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宣(xuān)姓源出有四:

    一、同一始祖,均为xie(贞+炯-火)见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战国至西汉初年人们就有的共识。黄帝有4妃。他有25子,其中12个儿子继承父姓——姓姬,另外13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嚣、龙苗。西陵氏所生长子昌意,降居(指由帝子下降为诸侯)若水,生子三人:长子名乾荒,乾荒生颛顼(高阳氏,后为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后裔为李氏;三子名悃,迁居北土,其后裔为拓跋氏,即后来北朝的鲜卑族。西陵氏所生次子玄嚣,姬姓,降居溉水,生子娇极,娇极生帝喾(高辛氏,后为五帝之一);西陵氏所生三子龙苗,生吾融,吾融生卞明,卞明迁居南方,为南蛮之祖。

    帝喾有四妃,元妃有邰氏,名姜螈,生子后稷,为周族始祖。二妃有蜮(s6ng嵩)氏,名简狄,生子(贞+炯-火)(xie屑),即契,后为商朝的始祖。

    风俗通义佚文:姓氏(案四库全书风俗通义有附录一卷),乃从永乐大典“通”字韵中所载马总意林节本姓氏篇裒集而成者。嗣后,朱筠、钱大昕、卢文?、严可均、张澍、顾?三、姚东升、徐友兰、陈汉章、王仁俊,俱有辑补,而张澍并为之注焉;则应书此篇虽亡,经后人之钩沉辑佚,庶几可复旧观矣。然诸家俱以四声为次,固非应氏之旧,虽失本真,此亦无可如何者,吾亦时且从众焉。至其自相抵牾之处,亦颇为之是正,夫岂故为薄古哉,亦将以之信今云耳。篇名旧引多歧出,今从苏颂所见,定为姓氏,盖汉人亦习称姓某氏云。

    万类之中,惟人为贵。春秋左氏传:“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公羊讥卫灭邢,论语贬昭公娶于吴,讳同姓也。盖姓有九: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以号,唐、虞、夏、殷也;以谥,戴、武、宣,穆也;以爵,王、公、侯、伯也;以国,齐(一作“曹”)、鲁、宋、卫也;以官,司马、司徒、司寇、司空、司城也;以字,伯、仲、叔、季也;以居,城、郭、园、池也;以事,巫、卜、陶、匠也;以职,三乌、五鹿、青牛、白马也。

    二、鲜出周代,受封为国

    1、箕子鲜姓:出自子姓,以地名为氏。西周初,殷纣王的叔父箕子受封于朝鲜,其后人以鲜为氏;出自子姓,为殷商王族后裔。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武王灭商,封箕子于朝鲜得姓。周武王灭商以后,放出箕子,并向他请教如何才能得到商民的拥护,箕子认为应当施行仁政,用安抚的手段来争取民心。武王要封箕子为官,但是箕子不愿做周的臣子,就出走到辽东,建立了朝鲜国。箕子的子孙中有个叫仲的,有封地在于,他将国名“鲜”字和封邑名“于”字合成“鲜于”二字为姓,称鲜于氏。姓氏由来考略:《风俗通义》,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因氏焉。一云,蜀有鲜姓,系鲜于氏所改。

    2、大禹鲜姓:出自姒姓。武王赐我鲜姓,本乃夏禹之后裔姒氏,故居山西蒲州,始于安邦定国是也。据(阆中)《渔阳郡鲜于氏大成宗谱》记载:“贩贩?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传十四世而生汤,伐夏放桀、即天子位,以武功成号、曰成汤。传三十世而生箕子,箕子名胥余、为纣庶兄、官父师、贩贩贩武王克殷、王访问箕子、箕子以洪?九畴陈之、武王遂封箕子於朝鲜。箕子生二子,箕山、箕殷。乃迁居鲜虞国(中山国,河北真定),其支食采于此、以国为氏,生鲜虞申,故其始祖也。”

    3、出自鲜卑族:据《康熙字典》解说,鲜姓是鲜卑族演进而来。(略,见下)

    4、出自回族:据康熙年间撰写的陇西《鲜氏家谱》记载,回族中的鲜姓先祖为西域回纥人,宋金以前迁入内地。其后裔居江浙一带,后迁往甘青宁。今北京、江苏、甘青宁的鲜姓是同一祖源。于康熙年间创立中国伊斯兰教虎夫耶门宦(鲜门门宦)的先祖鲜美珍,其原籍便是江苏南京竹行(今竹集镇),后才落难至青海湟中的。鲜姓回族现主要分布在北京、江苏、甘肃、青海和宁夏地区。

