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胡雪岩全传》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0章 风气之先(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胡雪岩全传》 作者:方言

第20章 风气之先(2)

  胡雪岩在上海,既为左宗棠筹借洋款,又为左宗棠购买军械。由胡雪岩经手,一共筹措了六笔款子,总额为一千七百万两,而利息累计高达八百万两。胡雪岩个人从中得到的好处甚多,净获利约二百万两银子。连胡雪岩自己也不知道财富因何而来。

  左宗棠初入新疆,阿古柏的人马因为有俄国作为后盾,大多骑马作战,而且装备西式武器,左宗棠人马吃亏不小。左宗棠飞鸿上海,催促胡雪岩无论如何,定要选购洋人最先进武器,押解入疆。胡雪岩购来大批大炮,左宗棠的人马一路遇到叛军守堡垒不出时,便架起大炮,连番轰击。

  当时的堡垒,一般只能做到防火防箭,再坚固一点儿的,也只是能防了马步枪,哪能顶得住新式大炮的连番轰击。守垒的军士只见火光一闪,原来以为固若金汤的堡垒早已炸开了一个缺口,吓得如遇天神,纷纷投降。

  左宗棠对胡雪岩采办的兵器甚为得意,在上奏折片中专门向朝廷描述:

  “如前购之布洛斯后膛螺丝开花大炮,用攻金积堡贼巢,下坚堡数百座;攻西宁之小峡口,当者辟易。上年用以攻达坂城,测准连轰,安夷震惧无措,贼畏之如神。”

  从陕甘之金积堡,到青海之小峡口,再到新疆之达坂城,有了新式武器,左军真是所向披靡,以至于“官军亦叹为利器,争欲得之”。

  对于胡雪岩筹饷购械之功,左宗棠甚为感激。他在奏折中这样评价胡雪岩的功绩:“关陇新疆初定,虽曰兵精,亦由器利,则胡光墉之功实有不可没者。”

  这是在夸胡雪岩购置军械之功。“臣维胡光墉自奏派办理臣军上海采运局务,已历十余载,转运输将,毫无贻误。其经手购买外洋火器,必详察良莠利钝,伺其价值平减,广为收购。遇泰西各国出有新式枪炮,随时购解来甘。”

  后边又用数语夸赞胡雪岩筹款之苦:

  “至臣军饷项,全赖东南各省关协款接济,而催领频仍,转运艰险,多系胡光墉一手经理。遇有缺乏,胡光墉必事先筹措,借凑预解。洋款迟到,即筹借华商巨款补之。臣军倚赖尤深,人所共见。”

  胡雪岩身为商人,自然做事要从其商业角度考虑。不过平实而论,左宗棠西北建功,保住西北大片领土,使之不致落入外敌手中,这份功绩,当然也有胡雪岩的一份儿。左宗棠以朝廷重臣之身份,褒奖胡雪岩:“此次新疆底定,核其功绩,实与前敌将领无殊。”并且还以个人人格作保证:“臣不敢稍加预诩,自蹈欺诬之咎,亦何敢稍从掩抑,致负捐助之忱。”

  胡雪岩尽心竭力辅佐左宗棠,立下了汗马功劳,左宗棠自然会多予酬劳。除了在购机器、买武器、借洋款中少不了他的好处外,在官衔上也尽力为他争取,使他的官衔越升越高,直至被朝廷授予一品顶戴。因为顶戴系红顶,故胡雪岩也就被人称为“红顶商人”。最后左宗棠还为他向朝廷请赏黄马褂。穿黄马褂是清朝官员们梦寐以求的荣耀,没有特殊功绩的人,皇帝是不会赏穿的。胡雪岩既戴上了红顶子,又穿上了黄马褂,可谓集荣华富贵于一身,放眼整个清代,没有哪一个商人享有过他这样的殊荣。

  隐现祸患

  当时就有人对胡雪岩借筹款之便中饱私囊有议。与左宗棠不合的人更是直接奏对,借攻胡雪岩之弊要攻倒左宗棠。只是新疆初定,举国欢腾,左宗棠立下了盖世之功业,朝廷不愿拂了他面子,就把攻胡雪岩的奏对都一一压下,稍言词平和一些的,也抄了副本,送与左宗棠。左宗棠见朝中有人议论,便借了机会问胡雪岩可有此事。

  胡雪岩也算坦白,承认按西人借款习惯,双方执事之人都有彩头在。不过他又暗示,他自己所得之份,大都又捐助出去,真正个人所得甚少。

  这话又对又不对。的确在好多关键时刻,胡雪岩自己掏腰包垫支了饷银和还款,这一点左宗棠是知道的。而且北方每遇饥荒,胡雪岩多有报效,这一点左宗棠也知道,所以他没再多说什么。做什么事有人满意,就总有人不满意,这个道理,做了这么多年官的左宗棠深有体会。“看挑担的不知挑担人之苦”,恭亲王也曾经这么对左宗棠说过。

