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一、姓氏源流

    古(gǔ)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周族先祖古公亶父的后代子孙,以古为氏。据《风俗通》上记载,认为古氏是古公亶父之后。而这个古姓家族的始祖,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在武王得天下时,被追尊为太王,所以,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其后代子孙以古为氏,称古姓。

    2、出自周代有大夫受封于苦城,以邑名为氏。据《潜夫论》上有关于“古成氏之后分为古氏。”的记载,周代有大夫受封于苦城(在今河南省鹿邑),其后人以讹音古成为氏,以后去成单姓古,称古氏。

    3、出自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吐奚氏所改。据《魏书·官氏志》记载指出,后魏吐奚氏改为古氏。入中原后逐渐与汉文化融合,改为单姓古氏。

    4、回族中有古姓。据考来自唐初进入中国,后于天宝十四年(755年)任大将军的古都白丁名字首音。另据江苏扬州中学退休教师古城厚老人讲,其先古都白丁初在新安郡(今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及江西婺源等地),北宋时迁至扬州。《扬州府志》有载。古氏原有家谱,历三十三世,后毁于兵难。在明代时,扬州还有一回回收藏家也姓古,人称“古回回”。古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苏和河南地区。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等地。(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得姓始祖:古公亶父。古姓源出于姬姓,周文王姬昌的祖父是古公亶父,他在担任周族人的首领时,率领族人定居在岐山脚下肥沃的渭河平原。在这里,古公亶父带领族人开荒种地,发展农业,还兴建了坚固的城墙和宫殿,使周国初具规模并逐渐强盛起来。古公亶父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的爱戴。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尊古公亶父为周大公。古公亶父其后代一支子孙,为了纪念祖上就以祖父称号为姓,世代相传姓古,故古姓后人尊古公亶父为古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古姓人口在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排名第七十五位。周族原居住在邰的地方(今陕西省武功县),后来经常受到周围的游牧民族的侵袭,居无宁日。后稷的第十二代子孙古公亶父,也就是周武王的曾祖,遂率众人另辟家园。结果在歧山(今陕西省歧山县)定居,古公亶父致力农业,政治各方面的改革。终于建立了强大的周族。他的后人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号为姓氏,形成了古氏。北魏时吐奚氏的后代也有改姓为古的。古氏在台湾的居住地区,以新竹、苗栗等地为最多,且多采用聚族数古户而居的形式。这类村庄在苗栗西湖、台中东势、屏东潮州、竹东、杨梅等地几乎随处可见。古氏迁台,发生于清康熙年间。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贵起义以反清复明相号召,称“大明重兴元帅”时,就有古氏从广东五华来台开基,其中义民古兰伯、古芬兴等就居住下淡水港东西二里处。至乾隆年间,又有一支古氏从泉州移台,初居今桃园县龙潭坡,后迁住台北、台东、新竹等地。据清举人丘荷公主编《上杭县志·氏族志》载:“古氏,新安郡,周太王古公之后,因以为氏。”新安为古姓远祖居地,这个远祖就是北魏吏部尚书、宰相古弼。他世居代州(今山西省代县)《魏书·地形志》载:“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孙蕃衍,成为当地旺族,古氏遂以“新安”为堂号。上杭古姓,人口不多。民国《上杭县志·氏族志》云:“县东安乡有古姓十数户”。这些“安乡”古氏住的村子——马祖滩,现已改属临城黄竹行政村所辖。20来户村民,务农为业。他们由于历史变迁,只知道远祖源于新安郡,其他无谱可依。

    三、历史名人

    古弼:后魏时的代州人。为人忠厚,善于骑射。因战功卓著而封为灵寿侯。历位吏部尚书,虽然事务殷凑,但坚持读书不辍。太武帝称赞他为社稷之臣。文成帝即位后,他因被诬告而处死,时人都为他叫冤。

    古朴:明朝大臣,陈州(今河南淮阳)人。历任兵部侍郎、户部尚书等职。在朝30多年,以清廉著称。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新安郡:秦置新安县,故址在今促池境内,属宏农郡,汉代因之.东晋末分置东垣县.北周保定间置中州,建德间废,改置新安郡。隋开皇改郡为谷州.后谷州与新安郡交相代替,大业初省东垣入新安,唐贞观间移治于今新安,后不复变。

