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流年碎影》在线阅读 > 正文 第52章 病 痛 留 痕 (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流年碎影》 作者:张中行

第52章 病 痛 留 痕 (2)

  中年,有宰相高位的谢安也“伤于哀乐”(重在哀),哀什么?下面有话,是“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读wù,不快活)”。“宰相的肚子能撑船”,思想感情就更难捉摸。还是躲开官,说我自己的,是,怎么说呢?只好学獭祭,抓住点什么就摆出来。是总有这类的感觉:一、终日忙忙碌碌,干的事都是不值得的,即没有意义,但又不甘于没有意义,而意义是什么,却又想不清楚;二、身边有人,手中有事,却总像是还缺些更重要的,这更重要的是什么,也想不清楚;三、去日苦多,认为不当这样再混下去,可是如何改弦更张呢,不知道;四、有想望,而且心情很迫切,可是,苦于不知道想望的究竟是什么。结果就成为五,“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或时时感到有空虚的苦。

  这苦是来自厌世吗?像是正好相反,因为显然还是有所求。那就是来自求而不得吧?伤心的是所求是什么,有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影具在,抓却抓不住。也曾利用存于头脑中的杂七杂八的知识,分析类比,然后猜想。所得有两宗,也许都是胶柱鼓瑟甚至隔靴搔痒,但既然曾这样想,也无妨说说。

  用分析法,先把佛家所谓六根中的“意”一劈两半,一半是“思想”,一半是“感情”。先说思想,我是受到英国小穆勒《自传》的启发,知道思想方面的空虚,是还不能有所“信”。这信不是零零碎碎的信,如二五等于一十,直到这一家的醋比那一家的酸之类,而是重大而总括的安身立命之道,即怎么样活下去就心安理得。小穆勒在《自传》里说,也是中年,他不能树立所信,感到茫茫然;后来终于归依边沁,确信“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即人生价值所在,应该努力求其实现。有了目的,即找到人生的意义,他不再苦闷。我感到茫茫然,是不是应该向他学习,也找个什么主义,供在心灵的龛里?我也念过边沁,也承认讲治平,不得不顺着这条路走,但这条路只是常识的,求安身立命,只走到常识那里就未必够。不过无论如何,他的以树立信仰治茫茫然的处方则是值得参考的。可惜的是,接受处方不难,也许由于病太重,服用而求能够生效就不那么容易,这是说,经过思的一再折腾,我还是未能树立信仰,也就未能找到安身立命之道。

  再说感情。古人谈人生,常说“饮食男女”,两项都是人之大欲,欲与情紧密相连,可是究竟有远近之别,饮食较远而男女更近。这样,可以不可以说,感情方面的感到空虚,是还不能有所“爱”?说也说不清。说不是,如我后来追思往昔时所察觉,是常常因感到“春光易逝,绮梦难偿”而怅惘,绮梦,总不会没有“香沁藕丝裙”式的人物吧?可是转为说是,问题就会挤来一大堆。缩减为两个方面。现实,由所见直到所闻,可指其名、可道其姓的,假定真就能够来入梦,我就可以化茫茫然为有所归依吗?想了想,像是力量还不够,而且不止此也,盖梦总不能不断,断之后呢,自然又是柴米油盐,也就又不免于茫茫然。那就看看另一面的遐想,可以到记贤媛的书里去徜徉,也可以到记狐鬼的书里去徜徉,保证都会有所遇,可是这遇至多是片时的,掩卷之后,成为望美人兮天一方,其情况必仍是茫茫然。所以感情方面的不能安身立命,纵使原因真是还不能有所爱,解决这样的问题也是无能为力的。

  无力解决,而又不能“安之若命”,于是想到退一步的路,用《苦闷的象征》之法发而泄之。斟酌体裁,诗和散文难于容纳,戏剧过于敞亮,可用的或说合用的是小说,而且宜于长篇。决定到有余裕之时动手写,题目就用“中年”。主旨明确,是“中年伤于哀乐”,这哀是有渺茫而强烈的希求,因注定不能得而彷徨,而怅惘。能得当然好,也许中年以后会有希望吧,那就再写一个长篇,曰“皈”。算盘打得很如意,并以为“行行重行行”,只要不早归天,总会走到有余裕之时。所谓有余裕,是大环境,容许私情和私见驰骋,小环境,安坐斗室编造各种情节,到饭时能够有饭吃。于是怀抱这样的理想或幻想,仍然往下过。一日日过去,一月月过去,一年年过去,直到现在还是没有动笔。不动笔,有原因。增添了自知之明不能算,因为还没走上胡博士的路,“尝试”。什么原因呢?两本不一样。《皈》简单,是无中不能生有。无,是还没有找到所皈。有近年的所写为证,举两处为例。

