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曹操全传》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2章 倡导文学:兴学重才教化天下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曹操全传》 作者:雅瑟

第12章 倡导文学:兴学重才教化天下

  一 多才多艺 好文尚武善治土木

  我们历来称曹操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因为他凭一人之力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备受后人景仰。其实,历史上大凡超群的人都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曹操也不例外。

  1.善音律

  曹操的音乐水平是很高的,和同桓谭、蔡邕有一拼。桓谭,字君山,官拜议郎给侍中,东汉初期的哲学家、经学家,他的父亲曾为太乐令。史称“谭以父任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蔡邕,字伯喈,官至左中郎将,东汉末年文学家,史称“妙操音律”。桓谭、蔡邕都是著名音乐家。

  首先,他很喜欢采用乐府诗的曲调作诗和调。曹操流传下来的诗有二十余首,大都是按照乐府曲调写的。如《精列》《陌上桑》属乐府的《相和歌·相和曲》,《秋胡行》属《相和歌·清调曲》,《善哉行》《步出夏门行》属《清商曲·瑟调》等等。曹操“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可见他作的诗,是可以用乐府的曲调伴奏的歌曲。曹操喜好音乐,他不仅从中得到愉悦,同时也激发了他歌以咏志的激情。我之所以还可以看到曹操那直抒胸襟的磅礴诗篇,应当说是与其爱好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其次,曹操喜欢歌以言志。曹操常说“诗言志”。他在苦闷和高兴的时候,常常是一边喝酒,一边唱歌。诸如《短歌行》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酒)。”反映的是苦闷时的情况;《善哉行》,“朝日乐相乐,酣饮不知醉。悲弦激新声,长笛吹清气。弦歌感人肠,四座皆欢悦。”反映的是心情愉快时的情况。他还喜欢用音乐招待客人,“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的诗中常提到“歌以言志”、“歌以咏志”,也是他的一种情绪反映。

  曹操不仅活着的时候喜欢音乐,甚至希望死了以后还能听到美妙的歌声。因而生前便留下遗嘱:“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帐,朝晡上脯精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可见其对音乐的喜好之深。

  第三,重视音乐人才。曹操一生爱才惜才,尤其和自己有共同爱好的,他更会以重用。如阮瑀、杜夔等都得到他的特别器重。阮瑀,建安七子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已如前述。而且由于他是蔡邕的学生,“善解音,能鼓琴”,很有音乐修养。有一次,曹操招待宾客,因瑀不主动同自己说话,很不高兴,“使就技人列”,将其同技人安排在一起。谁知阮瑀竟然抚弦而歌,音声殊妙。曹操听后非常高兴。

  杜夔,字公良,河南人,汉末以知音为雅乐郎,因躲避战乱而逃到荆州,曹操平荆州后得到了杜夔,于是就任命他为军谋祭酒,参太乐事,让他搞音乐创作,可谓人尽其才。

  2.精通书法

  曹操的字历来被名家称颂。南朝梁人庾肩吾在《书品》中把书法家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中又分上、中、下,共九品,曹操被列入中之中,誉称“魏主(操)笔墨雄瞻”。唐朝的张怀瑾著有《书断》,把书法按好坏分为神、妙、能三品,称曹操“尤工章草,雄逸绝伦”,将其列入妙品。可见在唐人眼里,曹操的字也是得到很高的评价。

  曹操喜好书法,对他的儿子们亦有影响。据说曹植的字写得就很好,所以张怀瑾《书断》称,曹操的儿子曹植,“亦工书”,甚至还影响到对于部属的任命和选用。

  当时有两个很有名气的书法家,一是钟繇,一是梁鹄。钟繇在曹操秉汉政之前已是侍中尚书仆射。曹操掌握朝中大权后,以繇持节督关中事,屡有功劳,拜前军师,后迁相国。可见,钟繇是个很有政绩的人物。钟繇不是以书法进身,但其书法对于当代和后代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书法史上,钟繇与张芝并称“钟张”,与东晋王羲之并称“钟王”。这样的书法成就当然会让同样喜欢书法的曹操另眼相看。