    新平郡:隋末以北地郡之新平县置新平郡,武德元年改为豳州,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改为邠州,后曾一度改为新平郡。治新平(今陕西省彬县)。下辖新平、三水、永寿、宜禄4县。辖区约当今陕西彬县、长武、旬邑、永寿等县地。

    河内郡:楚汉置郡。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阳一带)。

    2、堂号

    新安堂:源自北魏吏部尚书、宰相古弼。他世居代州(今山西省代县)《魏书·地形志》载:“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孙蕃衍,成为当地旺族,古氏遂以“新安”为堂号。

    古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国宝堂”等。
    ============================================================

    【古姓宗祠通用对联】

    〖古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亶父;

    望出新安。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古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乡贤世泽;

    国宝家声。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古氏宗祠“国宝堂”堂联。

    君称国宝;

    人举笔公。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古氏宗祠“国宝堂”堂联。

    南岭首第;

    北魏元勋。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古氏宗祠“新安堂”堂联(广东地区用)。

    名扬东汉;

    勇冠鲁齐。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古初,父丧未葬,邻家失火,初匍匐柩上,以身捍火,火为灭。下联典指春秋古冶子,从齐景公渡河。有鼋衔左骖没于水,古冶子右手持鼋头,左手持左骖而出,水为之倒流三百步,人视之为河伯——

    〖古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亶父家声远;

    笔公世胄长。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古氏宗祠“国宝堂”堂联——

    〖古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押衙真侠义士;

    笔公为社稷臣。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富平人古押衙,建中年间的侠客。尚书郑震有个女儿叫无双,才高貌美,许配给了郑震的外甥王仙客。后来郑震因罪被处死,无双被收入宫中为奴,打扫园林。一天,王仙客在褥子下发现一封信,上面写着:“富平县的古甲衙是人间的有心人,你是否去求他帮忙?”王仙客便去拜访了他,在他的帮助下,终于救出了无双。下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代郡人古弼,善于骑射,官至吏部尚书,因功封灵寿侯,虽事务繁杂,而读书不辍。他的头尖,太武帝便叫他“笔头”,人们则称他“笔公”。他多次进言直谏,太武帝说:“笔公可以称为社稷之臣。”——

    〖古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学富精撰长生诀;

    志坚拒交禅受图。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学者古铣,著有《长生保要》。下联典指明代永王时郎中古其品的事典。孙可望谋禅代,遣人求其品画“尧舜禅受图”。拒不从,受害。

    新发于硎千年利;

    安然无恙万家兴。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古姓望族居新安“新安”二字的嵌字联。

    座绕慈云叨佛力;

    家留旧泽念宗功。

    ——佚名撰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那洲村古氏祖厝联(1)

    据村史考证,那洲村古姓始祖古瑜保,是明朝景泰年间,从新会县古劳乡迁入这里开村定居的——

    〖古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片言可用,毫末将拱;

    小恶无为,涓流成池。

    ——唐·古之奇撰古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名宦古之奇《县令箴》辞句联。古之奇,以作《县令箴》出名。箴云:“政不欲猛,刑不欲宽,宽则人慢,猛则人残。小恶无为,涓流成池。片言可用,毫末将拱。勿轻小道,大车可覆。不恕而明,不如不明,不通而清,不如不清。”

    古道照人,世传孝德;

    新安发迹,代孕忠诚。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名人古初,临湘人。光武时遭父丧未葬,邻家失火,初匍匐柩上,以身捍火,火为灭。太守郅郓甄异之,荐于朝。下联典指汉代名人古翊,新安人。

    和气致祥,百忍成金,处世端资退让;

    厚德载福,惟善为宝,持身贵养谦光。

    ——佚名撰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那洲村古氏祖厝联(2)

    洪洞溯渊源,俎豆千秋,祖功宗德清芬播;

    新安征谱牒,本枝百世,子孝孙贤福荫长。

    ——佚名撰河南省濮阳市杜母寺村古氏宗祠联

    前火焰、后金瓶,仰见祖德宗功与灵山而并峙;

    左珠江、右锡巩,惟顾文经武纬合秀水似长流。

    ——佚名撰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黄姚镇古氏宗祠联

    ============================================================

    附录:【古氏典故、趣事】

    〖冶子持鼋〗

    春秋时期,齐国(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有位叫古冶子的勇士,幼多膂力,精于水战,仕齐景公,官戍右。

