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篡明:朱棣和他的大明皇朝》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3章 移天徙日 (5)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篡明:朱棣和他的大明皇朝》 作者:杨林

第23章 移天徙日 (5)

  谁知次日黎明,尚未突围,朱高煦率燕军前来攻营,炮声不断。朝廷将士误将燕军攻营炮声当成突围号令,纷纷夺门而出,出营后即被燕军截杀,欲进不能,欲退不得,不少人被挤坠壁壕之中,营垒很快便被攻陷了。除总兵何福单骑而逃外,左副总兵陈晖、右副总兵平安、都督马溥、都指挥孙成等三十七名主要将领全部被俘,此外还有随在军中的内官和副都御史陈性善、大理寺丞彭与明、钦天监副刘伯完以及指挥以下的军官一百五十名。

  最令朱棣感到兴奋的是平安的被俘。自朱棣起兵以来,他屡败燕军,不少燕将死于其手。这次能擒获平安,燕军将士都感到振奋,欢呼说:“我等以后真的获得平安了!”朱棣将平安召至帐前,以胜利者的口吻问道:“淝水之战时,将军的马也不停顿一安,现在怎么来见我呢?”平安大声回答:“刺殿下如拉朽耳!”将士们纷纷要求杀掉平安,但朱棣并没有这样做。对于朱允炆方面的武将,他尽量不与之对立,以免增加夺位的困难,于是下令将平安、陈晖等被俘的武臣全部送往北平。

  陈性善等文臣被放归。他在归途中对诸人叹道:

  “辱命,罪也,奚以见吾君?”遂朝服跃马投河而死。彭与明和刘伯完被释后,也感到无颜面君,变服易名而去,不知所终。

  灵璧之战使朝廷精锐丧失殆尽,已很难对燕军实施有力的反击。满朝文武都感到了这种空前的危机。朱允炆采纳了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命杨文率领辽东军马十万赶赴济南,与铁铉合兵一处,切断燕军后路。但杨文是个庸才,中途于直沽被燕军击溃,本人亦被俘获,竟无一兵一卒到达济南。利用辽东兵打击燕军后方的计策就这样迅速破产了。

  本来拥兵观望的武将们,不少人这时索性去投降朱棣。五月间,燕军进抵泗州,守将周景初不知所从,找来部属商议,大家也都没有主意,只得求之于占卜,卜于僧伽神,以降为吉,于是便率领部下举城投降。

  朱允炆把武力抗拒燕军的最后希望寄托在盛庸身上。这时盛庸的骑兵和步兵共有数万人,另有数千只战船,列于淮河南岸,与进驻泗州的燕军隔河相对。朱棣命将士们找来一些小船,又编了一些小筏子,摇旗鼓噪,佯作强渡;同时却以丘福、朱能率轻骑西行二十里从上游偷渡,迅速绕至盛庸背后,举炮轰击。朝廷守军被突如其来的冲击弄得不知所措,纷纷弃甲而逃。久经战阵的盛庸一时也竟慌得上不去马,被部下拖着登上一只战船,单舸逃遁。数千战船几乎全被燕军夺得。燕军很快渡过淮河,于当日攻克盱眙。

  除去盛庸之外,朱允炆在南京附近的军事力量还有两支:一支是镇守凤阳的都督同知孙岳、守令徐安。他们在当地大修战守器械,拆掉寺材建造战舰,楼橹戈甲咸有法,又列寨淮西,水陆两方面都有比较充足的准备。另一支是镇守淮安的驸马都尉梅殷。梅殷是汝南侯梅思祖从子,在诸驸马中最受太祖朱元璋喜爱,曾受其遗命辅佐朱允炆。但不知为什么,他在这场“靖难”之役中却并未发挥作用,直到燕军南逼,才被派驻淮安。灵璧之战后,朱棣本想取道淮安南下,便以“进香”为名,派人向梅殷借道。梅殷答复他说:”

  “关于进香之事,皇考有禁令,不遵者为不孝。朱棣见他佯作不知,索性遣人致书直言其事:“今兴兵除君侧恶,天命有归,非人所能阻。”梅殷让人割去使者的耳朵、鼻子后放回去,对他说:“留汝之口,为殿下言君臣大义。”朱棣无奈,只得避开凤阳、淮安,选择由泗州渡淮。但从此后的形势看,孙岳、徐安及梅殷等人,都不过是固守本部而已。燕军自盱眙南下扬州时,他们并未驰兵救驾。这使朱允炆不得不派人四出招募勤王之师。

