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小说 > 《一切从人的解放开始》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3章 肖尔布拉克——一个汽车司机的故事(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一切从人的解放开始》 作者:张贤亮

第13章 肖尔布拉克——一个汽车司机的故事(2)

  我跟你说过,爹妈就我一个儿子,所以咱们家虽然是庄稼人,我的衣服可不缺。农业社兴旺的那两年,家里有点钱就给我置衣裳,爹妈一心想把我打扮得像个人样儿,送到学校去。唉,想起来,要是咱们国家按一九五六年那样发展下去,兴许我现在已经当了大学讲师了哩。

  我不说了嘛,那时候的尾亚像个自由市场。帐篷前面喊叫着招工,帐篷周围就搞小买卖,卖的都是随身带的东西,也有倒腾粮票的。当然,干这种事的全是我这样的“盲流”,有职业的干部工人谁搞这个?卖东西的时候不用摆摊,也不用喊叫,把东西拎在手上就行了,一会儿就有人过来问你。我先拣冬天不穿的衣服卖,一天蓝咔叽裤子跟一件新新的白布衬衫,才卖了十块钱。一九六○年的钱不经花,一碗茶水三毛钱,一碗稀稀的面条一块钱,一块茶杯盖大的玉米饼子要五毛。三个人吃了一天,把裤子跟衬衫全吃光了。

  晚上,我回到土坯房的小客店。两个姑娘也不知在哪儿圪蹴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她俩红着眼睛来找我,说:“咱们把你的好差使给蹬了,就够对不起你的,再这么花你的钱,心里更过意不去,咱俩商量好了,就到招干体力活的帐篷去报名算了,反正咱俩也没啥别的能耐。”

  我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她们既然自己愿意去干体力活,我只好说:“那你们就去吧。干不动重的干个轻省的,悠着自己的力气。反正总比老家好,还能吃上一口饱饭。”

  她们去报了名,当天下午就坐上大卡车走了。我又卖了件衬衫,跑到她们的汽车那儿,给了她们每人两块钱。那汽车旁边还在喊叫:“来咱们这儿呀,牛奶当水喝呀……”而她们俩在车上却眼泪刷刷地往下流,我在车下也禁不住难过起来,好像咱们真是同学,真是一块儿到这人生地不熟的边疆来的……

  我们开车的司机能在全疆到处跑。好多年后,有一次我的车停在库尔勒的街上,前面有一辆卡车在往下卸香梨。那个在车上搬筐子的妇女,我越看越面熟,好半天才想起来,那就是我的老乡,两个姑娘当中的一个。她干活挺麻利,人也比过去胖多了,肯定是结了婚,还生了娃娃,一举一动都透出能主事儿的泼辣劲儿。我盯住看了一会儿,可没好意思跟她打招呼。我把车开过去的时候瞟了一眼,那车是农二师一个团场的。大概她俩都在农二师的哪个团场当个农工了吧。

  我呢,当时还留在尾亚。老“盲流”的话把我的胃口调高了。自以为当不成科员,当不成教师,别的需要文化的工作还多得很,总不能跟那两个小学还没毕业的姑娘一样,也去干体力活吧。晚上,我也凑到一堆“盲流”跟前去聊天。你别说,出门人都有侠义心肠,在外面跑的“盲流”尽管自己经了三灾八难,对别人的事却都挺热心。大伙儿听了我的情况,把毕业证书传来传去地看了看,七嘴八舌地给我出了好多主意,最后一致怂恿我到哈密去,说在哈密能找到会计这一类的工作。

  会计也不错,我在中学还学过珠算,于是决定上哈密。

  那时候,尾亚的班车挤得要命,一星期之内别想买到往西去的汽车票。我等不起,兜里只剩下几块钱,衣裳也没啥可卖的了。我照“盲流”教我的办法,去寻辆货车捎个脚。

  停车场在这个帐篷城市的西边。黄沙滩上横七竖八尽是车轱辘印,一摊摊油迹把雪染得乌黑;汽车停得也杂乱无章,约摸有一百多辆,谁爱停在哪儿就停在哪儿。有的车门锁着,有的司机在车上忙活;有的司机面目和善,有的司机脸上挺横。那天清早我在车场转悠了半天,总不好意思向司机开口。太阳爬高了,汽车一辆一辆开动了,我还在畏畏缩缩。正在这当儿,我突然听到一辆油罐车的司机说的是咱家乡话,我就站在他车旁边看着,像对他修车感到兴趣一样。