    有次齐景公要去晋国(在今山西省境内),叫古冶子随侍左右。在渡黄河时,下起滂沱大雨,水面波涛汹涌。此时,有巨鼋(yuán音元)舒头,正好与船舷相撞,使船摇来晃去。忽然,巨鼋张开血盆大口,衔左骖(驾车时的马)没人河中,众人惊恐万分,束手无策。惟古冶子见状,即拔剑跳入水中,斜行五里,逆行五里,与巨鼋周旋搏击。

    已避退至岸边的齐景公望着黄河水面,不见古冶子的踪影,惋惜地说:“冶子死了。”稍顷,只见水面流红,古冶子左手持鼋头,右手挟骖尾,燕跃鹄踊而出,仰天大呼一声,河水倒流三百步。众人皆视其为河伯(河神)。齐景公赞叹:“真是神勇无比。以前先王设立勇爵,却从未有像冶子这么英勇。”便解锦袍赐予古冶子,后又立五乘之宾以旌之——

    〖古弼直谏〗

    有一次,北魏皇帝在北山狩猎,捕获几千头麋鹿,因数量太多,运输成了问题,便下诏书给尚书令古弼,要求古弼速派500辆车来接运麋鹿。皇帝深知古弼的脾气与为人,待信使拿着诏书走后,对左右将士说:“依我看,笔公不会发派这么多车过来,你们还是用马来运送吧。”便回行营,安排马匹运输,行至百里处,收到古弼奏表说:“今年秋天谷穗下垂金黄,桑麻大豆遍布田野,野猪野鹿常去偷吃,飞鸟大雁亦来啄食,再加上风吹雨打,这样的损耗,早上与晚上就相差三倍。乞请皇上允许推迟延缓运送麋鹿,以便把谷子尽快收割,运入国库。”皇帝看后,说道:“果然与我所说一般,笔公可谓社稷之臣、国家栋梁啊!”——

    〖古洪义救刘无双〗

    陕西省富平县南社乡古家社,在唐代可算是古姓大村。村里住着个叫古洪的青年,自小精通武艺,豪侠好义。因父亲遭人算计,古洪为替父报仇,在闹市中将仇人砍死。古洪因此被捕入狱后,又用奇计得以逃脱,幸免于死。

    古洪后来到京城长安(今西安市)羽林军服务,成了御林军中的一员。年近六旬时,调任押衙(管领仪仗侍卫的衙门将),人称古押衙。

    唐德宗建中年间(780—783年),尚书租庸使刘震有个女儿,名叫无双,端庄艳丽,聪明伶俐,与表兄王仙客青梅竹马,并有婚诺。时值泾源节度使姚令言军在长安策动兵变,刘震受伪皇帝之命做了官。待唐大将李晟收复长安,刘震被斩,无双入后宫做了宫女。此时的王仙客悲愤不已,几不欲生。

    后来王仙客在金吾将军王遂中的推荐下,担任富平县令。上任数月,忽听说有中使押领30名宫女去打扫皇陵,要住长乐驿。王仙客派人打探到30名宫女中有刘无双在内,便抱着要与她见面的一线希望,前往长乐驿,并在驿中紫褥下得到无双的留言:常听敕使说富平县的古押衙是人间少见的有心人,善谋多勇,能否求助于他?

    王仙客一边上书京兆府,要求把长乐驿划至富平县管辖,一方面又亲自到古家社拜访古洪。每次去古洪家时,仙客都带去礼物,绫罗绸缎、金银玉器不计其数,却始终未启齿坦言求助之事。直到王仙客任满,退居富平时,古洪才登门拜谢王仙客说:“古某一介武夫,诚谢大人深恩厚惠。只是大人每到寒舍,神情各异,想必有事求我,恐又波及左右。如今已洗身官场,有何难言之隐,尽管说来,在下必竭力相帮,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王仙客这才身官场,有何难言之隐,尽管说来,在下必竭力相帮,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王仙客这才以实情相告。古洪听后,拍拍后脑勺说:“此事不太好办,但将尽力为之,成败难料,亦不必过于期望。”之后,半年都没有古洪的消息。

    一天,古洪求见王仙客,问:“府上还有哪位识得无双?”仙客提及无双原婢女采萍。古洪要求借用采萍,仙客应允。

    忽几日,传来皇陵中有宫女遭处置的消息,而此宫女竟是刘无双。王仙客号啕大哭,一把鼻涕一把泪诉说:“本指望古押衙能解救无双,没想到无双已遭毒手。天公不作美,奈何?”