  扬州为南京门户,戍卫也算整齐,只是守城官将心思不一,给了燕军可乘之机。扬州卫指挥王礼早有降燕之心,但被镇守指挥崇刚、监察御史王彬察知,抓了起来。王礼的弟弟王宗及其党羽则伺机行事。朱棣为克扬州,悬赏官三品,捉拿王彬。王彬微有所闻,防范严密,身边常有一名力举千斤的力士护卫,王宗等人一时难以下手。燕将吴玉奉朱棣密令入扬州招谕,与王宗密谋,贿赂力士的母亲,把儿子唤出来。就在王彬解甲沐浴时,猝不及防而遭逮系。王宗等人又从狱中放出王礼,开城降了燕军。王彬和崇刚都被交给燕军,不屈而死。

  江北重镇扬州不战而降,使朱允炆又失去一道屏障;其后,高邮、通、泰也相继降陷。燕军很快又攻克仪真,立大营于长江北岸,只见浩荡舟师往来江上,旌旗蔽空,声势逼人。

  天堑难成险

  南京城内,此时已是一片恐慌。朱允炆含泪写下“罪己诏”,颁行天下,征兵勤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钦奉皇祖宝命,嗣奉上下神祇。燕人不道,擅动干戈,虐害万姓,屡兴大兵致讨。近者诸将失律,寇兵侵淮,意在渡江犯阙。已赖大将军率师控遏,务在扫除。尔四方都司、布政司、按察使及诸府卫文武之臣,闻国有急,各思奋其忠勇,率恭义之士,壮勇之人,赴阙勤王,以平寇难,以成大功,以扶持宗社。呜呼!朕不德而致寇,固不足言,然我臣子其肯弃朕而不顾乎?各尽乃心,以平其难;则封赏之典,论功而行,朕无所吝。故兹诏谕,其体至怀。

  这份“罪己诏”在明代野史中只有简略的记载,而且只是要天下勤王部分,“罪己”部分则未见录。这或许与明代士大夫大都同情朱允炆有关。当时,朝鲜派来的谢恩使朴惇之来中国,因为战事,道路梗阻,无法赶到南京,只得途中抄写了这份诏书,回朝复命,因而使诏书完整地保留在朝鲜的《李朝实录》中。

  四出募兵的不少,却不见军队入卫京师。一些廷臣见势不妙,为图自全,纷纷要求外出分守,至使京师更加空虚。仁柔文弱的朱允炆对那些弃而不顾的臣子们也无可奈何。只有方孝孺等人忠心不贰,日夜侍奉于皇帝身边,帮助出谋划策。

  “事急矣,宜以计缓之。”方孝孺建议说,“遣人许割地,以稽延数日,东南募兵当至,长江天堑,北兵不善舟楫,与之决战于江上,胜败未可知。” 方孝孺这话,其实只是一相情愿之事。兵临城下的朱棣是否同意议和尚不可知,朱允炆却已经没了主张,一切都听从方孝孺的安排。在燕军胜利进军的号角声中,朱允炆用以缓兵的求和活动一个又一个地化成了泡影。

  庆城郡主被朱允炆派往燕军营中议和。她是朱元璋的侄女,朱棣的堂姐,洪武中册为庆阳公主,建文中改为庆城郡主。由她出面议和,可免为朱允炆当说客之嫌。

  朱棣在营中与庆城郡主相见。不知是为了做戏,还是真的动了感情,他竟恸哭起来:“我不图更有今日。今与郡主相见,有如再世。”在这种情况下相见,郡主也难免伤感一番。又谈了些周王、齐王的近况之后,庆城郡主委婉地转陈了朱允炆割地求和、划江而治的意思。

  朱棣陡然变色道:“吾受命皇考,封建茅土,且不能保,割地岂其本心哉!此奸恶谬计,欲以见欺,焉可为信?我此行志在诛奸恶,以清朝廷,奠安社稷,保全骨肉。事已,得复故封幸矣,余非所望也。”

  这使庆城郡主感到为难。她此次来燕军求和,不仅有朱允炆之命,也受到众弟妹诸王公主之托,沉吟片刻后又接着说道:“今番前来,还受众弟妹之托。这三四年动兵,运粮的百姓,厮杀的军士,死伤无数。其实都是一家人的事,还是军马不要过江,回师算了,不然将来天下太平了却不好说。”