  记者同志,中国人的家乡观念真是根深蒂固,那两个姑娘因为听见我说话,才盯上了我,这会儿,我也是听见这个司机的家乡话才盯上了他。过了一会儿,跟司机说话的那个干部走了,司机把车检修好了。他把车盖盖上,转过脸发现了我,朝我喊:“喂,小伙子,把地上那桶水给我递上来。”

  我把水递上去,巴结地问:“大伯,您这车往哪儿开呀?”

  这司机慈眉善目,脸红扑扑的。他一听我的口音就笑了。“嚯,咱们还是老乡哇!你要往哪儿去呀?”

  我说我要去哈密。他说他上乌鲁木齐,正好可以稍我一段。他说他开的这车不许抽烟,刚刚那个交通厅的干部要他带个从“口里”来的“外调”人员,他想,搞政工的外调人员成天翻人档案,思谋着怎么整人,准是个爱抽烟的,还不如把我这个不抽烟的小伙子捎上哩,何况又是老乡。

  他加好了水,从保险杠上跳下来,叫我赶紧去拿行李,我把小包袱向他晃了晃,说家当全在这儿啦。他又笑了笑,打开车门,摸了摸我脑袋,说了声:“走吧!”

  咱们车走上大路,就看到那个交通厅的干部领着一个提黑皮包的人边跑边朝我们叫唤……

  不瞒你说,这司机就是我的师父。在车上,我把咱们老家的情况告诉他,他听着直摇头叹气,说全是“大跃进”搞坏的。谁都知道,“大跃进”那阵子,就数咱们老家吹得邪乎。他又问我去哈密找谁,有哪门亲戚在那儿。我一五一十把我的想法说了,又掏出毕业证书给他看。他说,别看不起体力劳动,世界就是工人创造的,所以当工人最光荣。他一九四七年在老家参军以后就开车。一九四七年进了疆,上面叫他当干部他还不当,转业了,照旧开他的车。他跟我一路聊得挺对脾气,还没到哈密,就决定收我当他的徒弟了。

  这样,车经过哈密,我就没下车,跟他一块儿直奔了乌鲁木齐。

  这会儿,我师父早退休了。今年他整七十岁,在家成天养个花,弄个草。我经常去看他老人家。他说,你来看我啥也别带,要有好花,给我讨换一盆来。你看见你背后那棵君子兰没有?这就是我昨天从一个东北老客手里面,花了五十块钱买的。明天给他送去,他一准喜欢!

  我说的这些你不厌烦吧?你们记者爱写大人物、英雄模范。我这一辈子没干过大事,平平凡凡。虽说也受过表扬,得过奖状,不过那都是咱公司内部的,连《新疆日报》也没上过。我说的这些,我知道你是不会写的,写了也没哪家报纸登,我只是给你提提神罢了。

  你坐好,前面一拐弯就上山了……

  ……从此,我开上了车。日子就跟车轱辘一样,转得飞快;而且是,好日子就像加足了油门的轱辘,一小时八十迈,烦心的日子就像陷到泥坑里的轱辘,光打转转不出来。不管怎么样吧,反正一晃就是二十来年。这期间,车也换了好几辆了。我开的头一辆是苏联的“嘎斯”,后来换了咱们的“解放”,捷克的“司柯达”我也开过,我还开过罗马尼亚车,这辆“日野”是最近才换给我的。

  汽车的岁数不是按年代,而是按它跑的里程来算的,我觉得人的年纪也应该是这样。有人活了五六十岁,平平安安,没吃过苦,受过难,其实应该说年轻得很哩。有人从年轻的时候就吃苦,到三四十岁又经历了不少事,那就应该说他很老了。记者同志,你别看一些平平凡凡的小人物,只要是吃过苦的,哪一个人都有够你写一部小说的材料。