    深夜,有人敲门,王仙客开了门,见是古洪。古洪抱着布袋说:“这是无双的‘尸体’,体温尚热,后天就会活过来,届时你熬些药汤让她喝下,恢复元气,但此事千万不要泄露出去。”

    原来,古洪去茅山求得茅山道士的起死回生丸后,让采萍冒充敕使,说刘无双是叛党,并将药丸赐予无双,叫她自尽。古洪亲自到皇陵下,以亲属名义,用百匹丝绸购得无双尸体,一路上凡是驿站,都送去厚礼,使秘密不至于泄露。

    古洪又对王仙客说:“我已在门外替你安排好十一人、五匹马、三百匹绢,五更时分,你即带无双远走,隐姓埋名,以避祸患。”说完,为表明心迹,不泄机密,竟拔刀自刎——

    〖江南二古〗

    明末,江南一带提起“二古”之事,无不啧啧称奇,津津乐道。“二古”是指安徽省无为县刘渡镇古家碾的古慎之、古述之二兄弟。

    古慎之,谱名良儒;古述之,谱名良献。兄弟二人,幼受庭训,苦读儒学,饱学经史。时值明末战事纷起,习武之风盛行,二人便兼练习骑马射箭的技艺。

    老大古慎之,练就一手骑射本领,矢无虚发。崇祯癸酉(1633年),他带领弟弟古述之、侄子古文伯赴金斗应试,以娴熟的马步获得冠军。他挥舞大刀有摩天之势,扛石则举重若轻,足见武艺之高超。而论文应策,皆切中时务,人以才子目之。

    弟弟古述之,文武全才,善丹青,工草书。与兄慎之同赴试金斗时,向他索求字画者排成长龙。古述之运笔自如,点、勾、勒、画,题诗留款,顷刻成品。有人见古述之于文艺甚为了得,有意试探一下他的武艺,便让他手持双刃,周边置水。古述之手挥双刃,旋舞如风,但见寒光一片,滴水不入。俩兄弟遂被并称为“江南二古”,人们刮目以待——

    〖古道耕与苏轼的交情〗

    古道耕,北宋进士,陕西省新平县(今彬县)人,侨居湖北省黄州府定惠院南坡。善种竹,有修竹十多亩,经常垂钓于长江边上。

    苏轼,字子瞻,嘉佑二年进士,四川省眉山县人。宋英宗时任职直史馆。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行新法。苏轼上书论其不便,自请出外,于杭州任通判,后官迁湖州,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至哲宗时才被召还,为翰林学士。

    兀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轼抵达黄州,居住在定惠院,躬耕于城南的一片土坡,自号东坡居士。东坡与南坡,相距咫尺,而古道耕便成了苏轼在黄州四年生活中的至交。

    苏轼刚到黄州时,得知鄂州、黄州一带溺婴恶习严重,便一方面呼吁竭力制止,一方面与安国寺住持继连、进士古道耕等组织成立育儿会,推举诚实博爱的古道耕担任会长,极力拯救儿童。此时,苏轼也写下了著名的《黄鄂之风》。

    此后,古道耕更是成了苏轼朝夕相处的朋友。

    兀丰四年正月二十日,古道耕送苏轼到岐亭游春。二月,苏轼向官府要得荒地数十亩,古道耕协助耕种,令苏轼感动不已,遂作诗表达谢意:“古生亦好事,疑是押衙孙。家有一亩竹,无时容叩门。我穷交旧绝,三子独见存。从我于东坡,劳饷同一餐。”同年四月,古道耕与苏轼、陈季常、潘丙、王齐愈兄弟等同会师于师中庵,祭祀任师中。

    兀丰五年正月,古道耕与酒监潘丙、药师郭遘等陪同苏轼去女王城寻春,苏轼作诗纪念。十二月十九日是苏轼生日,古道耕与郭遘等在赤壁矶为苏轼祝寿。

    兀丰六年六月,古道耕打算要建三进的房子时,苏轼作《书赠古氏》文以贺:“古氏南坡修竹数千竿,大者皆七寸围,盛夏不见日,蝉鸣鸟呼,有山谷气象。竹林之西,又有隙地数亩,种桃李杂花。今年秋冬,当作三间一龟头,取雪堂之规模,东荫修竹,西眺江山。若果成此,遂为一郡之嘉观也。”

    元丰七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时,古道耕与其他朋友一道,依依惜别至磁湖。

    苏轼在黄州的四年生活,可说是在困难时期,而此时伸出援助之手的正是古道耕、郭遘、潘氏兄弟等。患难中的朋友,怎不让苏轼铭心于骨?!