  左宗棠只是告诫胡雪岩,诸事上要适当小心,以免积怨太多。

  这时汇丰银行主管放贷的一位执事回英国,途经香港。在港的英国朋友设宴为他饯行。

  酒宴进行到一半,座中忽然有一个人站了起来,问在座的各位同胞,今天设宴招待这位执事,是因为公事,还是因为私交。

  大家说是因为公事。

  这个人原是个中国通。他看着这位执事,从容地问道:“我想请你回答一个问题,你曾经借款给左大人之经理人胡雪岩。我记得你说是八厘起息。昨天我见到了合同底稿,上边写的却是一分五厘,这是为什么?”

  这位执事听他问了这么一个问题,感到十分不快。本来向中国人放款,利息高低,关涉的是中国。利息若高,中国自然赔进去的多,利息如果低的话,中国人赔进去的就少一些。只要洋行得足基息,这位执事的做法对洋行本身是无太大坏处的。不过西方的洋行,对职员的品行看得甚重。倘若说只是胡雪岩一人独吞,显与数目不符;如果说这位执事也拿了,自然执事的品行值得怀疑。问题是提问之人与汇丰银行毫不相干,是个局外之人,所以问得虽然在点儿,大家却极感无趣。

  不过这位执事回到上海后,还是通过古应春给胡雪岩提到了这事儿,希望他自己精心一些,免招物议。

  物议想免也是免不了的。已有外国人与中国清朝官员熟悉的,把一些情况陆陆续续告诉了清朝官员。

  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就曾经在《使西日记》中记曰:

  “十二月初二日:葛德立言及胡雪岩之代借洋款,洋人得息八厘,而胡道报一分五厘。奸商谋利,病民囊国,虽藉没其资财,科以汉奸之罪,殆不为枉,而复委任之,良可概已!”

  胡雪岩的母亲也因为胡雪岩经手兵器,认为是杀人之物,终属不祥。所以在家中设了佛堂,日日烧香。每年还嘱咐胡雪岩,一定要向寺庙布施,以化灾去祸。

  想得开,放得下

  盈利无数之日,胡雪岩也很化解不开,认为商人一辈子,无非图的是财源滚滚。一日赴京,去了夏同善那里,夏同善大惊失色道:“雪岩哪,你的气色不正。”

  胡雪岩笑道:“也就是旅途劳累所致。”

  夏同善道:“不是,我给你推荐一位道人,让他给你看一看。”

  这道人是京西白云观的,见了胡雪岩,端详了半天,道:“你有些事挂在心上。”

  胡雪岩道:“这倒没错,我正为左大人筹款一事日夜焦心。”

  道人说道:“既然是夏大人荐你过来,我也不把你当成外人。我看你现在太专心于赚钱,跳不出来。”

  胡雪岩想了一想,也就老老实实告诉他:“商人为钱愁白了头。我现在也是这样。”

  道人说道:“你倒不是愁,而是忧。我也不知道你在做什么,不过我感觉你对自己赚到手的钱隐隐约约感到不安。”

  这一下说到了胡雪岩的心里去了。他心中咯噔一下,对道人道:“还望道长明示。”

  道人道:“你怎么个赚钱法,那是你个人的事。不过要想去了心病,我劝你考虑怎么个花钱。”

  换个场合,胡雪岩一定会斥他为一派胡言。不过现在胡雪岩心中正好有个结解不开,所以这话还能听得进去。

  “花到哪一步才算对了呢?”

  道人摇摇头道:“你没理解我的意思。我也不是要你大把大把乱花钱,而是要你‘忘’了你是一心在为钱走,这样就可以了。”

  他又补充道:“我们道家讲‘忘’,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佛家讲一个‘空’,你是信佛的,我倒问你,‘空’是什么。”

  胡雪岩也摇了摇头:“我不甚明白。”

  道人道:“‘空’就是无所谓。就像一个不记事的小孩儿,你给他一个小泥人,他拿着很开心。‘啪’一下松手,泥人掉地上了。掉了就掉了,小孩并不关心。这就是我们道家所说的‘忘’,也是佛家所说的‘空’。”

  这么一比喻,胡雪岩心中豁然一亮。

  “夏大人说你气色不对,无非是说你太在乎了。心有所虑,神有所现。明眼人自然一下子就能看出来。”

  胡雪岩受此一激,心中对钱就又有了一层看法,回去后对古应春道:“应春,你说人挣钱是为了什么?”

  古应春道:“咦,钱挣多了,开始胡思乱想了?”

