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毛泽东传:峥嵘岁月》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7章 思想方向与新民学会(6)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毛泽东传:峥嵘岁月》 作者:李锐

第37章 思想方向与新民学会(6)

  何叔衡于1930年从苏联学习回国,留在上海工作。当时白色恐怖极其严重。1931年,他的两个女儿和两个女婿,先后在上海和湖南被捕,大女婿在长沙被敌人杀害。同年,党决定让他转移到中央苏区工作,曾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检察部部长,1932年代理内务部部长和最高法庭主席。由于抵制“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一些错误做法,纠正一些冤假错案,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帽子,一直受打击排斥。1934年12月红军长征时,他被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1935年2月,撤出江西向福建转移时,与瞿秋白、邓子恢等被敌人包围;他已年过60,在路上走不动了,坚决不做俘虏,在闽西长汀县水口附近,跳崖殉难!

  陈昌(1894—1930)号章甫,湖南浏阳人。他也是新民学会组织者之一,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参加湖南地区最早的建党工作。他在小学读书的时候,喜欢站在窗口,面对满山茶园树林,旁若无人地练习讲演。1911年考入第一师范,读书更加勤奋。他生活朴素,作风严谨,见义勇为,上进心切。常对人说:“赴义恐后,争利莫先”;“义者,世之谊也”;“为人要以事为目的,不要以钱为目的”。他在日记中写道:“人不能天生聪明也,发奋就聪明。人一知之,吾十可知也;人十知之,吾百可知也。”他读书勤思考,勤笔记,有时详加摘抄,尤于讲演练习,持之以恒,经年不辍。人们回忆中印象最深的,便是他的演说天才。他长于说理,声音又特别洪亮,曾任一师学友会的雄辩部长。1915年毕业后,来到长沙县的五美高小任地理教师。他忧虑国家四分五裂、百孔千疮、灾难深重、民不聊生的局面,在课堂上对学生着重爱国主义教育。他把地图挂出来,指着中国的版图,对学生说:“这就是我们的祖国,雄踞亚洲之东南,土地辽阔膏腴,罕有能比,诚世界大国也。然自清末以来,外交失败,丧权割地,时有所闻。东三省已在日人势力范围,他若旅大割,我国失华东之第一军港;香港让,我国丢欧亚要冲之商场。环顾中原,强邻虎视,非独撤我藩篱,近且蚕食腹地,势必裂而吞之不已。诸生睹此,能不痛心?尚志沙场,誓图恢复,山河依旧,不难一一收回,庶可以慰先烈,雪国耻,愿与诸生共勉之。”他这种充满爱国热情的讲解,遭到学校当局的反对和指责,使他待不下去,于1917年回到长沙,到一师附小任教。他积极参加毛泽东倡导的各项活动,如组织新民学会等。1922年,受毛泽东的派遣,他和夏明翰等到浏阳西乡金江小学,从事一段时期的教学。湖南工人运动开始后,他是领导骨干之一。在罢工运动的各种场合中,他常是主要的宣传鼓动员。他的住所,是工运工作的一个联络站。1926年,党派他到水口山铅锌矿工作,任工会主任。他发动工人,恢复工会,整顿组织,成立工人纠察队,举办工人师训班,带领工人讲演队下乡,推动农民运动,发展农会组织。1927年五一劳动节,在水口山召开有两万多农协会员参加的大会,以革命法庭的名义,宣判了两个恶霸的死刑。接着,还缴了矿警队的枪支,用来武装工人群众。1927年8月,他参加了南昌起义,失败后,在家乡浏阳隐蔽了一个时期,以教私塾为掩护,开展地下活动。1929年冬去上海,被派去湘西贺龙部队工作,途经澧县时被捕,押回长沙,经过严刑拷打,没有任何口供。1930年2月在长沙就义,临刑时,他还作了一篇激动人心的演说。

  罗学瓒(1894—1935),湘潭株洲人。在第一师范读书时,跟毛泽东同班。他身材矮小,语言重浊,性格纯朴,待人宽厚。他的恳切踏实的作风、认真学习的精神,也是为全班同学所敬重的。他也好作诗词。现在留存下来的三首五言古体诗,真是诗如其人,读者似乎还能触到那一颗燃烧着的心。在学校时作的《咏怀》云:“不患不能柔,唯患不能刚;惟刚斯不惧,惟刚斯有为。将肩挑日月,天地等尘埃。何言夫富贵,赤胆为将来。”这种胸襟完全为他后来的革命实践所证实。