    古姓家谱文献目录

    惠来·梅田古氏族谱一卷手抄本清代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古之梁编现存台湾。

    五华·古氏族谱一卷清代嘉庆年间手抄本现存广东省五华县梅林镇贮河石。

    定南·白沙古氏族谱多卷印刷本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古仁勋编撰现存江西省定南县柱石乡白沙村。

    江西·古氏族谱多卷印刷本清代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编现存江西省南康市内潮乡、遂川县。

    五华·古氏族谱一卷清代道光年间手抄本古若宗编现存广东省五华县。

    五华·古氏族谱一卷清代道光年间手抄本现存广东省五华县梅林镇。

    北埔·古氏族谱一卷手抄本清代道光年间古春光编‘现存台湾北埔。

    杨梅·古氏族谱一卷清代道光年间手抄本现存台湾桃园县杨梅。

    五华·古氏族谱一卷清代道光年间手抄本现存广东省五华县梅林镇优行径。

    南海·西村古氏家乘一册手抄本清代咸丰四年(1854年)古硕元修撰现存广东省南海市和顺镇西村。

    霄里·古氏族谱一卷清代咸丰年间手抄本现存台湾霄里。

    陕北·古氏渊源纪实一卷手抄本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古丽中编现存陕西省延长县。

    新安堂古氏族谱多卷木活字本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编上海图书馆藏卷三。

    五华·古氏历代宗谱一卷清代光绪年间手抄本现存广东省五华县华阳镇。

    五华·古氏族谱一卷清代光绪年间手抄本现存广东省五华县文葵镇高车子。

    长宁·古氏族谱印刷本清代光绪十六年(1890年)古占先主修现存江西省寻乌县。

    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璧山县天池古氏谱一卷手抄本清代光绪十七年(1891年)古洪兴编现存重庆巴县、璧山县、四川省犍为县。

    龙泉·古氏续修族谱四卷印刷本清代光绪十九年(1893年)古耀金编现存江西省遂川县戴家埔乡云龙村龙门洞。

    二十五府君派谱一卷手抄本清代光绪二十年(1894年)编现存台湾。

    会昌·清溪古氏族谱多卷印刷本清代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古镜堂主笔现存江西省会昌县清溪乡。

    五华·古氏族谱一卷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手抄本现存广东省五华县龙村镇古潭村。

    袁郡·古氏三修族谱七卷印刷本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古学杰编现存湖南省浏阳市三口乡古家坳江西省图书馆藏首一卷。