  梁鹄善书,曹操将梁鹄的字挂在帐中,钉在墙上。还曾让其题写魏宫殿的所有匾额。可见其对于好的书法是何等欣赏。

  曹操甚至对官员提出严格的书法要求。下行上达的文书,字若写得不好,有关人员是要受处分的。如果曹操本人的字没有几分傲人之处,向来法度严厉的曹操也不会有这种要求。

  曹操的字存世很少,但既然唐人还对曹操的字有所评论,不难看出,那么肯定当时还有很多人学习、研究他的字体。

  3.善土木

  王沈《魏书》说曹操“及造作宫室,缮治器械,无不为之法则,皆尽其意”。这说明,他是一个水平相当不错的建筑“工程师”,事实也确实如此。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冬,曹操在邺城建成铜雀台。建铜雀台,一是为了表明他将以邺作为新的重要政治中心和自己的长居地而营建;二是为了通过实际的形象展示势力。所以,他对此台的建设也颇为上心。

  铜雀台高十丈,周围殿屋120间,楼顶建置大铜雀,舒翼若飞。建筑之精美,今已不见,但曹植的《登台赋》中书尽其巍峨壮观,“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阚乎太清。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可见曹操对铜雀台是下了真功夫的。

  铜雀台是曹操的建筑艺术代表作。另外,还有金虎、冰井二台和晚年在洛阳动工的建始殿等,都是他亲自规划的。由此可见,曹操对土木工程也颇有研究。

  此外,曹操还有许多方面的技能。他一身好武艺,“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围棋下得也很好,可与世之高手相弈;打过铁,能“与工师共作卑手刀”。不仅如此,他还能将所学与战争相互结合,运用到实践中。作战时,常常因时因地之宜而兴水土之建,或作地道,或为沟渠,或树栅为甬,或集沙成垒,无不尽其妙,成其用。

  二 文坛盟主 建安文学的领导者

  钟嵘《诗品》中有:“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植曾封平原侯),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以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的记载。可见,当时在邺城文人集团已经颇具规模。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青史垂名的文人集团呢?曹植在给杨修的《与杨德祖书》中提到“昔仲宣(王粲)独步于汉南,孔璋(陈琳)鹰扬于河朔,伟长(徐干)擅名于青土,公干(刘桢)振藻于海隅,德琏(应瑒)发迹于北魏,足下(指杨修)高视于上京,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吾王(指曹操)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紘以掩之,今悉集兹国矣”。

  这就是说,邺城之所以群贤毕至,是与曹操广泛罗致分不开的。曹植感叹曹操的手段是布下天罗地网。虽然有些夸张,但以曹操的行事风格,也是颇有道理的。自然,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兄弟在这个集团的形成中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曹丕同七子的关系较之曹植与七子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读其怀念诸子的文章,尤其令人感伤。曹丕在给吴质的信中写道: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何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同舆,止则接席,何尝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已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

  信中语句言辞生动、情真意切,曹丕的核心作用和组织作用可谓跃然纸上。诸子也有自言其当时同曹丕通宵达旦在一起赋诗的,如刘祯《增五宫中郎将》诗说:“凉风吹沙砾,霜气何皑皑。明月照缇幕,华灯散炎辉。赋诗连篇章,彻夜不知归。君侯(曹丕)多壮思,文雅纵横飞。小臣信顽卤,黾俛安能追。”这说明,诸子不仅佩服曹丕,而且觉得同他在一起为文赋诗非常快乐,所以是自觉地团结在他的周围。

  曹氏父子与建安诸子共创建安文学,曹操当仁不让是奠基人和带头人。曹操把这些有才能的文人,网于身边,置于麾下,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创作条件,而且言传身教,或令其与自己的儿子共题作文,或以自己的诗作示众。因此,我们清楚地看到,建安时代的文风,虽然从根本上说是时代使然,但与曹操的提倡和无形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不妨说,所谓“建安风骨”,首先就是曹操的诗文风骨。

