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篡明:朱棣和他的大明皇朝》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1章 移天徙日 (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篡明:朱棣和他的大明皇朝》 作者:杨林

第21章 移天徙日 (3)

  这时,真定城外逃来了许多荷担抱婴的百姓,要求入城以避兵乱,并且异口同声说燕军已四散取粮,营中无备。后来派出的探哨也证实了这种情况。吴杰、平安寡谋少算,根本没想到那些逃难的百姓多是燕军校尉装扮的,而四散取粮也是朱棣诱其出师的计策。实际上如果燕军不用此计,吴杰、平安也是要出师的。他们知道,夹河之战未与盛庸合军,以致朝廷战败,战后又迟迟不出,皇上知道后定会有“旷期失律,劳师费财”之责。朱棣的诡计诱发了他们的侥幸之心:如果乘燕军无备进击获胜,不仅可对皇上有所交代,而且可以独专其美。

  于是,吴杰、平安率师进抵滹沱河北岸,列阵于藁城。阵中结木楼高数丈,平安亲自登楼指挥。朱棣命燕军从四面做出围攻方阵之状,并以精锐攻击方阵正面,双方交锋正酣之时,他又率领骑兵数百名,循河绕至方阵后面,突入阵中,直扑平安所在的木楼。平安见势不好,坠楼而走。方阵失去指挥,立刻混乱起来,燕军乘机猛攻,吴杰、平安全军崩溃,奔走真定,被燕军一直追杀至城下。

  随后,燕军又乘胜攻略顺德、广平等地,河北许多郡县望风归附。

  这是燕军又一个完整的战役性胜利,总算将济南、东昌两次失败的面子挣了回来。当然,这场战役打得同样惨烈,燕王那面箭集如猬的战旗便是最好的见证。朱棣命专人将此旗送回北平,交给世子朱高炽保存起来,以示后世子孙,使他们都能知道今日征战的艰难。辅佐世子据守北平的都督顾成见到这面战旗时,也不由潸然泪下,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尚未曾见到过如此激烈的战况。

  叔侄拉锯战

  南京皇宫中,对夹河与藁城之败反应最快的就是朱允炆。窘迫之中,他竟然再次罢免了齐泰和黄子澄,并虚张声势地派官员籍没其家。其用意是明显的,既然燕王把诛齐、黄作为起兵的理由,今将齐、黄治罪,燕王总该罢兵了吧。这种不高明的做法他已经试过一次了,旁观者看来简直像是在开玩笑。其结果根本起不到缓兵的作用,反而徒使朱棣“诛奸除恶”的借口合法化。

  果然,就在罢免齐、黄后不久,朱允炆又接到了叔父一封措辞强硬的上书:

  迩者侧闻诸奸恶已见窜逐,虽未伏铁钺之诛,然亦可以少谢天人之怒。……惟日夜冀休兵之旨,而竟无所闻。且四方之兵,调弄不止,是盖不能无疑焉。且以奸臣之窜逐,其罪恶盖已了然明白,曲直之情,虽三尺之童,不待言而知之,是兵可解,冤可刷,而恩可推也。何故执持不改?外示窜逐奸恶之名,而中实主屠害宗藩之志。……因循至今,是必欲加屠害而后已。

  朱棣在这封上书中,除了重弹过去的一些老调外,就是借朱允炆窜逐齐、黄之机,要他先下诏息兵。在朱棣新胜于战场的情况下,这种要求带有最后通牒的味道。

  朱允炆读过这封上书,一时不知该如何应对,便交给方孝孺和侍中黄观去看。方孝孺沉思半晌,建议利用这个机会实行拖延战略,然后再调集兵马,趁对方无备时将其消灭。他在朱允炆面前展开一幅地图,边指边说:“燕兵久顿大名府,天暑多雨,久之则不战自疲。彼时陛下急令辽东诸将入山海关进攻永平,真定诸将渡卢沟河直捣北平,燕王必回兵相救。朝廷以大兵蹑其后,便可将其擒获。如今燕王既上奏书,不妨回书与他,书人往返逾月,其将士心渐懈怠之时,我等谋定势合,进而蹴之,大事不难定矣。”

  听了方孝孺的这番话,朱允炆才觉得有了主意,便决定按计而行。方孝孺当即草拟好一份诏书,朱允炆命大理寺少卿薛岩持赴燕师。诏书中再次赦免燕王父子及燕军诸将士的罪过,命其归藩,仍复王爵,只是以后不要干预政事和兵事。在薛岩临行前,方孝孺又拟了一封榜谕燕军将士的诏书,用小黄纸刊印数千份,一并交与薛岩,让他到燕军营中秘密散发,以动摇其军心。哪知薛岩本来就心怀贰意,又生性胆怯,行至途中,便将那些传单式的小纸全藏匿起来,到燕军营中根本未敢拿出。

  薛岩惶恐不安地送上诏书,朱棣读罢,不由冷笑道:“帝王之道自有弘度,发号施令,昭大信于天下,怎可在诏书中挟诈,以祖宗的基业为儿戏呢!”

