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小说 > 《小说中国及其他》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6章 呼唤“精神贵族”(4)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小说中国及其他》 作者:张贤亮

第16章 呼唤“精神贵族”(4)

  二,将这种选定的思想理论推崇到“国教”形式的最高地位,不仅力图使现实向那种思想理论靠近,将现实理想化,更选拔出最精通这种思想理论的人来治理和管理国家地方事务,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是“专家治国”“内行治国”。

  三,选拔的方式就是“不分阶层、不分出身、不分财产,在人民中间挑选优秀人物”,大家平等地一级级来考试,最后由皇帝老儿亲自出面进行所谓的“殿试”。

  这样一级级选拔出来的“优秀人物”:秀才、举人、进士等等(各朝代有不同的称谓)其实是一种学阶,就是今天我们说的“专业职称”,但它又具有政治上的权威,就在于这些人等取得了国家认可的教义阐释权。在法制不健全(历代都有历代的“律”,所以还不能说完全没有法制),通行的是人治的时代,教义阐释权是非常重要的隐形权力,因而这些人不论处在什么样的社会地位都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畏。

  (六)正常的社会文化大氛围在哪里受了伤?

  一个正常的现代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理所当然的事,今天为什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竟会是小平同志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就因为过去我们太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小平同志提出这个论点是有针对性的。那么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从哪儿开始的呢?首先是从不正确地对待“知识”和“才”的载体即知识分子开始的。从50年代初,就把知识分子当成改造对象,以后一次次政治运动中知识分子都首当其冲,经过十几年的磨难,最后终于戴上“臭老九”的帽子,沦落到和“地富反坏右叛特反资”同样的境地,位置排在第九。

  这就是破坏一个国家正常的文化大环境的切入点。

  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改革开放后,正常的文化大环境还没来得及修整恢复,迎头又遇到市场经济建设,不管是什么都要先放到磅秤上称称,是骡子是马都拉到市场上遛遛。价值是完全按照价格的兑现,即抖起来会哗哗响的钞票来衡量的。知识和知识分子现在虽然在社会名义上有了较高地位,而历史遗留下的“脑体倒挂”和“官本位”却未得到解决。价值方面听来喊叫得很响亮,但一谈到价格即钱上,又值不了多少;名牌倒是名牌,可是也就像清凉油似的名牌,具体到每一盒也就卖几毛钱。过去“士人”取得“职称”后立即高人一等,现在却是取得职称后向“官本位”比照:一个大学正教授相当于“厅局级干部待遇”,重点大学校长不过相当于“副部级(或副省级)待遇”,没有实任过部长省长的学者科学家,绝享受不到“正部级正省级待遇”。而在我们的干部体制中,正部与副部待遇之间的差别,要比副部以下各级干部之差大得多。国家机构中部、省的实缺能有几个?对国家做出特殊贡献的学者科学家应享受比副部级更高的待遇又怎么办?总不能因人设官吧。

  在中国古代,历朝都有所谓“布衣宰相”或此类人物,凭笔杆子取得“功名”的读书人即使身在田野躬耕农亩,见了县长也敢分庭抗礼,官员要判他罪还需先向上申报褫夺他的“功名”,手续麻烦得很。尽管这是“形式主义”,可是这种形式在社会上制造出很大影响,确定了知识在社会上的地位。知识分子与实任官员是不相比照的,因而不管谁的官做到多大,见了“士人”也退让三分。但今天一个县长也可对小学校长呼来呵去,为什么?因为连“科级干部”也不是的小学校长比“县级干部”级别低得多。

  我并非宣扬取得“职称”后的读书人还应像过去一样高人一等,时代变了,人人都应是平等的。但学术性的职称绝不应与干部官员级别相比照和挂钩,要比照,也应自成另一个较干部级别为高的系统。这样才能重建文化大环境,切切实实地使人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目前,“尊重知识”和“脑体倒挂”、“官本位”配在一起,弄得知识分子不上不下。因为人们不认你的价值,只认你的价格和实际待遇,知识分子处于这种名不副实的状况,怎生奈何得了?前些日子中国文化界一些学者大叹市场经济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其实从50年代初期针对“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知识及知识分子的政治运动一开始,中国的“人文精神”早就失落得不知何处去了。那时不敢提也不可能提,只有如梁漱溟者还“顽固”地抱残守缺,搂着那么一点可怜的“人文精神”不撒手。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原来的“人文精神”失落后,却有新的“阶级斗争”的“人文精神”来替代(你不能不承认“阶级斗争论”也是一种“人文精神”),满怀热情地迎接这种新的斗争性、战斗性的“人文精神”,运用在自己头上和别人头上。现在,知识分子谈“失落”,并非“人文精神”的失落,而是知识分子本身在市场经济中的失落,表现了知识分子在目前社会大转型中不知再依附于谁为好的彷徨心理。

  “脑体倒挂”不止是一个分配不公的问题,不止是没有很好地执行知识分子政策问题,不止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没有落实的问题,这种违反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的分配方式,不仅严重地阻碍了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更严重的是影响到重建中国正常的文化大环境,很难调动知识和知识分子依附到市场经济上来,发挥知识和知识分子对市场的直接和间接的积极作用,知识和知识分子几乎游离在主体体制及市场经济之外。这也是今天我们改革了20年而在社会需改革的各方面仍存在很大困难的一个原因。

