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小说 > 《告别坏心情》在线阅读 > 正文 第9章 告别坏心情——关于人情世相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告别坏心情》 作者:周蓬桦

第9章 告别坏心情——关于人情世相

  你对某一张看似和蔼可亲的脸孔表示怀疑。你宁愿把信任抛给一张傲慢难看的脸。因为他把高傲写在了脸上,共起事来却可能极守信用和规则。

  永远不后悔

  经常听到有人以抱怨的口吻提及“当初”——当初这样或那样,当初不该这样或那样。言外之意,是当初太幼稚太年轻太简单了,以至于错过好的机遇或者把路子选择错了。于是,在经历了一些岁月的磨砺、实践、验证之后,才有了今天的反思、悔恨和痛苦。这十分折磨人的精神,有的人甚至沉浸到此种情绪中无力自拔,对现实和未来已不抱什么希望,而是靠回忆往事来打发宝贵的时光。如果一个人老了这样做我看是可以理解的(当然不是提倡),但遗憾的是,许多年轻的人也这么干,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我身边一位朋友就有过一段这样的经历,大约在十年前,他在山东大学读书期间交了一位女友,两人一度也爱得很深了,不巧的是在行将毕业时,女方在加拿大经商的伯父突然冒出个念头让侄女到他国外去工作,由于伯父没有孩子,将来可以接他的班,那很自然地也就会拥有大笔遗产。面对突如其来的光辉前景,女友兴奋得有点头晕,一连好几夜都睡不好觉,她找当时她的男友商量,要他一道去海外闯世界,其结果是遭到我这位朋友的断然拒绝。一来他学的是哲学专业,他的理想是能够成为中国的尼采或者黑格尔,放下专业去做生意是他从来没想过的;二来当时人们的观念远不像今天这般开放——甚至这般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出国去过“资产阶级”生活的厚脸皮。一个农民的儿子,有着较强的自尊心,堂堂的七尺男儿,将来要凭本事和专业挣饭吃,干嘛平白无故地去接受一个素不相识的“伯父”的恩惠,乃至“施舍”呢?

  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考虑,他都觉得自己有道理,自己是正确的。

  两人的矛盾达到白热化,终于还是忍痛分手了。分手时那女孩子哭了,对他说:“记住我是爱你的,分手了我还是爱你的。我会在大洋彼岸为你祈祷和祝福的。”我的朋友也含泪说自己也是爱他的,但分手这件事终归成了不可更改的事实。

  时间一晃十年过去了,这期间世界热闹起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变。来自外界的诱惑多了,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阶段,没有人再呆在房间里守株待兔,人人都颇有紧迫感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运行轨道。而我的朋友毕业不久就仓促地与一位相貌平平的女人结婚生子,他不再相信世上有什么真正的爱情,认为那是一帮闲文人瞎捣鼓出来的玩意儿,是骗人的东西。人最怕走极端,很显然他就走了这样的极端。最要命的是工作上的不顺心,他所在的一家国有企业年年亏损,最后干脆开不出支来,就拿产品代替工资发。他虽然在厂办干秘书,属于国家干部编制,却也和职工们一样发回家一些肥皂、毛巾。有一次我到他家去,看到它们把狭窄的房间都塞满了。我的朋友一边叹气一边懊丧,我发现他还沾上了一些酗酒、赌博之类的坏毛病。有一次酒后,他哭泣着说他心里很痛苦,他坦率地告诉我说:他后悔了,后悔当初没有与心爱的女友一同去加拿大。他的前女友如今已经当上了老板,开上了林肯车。她曾给他来过信,他都没好意思回。

  我听后笑了笑,没有说话。

  从他家出来后,天色已经很黑。我独自一人迎风回走,身边是一片起伏不定的茅草,远处是冒着蒸汽的工业区,头顶是满天灿烂的星斗。我的脑海里不时跳出两个玄妙的字眼:命运。一切都是命运造成的。是命运这个魔鬼制造了许多的偶然与巧合,是命运让时间与思维产生错位,使人与人有了差别,使事物与事物有了距离。这许多的人间辛酸有谁知道和理解,天上的星星记录着这些吗?