  见薛岩惶然无辞,朱棣又逼问道:“你临行之时,皇上还有何言?”

  “但言殿下释兵,来谢孝陵,则兵可息。”这是薛岩早已准备好的回答。

  朱棣闻言大声喝道:

  “宗藩阽危,祸难不已,社稷深忧。必执奸丑,献俘太庙,以谢孝陵,自然是我之所愿。所典之兵受之皇考,以为护卫,用备不虞。我一旦释兵,便只有徒手待缚。此乃奸臣谬计,连三尺小儿也骗不住的。”

  朱棣话音一落,帐下持刀按剑的将士们便大声喧哗起来,要求杀死薛岩。朱棣虽然并不相信诏书中关于撤军的许诺,或者说他自己根本不愿意接受朝廷提出的条件,但他知道如今朝廷既然放逐齐、黄,既然派来命使求和,自己也不能表现得气量过于狭窄,现在正是争取天下舆论的时候。他拦住愤怒的将士说:“朝中奸臣不过数人,薛岩乃天子命使,尔等不可妄言!”

  在众将怒目环顾中,薛岩战栗不已,流汗被体。朱棣随即传令各军集合列队,请朝使检阅。炫耀武力的目的,自然是给朝廷方面以一种威慑。

  官军在前线失利,这是举国皆知的事实,但数十万官军为何竟不能与燕军相敌?薛岩也真想看看燕军究竟如何。他随燕军中官登高阅视,只见连营百余里,旌旗蔽空,戈甲鲜明。军营内外,队伍整肃,步骑参错。朱棣让将士们驰马逐猎,相与角力,一片生气勃勃、鼓勇欲斗的气势。薛岩本一介书生,身为

  大理寺少卿,未尝亲历军旅,如此阵势还是第一次见到,不禁暗中咂舌。作为朝廷命使,他在燕军中受到款待,一连停留数日,对燕军的更进一步了解,使他对这场战争还能否打下去产生了怀疑。他来这里本是为了传布钦命,劝朱棣接受和约,想不到却几乎成了对方的精神俘虏。

  回到南京,薛岩立即向朱允炆报告了求和不果的情况。他极力渲染燕营所见,称燕军军容整肃,上下一心,战场上既不好对付,用计谋也难以使其上当。方孝孺恐怕这些话于军心不利,斥责他“为燕游说”。后来薛岩果然降燕。

  朱允炆没有按照叔父的要求首先罢兵,盛庸和吴杰等人仍在前方与燕军周旋。按照方孝孺的建议,吴杰和平安率兵切断了由北平往大名运粮的饷道,斩燕军数百人,并擒获了燕军指挥张彬。这对燕军是个不小的威胁。于是,朱棣派指挥武胜将一封上书送至南京,他指责侄子一方面说罢兵,另一方面又调兵遣将,切断自己的饷道,与前次诏旨的意思背道而驰;并再一次表示,朝廷早晨将德州和真定的军队撤回,自己晚上就收兵回北平。

  朱允炆看了叔父的上书,颇为所动,再一次流露出罢兵的意思。他叹着气对方孝孺说:“燕王,朕叔父也。如此征伐不休,他日我将何以见宗庙神灵呢!”

  面对这样一个仁柔的皇帝,方孝孺只能一面开导,一面力争:“难道陛下真的想要罢兵吗?兵一罢散便不可复聚,到时燕王长驱犯阙,朝廷将何以抵御?如今我军声威俱在,预计报捷之书当不远,愿陛下千万不要为燕王所迷惑。”

  朱允炆这才拿定了主意,遂将燕使武胜下到锦衣卫狱中,以示与燕王决绝。

  在这一段时间里,从朝廷方面来说,前线战事连遭败绩,燕军前锋已达大名,因而试图通过逐齐、黄以使朱棣罢兵,然后再徐图恢复。但朱棣却趁机把球踢给了朱允炆, 要求朝廷先撤回德州和真定的北伐部队。倘能实现的话,燕军就可以趁势长驱直入,南下金陵夺取皇位。在这场心理战中,兵锋正盛的朱棣明显地占了上风。