  倘若脑力的复杂劳动所得,再不能大大高于体力的简单劳动所得,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点就会落空,在人才知识已成为生产和积累财富的主要因素的今天,中国就不可能进入信息时代,永远赶不上先进国家。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这些“士人”、“读书人”、知识分子本身的品质也类似国产商品,在长期没有竞争机制,极少科研投入的情况下,质量也的确难以恭维。除了国家着重培养的一支有关国防军事的尖端科技队伍,在其它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尤其在人文科学方面的人才,既有知识老化问题又是知识水准问题。“脑体倒挂”现象之所以在改革中还不能很快得到重视和改变,一个原因也在于咱们“脑力”的质量也实在不怎么样。

  “脑力”的质量差,造成“脑力”的收入低,“脑力”的收入低更使“脑力”的质量差,同时由社会价值取向所导引,“脑力”还有越来越少的危险(大批人弃学改行),“读书无用论”一直盛行不衰,形成一个困扰我们的怪圈。这且不说,令人难堪的还有,一些人文科学的知识分子既是历次政治运动的受害者,又是过去指导政治运动的主导思想的受害者,思想和心灵都受到严重扭曲。到了新时期,既然游离在主体体制之外,有的反倒对改革开放持疑虑态度和不理解。就在前几天,我让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去给某民间企业家写篇报告文学作品,企业家出身“地主”家庭,在农村算“地富子女”,谈到曾亲眼看到年迈的爷爷奶奶“文革”时站在板凳上挨斗,从小就立志将来要有出息,给爷爷奶奶争气。这位作家却问:“你这么做,有没有阶级报复的意思?”说明至今仍有人以“阶级斗争”的眼光看待事物。这还算好,个别的竟成了改革开放在思想界的阻力。某些知识分子过去没有批判的权利,只能充当批判的靶子,今天好不容易有了批判的权利,尝到了还是批判别人比被别人批判过瘾,于是拾起过去别人批判他的武器和手法,时不时地批判起改革开放后的现实。我不是说改革开放后的某些现实不应批判,而是说对当前某些现实的批判再使用老掉牙的批判武器,不仅毫无建设性意义,并且混淆视听、蛊惑人心无过于此。

  我本人大约是从80年代开始直到今天被“争议”最多的中国作家之一。1988年一家出版社编收了部分对我“争议”的文章就出版了一本20多万字的书。以后每年,包括1997年,都有批判我的小说言论的重头文章见诸重要杂志,有的竟说我反对改革开放,盼望“极左路线”回潮,好像我还想在铁丝网里继续被管教人员驱赶着跑操似的;也有直接对我人身攻击,骂我是“两脚兽”的。我乘此机会向科学而公正地分析评价我作品的评论家表示感谢。另方面,有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我从未发表过一篇反驳文章来为自己辩解,尽管我也有反批评的权利。一次,我还干脆将给我扣上“利用小说反党”的罪名的文章介绍到另一家报纸转载,附上一封给编者的信,声明我遵循小平同志的指示:“不争论”!

  坦率地说,这并非我“大度”,而是从1957年我20岁起对同类人的交往观察,就逐渐发觉许多中国人文科学和文学界的知识分子相比其它门类的知识分子,有更多“毛”的特性。1957年率先在《人民日报》上批判我的诗《大风歌》的诗人,不出两个月他自己也被打成“右派”。毛皮衣裳眼巴巴地被人穿在身上,别人却弃之如敝屣,其怀才不遇的苍凉感可以理解。这部分知识分子中一些人拼命想依附于某一个政权,而那个政权却不领情或看不上或不重视他时,他们就会形成阴暗猥琐的心理,到今天的社会大转型时代,又出现不知可依附于谁的无所适从的茫然而浮躁的心态。于是要么坚持“宁左勿右”的冬烘式的稳妥态度,他自己被过去的批判吓破了胆,现在却用过去别人批判他的用语来壮胆;要么生吞活剥地大嚼西方来的生猛海鲜,以补充长期缺乏营养的头脑。从《绿化树》到《我的菩提树》,我从没放弃对这种“毛”与我自己的灵魂进行自省和鞭挞。

  如果有人问我,并且像以色列电视台那样叫我非回答不可:“你最喜欢跟知识分子打交道还是最喜欢跟劳动人民打交道?”那我肯定回答情愿跟劳动人民打交道。

  如果说中国的国民素质较差,首先表现在国民文化的代表人物,即知识分子的素质较差上。

  重建正常的文化大环境、大氛围,有赖于知识分子中的“精神贵族”。其实每一位知识分子都能成为“精神贵族”,只须他或她面对现实并关心现实,贴近改革开放,不断吸收新鲜经验和学说,不汲汲计较名利,具有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用现在很吃香的乔伊斯(JamesJoyce)的话说:

  “欢迎你,生活!我要千万次地与经验的实在相遇,并在我灵魂的火炉中冶炼我们族类缺乏创造力的良心。”(《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HTTP://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张贤亮作品集
小说中国及其他一亿六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初吻发掘你的创造力浪漫的黑炮习惯死亡灵与肉小说编余一切从人的解放开始绿化树河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