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小说 > 《永远的家园:土楼漫游》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0章 风情如画:一座土楼的日常生活(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永远的家园:土楼漫游》 作者:何葆国

第10章 风情如画:一座土楼的日常生活(2)

  土楼人家的婚姻习俗和别处差别不是太大,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处于一种不断演化的境况。过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还要算生辰八字,现在当然可以自由恋爱,但是有些议婚、送定、择日的细节,老年人还是有相当发言权的。

  土楼人家生育观念上重男轻女,这大概不会让人感到奇怪,似乎全中国没有一个地方不是这样。乡村里农活繁重,家中若是没有男丁,便会感到相当吃力。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楼里男女还是比较平等的,因为女人在家做家务带孩子,肩能挑手能提,出门干农活,照样是行家里手,插秧割禾耙田施肥,没有什么做不了的,这一点男人也不得不暗生敬佩,生活中自然而然也就多了几份尊敬和关爱。

  死亡是一个人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丧礼历来为土楼人家所重视,特别是客家人的丧礼,不免有些繁文缛节。老年人往往在生前就准备了棺材,放置在土楼二楼空闲的房间里,或者架在廊道的屋梁上,让人猛一看见,胆小的人常常要吓一跳。有的老人喜欢在生前就到他死后的住宅坐一坐,据说某座土楼有个老人常常在棺材里睡觉,有一天突然从棺材里坐起来,一个外来的游客正好看到,不由尖叫一声,掉头就跑。老人临终前,要穿上事先做好的“寿衣”,一般是上面穿六件衣服,下面穿四条裤子,所谓“上六下四”。人一断气,子女立即烧纸钱、焚纸轿,放声悲哭,是谓“送终”,同时还要赶往亲友家中报丧。

  一家丧事,众人相帮,这完全是义务的,不取任何报酬。如果死者是妇女,其娘家享有特殊权威,什么事都由娘家人说了算。治丧期间,子孙要披麻戴孝守灵,不能梳洗也不能入席就餐,当年和次年的端午节不能包粽子,春节不能贴春联,也不能蒸年糕。

  墓穴讲究风水,由职业风水先生和丧家一起选定。客家人的墓穴外观很像五凤楼的形状,这显然不是一般的巧合。一路敲敲打打,一路哭哭啼啼,死者的灵棂抬到山上墓穴,入土为安。安葬后第三天,亲人要穿孝衣到墓前哭拜祭奠,这叫做“醮三朝”。第七天还要在家祭拜,俗称“做七”,一般只做“五七”,即“完七”,焚化送给死者的各种纸器,房子轿车金银无宝之类的,表示丧事结束。死者安葬若干年后,子孙要挖开墓穴,用炭火烘烤遗赅,按照人体结构屈肢装入一只特制的陶瓮里,然后重新安葬,这才是死者永久的墓穴。这在土楼乡村叫作“捡金”,是整个丧礼的最后一环。

  弯弯山路,行走在路上的人不免感到寂寞,他需要发出声音来解闷,于是山歌诞生了。

  层层茶园,一起采茶的青年男女眉眼相对,如电光一闪,便迅速掉转过头,心中爱意荡漾,于是山歌诞生了。

  在闽西南土楼乡村的客家人里,山歌之风一度十分鼎盛。山歌是客家人在劳动中产生的一种口头文学,有“九腔十八调”的说法,主要有自吟自唱的小调、男女对唱的情歌,还有戏谑性的歌谣,一般是每首七言四句,如竹枝词。它散发着浓郁的乡野气息,又带着古代中原传统歌谣的悠悠韵味,曲调旋律质朴而美妙。

  第一种自吟自唱的小调,幽默风趣,一般是调侃自己的:

  食烟爱食两三筒,连妹爱连两三宗,

  第一就要言语好,又要人才盖广东。

  放下担子坐茶亭,敢唱山歌怕唔人。

  阿哥好比诸葛亮,唔怕曹操百万兵。

  戏谑性的歌谣,用词尖刻,但用心是善意的,有时不可太当真,它们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客家人乐观、放达的性格:

  一阵雨来一阵风,看你衰鬼怕老公,

  肚里心事唔敢讲,蚊子咬了唔敢动。

  摘茶阿妹真可怜,背囊拗得像梨园,

  茶头绕到茶尾转,几多辛苦做无钱。

  衰鬼唔使紧嫌我,你个命水还个歪,

  一日三餐食唔饱,一年四季着草鞋。

  情歌数量是最多的,既有大胆的表露,又有含蓄的比兴,情采富丽,情思深沉,真挚缠绵,动人肺腑,从中可以见出土楼人的真性情,也可以感受到客家山歌的艺术魅力。明代作家冯梦龙说过:“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客家情歌正是从客家男女心里流淌出来的心声:

  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

  藤生树死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

  揽树开花花揽花,阿哥揽上妹揽下,

  牵起衫尾等郎揽,等郎一揽再回家。

  上了一岗又一岗,一身大汗热难当,

  路上遇到有情妹,衫尾拨到两人凉。

  上岗唔怕岗子长,路上遇到有情郎,

  同郎行路当坐轿,言语落肚甜过糖。

  男:大嫂前情有也无?有了前情莫恋哥,

  一男只有配一女,两男一女事头多。

  女:阿哥前情有也无?妹有前情样奈何,

  只有一针穿一线,一针双钱结头多。

  女:六月十五割早禾,郎驮谷斗妹挑萝,

  总要两人情意好,叫我情郎不要讨老婆。

  男:八月十五割大冬,郎驮谷斗妹挑笼,

  总要两人情意好,叫我老妹不要嫁老公。

  土楼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世界

  数百年来,闽西南土楼默默无闻地“养在深山人不识”,突然间,全世界的镁光灯似乎一下子都打在它的上面,猎奇者有之,欣赏者有之,保护者有之,但更多的是误解者。

  土楼的墙面上落着历史的灰土,更是蒙着世人一层厚厚的误解。

  某种事物一鸣惊人,众说难免纷纭,但是令人费解的是有些说法明显谬误,甚至缺乏常识,却是流传甚广,以讹传讹。具体到闽西南土楼,许多错误的认识令人感到不可思议,这大多是由某些专家学者传布给广大游客的,比如土楼发源于唐代闽南兵寨、建造土楼完全是为了防御、土楼能建得如此庞大是因为皇帝恩赐等等。

  土楼斑驳的墙面是自然力量留下的痕迹,不必抹平,而人为笼罩在土楼上面的迷雾却是应该拂去了,还给人们一个真实的、本色的土楼。

  客家南迁史,实际上也是一部汉族南迁史。根据罗香林教授的考证与分析,主要有五次南迁高潮:第一次(317—879年),起于西晋永嘉年间,不过这一时期移民到闽西南山区,为数尚少;第二次(880—1126),起于唐末黄巢事变,这一时期大量中原家族涌入闽赣边界,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山地,为中原移民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宁的环境,石壁成为客家的祖地;第三次(1127—1644),起于北宋末期金人入侵,后又有蒙古族入主中原,闽赣边区的客家人口猛增,其中部分迁入广东和闽南的漳泉等地;第四次(1645—1867),起于明末清兵南进,客家早期开发地区人口膨胀,不断向四周迁徙;第五次(1867—民国初年),太平天国失败后,广东客家向雷州半岛、海南岛迁移,或远徙海外。

  中原汉族南迁主要以家族血缘群体为单位,整个过程是持续不断的,迁移地域渐次推移,客家文化正是在这迁移之中和定居之后,逐渐酝酿、形成和发展起来。

  作为客家文化的结晶,土楼并非横空出世,它的出现首先必须具备几个条件:强大的家族凝聚力、相对安宁的生活环境、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

  从烽火连天的中原南迁定居之后,客家先民拥有了一片宁静的天空。经过几代人的繁衍和拓展,客家人口迅猛增长,也积累了不少财物。只有在这时候,他们才有可能考虑,如何以血缘聚居的模式建造一座巨宅?

  客家来自中原。客家土楼的造型艺术和夯土技术,无疑也是来源于中原。在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家寨等原始氏族社会的遗址上,可以发现土楼造型艺术的原始形式,在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遗址上,也有大量的圆形与方形的建筑。随着私有制的形成和家族的壮大,开始形成一种“制如明堂”的建筑,明堂是中国传统民居“四架三间”造型的源头,而五凤楼的基本构成,正是“四架三间”。夯土技术何时在中国出现,尚难定论,但是在距今五六千年的古文化遗址,已经可以看到夯土台实物。商朝的夯土技术相当发达,奴隶主的宫室、陵墓和城墙,台基都是夯土而成的,历代的筑城、筑堤坝和建房,都广泛使用夯土,到了北宋,夯土技术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当时最权威的建筑工程技术专著《营造法式》和《筑城法式》里,都对夯土技术做了记述。自明朝以来,夯土而成的民居,在全国各地普遍出现,土楼只不过是其中把夯土技术推向登峰造极的一种民居。

  当然,土楼的造型艺术和夯土技术在传承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这也是每一种文化传播必然遇到的正常现象,人类学家认为,“文化的变异是一种适应性变化,并且是通过世袭遗传的基础进行的。”客家人在闽西南山区建造土楼,正是适应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特点。

