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小说 > 《搏浪天涯》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7章 几内亚琐谈录(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搏浪天涯》 作者:霍达

第27章 几内亚琐谈录(2)

  第三天早上8点,双方谈判,我们把船位记录仪打出的单子递给他们,证明我们的船没在禁渔区,却让一名小兵接过去扔了。明摆着,他们不是要跟我们讲理,而是要钱。海军参谋长也不能公开替我们讲话。我们问他:这件事情怎么解决?他说:我手下的弟兄都等着吃呢,你们无论如何得破费一笔钱。那么,得出多少钱呢?他开价10万美元。这个数字显然太大了,老梁不能接受,就推说要请示上级,约定明天再议。我还是头一次遇上这种事儿,心里着急,为那些被扣的船员着急,也为耽误生产着急,这样拖下去,每天的产值都泡汤了,如何是好?最后即便解决了,也得花一大笔钱。急得我吃不下饭。老梁说:“小伙子,别这样,日子长着呢,以后这种事儿免不了!吃饭!吃饱了还得接着跟他们斗呢!”

  霍达:老梁经多见广,久经风浪了。像这种抓船的事,在西非经常发生,在我的采访中就曾经遇到过多起,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麻烦,造成了很大损失,也磨炼了我们的同志。你们的这件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

  曹恒真:经过几番讨价还价,最后以两万美元“成交”,也相当于一艘船五六天的产值呢。

  霍达:当时,你们的效益怎么样?

  曹恒真:1993年是几内亚代表处开局的第一年,亏损130多万美元。第二年就有所起色,从年初就开始盈利,到1994年年底已盈利140多万美元。做生意的一般规律是一年亏损,两年保本儿,三年盈利,几内亚代表处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1995年,生产更上一层楼,纯利润200万美元,吕总在达喀尔召开代表会,表扬梁秉法、谭道聚:“没想到你们这么早就盈利!”

  1996年,我奉命出任副代表,协助老谭工作。那一年,我们赢得纯利润达300万美元。

  霍达:几内亚代表起步比较晚,但收效很快,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曹恒真:是领导得力。吕总很善于用人,派梁秉法、谭道聚这两员大将来掌管几内亚代表处,可以说再好没有了。

  梁秉法对工作要求非常严格,谁要想在他面前打马虎眼,门儿也没有。但大家都服他,一是因为他懂行,不是那种瞎指挥的干部;二是他作风正派,身正不怕影子斜;三是老梁不光严厉,也很宽容,只要你工作干好了,其他小节不大在意。他喜欢喝啤酒,喝起来就不吃饭,话也多了,以浓重的威海乡音讲他的那些故事,都是讲了八百遍的,一高兴,还讲,他的人缘儿很好。

  1993年12月,谭道聚从海里上岸,“扶正”了,接替梁秉法,任代表。他也是胶东人,从烟渔公司过来的,到了几内亚就没再挪窝儿,一直干到现在,谭道聚已经是中水驻几内亚代表处的标志,形成了“品牌!”

  霍达:这个“品牌”的特色是什么?

  曹恒真:勤俭持家。老谭是西非有名的“老抠儿”,连一个纸箱子,一副手套都不肯放过,给你核定,打一吨鱼用多少纸箱,多少塑料袋,都有定额。更不要说每顶价值一万美元的网了,破了就补,不允许经常更换新网。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几内亚代表处的效益,是老谭“省”出来的。

  霍达:此话怎讲?

  曹恒真:一般人对捕捞行业有一个误解,以为大海里的鱼是大自然赋予的,捕鱼人不用耕耘,只管收获,鱼是白拿的。其实不然。捕捞行业的特点是两高一低:两高是高投人、高风险;一低是低回报。远洋捕捞更是如此,我们在渔船、机械设备、物资供应、人员工资、人渔费用等等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又要受渔场和市场的制约,至于有多大的利润,甚至能不能盈利,都是很难说的。在同一海域,同样的捕捞条件下,效益却大不相同,有的公司远道而来,赔光老本儿,最后卷铺盖走人的,也有的是。你想比别人多捕鱼,别人也想比你多捕鱼,竞争很激烈。如果说资源本身差异不大,但对于不同的公司、不同的代表处、不同的船来说,由于人的认识差别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很可能具有较大的潜在差异。老谭认为,企业在同样的外部环境下,出路在于抓好管理。刚开始建立代表处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实行经济责任制,奖金和产值挂钩,和效益不挂钩,那时候老谭就注重抓管理,而且产生了较好的效益。90年代初期的西非渔业生产,有的单船产值100万美元,但成本也是100万美元,那么,你捕鱼捕得多又有什么意义呢?辛辛苦苦白忙乎,只是保本儿而已。所以老谭就想,一定要把成本降下来,降低成本就是提高效益。1993年代表处的工作刚起步,生产成本很高。到了1994年就开始降低成本,当年就减了十几万美元的支出。1995年到1996年,整个西非差不多都开始抓降低成本了,我们代表处因为先走了一步,再创新低。现在,几内亚代表处每年成本费用保持在70万美元左右,比刚成立的时候,每年降了二十几万美元。老谭甚至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我们没有抓降低成本这一条,可以说我们一点儿利润也没有。”