    三、宣出周代,溢号为姓

    宣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宣”在古代世帝王和诸侯较常见的谥号,如周宣王、宋宣公等,他们的后代都有宣氏。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周宣王的后代,取宣字为姓,是宣姓最早的起源(周宣王姓姬,所以宣出自姬姓)。另外,春秋时期,鲁桓公的五世孙,鲁国大夫孙侨如死后谥号为宣伯,他的后代用谥号为姓氏,也称宣氏。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以谥号为氏。据《风俗通义》载,上古周朝时,周厉王之子静,继位后为王四十六年,死后谥号为“宣”,称为周宣王。周宣王的支庶子孙有的以王父“宣”字为氏,形成了一支宣姓。

    2、出自姬姓,以谥号为氏。起源于春秋时候,《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载,春秋时鲁桓公的五世孙侨如是鲁城公时的大臣之一,他企图除掉季孙氏和孟氏两家,因失败被逐,逃往卫国为卿。生前对国家有功,死后朝廷追谥“宣伯”封号,宣伯的子孙后代就取王父谥号“宣”字为姓,切代相传。

    3、出自子姓,以封号为氏。据《风俗通》载,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君子叫力者,坐君位十九年,去世以后朝廷追加他一个封号,叫“宣”,于是力者就被史学家称为宋宣公。宋宣公的子孙后代,取一个宣字为姓,切代相传。

    4、春秋时,鲁国桓公的五世孙叔孙侨如是鲁成公时的执政大臣之一,他死后谥号也为“宣”,史称宣伯。其后世子孙中亦有人以其谥号为姓,称为宣氏。

    四、鲜宣同族,有书记载

    出自鲜卑族:据《康熙字典》解说,鲜姓是鲜卑族演进而来。鲜卑是我国东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曾经服属于匈奴,至后汉方与汉朝发生关系。此时鲜卑常与北边的匈奴发生战争,与汉朝基本属于和平共处。和帝到顺帝时,汉大破匈奴,被匈奴被迫远遁,“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强盛”(后汉书*鲜卑传)。鲜卑是由东胡分裂出来的一个部族。东胡被匈奴击破后,一部分退居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南段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族一带山中),因以得名。拓拔鲜卑是鲜卑中最著名的一支,他们世居于大兴安领北段嘎仙洞一带的大鲜卑山,开魏国(史称北魏)基业,是第一个进入中原而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其所创造的优秀文化,对隋唐影响颇大。

    据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陈连庆所著《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6月版)一书中“秦汉魏晋南北朝民族姓氏研究”之记载:“鲜于氏(宣于氏、鲜氏)169……”同系后被鲜卑族一举兼并、统一的“高车、柔然、突厥之属”。

    五、郡望分布,堂号名称

    (一)、鲜氏家族:

    1、郡望分布:太原郡:战国时秦国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营西古城,为鲜于氏郡望);渔阳郡:战国时燕国置郡,秦汉沿之,治所在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南安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今相当于甘肃省陇西渭水流域,此为鲜氏郡望(据《姓氏考略》记载)。有诗云:“廉明多诚意,公恕有循声”。其上联说明代栖霞人鲜延年,其官顺庆知府,廉明而寡欲,治理地方,都出自诚心。后其离开官府,百姓都怀念他。下联说宋代灌县人鲜大年,其官绵竹县令,办事公允,不畏豪强,凡有弊端,前任不敢动者,他都敢改变,被称为循吏。

    2、堂号名称:自汉以后,鲜与鲜于氏从朝鲜重归故国以来,便一直以河北的渔阳郡为繁衍中心,故以“渔阳堂”为堂号,且一直到今天仍然世代沿用着“渔阳”这个堂号。此外,有的地方以“敦厚”为堂号。

    3、家谱来源:

    13966【四川】涪陵鲜氏支谱一卷(民国)鲜以儒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写本四川长寿县但渡乡?平村。

    13967【四川】涪陵鲜氏全谱四川涪陵地区档。

    【四川】渠县千佛鲜氏谱:朝仲家学士,文乐克绍廷(毓),钟奇继先代,常怀宗国真,述德昭丕续,宣彩映家声。(此谱记载于营山县灵鹫乡鲜氏宗祠石碑上)

    四川阆中《鲜于氏宗谱》:清道光阆中县儒学教授李义德撰,清咸丰儒学生员戴国璜撰,皇清光绪十年庠生鲜光藻纂、提督四川学政兼湖广道监察御史邵积诚序。清初至民国前后字派:“仕永龙国文、弘思于朝嘉”。嘉字辈以下新派为:“基开光大、世继昌明”等共四十字。分支有营山青羊山、南邑伊洞山、仪陇小阳坝、铜梁、洪雅等处,名俱失考。