  就拿我这个开车的来说吧,早先通商的时候,我还到过苏联、阿富汗,又到过巴基斯坦。尤其是在帮助巴基斯坦修公路那阵子,几次事故都差点把我命送掉。在还没有修好公路的外国崇山峻岭上开车,真比驾驶宇宙飞船还难!咱们新疆内部呢,那些年哪有这么平的路?不是搓板,就是大荒滩。遇上刮风下雨,你一个人掉在路上,叫你哭都哭不出眼泪来。到了冬天,一下雪,公路就像条河一样,结了一层砸也砸不碎的冰凌。车开到三四千米高的天山,一上一下,方向盘左一打右一打,每走一米都是鬼门关,闹不好就连人带车滑到万丈深崖下面去。这样的公路,我在苏联、阿富汗没见过,翻翻资料,别的国家也没有。人家碰上下雪,都先用清雪机把雪清了,不清雪,司机就不开车。所以说,谁是英雄?我看我们中国人都够英雄的!

  好了,咱别自吹自擂了,说说自己的生活吧。

  我对自己的生活没什么抱怨的。一个庄稼人的娃娃,如今开上了大汽车,国家把好几万块钱的东西交给我,光这一点就让我知道了自己的分量。那些年讲出身历史,咱们车队还数我清白,所以老让我出外勤,跑国际公路。我也兢兢业业,生怕辜负了领导对我的信任。可是内心呢,在好长时间里,总有个冰疙瘩化不开。

  我爹我妈,就在第二年春天修水利的时候死在工地上了。我舅来信说,我妈临死的时候老唤我的小名,死了以后,从她兜里还翻出来我给她寄去的两张汇票。原来她都没上邮局去取——粮店跟市场没粮食,我就是寄回去成把的钞票也白搭。我舅把这笔钱给她打了口薄木棺材,又把我爹的坟修了修。一九六四年,我攒了一笔钱回老家,二老双亲的坟上已经长满了青草,那年栽的杨树都有胳膊粗了。

  我看了看那天夜里离开家走的小路,看了看我爹那晚上圪蹴的地方,后来都变了模样了:小路变成了大路,铺上了石子,我爹圪蹴的那个路边如今正是路当中,拖拉机在上面过来过去的。我师父说得不错:车是要往前开的,两眼老要盯着前方,偶尔在反望镜里朝后面瞧瞧可以,要是一个劲儿往后看,车非开翻不行!所以我还是回来照旧开我的车。

  话虽是这样说,可世界上再没有我的亲人了,心里总觉着说不出的孤单。司机跟司机见面的机会少,我收了车他走了,他收了车我又走了,我跟我师父也很难有一块儿待两天的时候。以后,又开始了“文化大革命”,连熟人在一块儿也不敢说知心话,弄得谁也不相信谁了。见了生人,那两眼更是瞪得像乌眼鸡似的,先要掂量这是不是阶级敌人?是啥出身成分?哪像现在我跟你这个刚认识的人就能随便说知心话!人跟人的关系,还不如一九六零年困难时期亲密。记者同志,你说什么最叫人痛苦?照我看,人跟人的心不能交往最难受。早晨起来,先穿内衣,再套毛衣,又加棉袄,棉袄外面还要来件无形的盔甲把自己装裹起来,这才出门。每个人都缩在自己那件无形的盔甲里面,所以一个单位的人尽管多,可都互相热乎不起来。

  那几年,我老是闷声不响的。有一次,师父见了我,说:“你也该考虑结婚啦,都二十六七,奔三十的啦。有了家,有个知疼问暖的人,兴许情绪会好起来。”我一想,也对!咱就准备结婚吧。

  在新疆,寻个女人不容易,这儿男的多、女的少,得慢慢碰机会。幸好咱们开车的四处跑,不久,在达坂城的食堂里,咱们公司的几个开车的碰到了一起,吃饭中间聊起了这事,一个司机猛地一拍大腿说:“有了!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达坂城就有个刚来的陕北姑娘,我替你说说去。”别人也都瞎起哄,还有个开车的唱起哈萨克民歌:

  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呀,

  两个眼睛真漂亮!