  霍达:请具体讲一讲你们降低成本的措施。

  曹恒真:先说海上生产成本管理。西非的作业方式是小船用臂架拖网,一船拖两网。当时拉斯办在比绍代表处仓库成立了一个扎网组,我们用的网都得到比绍去领,每艘船每年大约要消耗二十顶网,以每顶网700到800美元计算,每艘船仅此一项每年就要花费一万多美元。况且,网拿回来以后,还需要添加很多辅助材料,成本就不止这些了。当时,人们都把这笔开支视为理所当然,打鱼没有网怎么行?网用破了也是自然消耗,随手就扔了,再换新网,而不愿意补网,嫌麻烦。老谭率先提出,限制网的使用量,网破了,补了再用。这个规定一出台,就遭到船员们的抵制,认为老谭不讲道理,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打鱼人连网都不舍得用,太抠儿了!老谭就对他们讲:中国渔民的传统,都是自己织网,自己补网,过去有一部老电影叫《渔光曲》,里面的插曲就是这样唱的:“爷爷留下的破渔网,小心再靠它过一冬!”你看,人家连爷爷辈儿的破渔网都舍不得丢掉,我们的网基本上还是新的,只是有点儿破,补一补照样用,为什么不补?

  这样做的结果,一年下来,每艘船最多用到八至十顶网,比原来节约一半还挂零。不仅省了钱,还培养了船员的良好习惯,增进了对成本管理的认识,对别的东西也知道爱惜了。

  霍达:作为远洋渔业这样的大企业,仍然保持着手工补网的传统,简直不可想象。

  曹恒真:老谭省钱的门道不只是补网,还有好多。比如修船。前面说过,我们租用几内亚海军的浮船坞修船,别的代表处没有这个条件,他们都是到别人的修船厂修船,受制于人,想快也快不了。我们呢,快慢由自己掌握,加班加点,早一天干完就省一天的租金。在我们手里,每艘船六至七天就能修好。您问问内行的人,按照咱们国内的生产常规,每天八小时工作,还有周末双休日、节假日,修一艘船一般需要两周时间,要想在一周之内修好一艘船,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有二十多艘船,每艘船节省了一周的修船时间,加起来就等于节省了一百四十多天的租金,相当于一艘船半年的产值,也就是说,我们的年产值由此增加了几十万美元。

  除了修船,老谭还从生产、油料、人工费用、物资供应等方面节省开支,平均每艘船每年可以节省五万美元。

  霍达:真是个好当家!我虽然和谭道聚同志没有见过面儿,但早就耳闻他的大名和“一分钱掰成两半儿花”的俭朴作风。还听说,他的夫人在西非也很有名……

  曹恒真:他的老伴儿叫李慧芳,是1995年到几内亚去的,她的年龄可能比老谭还稍大一点儿,老谭今年五十八岁了。按中水的规定,去西非的家属有一笔生活补助,但李慧芳从没有领过;她给大家做义务厨师,也不拿任何报酬。我们的船员两年一轮换,老船员回国的时候,从家里带来的床单、被褥、枕头都不可能再带回去,通常都是扔掉算了。可是,在几内亚代表处,老谭却不许扔,要求必须交给代表处,由李慧芳拆洗干净,留作以后给新来的船员或是当地船员用。开始是她一个人洗,后来,代表处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利用休息时间,加人了这个行列。这样做有两层意义:一是节约。代表处每年能从拆洗缝补中省出1000到2000美元;二是卫生。在几内亚买的枕头,里面装的都是垃圾,根本没法儿用,所以,为了船员的卫生和安全,李慧芳不辞劳苦,整天洗啊,洗啊,我好像在任何时候看到她,她都在洗。

  霍达:过去曾经流行一句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wwW.xiaOshuo txt.netT:xt.小``说".天 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霍达作品集
秦皇父子未穿的红嫁衣穆斯林的葬礼国殇补天裂霍达作品精选搏浪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