    台湾·绘图古氏宗谱历代全书一卷手抄本1915年古定青编现存台湾中坜市。

    无为·古氏族谱多卷印刷本1915年古蓬仙主修现存安徽省无为县刘渡镇团结村。

    五华·古氏族谱一卷手抄本1919年古锦垣编现存广东省五华县周江。

    岳阳·古氏三修族谱多卷印刷本1919年编现存湖南省岳阳县筻口镇。

    古氏集注历代源流族谱一卷手抄本1920年古俊轩编现存广东省五华县梅林镇琴口乡告岭村。

    苗栗·古氏族谱一卷1921年手抄本现存台湾苗栗县铜锣乡。

    宾阳·古氏族谱一卷手抄本1924年古锦堂编现存广西省宾阳县新桥镇马村古屋。

    梅县·古氏族谱十六卷印刷本1926年古善愚、古骚生编现存广东省梅县松南镇圳头村。

    杨梅·古氏族谱,一卷手抄本1928年古连山编现存台湾桃园县杨梅。

    横山·古氏族谱一册手抄本1932年古少枝编现存台湾横山。

    苗栗·古氏族谱一卷手抄本1935年古关琏编现存台湾苗栗县。

    增城·古氏族谱一卷民国时期手抄本现存广东省增城市。

    梅县·古氏简谱一卷民国时期手抄本现存广东省梅县大立。

    惠东·古氏族谱一卷民国时期手抄本现存广东省惠东县稔山镇坝仔村。

    番禺·古氏族谱一卷民国时期手抄本现存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暮镇傍江东村。

    新丰·新安郡古氏族谱三卷民国时期手抄本现存广东省河源市埔前镇高围村。

    和平·古氏简谱一卷民国时期手抄本现存广东省和平县古寨镇前程村。

    新安郡古氏族谱一册民国时期手抄本现存美国。

    莘县·古氏族谱一卷民国时期手抄本现存山东省莘县魏庄乡草佛堂。

    莘县·古氏挂谱一轴(巨幅)民国时期编制现存山东省莘县魏庄乡草佛堂。

    盂县·古氏族谱一册民国时期手抄本现存山西省盂县清城乡。

    五华·国宝堂古氏宗谱一册民国时期手抄本现存广东省五华县华阳镇。

    袁郡·古氏四修宗谱八卷印刷本1946年古子植编现存江西省萍乡市江西省图书馆藏首二卷。

    新安堂古氏宗谱一册手抄本1946年古智鸿编现存台湾。

    兴国·古氏七修族谱多卷印刷本1948年古惟洪纂修现存江西省兴国县。

    灌县·古氏族谱一册手抄本民国时期古仁智编现存四川省都江堰市石羊镇书院村。

    南海·古氏族谱一卷民国时期手抄本现存广东省南海市和顺镇古村。

    中山·古氏族谱一卷民国时期手抄本现存美国夏威夷檀香山。

    隆昌·古氏族谱一卷民国时期手抄本现存四川省隆昌县城。

    荣县·古氏族谱一卷民国时期手抄本现存四川省荣县成佳镇桥冲村。

    新都·古氏族谱一卷民国时期手抄本现存四川省新都县泰兴镇泰兴街。

    綦江·古氏族谱一卷民国时期手抄本现存重庆市綦江县赶水镇解放路。

    荣县·古氏族谱一卷印刷本民国时期编现存四川省荣县人和镇柏杨村。

    台湾·龙潭古氏族谱一册印刷本1952年古德清、古阿振编现存台湾台中。

    湖口·康逊公派古氏族谱一卷手抄本1964年编现存台湾湖口。

    台湾开基祖传下世系略历一册印刷本1966年古成恩编现存台湾湖d。

    古氏宗谱简表一册印刷本1970年古奠基编现存台湾苗栗市。

    古氏历代族亲表一册印刷本1971年古贵福编现存台湾屏东县恒春。

    台北·古氏宗谱一册印刷本1972年古焕谟、古贵训编现存台湾台北市。

    古氏子凤公派下族谱一册手抄本1972年古国顺编现存台湾桃园县杨梅。

    平坝·古氏族谱一册手抄本1974年编现存贵州省平坝县高峰镇活龙乡小普村。

    龙潭·古氏族谱一册印刷本1975年古阿清编现存台湾龙潭。

