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名人之死大全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4章 生死无常——中国历史上武将之死(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名人之死大全集》 作者:水中鱼

第14章 生死无常——中国历史上武将之死(3)

  平陈之后的贺若弼是“贵盛”一时,不但自己权势显赫,而且因他之故,他的兄弟亲戚也一并加官进爵,形成所谓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势。可以说隋文帝在物质上与地位上给予了贺若弼极大的享受与荣誉,隋文帝的确做到了与其共富贵。但是作为大臣的贺若弼却是越来越不能清守如故,先是自恃功高,毫不掩饰地与另一大将韩擒虎争战功;此后又常以宰相自许;然后是妒忌心加剧,与杨素不和,形于颜色;由此种种,怨望不止。文帝一再责罚都不管用,最后将他免了官。事情进展到这一地步,按理说贺若弼应该有些反省才对,但是他却是怨气愈盛。隋文帝实在是没有办法来约束他了,于是干脆让他入狱,希望这样的惩处能够平息贺若弼的怨言以及他那颗居功自大的心。

  文帝念及旧情,常常宽恕他的言行,入狱不久就又让他恢复了官位和爵位,还经常赏赐和宴请他,希望能以恩威并施的方法来限制和尽量满足他无限膨胀的欲望。但贺若弼依旧是我行我素,毫不悔改,依旧是大放怨言,甚至在一次文帝的宴会上大作怨声载道的酸诗来讥讽朝政。可以看出此时的他已经被自己昔日的功劳冲昏了头脑,认为自己现有的身份、地位、财富跟自己的功劳相比太不值一提了。他要求的远远没有得到满足。俗话说言为心声,此时的贺若弼早已经将其父亲的遗言和朋友的悲剧忘到九霄云外了,剩下的只有那颗居功自傲的心和永不满足的欲望。

  文帝死后,太子杨广即位。贺若弼忘记了一点:对于文帝来说,他是文帝的老部下、大功臣,所以文帝迁就与容忍他。但是对于隋炀帝杨广来说,贺若弼只是其父一朝遗留下来的一个大臣而已,他对炀帝没有任何的功劳可恃。当还位居太子位,杨广曾经询问贺若弼:“杨素、韩擒虎、史万岁三人俱称良将,优劣如何?”弼曰:“杨素是猛将,非谋将;韩擒是斗将,非领将;史万岁是骑将,非大将。”太子接着问:“然则大将谁也?”弼拜曰:“惟殿下所择。”虽然贺若弼想借此毛遂自荐一下,希望得到太子杨广的赏识,甚至还有拍马之嫌。但是他的回答却反而引起了杨广的猜忌,杨广认为“弼亦自许为大将”,显然杨广很不喜欢他的这种自以为是的回答。于是,杨广怀记在心,但贺若弼对此却没有一丝察觉。在炀帝即位后,他仍然是我行我素,不知约束地大放怨言。于是隋炀帝是旧怨与新怨一起涌起,便找了个因贺若弼议论其过奢的借口诛杀了他。此外,贺若弼的妻子被罚为官家奴婢,他的儿子们也被罚为奴,后来他们全被诛杀。对于贺若弼来说,这样的结局和下场是完全不应该的。他的父亲因口舌之祸获杀,他的朋友也因口舌获诛,贺若弼在目睹了其父的惨状与遭受了肌体之痛后,非但没有能吸取其父的前车之鉴,反而累及家人,使全家都死于非命。他的过失连魏徵等人也为之扼腕叹息:“虽贺若弼倜傥英略,然其功成名立,矜伐不已,竟颠殒于非命,亦不密以失身。若念父临终之言,必不及于斯祸矣。”

  这位名将,不是战死于疆场,而是死于自己的三寸之舌。其父死于是,其子也死于是。他所遇到的君主隋文帝绝对不是一个残暴的屠戮功臣之人,在他的怨言面前,文帝一再宽容、忍让,一再地警告。但他仍然是矜伐不已,最终不顾隋文帝的屡屡警告而走向了由自己怨言所铺设的万丈深渊。