  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

  你一定要嫁给我……

  唱得我心里痒痒的。好!咱们去看看。

  这姑娘是米脂人,那年陕北闹灾荒,她跟我一九六零年一样,也是因为老家没吃的才跑出来的。“米脂的婆姨,缓德的汉”,这句陕北的口语和维吾尔人说的“达坂城的姑娘一枝花”一样,是尽人皆知的。姑娘二十刚出头,还是个完小毕业生,长得的确不错,虽然辫子不长,两个眼睛真的挺大。她姨妈在路上摆个茶摊,生活很困难,但也没提别的条件,光要求给姑娘报上户口、安上粮食关系。听老太婆的口气,她和姑娘并不亲,只想把吃闲饭的侄女儿早点推出去。

  这事对我来说不难。领导上一直看得起我,因为不管哪派掌权,他都得用我的技术,给我的家属报个户口、安个粮食关系还在话下?我们一块儿去的几个司机一合计,就跟她姨妈说定了。

  回来以后,我师父对这事很不以为然。他摇着脑袋说:“你不知她的底细,哪能这么随便?这是一辈子的事哩。你别着急,让我慢慢给你找。”我说:“我这些年四处跑,看的人多了,也有了点看人的经验。这姑娘一脸正气,不是个轻狂的样子。我看就是她吧。”其实呢,因为我多少年都没想到要结婚,一个人闷闷地过日子,经师父给我那么一点拨,我才发觉结婚是头等大事,一心想早点把这事办了,所以这次就没听师父的话,跟她结了婚。

  我看你还年轻,结婚了没有?没有,好,那我跟你说说这夫妻之道。我结了两次婚,可以说有那么一点经验。

  夫妇两个人过平平常常的日子,生活当中没有什么大事来考验双方的感情,那就得凭衣食住上的一举一动,眼睛神态上的一点一滴来看人的内心。这里面没有学问,只能靠你的感觉,拿你们知识分子的话来说,就是一种“直觉”吧。她对你是真心,就是刷你两巴掌你也能感到她手掌心是热乎乎的;她要对你虚情假意,就是成天把你搂在怀里喊乖乖,你也会感到她的怀窝冰冰凉。在社会上,好人能够装出来,假积极也能骗张奖状、捞个党票,唯独在家庭里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地过日子,晚上还要同床共枕,感情的好坏是绝对糊弄不了对方的。有的家庭,你别看他们碟子碗经常磕碰,要仔细观察他们相互之间的眼睛神态,兴许还是有情有义的一对哩。有的家庭,拿书上的话来说两口子“相敬如宾”,可没准正在同床异梦。

  这陕北姑娘是个好姑娘,人勤快,针线锅灶都能拿得起、放得下,跟邻居没有一句闲话,从不惹是生非。每个月交给她的钱,怎么花的,一五一十她都记在小本子上。我收车回去,热饭热菜总在桌上等着我;衣裳脏了、破了,不等我说话,早给我拾掇好了。可要说感情呢,那是绝对的没有!

  咱们新疆,先结婚、后恋爱的事多了!你不信你问问那些生产建设兵团的师长、团长,哪个人的老婆不是一九五三年一九五四年从山东、河北、安徽招来的大姑娘?这是王震老总对这些打了十几年仗的老战士的关怀。他们也没有经过恋爱,来了就结婚,可人家后来过得全挺好,“文化大革命”里面,都没有一个老婆甩掉自己的“走资派”的。感情,是能够在结婚以后培养的。

  我也学着培养感情。那些年,你也知道,外头乱哄哄的,想为国家多出力都出不上,只好一心建设自己的小家庭。我打了不少家具,啥捷克式的、波兰式的,漆得油光锃亮;还有小沙发、落地灯。反正我出车巴基斯坦的时候攒了一笔钱,每个月的工资也足够两口子花的。

www。xiaoshuotxt.NetTxt小xiaoshuo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张贤亮作品集
小说中国及其他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一切从人的解放开始小说编余初吻一亿六发掘你的创造力习惯死亡河的子孙绿化树浪漫的黑炮灵与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