  ——想一想吧,假如我的朋友当初选择了出国,会是怎样的一番情形呢?凭他的才干,可能大洋彼岸的老板头非他莫属,而他的女友——已经成为现实中的妻子,充其量是个老板娘的角色。那么此刻的他可能因为一笔生意的成功正在举办一个气氛热烈的酒会,在高朋满座的背景下,他风度翩翩,表现得既机智幽默又彬彬有礼;也可能正装修豪华的洋舞厅里为博取某女士的欢心而巧舌如簧机关算尽——回家后自然免不了要接受太太的一番审查。太太开玩笑地骂他“忘恩负义”,骂他是个“白眼狼”。接着免不了回忆过去,回忆温暖的山大校园,也回忆美丽的趵突泉水。

  而眼下的情形却不是这样。我的朋友正面对着一堆滞销产品发愁,随时有加入下岗大军的危险。他正设法挖门子走关系离开那家不景气的企业。

  ——这是两幅差别多么大的图象啊!很残酷。面对他的“后悔”,我在心里是理解的。因为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的,过日子,多么实在多么重要啊!要吃饭生存永远是人生的第一要义,如果这个起码的问题解决不了,再浪漫的人也会变得粗糙不堪。在生活中,人们常常议论某某变了,不如过去那么“纯”了,这肯定与生存有关。

  但是且慢。后悔又有什么用呢?这会丧失得更多。

  中国人都知道有句老话叫作:没地方去买后悔药。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是你一旦把生活或命运的“药”吃下去,哪怕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也晚了,正如上帝不能让人重生一次一样,命运的毒“药”已经化成了肠胃中的粪便,再难成为别的什么。这正是活着的残酷。

  剩下的出路是,你只可从以往的教训中重新校正命运的罗盘,持一种达观的态度朝命运未知的部分迈进,并且尽可能地“对症下药”。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活着,坦然面对生命。

  要学会转眼一想。

  转眼一想的结果会是怎么样呢?——你仍能找出一大堆假设来说明,比如你在海外经商破了产,可能一时想不开就跳楼自杀了。这样的例子的确太多了,能在别人身上发生的事为什么就不能在你身上发生?因为生命实在是太复杂太脆弱,说不定会遇到什么的。那么,对现在的选择今天你看来“不好”,明天却极有可能成了“好的”,如伟大的荷兰画家梵高,当初选择了孤独与贫穷,他因之而不朽,成为整个人类精神的灯塔。

  这两种选择,只是在以不同的姿态显示而已,像不同季节的两片树叶,在风和时间里闪烁。人皆肉眼凡胎,谁能识破它设下的机关?

  美国诗人罗。弗罗斯特有一首著名诗篇《未选择的路》,真实地道出了人生的一个大痛苦,即——不可同时选择。那娓娓动听的句子我永远记得: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消失在丛林深处。

  也许多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正是因为这,人生才有了诸多的悲欢离合,才显示了瑰丽多姿,才有了人类情感的主体——高遗辉煌的痛苦。

  那么,我的朋友,勇敢而且坚定地向过去说一声“不后悔”吧。因为你拥有的一切也是财富。

  公路上的人际关系

  一次,我在散步的路上遇到过一位朝我问路的人,我认真地给他指了路,他点点头就走开了;可结果我看到他却朝一个相反的方向走去。于是我又追上去,叫住他,并且提出要给他带路前去找他的朋友。他用一种审视的目光打量了半天,意思很明确:你怎么会有这样的好心?不会过后向我索要什么报酬吧?我强忍着被误解的痛楚,向那个人表明态度,他在做出错误的判断后摆摆手谢绝了我的好心。

  我为这件事难过了好几天,并且暗自发誓今后不再多管此类的闲事。

  可时隔不久,当我又遇到了一个人以同样的口吻朝我问路,我仍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了他。唉,没办法,这是我的本性。我不知道具有这种“出力不讨好”本性的人是不是很多。好在这一次我得到了一个与上一次完全不同的回报——这个人非常友好地朝我连声道谢。

  后来我反复地想,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在生活中要维护的东西不是太多就是太少,这让人感到无所适从,进而丧失了判断力。一个人一旦丧失了判断力事情就会变得很糟。一个平民百姓丧失了判断力就只有受骗上当吃哑巴亏的份了。而一个单位领导丧失了判断力那么他的身边就会围满形形色色的骗子。