  抗金英雄岳飞死亡之谜

  绍兴十年(1140年),宋军与金兵激战于顺昌、郾城等地,连获大捷。两河义军纷起响应,金兵闻风丧胆。值此良机,岳飞上书急奏高宗赵构:“此正是陛下中兴之时,乃金贼灭亡之日。”正当他拟挥师北进,恢复河朔,一雪靖康之耻之际,却在一天内接到宋廷十二道金牌,严令大军班师。随之,他本人也被召回临安,解除了兵权。岳飞的十年抗金之功,顿时毁于一旦。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月,岳飞被秦桧等诬以谋反罪身入囹圄。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宋金“绍兴和议”订立不过一月,岳飞便被赵构赐死在大理寺狱内。死讯传出,“天下闻者无不垂涕,下至三尺之童,皆怨秦桧”。秦桧是害死岳飞的元凶,是时人众口一词的结论。后来,通过小说、戏剧和长跪在西湖岳庙前秦桧夫妻铁像的宣传影响,使这个说法成了不容更改的铁案。

  然而,即使在当时,也有人并不同意这种说法。岳飞死后一年,有人作悼诗云:“自古忠臣帝主疑,全忠全义不全尸。”矛头已经暗指赵构。宋亡之后,关于这桩公案的争论纷起。明人高启写诗认为:“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文征明的《满江红》中有这样的词句:“岂不念,中原蹙;岂不惜,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古休夸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明确地指出高宗赵构才是杀害岳飞的元凶,秦桧只是帮凶而已。此说一出,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

  秦桧是金人的奸细,自然与抗金事业势不两立。岳飞在抗金的民族斗争中作战最力,是金人的心腹之患。秦桧秉承主子的旨意,要害死岳飞是可以理解的。令人费解的是赵构为什么要害死自己倚为军事支柱的岳飞呢?而且宋太祖赵匡胤曾传下秘密誓约,规定:“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逾此誓者,天必殛之”。这条誓约在北宋历朝都执行得非常严格,赵构何以敢违约破例?这在主张赵构是杀害岳飞元凶的学者中存在着分歧。

  一说认为“帝之忌兄,而不欲其归”。高宗看到岳飞一心要“迎二圣”,而徽、钦两帝回来,自己就当不成皇帝了。他害怕中原光复,因而杀了岳飞。另一说则认为“迎二圣”并不是高宗要杀岳飞的原因。赵构杀岳飞,主要原因是怕他久握重兵,跋扈难制。对武将的猜忌和防范,是赵宋王朝恪守不渝的家规。只要武将功大、官高而权重,就意味着对皇权构成威胁。

  岳飞个性强,“忠愤激烈,议论不挫于人”,不容易和人合作。绍兴七年(1137年),他上书奏请高宗建储:“乞皇子出阁,以定民心。”同年,他又因守母丧,未经高宗批准便自行解职,把兵权交给张宪。这两件事犯了高宗的大忌。加之高宗有过在金营做人质,从扬州南渡等惊险经历,对金兵始终心存恐惧。他对战争前景有两怕:一怕全胜,二怕大败。胜则怕武将兵多、功高而权重,败则怕欲为临安布衣而不能。因此一心求和,想当个安安稳稳的太平皇帝。所以,秦桧利用岳飞部下的告讦来证明岳飞的跋扈,正好迎合了赵构害怕岳飞立盖世之功,挟震主之威的心理,加上岳飞又是反对和议最力的主战派,故而下令杀了岳飞。值得注意的是,有位台湾学者经过对《宋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大金国志》等史籍的考证研究,提出了一种新说法,认为岳飞的死是由于高宗思母所致。原来高宗的生母韦氏太后,是徽宗的贤妃,在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初一,与徽、钦二帝同被金人俘执北去。赵构南渡初安,特别思念生母。尤其是其子赵专死后,更感到自己虽有天下,但无父(徽宗死于绍兴五年,即1135年)无子,处境悲凉。因此曾说:金人若将韦太后送回,“余皆非所问也”。绍兴八年(1138年),他又伤心地表示:“太后春秋已高,朕朝夕思念,欲早相见,故不惮屈已,以冀和议之成者,此也。”