  1920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后,他将许多见闻写成通讯寄回国内,发表在长沙的报纸上,对湖南青年继续到法国去勤工俭学,起了鼓励的作用。他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工厂学做电工,感到劳动的真正愉快,写信给毛泽东说:“近数年来的生活,以在此地为最好。托尔斯泰说,人由劳动所得的生活,为最快乐,不诬也。”还有一封给毛泽东的信专门谈思想方法问题,他非常反对主观、片面地观察问题的形式主义方法,而赞成合乎逻辑学的思维方法。这些观点是完全符合辩证法精神的。信中这样批评“中国人求学的四种迷惑”:“第一宗错误,是感情用事。无论处事接物,都拿感情的好恶,来断定事物之是非。譬如有人崇拜日本、德国军国主义的,就说法国人爱和平、不振作为不正当。又如见中国的小事小物或有一点比外国略好,就说中国人胜于外国。又譬如勤工俭学同志,自己想做的工作不能找得,遂说勤工俭学不行。这可以叫做‘感情迷’。第二宗错误,就是无普遍的观察,总是挪一部分推断全体。譬如见一个法国人龌龊,就一口说定法国人不爱清洁;见一个怠惰的法国人,就说法国人都懒惰。这种推理,在思想界很是危险。我看连托尔斯泰之反对工业,无政府党之倡废金钱、废商贾说,都是这种观察之误。这可叫做‘部分迷’。第三宗错误,就是无因果的观察,总是拿一时现象,推断全局。譬如勤工俭学的人,当时法华教育会找不到工做,遂说勤工俭学做不到并不能发展。又如见工人罢工,一时混乱,没有结果,就说工人罢工无效力。这正如康有为说中国贫弱和有战争是不能行共和之证一样。像这样的观察,可以叫做‘一时迷’。第四宗错误,是不观察对象的事实,每以主观所有去笼罩一切……又如主张礼教好的,见法国人活泼、好自由,遂说法国人不如中国人的文明。又如以前有人说,欧洲的机械比中国好,中国的道德比欧洲强,也不从各方面去比较是不是真的,于是开口就说西人无道德(其实西人的道德比中国人强多了)。像这类的考察,可以叫做‘主观迷’,也可说是‘信仰迷’。这四种迷惑,无论何人,总有舍不掉的。连我自己,也免不掉的。这真是思想界混乱的原因。总而言之,中国人大多数还是没有科学的头脑。我从前不信学哲学要从数学入手,到如今才懂得这句话是不错的,才知伦理学为一切科学之科学的道理。”毛泽东非常赞赏他的这种辩证观点,回信说:“四种迷,说得最为透彻。安得将你的话印刷四万万张,遍中国人每人给一张就好。”据此谈到自己的亲身体会,而且反省了自己的一些缺点:“四者通是犯了伦理的错误。我近来常和朋友发生剧烈的争辩,均不出四者范围。我自信我于后三者的错误尚少,惟感情一项,颇不能免。惟我的感情不是像你所说的那些例子,乃是对人的问题。我常觉得有站在言论界上的人,我不佩服他,或发现他人格上有缺点,他发出来的议论,我便有些不大相信。以人废言,我自知这是我的一个短处,日后务要矫正。我于后三者于说话高兴时或激烈时也时常错误,不过自己却知道是错误,所谓明知故犯罢了(作文时也有)。”

  在1921年后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中,罗学瓒组织过长沙最初的人力车工人的罢工。一直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他仍在长沙做工运工作。据说,他是l935年在浙江白区工作时牺牲的。

  张昆弟(1894—1932)幼年在家乡益阳龙州小学读书时,就喜好康有为、梁启超的学说。后因家境困难,升不起学,在家种过田。1913年考入第一师范。在校时,思想、抱负、治学和生活各方面,也都是同毛泽东等志同道合的。他的功课、品德,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1919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因进行革命活动,1921年与蔡和森等同被法国政府驱逐回国。回国后,即由北京党的组织派为铁路工作特派员,曾参加领导“二七”罢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仍在北方做工人工作。1928年,红军第五军团成立后,他担任政治部主任,随同贺龙一起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由于夏曦执行了错误的肃反政策,1932年于洪湖地区被杀害。时任湘鄂西总工会党团书记。

  张昆弟家中保留一本他的1917年7月31日起至10月2日止的日记,这本薄薄的日记,内容是很丰富的。这年的暑假,他回家住在一所寺庙中读书。日记的内容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段地摘抄所喜的书文。其中有《庄子》、王船山的史论、《新青年》上陈独秀的文章等,有的还夹有评论。例如批判《仁学》提倡宗教、麻醉人民,他认为宗教是世间极不平等、不自由、不自主的障碍物。

