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蒋介石全传》在线阅读 > 正文 第61章 扶助接班人,在台政策方针(15)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蒋介石全传》 作者:池昕鸿

第61章 扶助接班人,在台政策方针(15)

  在台设立分行的外国银行,1959年只有日本劝业银行一家。本年“财部”取消增设银行的限制。1964年2月20日,行政院又颁布《外国银行设行原则及业务范围》。从此,外国银行在台设立分行者逐渐增加。至1972年底止,已增加七家,计有日本劝业银行、美国花旗银行、美国商业银行、泰国盘谷银行、美国运通银行、菲律宾首都银行、美国大通银行(按设立年代排列)。

  其主要业务是办理外汇业务,以及一般生产外销贷款和保证业务,不得经营一般存款业务。总之是放款和投资二者为主业务。存款业,仅限于外币存款,数目不大,约为1亿6000万元。

  外国银行的总资产1961年为2亿3100万元。至1972年增长为84亿7300万元。共增长36倍。

  办理外汇业由台当局管制。办理外汇的银行除外国银行外,还有中国国际商业银行、台湾银行、中央信托银行、上海银行、农民银行、第一银行、彰化银行、华南银行等,加上外国银行共十六家。

  此外又增加新的金融业务如信托投资工业和保险公司的设立和发展,并准许民间经营。

  对于占比重较大的中小企业,更加强投资和放贷机构。如信用合作社,是对社员放款,主要是帮助小企业。从1961年的12亿1200万元增加到1972年的100亿2000万元,增加7.3倍。

  合会储蓄公司,放款对象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和个人。其放款由1961年的6亿100万元增加至1972年的57亿6700万元。放款余额增加到8.6倍。

  农会信用部放款对象为会员,属于农民金融。其放款由1961年的7亿8800万元,增加到1972年的52亿5400万元。

  这些对中小企业的放款,大大支持了中小企业主,对台湾的经济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中小企业是民族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补充大工商业的不足。

  货币方面:1961年供给额76亿9900万元。至1972年底,包括活期储蓄量在内,供给量613亿5700万元。增加近7倍。若除去活期存款,则551亿2600万元,共增加6.2倍。以后对活期存款提取次数加以限制:如六个月内提取次数超过十九次者,利息按七折付给。

  其中净额货币的增加,由1962年的30亿2300万元增加至1972年的201亿8200万元。共增加约5.7倍。放存款货币额的增加占相当的比重。总供给货币量增加近7倍,而存款货币量却增加7.8倍。存款量增加很快。所以金融机构在台省的工商业发展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存款增加量超过总供给增加量,则说明通货稳定和不膨胀。如果反之,则通货必然膨胀。

  金融机构的放款对象:自1961年开始,逐渐转向民营企业。1961年至1972年,对政府和公营事业放款比重由21.31%降至4.65%;对公营事业的放款由1962年的26.94%,降至1972年的12.86%。对民营企业的放款数量,则由1961年的53.51%,增长至1972年的82.49%。以此情况可知金融机构的主要放款对象为民营企业。亦知台湾是以私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经济结构。

  台湾金融,由于大多数银行为公营,货币市场并不发达。初期主要有公债券交易。1962年2月,台湾证券交易所成立,由统一市场公开进行,使过去分散的,无组织的证券市场统一起来,有组织地进行。1966年,修正《证券商管理办法》,准许“中央银行”和其委托银行于场外进行公债券交易。

  证券交易分为债券(政府、公司发行的两种)、股票。分公开发行股票和上市股票。前者为经核准后公开发行;后者指在交易场上进行公开买卖的股票。先公开发行,后进入买卖市场。1961年6月,台当局公布《证券商管理办法》,1968年4月,又公布《证券交易法》。规定股票必须上市买卖,这叫强迫上市原则,目的是增加货币活动量,广收生产资金。

  债券交易数量很少,平均各年成交额不超过一亿元。

  股票交易较发展,1962年有十八家股票公司,至1972年已增加到四十九家。上市股票种类,也由1964年的三十七种增加到1972年的五十四种。上市股票总面值也由1962年的54亿9000万元。其总市值则由68亿4000万元增加到301亿7000万元。共增加3.4倍。其成交值则由4亿4700万元增至540亿5100万元。但台湾当局对此尚认为不甚理想。