  秦桧知道金人的和谈决策后,便利用赵构思母的心理,请求金人以放回韦太后为条件,于绍兴十年(1141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达成和议。此时,高宗又对秦桧表示:“然朕有天下,而养不及亲,徽宗既无及矣,太后年逾六十,日夜痛心!今虽与之立誓,当奏告天地宗庙社稷明言若归我太后,朕不惮屈己与之和,如其不然,则此要盟,神固不听,朕亦不惮用兵也。”但是金人怎会轻易释回韦太后?他们利用高宗思母心切,又以“释母”必先杀掉岳飞来要挟。因此,赵构为一己私利,竟然下毒手害死了岳飞。(李安《宋高宗“赐岳飞死于大理寺”考注——岳武穆真正死因》)

  如果真像李安说的,为一老媪竟使岳飞这智勇冠世的一代名将遭之横死,岂不惜哉!

  袁崇焕:明朝第一名将含冤而死

  袁崇焕(1584—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桑园客家人,广西梧州府藤县籍。袁崇焕于明万历年间中进士,初授福建邵武知县,后任兵部尚书、右副督御史、蓟辽督师。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明朝政治日益腐朽,统治逐步瓦解的时候。而此时也是东北的女真奴隶主政权正蓬勃崛起、全力向外扩张的时候。他们当中最反动、凶残的势力执行了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广大辽东汉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并且他们在统一东北后迅速南下,准备入侵中原,明朝上下一片混乱,满朝文武手足无措,袁崇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走上历史舞台的。

  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袁崇焕从福建邵武任上赴京朝觐。时值努尔哈赤后金军的势力日益强大,不断对明朝发动进攻,关外大片国土失守,朝野上下震惊,无人敢议战守。袁崇焕挺身而出,单人匹马星夜出关巡察关外形势。回京后,即向朝廷提出一系列战略主张,遂被破格提拔为兵部佥事,督理山海关军务。袁崇焕受任后勤于职守,抚慰军民,爱护将士,整军经武,加快整筑宁远(今兴城)城垣,明军士气大振,不久即收复了大凌河以西的大片失地。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二十三,努尔哈赤亲率13万后金军围攻宁远。袁崇焕召集将士,集宁远城外民众于城内,刺血为书,激励军民将士,誓与宁远共存亡。当后金军攻至城下时,袁崇焕发出军令,顿时城上矢石如雨,大炮轰鸣,杀声四起。后金军无法前进,伤亡惨重,士气大落,难以再战,不久便败退而返。明军取得“宁远大捷”,袁崇焕被提升为右副都御使,巡抚辽东。努尔哈赤在回师途中叹道:“汗自25岁领兵打仗以来,从未吃过败仗,惟宁远一战,惨败而归。”不久,努尔哈赤又伤又病,气怒而死。

  他的儿子皇太极一心雪耻,于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亲自率领大军,攻打明军。后金军分兵三路南下,先把锦州城包围起来。袁崇焕料定皇太极的目标是宁远,决定自己留在宁远,派部将带领4000骑兵援救锦州。果然,援兵还没出发,皇太极已经分兵攻打宁远。袁崇焕亲自到城头上督率将士守城,用大炮猛轰后金军;城外的明军援军也和城里内外夹击,把后金军赶跑了。

  皇太极又把人马撤到锦州,但是锦州的明军守得严严实实,加上天气转暖,后金军士气低落。皇太极只好退兵。袁崇焕又打了一个大胜仗。可是,魏忠贤阉党却把功劳记在自己名下,反而责怪袁崇焕没有亲自救锦州是失职。袁崇焕知道魏忠贤有心跟他为难,只好辞职。

  1627年,昏庸的明亮宗死去,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就是明思宗,也叫崇祯帝(崇祯是年号)。崇祯帝早就了解魏忠贤作恶多端,民愤极大。所以,他一即位,就宣布了魏忠贤的罪状,把魏忠贤充军到风阳。魏忠贤自己知道活不成,走到半路上自杀了。

  崇祯帝惩办了阉党,又给杨涟、左光斗等人平反了冤狱,很想振作一番。许多大臣请求把袁崇焕召回朝廷。崇祯帝接受了这个意见,提拔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负责指挥整个河北、辽东的军事。崇祯帝还亲自召见袁崇焕,问他有什么计划。袁崇焕说:“只要给我指挥权,朝廷各部一致配合,不出5年,可以恢复辽东。”崇祯帝听了十分兴奋,给袁崇焕一口尚方宝剑,准许他全权行事。