  那么,应该怎样面对公路上的误解呢?我的经验是:当误解降临时不必感到有什么寒心,更不能因此就看破红尘。只要你认为自己做的有理,就连解释不要去做,因为有些事情越解释越搞不清楚。像我一样,用心等着那个理解和相信你的人吧。

  荒野上的红头巾

  到了春天和夏天,我在旅途上日子多起来。在火车上吃饭、睡眠,或者俯瞰窗外的山峦和大地。人在旅途,有收获也有失落和担忧,说严重点——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冒险,生命比平时又要多承受一些考验。

  在旅途中,常常,美丽的事物一闪而过。有一次我去西北,列车行驶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方圆数百里荒无人烟。两天两夜过去了,我坐在卧铺车厢的窗前,感受着时光流逝的折磨,心情非常糟糕。不知怎的,总有一种前面要发生点什么的不安全感。这感觉随着黑夜的来临益发强烈。

  黄昏时分,火车拐过一个大弯儿,前方是更加辽阔的荒野,车速慢了下来。突然,我看到戈壁滩上出现一座古堡,一个包着红头巾的牧女正在赶着一群羊在落日下缓缓移动。我的心被拨动了,原来这里有人,人居然可以在如此荒凉的地带生存!我当时的反映是“啊”地惊叫了一声,紧接着使劲揉了揉眼睛,待再看时,窗外除了白茫茫的风沙和几蓬枯干的骆驼刺以外,却再没有别的什么了。这时,火车剧烈地抖动了一下,然后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朝前狂奔。

  难道出现了幻觉?是我看到海市蜃楼了吗?

  看看周围,旅客们并未被我的叫声惊动,依旧懒洋洋地打盹,间或窃窃地议论着什么。而我的心却再也不能平静了,像怀里揣了个秘密似地跳个不停。奇怪的是,心情一下子明朗了,想想前面就是目的地了(事实上火车又跑了一天多才到达我要去的小镇),而我的思维也活跃起来:生命、爱情、友谊、艺术。一切高尚的东西都跑来亲近我了。紧接着我又和周围的旅客产生了交流,什么工资、物价、民俗、电视连续剧等等,包罗万象,无所不谈。车厢里气氛好起来,俨然在单位里开讨论会。“大家都活得不容易,都渴望理解和温暖”,最后,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还和玉门油田的一位工程师交上了朋友,至今还有联系,每当逢年过节,都要打个电话,互致问候和祝福。

  为什么我的不安全感没有了,坏情绪一下子消失了?我想,只要在生活中做个美的善于发现者,凡事采取主动姿态,能够适时用热情唤醒周围,莫名的坏心情就会很快消失——这正如那个荒野上包着红头巾的牧女一样,像一盏灯,把我点燃。

  不谈人非

  不谈什么呢?当然是人非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很难的。偶尔大家聚在一起,起初的气氛是蛮团结蛮轻松蛮愉快,有吃有喝,有音乐,再加上各自敞开心肺的诉说,真有一种接近高尚的感觉。可这时偏偏某位人士把握不住,往往冲而出:我们单位某某,贼不是个东西!大家一愣:咋回事啊?说说看!很快,人们跟着某某的控诉骂起来,联谊会顿时变成了批斗会,把一个并不认识只是听说更谈不上了解的人批成臭豆腐,骂成烂泥巴,最后还要使出吃奶的力气踩上一脚,用以表达与某某的哥们义气。

  更有甚者,谈起人非,唾星四溅,活脱脱一小丑形象。手段高明一点的往往会借题发挥,而是采取不下面参与的方法,而是先拉上一“垫背”的,比如“听某某说。”诸如此类。强中自有强中手,我了解一位热衷于谈论人非者,简直高明极了,请看他的表演:当听到有人在谈论人非时,他站出来主持“公道”了,“谁说某某有问题,嗯?人家不就是干了点。那个嘛!算得了什么?胡说些什么?”别人听了,却觉得“那个”其实是很严重的,诸如“杀了个人”“强奸了个妇女”“贪污了大笔公款”。显然,这种利用“僻谣”的方式“造谣”,用心更是恶毒。你若顺藤摸瓜追查到底,查到他的头上,他自有话说:“真不像话,当时我不就为他僻谣么!”