  胡雪岩道:“你说我胡思乱想,也对也不对。人没钱的时候也会胡思乱想。有的人想到去偷、去抢、去骗,有的人就想到用个法子去赚。比如,我就想到去办钱庄,做丝蚕生意,你就想到去做通事。一点儿不动脑筋的人,多半是要穷一辈子。”

  “那有了钱为什么还要胡思乱想呢?”古应春故意问道。

  “有了钱免不了还要胡思乱想,”胡雪岩道,“大部分人有了钱还想更有钱。有时候还免不了要想一想,我这钱赚得容易吗?或者想一想,我是不是该享受一下了。我前一段的想法和这都不一样,我在想,我这钱来路正吗?我要这么多钱干什么?”

  “你想明白了吗?”

  “我自己当然是想不明白,不过这次去京见了夏大人一面,我也算明白了一些。”

  “明白什么?”

  “钱呢,还是要挣的。不过还要花。我倒不是乱花,而是用到该用的地方。比如,设个善局,救一批穷人;或者设个义塾,给穷人家的孩子一个机会。”

  “这你早就做到了,雪岩兄。”古应春道,“你想一想,王大人要不是遇到你,也不知他后来会是个什么样子;蒋营官要不是你帮忙,也不知要有多少日子不好过。我说雪岩,你现在这事业从何而来,不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吗?”

  胡雪岩点了点头道:“你说的没错,应春。不过这一段生意越做越大,我这一段的心思却越转越小。要不是大家提醒,我还真钻在死角里出不来了。现在好了,我已经想通了。我要这钱能进能出,真正把死钱变成活钱。”

  死钱变活钱,对于胡雪岩来讲,就是变着法儿做点儿好事。胡雪岩做好事,倒不是见了穷人,给上几个钱便了事。这种事他也做,不过他认为这种做法不好。

  “我倒不是舍不下这几个钱,”他对古应春说,“我就怕把穷人养懒。你就说那讨饭的,身弱、病残、年老,也都情有可原,应该布施一点。那年纪轻轻的一个大小伙子,什么毛病也没有,今天路过,他在这里讨饭,明天路过,他还在这里讨饭,这恐怕就说不过去。”

  “我很赞成你的说法,”古应春道,“俗话说‘救急容易救穷难’。有好多人的穷,是不用心,不刻苦所致。你就是给他再多,他在根儿上没有变过来,到头来还是一贫如洗。”

  “所以我要给钱,就得有个原则。除了大灾大疫、人命关天,急需救助外,我只把钱给那些有一业可守,有一技之长之人。这样我的钱也不至于白花。他们只要用心用力,早晚会借助我的钱自己发达起来的。”

  古应春叫好道:“雪岩,你这么做,也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话,叫做‘天助自助之人’。人总得自己先有了志气,肯于上进,别人才愿意帮助。”

  “别人见你肯上进,帮了也是心里高兴。比如,我们‘胡庆余堂’的药农,你事先接济他一点儿,他就当天大的恩惠。来年他种起药来就特别用心。送药的时候,成色稍差一点儿的,他们自己先把它捡掉了,说是不能因为自己坏了‘胡庆余堂’的名声。我听了刘中医给我这么讲,我就打心眼儿里佩服这帮药农。今年我特意关照,只要是药农告贷的,不问原因,先放给他款子。”

  古应春道:“你这么一说,我倒真的又想起个点子。雪岩,要说咱们的钱、丝生意已经做得够大子,为什么还老受洋人欺负?”

  胡雪岩想了一想,答道:“无非是洋人在咱这里买不到,还可以到别人那里买。”’

  古应春道:“为什么不可以让他只能在咱一家买?”

  胡雪岩道:“这个我也想到过了,要想能跟洋人叫板,必须中国的丝商联合在一起。过去我做不到这一点,现在手头宽了,已经能这么做了。”

  古应春追问道:“效果怎么样?”

  胡雪岩道:“那洋人很可能专门派人下去收购。咱是做生意的,人家也是做生意的,咱也不能说:这地盘儿是我的,不准你去。”

  古应春道:“你这话没错儿。不过咱虽然不能拦住别人,不让他去,咱却可以想个办法,让蚕农把丝茧只卖给咱们。”

  “什么办法?”胡雪岩道,“让官府派人强迫蚕农?这样可不妥。”

  古应春道:“亏你想得出,我是顺了你的思路。既然把钱贷给药农,效果就不差,为什么不可同样把钱贷给蚕农?”

  胡雪岩恍然大悟:“着啊!蚕农最怕市场不稳,咱先就给了他订金,还怕他不往咱这里卖?应春,你这主意不错。”

  古应春道:“我有言在先,这可是顺了你的思路来的,所以应该是你的主意。”

  胡雪岩道:“我原来可就没想到这一层。”

  古应春道:“也不是没想到这一层,是没用心往这一层想。”

  胡雪岩感叹道:“看来人也只能走一步,说一步,到哪一步,说哪一步话。”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方言作品集
胡雪岩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