  1966年台湾已完成三个四年计划,工农业经济发展已取得重大成就。

  在这个基础上,蒋于1966年推行台岛的社区发展计划。1972年,又制订了《社区发展十年计划》。其具体办法是自省到县、市、乡、镇都划分社区。全台共划出了3890个社区。

  社区中进行三项基本工作:

  一、基层工程:各种地方建筑工程、包括水利、交通、旅游等项建设。

  二、生产福利:主要是改进各项生产技术、职工工资和生产园地,如办渔塘、农业作物、林场等技术作物作业区,作为社区地方公共经济体。还有各种卫生设施。

  三、精神伦理:伦理道德、精神风貌方面的建设。

  到1978年已完成3359个社区的建立。

  这种社区制,实是一种全台性的经济、福利、精神三者的综合建设,对提高台湾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有重要作用。也可以叫分区承包制。

  稳定物价措施

  由1961年至1972年为台省稳定物价时期。这期间的物价上涨率:趸售物平均年上涨率为1.88%;零售价上涨率为2.84%。物价变动比较稳定。

  农产品物价上涨幅度不大。平均年上涨率为1.87%;耕种农产品价格上涨率略大,平均年上涨率为2.29%;畜产为19.1%。但林产和渔产却波动较大。林产品1965年和1968年上涨13.8%。1972年却又下跌了33.88%。渔产品在1962年、1963年价格下跌。1964年和1971年又逐渐上升。而1972年又下跌20.04%。

  台省城市物价上涨平均年上涨率为2.84%。其中食物类、教养娱乐类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分别为3.42%和3.47%,并有持续上涨趋势。衣着类价格稳定。平均年上涨率为0.88%。

  1966年和1970年价格未涨,且偶有下跌。居住类、交通通讯类呈平稳上升,年平均上涨率为2.46%和1.31%。医药类价格在这十余年间呈U字形变化过程。

  总之,此时期(1961年至1972年间)物价特点为稳定上涨过程,既稳又上涨。

  物价为何这样呈平稳态势呢?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生产增加快速,物资供应充足。总的特点是人口增长率低于生产增长率。人口增长率为3.16%。故人增加需求低于物资供给的增加。这是最根本的一条。

  (二)虽货币供给率快,但开放程度提高,全省贸易总额迅猛增长。1961年贸易总额在“国民”生产毛额中占29.8%。到1972年已占70.1%。因而存款率和贷款率增长均大于货币供给增长率。此时期通货平均增长率为17.07%。而存款增率为19,25%,贷款增长率为19.98%,均超过17.07%之比数。因而物价稳定。

  (三)国际市场价格稳定,此时期,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也比较稳定。1962年和1963年进口物价反而下跌。

  1966年至1969年,进口物价无变化。1971年至1972年进口物价又开始上涨较快。台省资源贫乏,农工原料多赖国际市场,故国际市场稳定,给台省带来重大好处。

  (四)财政收支健全。由于台省经济发展迅速,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政府”财政收入大于支出,无财政赤字。财政支出十余年中增加3.53倍,而收入则增加3.73倍。其年增长率,支出为13.73%,而收入则为14.13%。1969年盈余最多,竟为支出总额的7.59%。

  均富政策

  蒋介石本民生主义宗旨,在发展“国民经济”方面是以均与富为宗旨的。即在经济发展中既注意发展、致富,又注意分配平均化。不使社会上贫富悬殊。

  台省人民所得方面,1953年每人所得平均为159美元。到1972年每人平均所得为482美元。但在1953年的人民所得,是相当不平均的。据张果为教授在农复会赞助下所作的《台湾省家计收支调查》(此调查户数较少,只有301户和812户两个数字,有争议性),知台省有75%的家庭所得低于平均所得。其占总所得之比率仅为35%左右。最高所得20%的家庭之所得数与最低收入20%的家庭收入之数的比例,是十六比一。不平均系数高(GINI系数)达0.6206,可知贫富之差,是很大的。

  至1960年,张教授又主持一次家庭收支调查。这次数据略有变化。最高收入20%的家庭和最低收入20%的家庭的收入之比已变为9:1,差额大大下降了。最高收入10%的家庭的收入,也从原先占总收入的45%下降为35.83%。不平均系数也下降为0.5162。但贫富之差额仍然相当大。仍是富者收入为贫者收入之九倍。