  二、常到“板仓杨寓”聆教,记杨昌济讲“达化斋读书录”。

  三、读书心得,各种感怀。如8月6日记:“凡事之来,须明乎自己之地位,与对面人之地位。孟子曰:‘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养成辨别是非之真识力,非吾人今日所更宜注意乎。”8月8日记:“勤勉者,天才之代用品也。天才不可靠,勤勉可靠。世人之有所成就者,无不自刻苦中来。”8月12日记:“凡一切沽名钓誉,取世俗之好之学,皆可置之;凡一切有益于己、利于国、利于人类全体之学,尽力求之。”9月12日记:“每读友人日记,令人愧惭交集。何人之日异而月不同,道德学问,蒸蒸有生气向上之势;而吾则不见其进,若或有退焉。振汝筋骨,奋汝雄心,冲决汝一切魔障,向前追进,大呼无畏,大呼猛进,为汝作先锋队焉。”

  四、对时局和人民生活的关心。有6天的日记评述了当时段祺瑞政府对德宣战、张勋复辟等国内外大事。8月7日写道:“近日水势日涨,各县堤垸溃决者甚多……农民终岁勤劳,所望者在此,今以天灾无情,空劳终岁,母号子哭,情终难堪,吾不知政府诸公亦念及否?无徒今日责民纳税,明日劝民输捐。”9日写道:“遇农人无不面目憔悴,有忧色焉。余对之亦不觉心为之伤。”10日又写道:“晚饭后,熊君来,闲谈甚久,多念农民之言。”

  其他所记的,尚有前面已加引述的同蔡和森、毛泽东等一起“游山论道”的生活,以及自己如何锻炼体格,“与大风雨战数十分钟”,“后山露宿”等。

  读了这本薄薄的日记,一位忧国忧时、热爱人民、刻苦律己、追求真理的24岁的青年,宛然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本日记,不啻一面镜子,可以反映这一群团结在毛泽东周围的民族精英的精神面貌。

  第一批参加新民学会的女会员向警予(1895—1928),当时就是中国先进妇女中的佼佼者。她对学会的领袖毛泽东最佩服,毛也很敬重她,以学会中有这样进步的女同志为光荣,还称赞过她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女创始人。《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二集载有他们两人通信各一封。向警予的信是1920年6月2日从法国寄出的,这时毛泽东正在湖南开展自治运动。她在信中欣喜地写道:“到法后,联接好音,知在国内积极活动,湘事大有可望。”她转达了蔡和森的意见,希望毛泽东于“湘事定后,留湘两年”,在湖南打好学会的基础。又谈到她自己离开溆浦之后,急求前进的心情:“此后驾飞艇以追之,犹恐不及,而精力有限,更不足餍予之所欲,奈何?计唯努力求之耳!数年后,或有以报同志。”毛泽东11月25日复信中,这样谈到学会的根本主张和自己的打算:“政治界暮气已深,腐败已甚,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吾人唯有不理一切,另辟道路,另造环境一法。教育系我职业,顿湘两年,业已决计。”鉴于妇女解放之不易、妇女人才的缺乏,信中特别提出这样的希望:“湘省女子教育绝少进步(男子教育亦然)。希望你能引大批女同志外出,多引一人,即多救一人。”向警予常写信给国内的朋友,要他们向毛泽东请教。1920年2月,给她的侄女写信说:“现在正是掀天揭地社会大革命的时代,正需要一班有志青年实际从事。世界潮流、社会问题,都可于报章杂志中求之,有志愿改造社会的人,不可以不注意浏览。毛泽东、陶毅(陶也是第一批女会员)这一流先生们,是我的同志,是改造社会的健将。我希望你常在他们跟前请教。”

  向警予是和蔡和森一家一起去法国的。1920年1月间,在漂洋过海的轮船中,蔡终于说服了她,抛弃原来教育救国的幻想,而倾向俄国革命和共产主义。她在法国短短几个月,就读了《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等著作。向警予和蔡和森在法国结婚时,曾发表“向蔡同盟”的宣言。这种以革命思想为基础的爱情结合,当时引起很大反响。1923年,毛泽东在上海工作时,他们两家住在一起。向警予协助毛泽东做改组国民党的工作,开展革命的统一战线。他们两家人,“像一家人那样共同生活,毛主席和杨开慧同志称她为大嫂。”

ww w . xia oshu otxt.NE 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李锐作品集
毛泽东传:峥嵘岁月银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