考是质的飞跃,没有量的积累是不可能有质的飞跃,但是要不断总结经验,才能进行质的飞跃。他曾说过“学书之难,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就是说学习前人书法重在神似,其要才是形似,只要做到形神兼备,便可达到古人的水平,再加上自己的体会和心得,便会超越古人,自成一派。

  太宗随虞世南学书,已深得其精隧,不幸的是,虞世南去世后无人再教太宗练习书法。有一天太宗在同褚遂良研究书法,发现其眼光独到,太宗忽然灵光一闪,高人就在眼前,何必煞费苦心到处寻找。褚遂良也是得到王氏书法真传的大书法家。太宗记起这样一件事,一次在练习书法时,太宗写“戳”字,只写了一半,留下了“戈”偏旁未写,命虞世南补全此字,然后让褚遂良点评。褚遂良说:“今窥圣作,惟戳字戈法逼真。”太宗对他的独到眼光非常钦佩。想到这些更坚定了他拜师的信心。

  由于虞世南的去世,太宗对能得到这样的名师指点感到很荣幸,也倍加珍惜,所以日夜勤学苦练,投入更多的思考时间。由于太宗学习方法得当,又有名家指点,因此书法境界提高很快。《唐朝叙书录》说太宗的“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还有大臣说:“太宗工羲之书,尤善飞白。”可见水平还是比较高的。“飞白”是枯墨用笔的一种书法艺术,字体犹如飞龙游凤,笔画中丝丝透白,所以称“飞白”。群臣非常喜欢太宗的“飞白”,太宗有时一时兴起,也当场书写送给大臣,其大多都赋予政治意义,对臣下或寄予厚望或予以勉励。太宗曾写下“鸾凤凌云,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赐给马周。给戴至德写了“泛洪源,俟舟楫”;给郝处俊写了“飞九霄,假六翮”;给李敬玄写了“资启沃,罄丹诚”。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在玄武门大宴群臣,乘着酒性,太宗书写了一贴飞白字。群臣争相抢夺,刘洎借着酒劲冲上御座,夺到了太宗所写字贴。太宗的行书也深得王书真传,代表作有《温泉铭》、《晋祠铭》,并流传至今。

  贞观书法所以继隋之后在艺术上造诣很高,还与唐太宗推广王羲之的书法有很大的关系,由其是王羲之的真书、行书、草书。他曾亲自为《晋书》作王羲之传论,极力推崇王书。太宗对王书的独特喜爱,为了时时能看到王羲之的书法,他到处搜罗王书。为此专门请了能辨别王书真伪的褚遂良,经过褚遂良的鉴别,真假立辨,此后竟“无舛冒者”世间王书真品几乎被他搜罗殆尽,但唯独找不到王书最为著名的《兰亭序》。这幅用鼠须笔、蚕茧纸书成的名帖是王羲之当年在兰亭宴饮时的神来之笔,

  日后虽重写数本,均不及原稿,因此自己也极为珍视,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太宗得到了《兰亭序》真迹。太宗万分高兴,每天在临睡之前都要仔细观看一遍。又命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四人各拓摹数本,赐给太子、诸王及功臣。由于他的偏爱与大力提倡,一时间朝野上下,学王成风。除了辗转摹写之外,另创集王字刻碑新法。从此,神机流逸、遒媚缠绵的王氏书风便笼罩书坛。太宗对《兰亭序》的珍爱是难以表达的。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太宗病卧玉华宫含风殿,临终前让高宗李治把《兰亭序》随他一起葬入昭陵中。太宗临终之前,还对《兰亭序》把玩不已。太宗死后,高宗按其遗愿,用玉匣盛装真迹随葬于昭陵之中。从此以后,《兰亭序》真迹便在人间绝迹,后人只能从唐人摹副本去想象真迹的风采了。李世民凭借帝王之尊,将王书推至“书圣”宝座,使羲之声名久远、书艺永为后世所称赞,李世民真是慧眼识英才。但他同样以帝王之尊,将绝世珍品《兰亭序》攫为己有,殉葬昭陵、毁迹人间,以了其个人生死不渝的翰墨因缘。

  唐太宗对当时的书法家最为钦佩的当数虞世南,不但书法为众人之冠,而且书法理论也很有见地。太宗经常引用他的话说:“未解书意者,一点一画,皆求象本,乃转而取拙,岂是书耶。纵仿类本,体样夺真,可图其字形,未可称解笔意。此乃类乎效颦,未入西施之奥室也。”

  唐太宗喜弓好马,并由此取得天下,开创了一番大业。另外,太宗还大力提倡书法,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唐的官方公文是用隶、篆书写的,既费劲,又难认,已不适合当时的需要,所以太宗通过推崇王书来实行书法的改革,为社会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w w w.x iaoshu otx t.NETTxt小xiaoshuo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何君作品集
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