    古氏列祖铭赞作者群贤录一册印刷本1977年古焕谟编现存台湾台北市。

    竹北·古氏宗谱一册印刷本1977年古廷旺编现存台湾新竹市竹北。

    杨梅·古氏历代世系表一册印刷本1981年古秀海编现存台湾桃园县杨梅。

    新安堂古氏宗谱画集一册印刷本1982年古焕谟编,现存台湾台北市。

    泸县·古氏族谱一册手抄本1985年古富田编现存四川省泸县天心乡。

    蕉岭·古氏族谱一册刻印本1985年古超桂编现存广东省蕉岭县蕉城镇山下村。

    邛崃·古氏宗嗣一册刻印本1986年古芝光、古代全主编现存四川省邛崃市石坡镇古沟村。

    五华·古氏族谱三卷刻印本1988年古广麟编现存广东省五华县华城镇高华村。

    惠东·古氏族谱一册手抄本1988年古维华、古簪寰编现存广东省惠东县稔山镇坝仔村上坝。

    梅县·上岗户古氏源流稽考一册手抄本1989年古敬仁编现存广东省梅州市。

    五华·新安堂古氏族谱一册印刷本1989年古鸿培编现存广东省五华县梅林镇贮河石。

    香港·古氏宗谱一册印刷本1990年古剑锋编现存香港元朗青山道。

    岳阳·古氏四修族史五卷印刷本1990年古荣暑、古荣聘等编现存湖南省岳阳县筻口镇。

    湖口古氏族谱一册印刷本1991年古汉文编现存台湾湖口。

    宝山古氏族谱一册印刷本1991年古潮琮编现存台湾宝山深井。

    苗栗·新安堂古氏族谱一册影印本1991年古进昌编现存台湾苗栗县头份镇。

    高州·古氏族谱八卷刻印本1991年古应天总编现存广西省北流市大伦镇。

    垫江·古氏族谱一册印刷本1991年古光辉等编现存重庆市垫江县高峰镇大山村。

    横山·古氏族谱一册印刷本1992年古云华编现存台湾横山。

    延安·古氏渊源纪实一册印刷本1992年古世觉、古国杰等编现存陕西省延安地区档案馆。

    新都·古氏族谱一册手抄本1992年古家信、古家万等编现存四川省新都县新都镇督桥河村。

    唐河·古氏族谱一册印刷本1992年编现存河南省唐河县古城乡古老庄。

    新竹·通俊公房古氏族谱一册印刷本1993年古国瑞编现存台湾中坜市。

    钦州·古氏族谱一册印刷本1993年古秀礼编现存广西钦州市板城镇古屋。

    赣南·古氏族谱三卷印刷本1993年古明丰编现存江西省寻乌县桂竹帽镇。

    五华·古氏族谱一册刻印本1993年编现存广东省五华县华阳镇。

    新编古氏宗谱一册印刷本1994年古子隆编现存台湾台中市。

    安定邑·古氏族谱三卷印刷本1994年古今模、古炎煌主编现存江西省安远县车头镇车头村。

    梁平·古氏族谱一册印刷本1994年古铭声编现存重庆市梁平县明达镇。

    台湾古氏源流系统表一册印刷本1995年古娘渊编现存台湾台北市。

    湖口·新编古氏宗谱一册印刷本1995年古木万编现存台湾湖口。

    赣湘·古氏五修族谱六卷印刷本1995年古均桃二古英杰编现存江西萍乡市荷尧镇火烧桥。

    璧山·古氏族谱一册印刷本1995年古大志、古大田编现存重庆巴县、四川省犍为县清溪乡。

    新安古氏八修谱十卷印刷本1995年古芳清、古小彬主编现存江西省瑞金市、宁都县、广昌县和福建省长汀县、宁化县。

    古氏希德公派世系表一册印刷本1995年古辉文编现存台湾台北市。

    五华·肇塘古氏族谱一册印刷本1995年古富光主编现存广东省五华县安流镇肇塘村。

    河源·埔前古氏族谱一册印刷本1995年古开亚主编现存广东省河源市埔前镇高围村。

    连南·古氏族谱一册印刷本1996年古问松编现存广东省连南县高滩营。

    河源·古氏族谱一册印刷本1996年古演凡主编现存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龙门县。