  1964年以后,不平均系数降为0.3283。1966年降为0.3239。1970年下降为0.2987。至1972年又下降到0.2955。比之于0.6202,下降一倍多。最高收入(20%的家庭)和最低收入之比已变成四比一的状况。应当说,在平均化的进程中,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但仍是不完全平均的。不过也基本上趋于平均化了。

  这种平均化,是社会安定的根本保证,也是符合孙中山的民主主义的宗旨的。

  台省收入既迅速提高,又趋于平均化的根本原因是四项:

  (一)土地改革,使农民耕者有其田。

  (二)中小企业数量多。台省以中小企业数量最多,这是台省企业的主体形态(中产阶级)。因而分配的特色也是比其他国家较为平均,这是平均的主要基础。

  (三)剩余劳动之利用。台省家庭所得中,有劳动所得和财产所得二种。其中劳动所得占全家所得的比重为65%。因而劳动所得的平均与否,就是人民收入能否平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由于教育普及,台省工资,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的工资差额不断缩小。因而劳动所得工资比较日趋平均化。而财产所得又因为台省经济主体为中小企业,也对工资收入的平均化无什么不利影响,就是说,财产所得也是日趋于平均化的。

  台省1953年生产总毛额为3158亿2500万元。共上升5.4倍。平均每人所得,1953年为159美元,1972年增为482美元。

  至1972年后,台湾因蒋介石年事已高,实际上已进入蒋经国时代。故经济建设只叙述到1972年。

  对台湾的经济建设,世人均叹为奇迹。尼克松对此曾有如下评论,不妨摘引一段,以加强对台省经济成就的认识。

  尼克松在所著《领袖们》(1982年)一书中对此评论如下:

  “他的想法在台湾推行的结果,产生了经济上的奇迹。尽管1965年以前蒋介石一直受美国的经济援助,但其数量很少,与台湾爆炸性的经济增长情况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蒋介石采用的办法是:用钱购买地主的土地,然后再把土地分给农民;卖了土地的地主把大量的钱投资到工业方面;政府同时鼓励外国投资。结果,台湾现在人平均收入是大陆的五倍;1800万人口的台湾的出口额,大约比十亿人口的大陆的出口额高50%。”

  从此,台湾被视亚洲四条龙之一,成为少数新兴的工业地区。各国相继与台湾断交后,其贸易并未受到影响。

  文化教育和卫生

  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台湾的教育事业也有较快的发展。文盲于1961年的比率为25.9%,至1972年已下降为13.3%。受高等教育的比率也有较多提高。

  专科以上者,1961年人口比率为1.9%,至1972年提高为4.4%。1979年大专院校学生增为329603人,校数已达101所。关于“出国”留学者,自1961年后,基本上废除留学考试而以大专毕业生实际工作二年以上者,均可免试“出国”留学,1968年又一度实行甄试。1976年以后,自费留学完全废除考试制,而办一定手续。在校大专学生只要有毕业证书和全部成绩单者,均可留学。

  留学生人数1950年为216人;1973年为1966人。“返国”就业者,1950年为6人;1973年为445人。自1950年至1979年“出国留学”者57000余人,返回者6606人;占11.38%。受中等教育者,所占总人口比率也由36.28%上升为76.11%。

  蒋于1967年10月制定了台湾学校教育改革的计划,并颁布了第一道训令。其中规定:学童义务教育六年,学费全免。书和教材由政府供应。1970年至1971年,受义务教育的儿童为98%;为亚洲第二位。初中学费全免。从小学到高中共九年。

  小学入初中,不用考试。专门的教育经费从1950年1.78%增长为4.08%。

  1971年提高至17.6%。职业中等教育从1950年的77所学校增加到1975年的177所。

  失业率也迅速下降,由1953年的5.25%下降为1972年的1.49%,已达到充分就业率的比率。

  医药卫生也有相当的改善。1961年每万人之病床数为3.70至1972年则提高为16.97。每户的医疗保健费由1961年的1000元增至1972年的2503元。

  每人平均寿命也由65岁提高为69.4岁。但医务人员增加不多,分配也不平衡,仍多集中于大都市地区。而以台北市最为集中,每万人之医护人员为全台省之三倍。

  社会安全方面,每万人刑案发生率也由1961年的34.12件下降为1972年的24.37件。罪犯人口也由每万人的24.62人下降为19.94人。经济案发生率也由每万人的33.56件下降10.29件。

WwW/xiaoshuotxt.N 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返回列表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池昕鸿作品集
戴笠全传蒋介石全传杜月笙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