  被朱允炆视为倚靠的方孝孺虽然也是一介儒生,但毕竟比朱允炆少了一些仁柔之气。他坚持不能在叛军面前示弱,因而在他所拟的答复燕王的诏旨中,语气仍很强硬,似乎主动权仍在朝廷手中,兵势也比燕军强盛。但不管这位辅臣怎样费尽心机,实际上已很难挽回颓局了。

  听说派往南京的使者被朱允炆逮系狱中,朱棣非常恼火,决定立即在战场上给侄子点儿颜色看。因为朝廷方面切断了自己的饷道,他也要让对手尝尝断饷的滋味。

  在朱棣授计下,李远率轻骑六千人由间道疾驰南下,直插济宁府的谷亭镇。谷亭在鱼台县东北,是漕运往来要地,置有递运所,朝廷北伐大军的许多粮草屯集在这里。李远的兵士都换上了朝廷军队的甲胄装束,看上去真假难辨,因而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拦,很快便赶到谷亭,将那里的粮草一把火尽数烧光。

  随后,朱棣又派丘福和薛禄合兵攻打济州。燕军在护城河上迅速填平一条通道,强行攻城,很快将济州攻破;继而又立刻潜渡沙河,直达沛县。这里停泊着朝廷方面的数万艘运粮船,载有粮饷数百万石。未等押运粮饷的兵士发现,他们就如同从天而降,四处放起火来,粮食和船只都被烧毁。由于火势甚猛,河水为之变得热气腾腾,朝廷军队的漕运士兵无法救应,只得四散奔逃。

  燕军的这次偷袭取得了不小的胜利,它使朝廷北伐前线的粮饷供应顿时陷入困境。消息传到南京,举朝震惊。当李远撤军北归的时候,盛庸派袁宇率军三万邀击李远。但李远早有准备,预先设防,竟于回军途中将袁宇击败,斩首万余级。

  为了消除朝廷军马对燕军南下饷道的袭扰,朱棣又亲自率兵攻打彰德。当时,都督赵清在彰德镇守,两军相持不下。朱棣派数十骑每天在城下来来去去,扰乱樵采活动。如对方来追,他们就迅速跑开。几天之后,城中缺少烧柴,只好拆屋来烧。朱棣看到时机成熟,就将主力埋伏在城边的山麓间,派小股骑兵到城下诱敌。城中军士不知有诈,果然放马出城追赶,进入埋伏圈后,伏兵四起,朝廷的军队后退不迭,被擒杀千余人,从此以后再也不敢轻易出城迎战。

  朱棣在重兵围攻彰德的同时,又遣使入城劝降。赵清对来使说:“殿下至京城日,但以二指许帖召臣,臣不敢不至,今未敢也。”这话使朱棣颇有感触,加之彰德防守比较坚固,一时难以拿下,便撤兵转攻尾尖寨。

  彰德虽然放弃了,朱棣却从彰德守军的态度中得到某种启示。他忽然意识到,朱允炆手下的许多将领都与赵清一样,他们仅仅是尽忠于皇权,并非尽忠于那个年轻仁柔的皇帝。自己若能攻占南京,以朝廷的名义号令天下,各地的守将就会不战而降,全国也就可以传檄而定。就此而言,燕军不宜与朱允炆进行一城一地的争夺,必须想办法尽快夺取南京。这正是朱棣下一步的战略中心。

  南京城里的朱允炆,这时也在为朝廷军队师老无功,几处饷道又被燕军切断而坐卧不宁。情急之中的方孝孺献上了一条反间计。

  这条反间计是方孝孺与其门人林嘉猷一起策划的。林嘉猷曾在北平燕邸供事,知道燕王世子朱高炽与高煦、高燧素来不和,屡遭两个弟弟的倾陷,燕王府内侍黄俨为人阴险,党附高煦与高燧,在兄弟之间搞了不少是非。这种状况,正好可以施行反间。于是,方孝孺向朱允炆启奏道:“陛下草拟书信一封,派人送给燕世子高炽,可令其父子间生疑,燕王闻讯必然北归,我军饷道自然可通。饷道通则兵气振,兵气振则可以图进取。”朱允炆点头称是,便按照方孝孺的意思写了一封密信,信中劝朱高炽背燕归属朝廷,并许以燕王之位。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杨林作品集
篡明:朱棣和他的大明皇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