  袁崇焕重新回到宁远,选拔将才,整顿队伍,军纪严明,士气振奋。东江总兵毛文龙作战不力,虚报军功,不服从袁祟焕的指挥。袁崇焕使用尚方剑,把毛文龙杀了。

  皇太极打了败仗,当然不肯罢休,他知道宁远、锦州防守严密,决定改变进兵路线。他做好了一切准备,1629年十月,率领几十万后金军,从龙井关、大安口(今河北遵化北)绕到河北,直扑明朝京城北京。

  这一着可出乎袁崇焕的意料。袁崇焕赶快出兵,想在半路上把后金军拦住,已经来不及了。后金军乘虚而入,到了北京郊外。袁崇焕得到情报,心急火燎带着明军赶了两天两夜,到了北京,没顾上休息,就和后金军展开激烈的战斗。别路明军,也陆续赶到,投入战斗。后金军突然进攻北京,引起了全城震动。崇祯帝更是急得心慌意乱,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后来听说袁崇焕带兵赶到,心才定了一些。他亲自召见袁崇焕,慰劳了一番。但是一些魏忠贤的余党却散布谣言,说这次后金兵绕道进京,完全是袁崇焕引进来的,说不定里面还有什么阴谋呢。崇祯帝是个猜疑心极重的人,听了这些谣言,也有些怀疑起来。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被金兵俘虏去的太监从金营逃了回来,向崇祯帝密告,说袁崇焕和皇太极已经订下密约,要出卖北京。这个消息简直像晴天霹雳,把崇祯帝惊呆了。

  原来,明朝有两个太监被后金军俘虏去以后,被关在金营里。有天晚上,一个姓杨的太监半夜醒来,听见两个看守他们的金兵在外面轻声地谈话。一个金兵说:“今天咱们临阵退兵,完全是皇上(指皇太极)的意思,你可知道?”另一个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一个又说:“刚才我就看到皇上一个人骑着马朝着明营走,明营里也有两个人骑马过来,跟皇上谈了好半天话才回去。听说那两人就是袁将军派来的,他已经跟皇上有密约,眼看大事就要成功啦……”姓杨的太监偷听了这番对话,趁看守他的金兵不注意,偷偷地逃了出来,赶快跑回皇宫,向崇祯帝报告。崇祯帝听了也信以为真。他哪里知道,这个情报完全是假的。两个金兵的谈话是皇太极预先布置的。

  崇祯帝命令袁崇焕马上进宫。袁崇焕接到命令,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匆忙进了宫。崇祯帝拉长了脸,责问说:“袁崇焕,你为什么要擅自杀死大将毛文龙?为什么金兵到了北京,你的援兵还迟迟不来?”袁崇焕不禁怔了一下,这些话都是从哪儿说起?他正想答辩,崇祯帝已经喝令锦衣卫把他捆绑了起来,押进大牢。有个大臣知道袁崇焕平日忠心为国,觉得事情蹊跷,劝崇祯帝说:“请陛下慎重考虑啊!”崇祯帝说:“什么慎重不慎重?慎重只会误事。”魏忠贤余党王承仁等借机报复,告袁崇焕“擅主议和”“专戳大帅”等罪状。多疑的崇祯皇帝就以谋叛之罪把袁崇焕打入监牢。

  这一冤案轰动了整个朝廷,很多正直的大臣挺身而出为袁崇焕伸张正义,兵部佥事钱家修曾多次上书,为袁崇焕鸣不平。有个叫何之璧的率全家40余口人,宁愿替袁崇焕坐牢。关外将士百姓每天都有人到督府那里嚎哭。但这一切对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来说都无济于事,他决心处死袁崇焕。含冤入狱的袁崇焕心情悲愤,他在《在狱中》一诗中写道:“执法人难恕,招尤我自知。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一代名将袁崇焕在北京被凌迟处死,时年46岁。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水中鱼作品集
世界未解之谜全知道名人之死大全集小故事大道理大全集口才大全一生必读的随笔美文大全集做人不要太老实30岁前要学会的33堂理财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