  土楼墙厚楼高,十分坚固,具有良好的防卫功能,于是不少人便想当然地以为,建造土楼完全是为了防卫的需要。固然土楼有着较强的防御功能,但事实上,土楼最早在闽西南山区出现,不是因为此地盗匪横行,恰恰相反,和闽南沿海地区相比,闽西南山区的社会环境较为安宁,人们安居乐业,才能逐渐积累财物,用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夯起耗资巨大的土楼。闽南沿海地区一直是海盗重灾区,明末清初以来更是战争不断,郑成功在此和清军进行持久战,无数村庄毁于兵火,老百姓流离失所,大量迁往台湾和东南亚。从明永乐初年到清嘉庆年间,在这漫长的四百年里,闽南沿海地区每三四年就出现一次普遍的自然灾害,不是水灾就是旱灾,导致百姓要么颗粒无收要么无法耕种。与之相比,闽西南山区的山高水长环境和山田农业模式,便显示出了极大的优越性。如果说到防御的需要,那么闽南沿海地区的百姓无疑最需要建造土楼来保护自己,但实际上,他们已无暇自保难于生存,如何能够建成巨大的土楼呢?这一地区的土楼大多是清康熙末年之后建造的,而且大多为客家人或客家人后裔所建。

  由于土楼客观上具有防卫功能,也许比较晚近的某些村落建造土楼,确是出于防卫的需要,但这不能以偏概全。如果盗匪横行,洗劫一个村落也就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土楼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建成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财物早被抢光了,如何还能建得起庞大的楼宇?

  土楼雄伟壮丽,其庞大的规模远远超出其他地区的普通民居,历代政权对住宅的楼层数、房间数、屋顶形式、雕饰等等都有着具体的规定,根据社会政治地位划分成各种等级。为什么闽西南乡村会有这样明显越规出格的土楼?有人便说是永定有一余姓女子,被明朝皇帝选为娘娘,深受宠爱,特地赐准她的家乡百姓可以建造四到五层的府弟式楼房。这全然是无稽之谈,各种志书上均无记载,要是真有其事,当地志书是绝对不会放过的,而且土楼早在明朝之前就已出现,这个语焉不详的传闻透露出来的奴性意识,实际上抹杀了客家先民创建土楼的气魄与才能。闽西南乡村地处偏僻,所谓“山高皇帝远”,王法有所不及,官方的住宅等级制度难以得到落实,在元代和清代,非汉族人执掌政权,这是一向以纯正汉人自居的客家人最不愿臣服的,所以客家人敢于超越有关的规定。这一点,我们从现在一些基层对上级政策置若罔闻的现象,也许就可以心领神会。

  土楼表现出来的向心性、匀称性和前低后高的特点,以及血缘性聚族而居的特征,正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一个缩影。

  土楼有形的基础是石块,无形的基础就是千百年来植根于中华民族之中的儒、道传统思想观念,这坚实强大的基础擎起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观。

  儒道追求天地人“三才”合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典型的特征,这种思维模式在土楼里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强烈,是汉族其他民系所不及的,这也正是土楼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圆楼的造型模式与天地人合一模式,是同圆心的重合,风水师称土楼的天井为内太极或天池,客家人也常常把天井叫作天池,这种看似集体无意识的称呼,实际上反映了土楼对太极阴阳思维模式的仿效。如果以八卦形式来设计圆楼的内部空间,其造型图式与天地人三才合一模式的重合更是天衣无缝。

  方楼的内部空间实际上和圆楼一样,也是匀称划分的,与圆楼造型同出一源。五凤楼的情形就要复杂一些了,但是,它的完整造型也是圆形。人们往往只看到有墙有屋顶的部分,而没有注意其前后不可缺少的池塘和围龙化胎(或屋后弧形伸手),一叶障目而未能发现它的整体造型。实际上,五凤楼的池塘和围龙或屋后伸手,是前后对应,阴阳配置的。它们使五凤楼的整体造型,构成一个完整的圆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三才合一的思维模式。

  日本教授茂木计一郎曾经提出,“圆形土楼是母性,很像吞容一切的子宫”,与圆楼相比,五凤楼就更像是一个孕育生命的子宫了,它前面的半圆形池塘,象征太极阴阳化生图属阴的一仪,活像是充满羊水的子宫的一半;围龙或屋后伸手则象征着阳精生气。以三堂两横的标准五凤楼为例,后堂是胎头,中堂是心脏,下堂是命门,上、中、下三焦之气贯通无阻,两横为手脚肢节,这就像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一个人。

  天地人之中的人,正是在土楼里实现了和天地阴阳的沟通。三才合一,这也正是中国人所追求的最高的理想境界。土楼达到了这一境界,作为一种形式与思维、物质与精神的产物,它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使其本身超越了住宅的局限性,从而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土楼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w w w/xiao shu Otx 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何葆国作品集
永远的家园:土楼漫游潜入地里来过一个客山坳上的土楼土楼牛村驻马办八月盛宴土楼秘境冲动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