  七子之中,孔融最年长。他学识渊博,文才最好。虽然建安中期被杀,但其文学影响深远。曹丕说,“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时有所善,扬(雄)、班(固)俦也。”曹丕肯定了孔融的文章,但同时都指出了孔融文章的重大缺点,即“理不胜词”。通俗来讲,孔融的文章虽然写得辞藻华丽,但喜欢强词夺理,还“杂以嘲戏”。但就其流传下来的仅存作品看我们也能看出,孔融诗文之中亦不乏豪直之气,也具建安风格。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他写给曹操的《论盛孝章书》,就是一篇杰出的散文作品。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操)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指相知相识的人),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

  话虽不多,但感叹时间如白驹过隙、暮年忽至的沧桑之感却跃然纸上。孔融的这篇文章比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早三年,而孔融又比曹操大两岁。也就是说,两人都是在五十岁时发出类似的感慨,让人不免联想两人在思想上的相通之处。

  王粲,字仲宣,“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他的诗文较孔融表现出更多的“悲凉沧桑”的气息,因而也更多地与曹操的作品相通,或者说受曹操影响较大。王粲的代表作有《七哀诗》和《登楼赋》等。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问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七哀诗》)

  王粲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大,但风格也最类似曹操。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南朝宋人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诗序》曾分析说:“王粲,家本秦川,贵公子孙,遭乱流寓,自伤情多。”这表明是时代特点及其自身经历所决定的。其二,当是邺城文人的共同“风骨”,是当时的一种风气,而曹操以其一贯的霸气和至高的权威,自然给了这一文学风气施加了最大的影响。

  阮瑀,字元瑜,曾与陈琳同为曹操的司空军祭酒。“太祖尝使璃作书与韩遂,时太祖适近出,瑀随从,因于马上具草,书成呈之。太祖揽笔欲有所定,而竞不能增损。”这说明,第一,阮瑀的文章写得好,言简意明,想增加一个字或删掉一个字都是不容易的;第二,阮瑀深能体会曹操的思想,并且颇善曹操为文风格。

  陈琳,字孔璋。关于其先依袁绍,后归曹操,因曾做《讨曹檄文》而颇受曹操赏识。陈琳有名的诗作当为乐府古题《饮马长城窟行》: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事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此诗辞气俊爽,如孤鹤唳空,翮堪凌霄,声闻于天。可见,陈琳为文、作诗几近汉响,又有邺下之风,因多曹氏之韵。

  刘桢,字公干,应埸字德琏,皆有文名,因而都受到曹操的重用,都被任用为丞相掾属。

  徐干,字伟长,是惟一没有做官的“建安七子”之一。所以曹丕在《与吴质书》中说:“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著《中论》二十余篇,辞义典雅,足传于后。”

  除了世人熟知的建安七子之外,颍川邯郸淳、繁钦、陈留路粹、沛国丁仪、丁廙、弘农杨修、河内荀纬等人的文章都是非常出众的。此外还有丁仪兄弟、杨修等也颇负盛名。

  总之,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取得了斐然的成就。国家未曾一统,于战争不断时期取得这样的成绩,不得不说曹操是立了大功的,曹操是公认的建安文学的组织者和领袖。

  三 擅长诗歌 胸中气概歌以咏志

  曹操不仅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建安文人的组织者,而且也是建安文坛的主将。他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修养,特别是在诗歌方面,其造诣和成就更为突出。

  在汉代,诗歌主要是用四言。曹操不仅善于作四言诗,也提倡用五言作诗,并奠定了五言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位。

  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和《短歌行》(“对酒当歌”)是四言诗中的精品之作。此外,像《秋胡行》其二,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作品。诗中说:

  不戚年往(不因年老而悲戚),

  忧世不治(只是对这混乱的社会忧心不已)。

  存亡有命(生死是自然而然的事),

  虑之为蚩(若一直考虑这样的事,实在非常愚蠢)。

  这首诗大概作于公元215年西征张鲁之时,这时曹操已经60岁。这几句诗表达了曹操济世忧民、壮心不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积极奋发的精神。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着重用五言诗来反映社会现实和抒发自己感情和抱负的诗人。像前边有关章节中已经提到的《薤露》、《却东西门行》、《苦寒行》等,都是内容深刻,意境雄浑,语言质朴的佳作。