  诸王公主的这种劝解,显然是在为处于穷途末路的朱允炆求情。这使朱棣颇为恼火。他愤愤然道:“累年以来,奸臣矫诏,大发天下军马来北平杀我。我为保全性命,不得已亲率将兵与贼兵交战。仰荷天地祖宗神明有灵,怜我忠孝之心,冥加佑护,诸将士效力,故能累战而累胜。今大兵渡江,众兄弟妹妹却来劝我回北平。况孝陵未曾祭祀,父皇之仇尚未能报,奸恶尚未能获。以尔弟妹之心度之,孝子之心果安在哉?如朝廷知我忠孝之心,能行成王故事,我当如周公辅佐,以安天下苍生。如其不然,尔众兄弟亲王众妹妹公主及多亲戚,当速挈眷移居孝陵,城破之日,庶免惊恐。”

  话说到这个地步,庆城郡主只得起身告辞复命。临行时朱棣又对她说道:“好语诸弟妹,久不相见,欲得少叙天伦之乐,未知能如愿否?幸自爱。”言语之中,多少带有些警告的意思。

  陷于捉襟见肘困境之中的朱允炆,本寄大希望于缓兵之计。庆城郡主回来禀告燕王拒绝议和,他几乎不知所措了。方孝孺连忙宽慰他说:“长江可当百万兵,江北船已遣人尽烧之矣。北来军士岂能飞渡!况天气蒸热,易以染疾,不十日,彼自退。若渡,只送死耳,何足以当我舟师。”

  燕军中这时确已有疾疫开始流行,朱棣深知,如果渡江迟延时日,朱允炆征据《明史》和《金陵古今图考》记载,南京明城墙“周九十六里”,用量巨多的建材来自全国各地,从制砖、采石和黏合材料看,代表了当时筑城的最高水平。

  调的勤王之师四集,不仅夺取南京无望,恐怕议和北归也不可得。于是,他下令加快进攻的步伐。

  由于北岸船只已多被焚毁,如何横渡长江天险,确实成了朱棣的心事。于是有人出主意,挑选了一些老家在南方善于泅水的士兵,用猪皮囊充气环系在腰间,泅水偷渡,对南岸的船只能夺就夺,不能夺的也予以焚毁。几天中,燕军夺了不少船,也烧掉了官军的许多船。

  燕军中有一个老家在江苏的士兵叫钮阿卜,本来是燕山卫士卒,对长期离乡在北地当兵的生活早就厌倦了。燕军进兵江北,他被勾起了思乡之情,于是悄悄离开军营,打算浮水过江逃回老家。没想到,钮阿卜游近南岸时却遇上了官军的运粮船只。由于军中健卒都被抽调到作战部队中,运粮的只是些老弱士兵,他们对突然出现在眼前的燕军士兵惊骇不已。这真是麻秆打狼两头害怕,钮阿卜担心被捉,只好故作声势地恫吓说:“燕兵即将大举过江,你等要想不死,就赶快随我投降,否则便杀你等片甲不留!”他本想将运粮船吓走,自己好逃脱,没想到这些运粮老弱军士竟真的跟着他投奔燕军。这个逃跑不成的士兵由此得到奖赏并被提拔。

  刚入六月,燕军即抵达浦子口。这里与南京的下关隔江相对,为南北津渡要道,由盛庸领兵驻守。两军在浦子口发生激战,盛庸率诸将奋勇反击。燕军正要败退时,朱高煦率胡骑赶来。朱棣一阵高兴,拍着高煦的背说:“勉之!世子多疾,如得天下,以若为嗣。”于是高煦殊死反击,朱棣也率领精骑直冲盛庸之阵,燕军遂转败为胜。浦子口失陷后,南京就完全暴露在燕军的面前。

  就在建文政权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朝内朝外文人士子们大多踊跃致身,准备一死报效皇帝;而在改制中地位受到削弱的将军们,却与燕王达成了默契。他们或临阵生心,公开叛附,或按兵不动,迟延观望,渐渐聚集到朱棣“恢复旧制,诛左班文臣”的旗帜下。

  受命总领舟师守江的是右军都督佥事陈瑄。如果说朱允炆这时还有所依赖的话,就是依赖长江天险,依赖江上的这支水军。然而当朱允炆命陈瑄率舟师增援盛庸时,陈瑄却率舟师投降了燕军。燕军原来都是骑兵和步兵,虽获不少船只,却不习水战。如果朝廷方面依靠水军的优势顽强抵抗的话,将会给燕军渡江造成很大的困难。陈瑄的投降给了朱允炆致命的一击,使燕军得以顺利渡江。长江天堑已经不再能够阻挡朱棣了。

  金川门之变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三日,朱棣下令燕军将士登舟渡江。江面上舳舻相接,戈甲耀日,金鼓大震。

wWw:xiaoshuotxt?netT xt ~小 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杨林作品集
篡明:朱棣和他的大明皇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