  他把“现场”打扫得干干净净,言外之意,你反过来还得感谢他呢!

  这当然是指一般的“谈谈”,但也的确给我们的生存环境施放了有害气体。

  稍作分析,谈客们的心理大致如此:一是随大流谈谈图个“嘴乐儿”;二是谈臭他人抬高自己。

  对此,我有一个提议:闭口不谈。因为任何一种偏激的话题都加了浓郁的主观成份,遥距真相万里。再者,人家“不好”难道你就好么?未必。各人有着各人的一份生活,既然你无法改变他,那些过火的议论于事何补?有句诗云:世界失去了谁,都已不再完整。

  生命美好而短暂,正事还干不完,何苦让这些琐事干扰呢?

  简单与复杂

  一个孩子在电视上咧嘴大哭,我问当时年仅三岁的女儿:“豆豆,他哪儿做错啦?”

  女儿不假思索:“脸。”

  由此可见,儿童是从不把事物复杂化的,她说出了自己看到和感觉到的世界,往往极其准确。

  而我们认为,那是非常天真的。我们往往过分注重似是而非的经验,把世界复杂化,因而出现了许多判断上的失误。我们常常忽略单纯,不知道单纯比复杂更易获得爱与真正的道理。是“歪打正着”吗?看似有那么一点,但又不完全是这样。

  比如,人会在过多的信息面前茫然失措,绞尽脑汁,结果却采取了一个“舍近求远”的行动。

  有一则这样的脑筋急转弯儿:身份证掉了怎么办?

  遇到类似的圈套你千万别多想,它的正确答案是:

  ——“捡起来”。

  直觉的宝剑

  直觉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它是生命的密码,是上帝赋予生灵的一把宝剑。例如,上当受骗的经历就是人对直觉的否定造成的——你去做某件事情,需要找某个人帮忙或合作,你原本一眼就看穿了那个人的卑劣,直觉告诉了你这一切,但那人微笑着,态度中庸(人太轻信中庸了呵)。于是,你犹犹豫豫地否定了直觉的信号,把宝剑收回刀鞘。

  结果,你上当了。

  从此,你对某一张看似和蔼可亲的脸孔表示怀疑。你宁愿把信任抛给一张傲慢难看的脸。因为他把高傲写在了脸上,共起事来却可能极守信用和规则。

  江湖险恶不过直觉。

  仅有幽默是不够的

  捍卫真情

  “什么都是假的,只有‘假的’这件事是真的”。——这句话一般都诞生在朋友间的小范围聚会,于酒醺耳热之际由某一位人氏发布,闻者也往往不假思索地点头称之为精辟,然后接着喝酒,扯别的话题去。可见大家对此早已达成共识,但皆无可奈何,于是管它真与假呢。这句话咋一听像似一句调侃,笔者初闻时也忍不住要干笑几声,并未放在心上。待酒宴散罢,回家后躺在床上反刍一番,突然脑里又蹦出这句不知谁发明的“名言”来,细细一琢磨一对照,竟暗唬一跳,渐渐地额头上已冒出一层冷汗。

  此种说法显然是有针对性的——大约源自假冒商品在市场上的肆虐泛滥。如果单从这一角度而言,这句话没有大错。近年来,哪一户寻常百姓没有往家购回几件乃至多件假冒商品?有的甚至为此酿成严重后果,付出了昂贵代价;所以世人皆寄希望于政府,将所有制造假冒商品的窝点尽早一网打尽,同时也让那些演员假唱、书籍盗版之类的行为和现象从根上杜绝,还我“真真切切”的“本来面目”。窃以为,如果单单是商品“伪劣”了,可以依法查办,而由此引发出的“怀疑一切”、“打击一片”的精神恐慌则如何重建?试想,如果上述那句“名言”成立,那么世界要成一个什么世界了呢?别的暂且不论,首先,刚刚结束的这一场热烈友好的聚餐就颇值得怀疑了,似乎席间还有一位与另一位谈得投机,几杯热酒下肚,两人当众抱头痛哭来着。大家见状皆为之感动,想经历了这多的世间风雨,这二人竟还纯洁如儿童一般,实在难得。但现在不行了,你若按那个理论判定这一举动的话,这二人就显得矫揉造作,且有表演之嫌,二位的眼泪定然是假冒伪劣无疑。照此推理下去,那些碰杯把盏时的互相祝福,溢美之辞,统为谎言,实不该说出的。既是谎言,闻者更不该响应,而一面响应又一面连声称谢者则是在助长歪风邪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悖,简直该打。最悲惨的当数那日出钱宴请诸位的同志哥了——既花了钱还落下个假惺惺虚情假意用假钞票请大家来喝假酒的罪名,你说冤不冤枉?如果再作进一步推理就更可怕了——骨肉之情、恋人之爱、故乡之思……一切正常的人间亲情和感受又该如何安置?

