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小说 > 《成都少年》在线阅读 > 正文 第47章 饥饿困扰(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成都少年》 作者:紫燕羽

第47章 饥饿困扰(1)

  回过头来再看农村,三年“自然灾害”恶果肆虐,坑苦了人,浮肿病也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从乡村到城镇,从平民百姓到机关干部,一个个的都肿起来了。这时候,没人关注病因了,人们需要的是积极寻找一切能吃的、能填饱肚子的食物,活下去!

  公社办的食堂早已撑不下去,宣布解散,分粮到户。

  可每家人能分到的,不过是几斤麦子,这如何够吃?还有人一拿到粮就哭了,他们上哪儿去找一套完整的家什啊?锅碗瓢盆,油盐酱醋,一切皆无。想要去国营商店买口锅,先等着吧。几年大炼钢,炼得铁锅成了紧俏商品。而自由市场的铁锅价格,几乎是国家牌价的十倍,农民们根本买不起。所以一口锅,基本得几家人合用。

  中国人民是伟大的,知道粮食不够吃,也没处逃荒,就开始寻找吃得少,饿不死的办法。结果还真找到了,这就是小球藻。这玩意儿到处都是,人们常常会见到绿色的池塘和水坑,就是因为水中生了小球藻的缘故,原先谁也没有在意。现在经过科学测定,小球藻竟然含百分之四十五的蛋白质,百分之十五的粗脂肪,百分之二十的淀粉及糖类,以及许多动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氨基酸和维生素,营养价值不低于牛乳、鸡蛋或豆类,远比稻米、小麦的营养价值要高。

  这一下,救星找到了。因为小球藻的生产非常简单,随便找个有水的地方,池塘粪坑都行,撒几泡尿,把含小球藻的绿水倒些进去,太阳一晒,就像游泳池长期不换水一样,不多久这地方就全绿了,小球藻也就培养成功。

  由于营养价值高,有人开始称小球藻为水中猪肉、人造鸡蛋了。说它是最高级的人体营养液,用来煮汤和面,好吃得很。而绿水里洒上明矾,使小球藻沉淀、过滤、晒干做成的干粉,更是不可多得的营养精品。所有的肿病医院,都要求大量培植小球藻作代食品,增加病员营养。

  小球藻好生产,取之不尽,人吃不完,所以动物也可以享用。报纸上开始介绍,小球藻喂猪比粮食还好,不用煮猪食,舀来就能喂。据说猪吃了,每天长一斤,农民们都称赞说:小球藻,真正好,用它喂猪顶精料,长得快,易上膘,人人称它宝中宝;畜牧场也说,用小球藻喂鸡全下双黄蛋。

  只要有了方法就好办,省上开始号召,要展开大量繁殖小球藻的群众运动。一时间,农村工厂机关学校,钵钵碗碗坑坑沟沟都盛满了臭烘烘的绿水,大家似乎又找回了大跃进刚开始时的激情。

  可惜好景不长,奇迹终于没有出现。原来小球藻所谓的营养,不过又是一个可怜而可悲的笑话。想想也是,这么好培养的东西如果真有那么高营养价值,人类基本上都可以不劳而获了,想得美。时间一久,没见到效果,人们也逐渐灰了心。

  解放初期,四川曾流传过一段顺口溜:“一九五二年,情况大改变。婆娘打男人,手都不敢还。”这本来是说,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翻身得解放,有了地位,男人就不敢随便打老婆了。因为她们可以去妇女干部那里告状,批斗打老婆的男人。要是提出离婚,也很容易获得批准。男女平等的口号让川西坝的堂客们很开心,他们在家中可以和男人平起平坐了,可以参军、招工、当干部了!所以四川男人们很是蔫巴儿了一阵。后来响彻成都、并为某些人津津乐道的“粑耳朵”一词,也从此大放异彩。

  可在这饥荒时期,女人们争取的“平等”就让她们遭了大罪,她们要承担同等的社会责任,和男人一样被赶到田里去干重活。

  农村已无法自保,对城市的供应便日趋枯竭。一直很有优越感的,吃公家饭的人们,也不得不想尽办法,生产自救。城市里的好些家大型企业与厂矿,基本上都开始自行养猪了。自己喂自己吃,好过农民只有喂没有吃的份。而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一听说要杀猪,那些单位里顿时充满过年的气氛,人人奔走相告,激动万分,跟迎接解放一样。

  除此外,城里的种菜运动也开展得轰轰烈烈。有句口号是“低标准,瓜菜代”。人们力所能及地在利用得上的空地上种菜,连人民公园的花园也翻作了菜地。种得最多的,是厚皮菜。这玩意儿不耗肥不择地,生长迅速,剥了一层又长一层,虽没什么味道,填肚子倒是不错。吃到后来,人人倒了胃口。

  农业以粮为纲,造成粮食紧缺;工业以钢为纲,也造成了日用品紧缺。最突出的是布票。大人每年一丈五尺,小孩一丈二尺,刚够做一套衣服的。可凡是购买沾棉的东西,都需要用到布票,比如铺盖、被单、袜子等。这么点布票,搞得人们顾头顾不了腚,小孩子们夏天基本光着屁股,冬天便穿着补疤又补疤的裤子,都是哥哥姐姐穿过,又留给弟弟妹妹们的。

  就这样,省里还得要求城镇居民节约粮食。到后来,四川竟然连全国城镇人口27斤的定量都无法实现了,只能勉强维持21斤的票准。甚至某些机关厂矿职工只能维持19斤的水平。

  四川有一个土话叫“赶场”,类似于北方的赶集,就是人们自发的集贸市场,称之为自由市场。

  饥荒年代,自由市场突然壮大。不过,国家在恢复集市贸易时,有明文规定: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副产品只能卖给国家,不许上市;人们在自由市场只许卖自己生产的物品,不许转手倒卖,从中赚钱;集市买卖的价格,应和国营商店的牌价大体相同。

  这个规定很好。可市场规律却不理会。

  由于物资极度匮乏,物价根本无法控制。国家零售商品的货源只有社会购买力的十分之一,导致国家牌价虽不高,可惜没货。人们手中有钱用不出去,自由市场一开放,物价节节暴涨,特别是国家明令禁止上市的粮食和凭票证供应的物资,高出国家牌价几十倍。

  据说,成都近郊的新都县一个鸡蛋卖4元;而青海椒竟然也夸张到论个卖了,每个5分钱。这种小青椒一斤差不多有100个,这得是多少钱啊?惊人的价格使市场管理失控,无以为生的城镇居民纷纷做起了生意,尽管他们的买卖被称为“黑市”、“投机倒把”,是违法的,但人们却趋之若鹜。

  人心浮动后,甚至有的国营餐馆也不顾规定卖起了高价,素菜包子市管会规定五分一个,他们则卖一角到两角。

  这期间,成都开始推出一种高级点心。其实就是一块面饼,包着红糖做的馅。一元钱一个,不收粮票。一元钱是个什么概念?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就20元左右,干部们也不过三四十元。这种价格的点心,称得上天价了。普通市民哪敢问津。

  但这天午后,卖高级点心的商店里,来了一位大主顾。这位顾客是个年过半百的男子,看上去挺斯文,穿着整齐,却铁青着一张脸。他掏出了十五元钱,掷地有声对售货员说,买十五个高级点心!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紫燕羽作品集
成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