  《薤露》(后半部分)写了董卓之乱造成的严重恶果;《却东西门行》写了从军征战的漂泊之苦和怀乡之情;《苦寒行》写了山地风雪行军的艰苦和内心的感受。都是揭示社会离乱,描写军旅生活的现实主义诗篇。特别是《蒿里》、《薤露》二诗,可以说是曹操诗歌的代表作。

  《蒿里》诗的内容是: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汉末从外戚、宦官斗争到董卓之乱,军阀混战,对社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历史事实。群雄争霸,很少有人体恤民情,为黎民百姓着想,曹操就是其中的一个。《蒿里》这首诗是曹操内心切实感受的反映,表达了曹操尽扫群雄、安定社会、维护统一的决心和愿望,是东汉末年真是的历史写照。

  这首诗把曹操个人经历和思想观点的记述同客观现实的揭示描述,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曹操现实主义诗歌的显著特色。

  《苦寒行》是曹操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之一。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

  此诗写的是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正月,写的是曹操自邺出发北上太行山征讨高干的事。诗中对于征人之苦的描写,透露着现实主义风格,肃杀的天气、险峻的地势与人的心情融合在一起,令人如身临其境。诗中结尾处表达作者感于战争之苦,渴望以战止战的意愿。

  由此可见,曹操很善于从纷乱复杂的事件和变幻不定的人事关系里面提炼材料,集中典型,且文字质朴,言近实录而不乏文采。因此说曹操推尚现实主义,并且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除此之外,曹操也有颇具浪漫主义的诗篇传世。他的一些抒发理想的诗作和仙游诗,大都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自己的理想和心情,因而增强了诗作的感召力。比如,《对酒》表达自己的理想,使一个吏不呼门、主贤臣良、民无所争、路不拾遗、恩泽惠及世间万物的美好社会跃然纸上。而《气出唱·一》中“驾六龙,乘风而行,路下之八邦。历登高山临溪谷,乘云而行。”腾云驾雾,云游八方,又何等逍遥。这些描写都是虚无飘渺的,但它透露着一种人生的向往。一股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隐含其中,颇有艺术感染力。

  曹操还经常“以诗言志”。他的诗中常有的“歌以言志”、“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等等,并不是虚词,而是包含着实际内容。其一,它表明诗中所言完全是发自内心的;其二,它反映了诗人的文艺思想,即推尚中国古来即有的“诗言志”的传统观点,并将其贯彻在自己的诗作中。这一点,我们从所有曹操的诗作中,甚至包括仙游诗在内,都能清楚地看到或体会到。其中最能体现他以诗言志的是《龟虽寿》: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曹操在这里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因而产生了极大的感染力。

  四 文姬归汉 历代文坛传佳话

  建安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女文学家蔡琰,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是东汉末年名儒、曹操的老友蔡邕的女儿。蔡琰精通音律,博学多才,犹以诗歌见长。

  有一次,蔡邕在弹琴,蔡琰在另一房间听。蔡邕不小心把第二根琴弦拨断了,蔡琰马上说:“是第二根弦断了。”蔡邕又故意拨断了一根弦,她又马上说:“这是第四根弦断了。”蔡邕非常高兴,便重点培养她在文学、音乐方面的才能。

  董卓被王允用计杀死后,蔡邕觉得董卓虽然是贼臣,但对自己还可以,不由得叹息了一声。王允知道后立即把他抓了起来,蔡邕表示认错,愿意以刑余之身去完成《后汉记》这部史书的撰写工作,朝廷许多大臣也都替蔡邕说情,王允不同意,甚至认为当初汉武帝没有杀死司马迁而让《史记》这样的“谤书”,流传于后世,也是错误的。蔡邕最终还是死于狱中。

  蔡琰一生命运多舛。她先嫁给河东人卫仲道,不久卫仲道死去。她无儿无女而又年轻守寡,只好回到了娘家。父亲死后,关中军阀混战。百姓四处流徙。蔡文姬也跟着难民流亡,被凉州军中的“胡兵”虏去,辗转流落到南匈奴,嫁给了南匈奴的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子,她就留在了南匈奴。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 年),曹操派出使者出使南匈奴,提出要把蔡文姬用厚礼接回去。蔡文姬知道后非常激动,恨不得马上就动身回家。可是左贤王只答应让蔡文姬回中原去,但不准二子同行。蔡文姬有机会回中原的故乡,当然很高兴,但要她离开亲生骨肉,不免悲痛。但是最后她还是毅然地回到中原来了。