  日前在一家杂志上读到这样一句格言:怀疑一切与相信一切就像一辆车只有刹车和只有油门同样后果不堪设想。是啊,无论时代风云怎样变幻,真与假都应加以辩证来看,有些东西与生命同在,永难改变,也不好改变。所以真战胜假,是不必置疑的问题。与其空发议论,不妨“从我做起”,如果你用行为来捍卫真实,我们的社会环境和精神空间自然就会多一分美好和洁净。我想,如若今后再遇到类似的发问——除了假之外,还有什么是真的?我一定会立即补充上一句:不,还有你做了的事,是真的。

  三支赞美小夜曲

  1、非功利行为

  早春时节,我做了一件看来很天真的事情:把一粒干核桃种在了院子里。我小心翼翼地挖了一个小土坑,然后把那只干核桃埋了进去,不知怎的,在那一刹那,我的心一下子变得幸福和沉重起来了。

  从此,我拥有了一个秘密,而不是孩子们那漫不经心的游戏。

  我明明知道那粒干了的核桃是不会发芽的,因为它的内心早已枯萎。那么,我干嘛还要种植一个绝望呢?这连我自己都是说不清楚的。也许,是我觉得人不应该对事事都抱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比如眼下,无论做什么事情,人们的目的性都是多么的强啊!强到他一张嘴你就猜中了他要说些什么。

  我想,就因了这一点,也该自己被自己感动一回。

  此刻,这个秘密公开了。那就让别人去说吧:这个傻瓜,他不去为参天的树木浇水施肥,干嘛去关心一位干瘪的树种呢。

  2、穷人的粮食

  一个闷热的夏夜:没有风声,没有虫鸣。我独自爬上离家最近的一座小山,希望能有些风吹来。

  可是,没有风。远处的天空划下隐约的闪电,怕是要有一场雨吧?

  我坐在干净的石头上,打开了微型录音机。

  是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

  呵,凄凉,悲愤,渐渐地,我被那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震撼了。一遍、两遍、三遍。泪水不知不觉地模糊了我的双眼,心在剧烈地跳跃着,被一只高贵的手牵引,它把我引向风引向雨引向辉煌的痛苦引向垂死的挣扎引向月光下的大路。

  难怪有位朋友说《二泉映月》是“穷人的粮食”。把音乐比作粮食,恰到好处的准确。

  二胡,这简单的民间音器,被一个在街头流浪的盲人艺术家用一生的血泪赋予了光荣与不朽。它让当今的通俗歌曲显得无地自容。

  3、常回家看看

  在一个人一帆风顺的时候当然无暇顾及到母亲,那个不再年轻、没了门牙却又唠唠叨叨的老妇人。因为他正忙着,应酬也实在多:宴会、舞会、洽谈会、以及甜蜜的幽会。

  母亲不知道这些。她老了,耳朵也已聋了。她不听儿子的劝说,固执地住在一幢茅屋里,徘徊在一缕星光下。

  突然之间,他倒老霉了——这是他始料不及防不胜防的。那些光环、宴会、舞会、女人。迅速消失。他在这个世界上,一夜之间就什么都没有了:名声、地位、财产。

  那些昔日追随他的人,都已不知去向。

  他孤单地站在泥泞里,静静地承受着痛苦的沐浴。

  这时候,他看到白发飘飘的母亲正吃力地为他打开贫穷的柴门。

  “呵”,他一面流泪,一面思忖,“假若没有母亲,我的心该住在哪儿呢?”

  ——这个故事在提醒你,要常回家看看。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周蓬桦作品集
野情物语风吹树响周蓬桦小说集告别坏心情黄花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