    四川阆中《渔阳郡鲜于氏大成宗谱》:“周初箕子--封朝鲜--箕山、箕殷--迁鲜虞国、以国为氏--鲜虞氏--鲜虞。申--秦讳虞为于--宋鲜于?--元去于而单姓鲜--鲜原”;南部县《鲜于氏族志》:营山县灵鹫鲜家坪《鲜氏家谱》。

    朝鲜《朝鲜鲜于氏奇氏谱谍》:周初箕子--封朝鲜--鲜--鲜仲--封邑于--鲜于氏。

    山西《太原?于氏世?》。

    陇西《鲜氏家谱》。

    重庆南川《鲜氏始记》(附姓氏排名简述:安定思善存天道传家效祖能良崇为万冕(玺)达徙(恺)启仕应);涪陵《鲜氏全谱》;巴渝石桥铺《鲜家坪家谱》;渝贵《鲜氏族源记》;南平《鲜氏族志》;巴渝《家谱序记》。

    湖北宜都的鲜氏辈分是:“正大光明,景开文运,永士其昌”。

    云南昭通永善鲜家水井《鲜氏家谱》。

    遵义武廪紫峰《鲜氏记谱》。

    (二)、宣氏家族:

    1、郡望分布:“宣王衍派;濮阳望族”。望出东郡:在古代,宣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东郡;周姓堂号是东郡,故地在今河南省仆阳县境。

    2、堂号名称:晋置始平郡,现在陕西省兴平市。《路史注》记载:“宋宣公后,以溢为氏”。周姓堂号为始平郡,故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

    3、家谱来源:

    云阳宣氏宗谱:始迁祖禄,宋景定元年由东阳怀德乡樊黄迁浦阳龙溪杨家埠。云阳,宣氏郡望也。本家谱内有载《虬树坪练团御贼纪事》。

    浙江东阳宣氏宗谱民国6年重修。共6卷,完好无损。红旗泉头宣长水藏。

    5635【江苏江阴】暨阳大部乡宣田宣氏宗谱四卷(民国)宣钜诰纂修民国十七年(1928)积庆堂活字本三册北图。

    5636【江苏江阴】开化鲁村水口宣氏宗谱三卷(清)宣汉云宣元恺等修清乾隆元年(1736)永恩堂木活字本一册浙江图。

    5637【江苏江阴】暨阳开化宣氏宗谱六卷(民国)宣祥夫修郑佳焘纂民国三十八年(1949)永思堂木活字本六册哈尔滨师大浙江图注:北宋雍熙四年宣?初修。

    5638【浙江鄞县】马湖宣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蒋国权纂修民国十八年(1929)积善堂木活字本一册天一阁。

    5639【浙江德清】武康宣氏宗谱二卷(清)宣学文宣永标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木刻本浙江德清县清退办注:谱一名《武邑桃源宣氏宗谱》。

    5640【浙江德清】武康英溪宣氏宗谱六卷(民国)宣荣茂宣茂才等续辑民国七年(1918)木刻本浙江德清县清退办注:谱首修於元至正十一年。本书一名《上皋坞宣氏宗谱》。

    5641宣氏宗谱二十二卷末一卷(民国)宣瑞丞等修民国十二年(1923)刻本二十三册安徽徽州地区博。

    历史上的宣姓名人(不齐):

    宣珍之:唐朝状元,浙江义乌暨阳善溪宣氏宗谱之第一代祖,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为唐贞元年间状元学生宣珍之写过文章,称赞他之为人。宣氏家族于唐宋两朝多人中进士为官,曾与柳宗元、曾巩、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文天祥等同朝为僚,他们都为吾族祖先写过传。

    宣赞:男,原是宋代蔡京手下的一名武官。梁中书在大名府向蔡京告急,宣赞推举关胜领兵前往围剿梁山,宣赞和郝思文为副将。关胜被捉住,宣赞、郝思文也被捉住,三人一同归顺梁山。宣赞排梁山好汉第四十位,居马军小彪将兼远探出哨头领第三。随宋江征讨方腊时阵亡。

    宣嗣宗:明代中书舍人。

    宣国柱、宣仲庸:明代大臣。

    宣温:字彦学。明朝会稽人。勤奋好学,精通经史,洪武中被诏,上询以治国之道,被授之为四川参政。

    宣侠父:原名尧火,号剑魂,浙江诸暨人。民国九年(1920年)在台州浙江省立甲种水产学校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入北海道帝国大学习水产专业,著有《西北远征记》、《入伍前后》。

    宣中华:(1898~1927),字广文,浙江省诸暨牌头人,曾受到列宁的接见。中共烈士。1924年1月1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当选为浙江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中国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党团书记,负责省党部的全面工作。1927年4月17日深夜,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怀禅作品集
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百家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