  一处,或多处,触及人生之道,都奉《礼记·中庸》的“率性之谓道”为指针,而不问前面那一句“天命之谓性”是怎么回事,如此命有没有意义。“命”是根本,或上推,第一原理,“吾斯之未能信”,当然就谈不到安身立命,不能安身立命即无所“皈”。再说一处,是有时讲到自己的生活之道,也就因为不能树立玄学意义的所信,而又不愿意活得没意思,就不得不甘于“自欺”,比如手托一方不值大雅一笑的什么砚,要勉励自己觉得有意思,而不问究竟有没有意思。总之是无所皈,也就不能动笔写《皈》。未能写《中年》是另外一种情况,或说另外两种原因。一种原因力量较小,是身心不得不随着各种运动而运动,比如大炼钢铁时要到大街上去捡铁钉,大办干校时要到干校接受改造,此外还要高举小红书,大声喊万岁,直到弯腰低头,听批斗,因而就不能安坐斗室。另一种原因力量甚大,是时代新了,要求车同轨,书同文,你愿意动笔吗,欢迎,但不管写什么题材,用什么形式,都要走旧时代试帖诗的路子,始于破题,终于颂圣。显然,我幻想的《中年》就大不合时宜,明哲保身,是趁它还没有出生,就葬在佛家六根的末一根,“意”里。

  这所葬为未成形的中年的苦。说苦,不由得想到佛家,太子游四门,所见之苦为生、老、病、死,其中没有中年。我的经验,老之为苦,主要是感到所失过多;中年呢,是有所求,虽强烈而渺茫,也就总是求而难得。失,或可用旷达这味药对治;求而不得,因为是在中年,想旷达就旷达不起来吧?若然,则中年之为苦,其程度也许超过老年。不比较也罢,还是总的看人生,纵使天心向善,人祸不来,表面看,饮食男女都没有什么困难,想取得心的安然终归是很难的,每念及此,不禁为之慨然。

  佟 府 旧 迹

  我教中学的经历,先后总有十年以上,1935年秋起天津南开一年,1936年秋起保定育德一年,1946年春起北京四中一年,1947年春起北京贝满女中四年,此外还有育英中学、土木学校等地。其时男女还不能混合,只有贝满,学生是女的。且说在这女校,时间长,自然经历的事情就多。也因为时间长,或者还有其他原因?可怀念的人和事也较多。自然,经历的事情多,其中也难免有不可意的,人生难得开口笑,还是以先说、多说可怀念的为是。

  以三才的天地人为序,天无私覆,高高在上,没什么可说的。说地,前面说过,初中部在灯市口西口内,高中部在灯市口东口内。校内都清洁安静,能够使人暂时忘掉各种争夺。初中部院内有公理会的教堂,虽不很大,也是尖顶指向天空,可以引导人想到形而上。高中部还保留着旧(清初佟国维)府第的殿堂,至少我觉得,比现代化的楼房多有肃穆之气。总之,在我教过的几所中学中,就环境说,我最喜欢贝满女中。

  以下,说重点的人。人过多,只好挑一些常常萦回于头脑中的。学生,离校后有来往的不多,先说。初中教的时间不长,只记得一个,名孙亦林。是80年代前期,有一次我到复兴门外广播电台去干什么,她在电台作曲,听说我要去,在门口等我。见到以后,拉住我的手,往里走,过几道门还是不放。她说她在初中,喜欢音乐,我鼓励她顺着这条路努力,她的有今日(作曲得奖?),都是由于听了我的教导。她感恩的话显然说得过了分,但我另有所取,是我这个被许多人看做不前进的,还有昔年的小姑娘并没忘记我。

  我也感恩,或说深有所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别后就填了一首《浣溪沙》,上片云:“漫道萍踪聚会难,秋风斜日电台前。称名识面忆当年。”由初中的小姑娘就过渡到高中的大姑娘,这就多了,计有王德静、李爱冬、李迎祥、陈贞华、蒋雯、林如等人。来往最多的是王德静,她住东城演乐胡同,在鼓楼附近化工学院任课,离我城里的据点都不远,常骑车帮我办些零碎事。又连续几年,冬天,她约我和李爱冬、李迎祥,在她家吃饺子。她们三个人包,并买不少下酒菜,看着我一个人喝酒。屋里火不旺,可是人情的暖意还是能使人感到热乎乎的。是大前年吧,王德静去了法国巴黎,常来信,说想回来,因为心脏不好不允许上飞机,又家里人都在那里,未能如愿。我劝她不要回来,可是有时想到心目中的孩子们围着我,看着我喝酒的情景,也不免有些感伤。

