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古典文学名著 > 《《论语》全集》在线阅读 > 正文 教师读论语有感(一)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论语》全集》 作者:孔子

教师读论语有感(一)

    教师读论语有感(一)

    《论语》四书五经之一,是记载春秋末期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在我们讲《论语》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孔子,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孔氏,子姓,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在山东曲阜诞生。原籍河南商丘,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后宋国人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孔子六世祖孔父嘉在宫廷内乱中被华督所杀,其子木金父为避难逃到鲁国邹邑,以其父字为孔我氏。相传孔子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论语》。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自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上千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上千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但到了现代,论语又在人们中流行,里面还有许多思想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那么论语又是一部怎样的书呢?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了。那论语又是讲什么的呢?

    一,讲学习: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件事情,那就是学习。学习,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显的尤为重要,假如人不去学习那么他就会变的蛮不讲理,不能辨别事物,一无是处,那么,这个人就在这个世界上只起到了绿叶的作用,用来衬托红花。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要学习。首先要对学习有兴趣,就像论语里所说的: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知者。意思是:(对于任何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实行它为快乐的人。当然并不是学习了某样东西后就完事了,也要对它时不时的复习,因此论语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理解,最后,需要的就是持之以恒的努力去学习,论语又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意思就是: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里面就告诉我们学习要靠自己坚定的毅力来走下去不能因为有困难就不想做,要战胜困难,不能因为只有最后一步而松懈,也不能因为只前进进了一步就放弃。当然学习也要勇于面对错误,不要不懂装懂,要不懂就问,论语中也有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二,讲孝道,孝,在中国古代至今天都占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而在论语这部书中,也毫无疑问的占据了比较大的篇幅,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不孝则非正人君子,此类人鲜矣。意思就是:不孝顺的是就不是正人君子,这一类的人是很少的。论语中有很多句子都谈到了这个“孝”字,正因如此,后被公认为百家之正统的儒家学派把孝道推广的非常广泛,巩固了孝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在论语也提到了很多关于孝道的概念,孔子非常重视父母子女间的感情交流,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诚然,行孝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子女对父母的物质奉养,但是孔子并不停留在物质奉养上,他认为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还得在感情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和爱戴。如: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的确,孝并非是单纯的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物质固然重要,但父母同时也需要心灵的慰藉,这句话这反映了人性最深的本质。

    三,讲仁爱,仁爱,在论语中有出现过很多次,孔子主张的仁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仁爱,是现实主义的仁爱,而不是理想主义的,不切实际的仁爱。仁爱本来就是自私的爱,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并且应该拥有仁爱的心。人的爱心有两种,一种是无私的仁爱,譬如父母对儿女的爱;另一种是自私的仁爱,即孔子提倡的仁爱。无私的爱是天生固有的,与人的理智和认识无关的爱。每个人都拥有无私的爱,不仅每个人,每个动物也拥有这样的爱。生儿育女是人和动物普遍拥有的,无私的爱。自己的儿女身陷险境的时候,父母们都会不假思索地,奋不顾身地救助他们的儿女,他们宁愿献出自己的生命,所以,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爱。这样的爱,不需要人们倡导就在人们的心中的,是不需要进行社会教育,是不需要讲道理。而自私的仁爱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宰予问孔子:如果有一个仁人君子,有人告诉他说,有人掉进井里了,于是他就奋不顾身跳进井里救人。您对他这样做如何评价。孔子说: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死,但不可以身陷绝境;君子可以受欺负,但不可以受蒙蔽。文中孔子却对那个奋不顾身跳进井里救人的人的行为不主张,因为孔子认为作为一个仁人君子,他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救助那些身陷困境者,这就是自私的仁爱,而不是看都不看就让自己深陷困境,因此孔子才不主张那种行为,那个跳井救人的君子在有人要求他去舍生救一个人时,说他作为一个仁人君子要仁爱啊什么的,理所当然要去舍生救人,但孔子不认为这是正确的,自己都不能从井里爬出来,还要去救人,这不是去送死吗?所以孔子不主张这种行为,而这,就是孔子认为的自私的仁爱。

    在整一部论语中,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思想和道理,这些思想和道理在今天的世界里依然有巨大的价值,对于论语我们要努力的去了解和学习,并以此对自己的思想道德进行完善。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孔子作品集
论语尚书大学解读《论语》全集孝经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