  蔡文姬回到邺城后,曹操见她孤苦伶仃,又把她嫁给屯田都尉董祀,为她重新组建了一个家庭。

  后来,董祀犯法被抓,按律当处死罪。蔡文姬不顾一切跑到曹操那里去求情。当时曹操正在府中大宴宾客,公卿名士齐集一堂。曹操听说蔡文姬求见,知道在座的不少人都跟蔡邕相识,便对众宾客说:“蔡伯喈(蔡邕字伯喈)的女儿在外面要见我,正好请她进来让大家见见面。”

  蔡文姬来到堂上,披头散发,脸色苍白,身体瘦弱,光着双脚,众宾客见了莫不感到惊讶。她跪在曹操面前,叩头请罪,言词哀婉。曹操听完她的申诉,点了点头说:“你的申诉情真意切,令人同情,可是判罪的文书已经批下去了,这有什么办法呢?”

  蔡文姬见曹操态度有所松动,便继续哀求说:“明公养马万匹,将士众多,为什么不派人骑快马追回呢?”曹操听了,深为感动,立即写了赦免令,派人飞马追回文,赦免了董祀的死罪。

  曹操尤其重视蔡邕原来的藏书,便问蔡文姬:“听说夫人家中过去有不少藏书,几经战乱,现在还保存多少? 您还能把那些书的内容回忆出来吗?

  蔡文姬回答说:“我父亲生前,留给我的书有四千多卷,但是几经遭难,散失得一卷也没有留下来。现在我能够记诵的,只有四百多篇。”

  曹操向来喜欢读书,听说这么多书都散失了,深为可惜。听说蔡文姬还能背出那么多,就高兴地说:“好,好,我马上就派人到夫人家中帮助您把背诵出来的内容都抄记下来,传于后世。”

  蔡文姬回答说:“《礼记》上说,‘男女有别,礼不亲授’。还是请明公给我一些纸笔,让我自己在家中抄写吧,写好后一定奉上。”曹操点头同意了。不久,蔡文姬果然把她记住的几百篇文献都抄整下来,送给曹操,曹操看了十分满意。

  蔡文姬不仅是我国古代一位博学多才而又聪明过人的才女,也是建安时期的著名女诗人,她的代表作是《悲愤诗》。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弊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长诗从董卓凉州军的残暴及蔡琰被凉州军的乱兵所虏写起,然后写被匈奴兵掳走的处境之悲惨,从而揭露了凉州军和匈奴兵的残酷,反映了被虏者的悲惨遭遇和非人的生活。诗中还写了自己在匈奴时的思乡之情。而当听说曹操要赎她回汉,而左贤王又不同意孩子同归时,用“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的字句把同亲生骨肉生离如同死别的痛苦、矛盾心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最后写她再嫁董祀,算是有了一个归宿,“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厉”,但也隐隐透出因感到自身“鄙贱”而怕遭到遗弃的意思。整首诗描写可谓情真意切,句句是作者的血泪而成。

  《悲愤诗》则通过对自己惨痛遭遇的回顾,反映了东汉末年动乱的社会面貌和广大人民在动乱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惨命运。是一首具有强烈感人力量的抒情诗,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是建安文坛上一篇现实主义佳作。

  蔡文姬的诗体现了真挚的感情,哀怨时如泣如诉,愤懑时汹涌澎湃。这种风格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曹操把蔡文姬赎回来,既是他爱才惜才的一贯作风,也是有感于蔡邕无后而痛心,却也为保存古代典籍文献作出了贡献。并且蔡文姬有机会成为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女诗人,不能不说是曹操的功劳。因此,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雅瑟作品集
中国名人传记速读大全集世界经典神话大全集世界名人传记速读大全集10万个为什么大全集感动小学生故事大全集唐诗宋词元曲大全集(超值金版)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乔布斯全传中国孩子最爱读的好故事大全集曹操全传民国枭雄杜月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