  转为说学校的工作人员,记忆犹新的不少。依编职教员录的通例,先说掌校政的人物。教会学校,代表教会的有个寇教士,应该坐首席吧?她是美国人,五六十岁的老太太,大概是独身。人,看外表,丰满健壮,既有严谨的一面,又有和善的一面,住在佟府的后院,到前院活动的时候不多。我同她几乎没有交往,有一点点印象,是她回国之前,一次谈话会(也许应该称为质问会或批判会)上得到的。任何年岁不轻的人都知道,1949年是有大变动的一年,前半的2月,解放军开入北京城,后半的10月,建国,于是以这一年为界,仅是在佟府,寇教士的地位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据说,其前,有些人是勤出入佟府后院,满面笑容呼寇大妈的;其后,还是这些人,视寇教士为来华侵略的敌人,当然也就不再出入于佟府后院。这还不够,想进一步,让寇教士也改变观点,站到自己这一边来。办法是惯用的小组讨论,宣扬正确的,批判错误的。记得是在北海五龙亭,寇教土安坐,听发言,千篇一律,都是美国怎么坏。坏之一是不民主,如总统就不能代表人民。我记得很清,听到这里,寇教士说:“他代表我们,因为是我们选的。”这句话对不对可以另说,她在被围攻的逆境里还说己之所信,总是可敬的。其后,美国人不再吃香加不是“孺子可教”,寇教士处理了家当,回国了,以后就再也没有听到她的消息。

  再一位是校长管叶(xié)羽,人瘦小,因为已经入老境,还有点驼背。严正,忠于事业,规规矩矩办学,以求学生都能成为有知识、有能力、品行端正的人才。他寡言笑,与教师和学生都接触不多,可是校内上上下下都敬重他。我敬重他,还因为有那么一件事,表现他有容忍的雅量。来校比我略晚的曹家琪与我有深交,也教国文,一次上课,忘记为了什么事,管校长进了课堂。曹误会,以为是查他,当时发了脾气。管校长平平静静退出来,还向曹表示了歉意。这是有道的长者之风,就是在当时也是罕见的,所以后来每一想到,就有得见今之古人的感慨。也是建国之后,大概他自己也感到原有的一套不能适应新环境,就把校长的职位让给陈哲文,其后不久我也离开佟府,就再也没有见到这位有古风的长者。

  接着说陈哲文,任校长之前我们已经很熟,而且谈得来。他中等身量偏高,不胖,如果是青年,就可以称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据目力特别明察的学生说,面部左右不匀称。我没看出来,只觉得透着和善,对话时总是面带微笑。身方面还有个特点,内脏的位置与常人相反,是某次透视发现的。这都关系不大,还是说为人,他是既正派又能不忘世故,于是表现为通达。这种美德,在今昔交替的时候也许再好不过,因为多方面都能接受,纵使一日千里的人物还会感到美中不足。至于我,就借了他的这种美德的光,离开佟府时没有多丢面子,而且得个远为容易端的饭碗。这是建国以后,我的脚步跟不上,又没有学会言不为心声,渐渐就引来堂上堂下的不满。眼看这碗饭不能吃了,哪里去呢?是他,先给我安排了立足之地,然后在举杯小饮的桌面上告诉我,“还是离开这里,去做编辑工作吧。

  ”我不好问他,这样的安排,是碰巧有这样一个工作,还是认为我不宜于再面对学生讲话,上穷碧落下黄泉,才找到个可以只拿笔、不说话的位置的,如果是后者,那就如三国虞翻所说,“使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不恨”,他就是这样的“一人”。就说是机会使然吧,如果立足于今日,回头看看,四十余年,我得平安,甚至小名小利,应该说主要是他之赐。我离开佟府以后,他后来转任北京教育学院院长,忙,我经常自顾不暇,见面的时候不多。近年来他也退了,住在王府井街西大阮府胡同一个平房院里,设备不齐全,土厕所要走出院门。我应该去看他,因为忙,只是托他的儿妇岳女士(也在我们社的大院内工作)向他问候。是去岁(1995年)初冬,我在病中,不记得听谁说,他本无病,洗脚时忽然跌倒,急救无效,于9月下旬作了古。又是一次,应该见最后一面而未能做到,每一想到,就心不能安然。

w w w.x iaoshu otx 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张中行作品集
流年碎影文言津逮文言和白话禅外说禅佛教与中国文学顺生论作文杂谈诗词读书丛话张中行散文-人生卷张中行散文-人物卷张中行散文-生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