    古氏仕殿仕朝公派下世系一册印刷本1996年古金水编现存台湾观音。

    上犹·古氏五修族谱一册印刷本1996年古章文、古翰玖等编现存江西省上犹县油石乡。

    汕头·达濠古氏族谱一册手抄本1996年古增强编现存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区。

    南康·古氏宗谱一册印刷本,1996年古启运主编现存江西省南康市赤土镇。

    古氏渊源暨分支一册印刷本1997年大陆版、(2000年台湾版)古国瑞、古小彬编现存江西省瑞金市、台湾中坜市。

    兴国·古氏八修族谱上、下册印刷本1997年古远亮、古祖苍主编现存江西省兴国县城。

    古氏渊源世代表一册印刷本1997年古国瑞编现存台湾。

    梅县·滂溪古氏支谱一册印刷本1997年古迪生、古海华编现存广东省梅县梅南镇滂溪村。

    贺县·塘面村古氏族谱一册印刷本1997年古文辉、古国奎编现存广西贺州市鹅塘镇塘面村。

    兴宁·蓝田古氏族谱一册印刷本1997年古胜祥、古哲谋等编现存广东省兴宁市水口镇蓝田村。

    五华·新安堂古氏族谱一册手抄本1997年古世怀编现存广东省五华县华阳镇莲塘埔村。

    甘洛·田坝古氏族谱一册印刷本1997年古新民主编现存四川省甘洛县田坝镇。

    贺州·古氏瑜珍公房族谱一册手抄本1998年古思雄编现存广西贺州市八步镇。

    信宜·古氏茶山分支族谱一册手抄本1998年古万年编现存广东省信宜市茶山镇。

    敬臣公派世系图一册手抄本1998年古金男编现存台湾台中县。

    寻乌·古氏族谱一册印刷本1998年古显道主编现存江西省寻乌县晨光镇塘背村。

    古氏家族识亲表电脑版1998年古瑞麟编现存台湾新竹竹东。

    苗栗·西湖古氏源流稽考一册印刷本1998年古木贤编现存台湾苗栗县西湖乡。

    蕉岭古氏概况一册印刷本1998年古乃裕编现存广东省蕉岭县。

    寻乌·必振公房古氏族谱一册印刷本1998年古显衡、古邵华等编现存江西省寻乌县长宁镇。

    古智玉派下全员系统表一册印刷本1998年古朝沐编现存台湾铜锣下埔。

    南康·古氏族谱一册印刷本1998年古菁华编现存江西省南康市内潮乡。

    昭平·黄姚秉耀公房古氏族谱一册手抄本1998年编现存广西昭平县黄姚镇新街。

    寻乌篁乡古氏三修宗谱一册印刷本1998年古安健主修现存江西省寻乌县晨光镇。

    五华·古氏族谱南宝公分谱一册印刷本1998年古广麟主编现存广东省五华县华城镇高华村。

    龙潭·古氏族谱一册印刷本1999年古望钦编现存台湾龙潭。

    奉节·公平古由才公族谱一册手抄本1999年古恒昭编现存重庆市奉节县公平镇。

    遂川·声亮公房古氏族谱一册印刷本2000年古以志编现存江西省遂川县左安镇扬芬乡樟木坑。

    桃园·古氏族谱一册印刷本2000年古习元编现存台湾桃园县埔心。

    苗栗·新安堂古氏族谱一册印刷本2000年古长锦编现存台湾苗栗县通霄。

    五华·琢贯公房古氏族谱一册印刷本2000年古国瑞编现存台湾中坜市、广东省五华县梅林镇琴口乡。

    新竹·古氏族谱电脑本2000年古焕球编现存台湾新竹。

    古氏史志(第一卷)一册印刷本2000年古培才、古小彬总编现存北京图书馆。

    古氏南迁及列祖坟茔所在地一卷手稿2000年古荫枚编现存浙江省杭州市。

    蕉岭县古氏族谱一册台湾印刷本2001年古乃裕、古汉金主编现存广东省蕉岭县文福乡高塘村。

    台湾古氏宗谱一册印刷本2001年古国瑞编现存台湾。

    惠东·稔山坝仔亮文公房古氏族谱一册印刷本2002年古军喜编现存广东省惠东县稔山镇坝仔村。

    遂川·古氏族谱上、下册印刷本2002年古金发主编现存江西省遂川县戴家埔乡。

    惠东·平海古氏族谱一册手抄本现存广东省惠东县平海镇平海街。

    长葛·古氏族谱一册手抄本现存河南省长葛市古桥乡古桥村。

    邛崃·古氏宗嗣一册手抄本现存四川省邛崃市石坡镇古沟村。

    蔚县·古氏族谱一册手抄本古义编现存河北省蔚县下宫村乡。

    三台·乐安古氏族谱一册手抄本现存四川省三台县乐安镇黄林乡何家桥村。

    三台·西平古氏族谱一册手抄本现存四川省三台县西平镇朱君乡五村。

    武陟·古氏族谱三卷手抄本古大贤编现存河南省武陟县谢旗营乡前牛村。

    威远·古氏族谱一册手抄本古银洲编现存四川省威远县新店镇长山村——

    古姓字辈

    又称为派辈、派序、辈名、派语供家族成员取名择字之用。古时多应用于男性,至近代,女子名字中亦较常出现,以示男女平等。从一个人的名字中,可以看出他是家族中第几辈,或称第几世、第几代。

    江西省宁都县、于都县、瑞金市、广昌县、兴国县、永丰县、贵溪县、进贤县、乐安县及福建省长汀县、宁化县的古姓,在清代第六次续修族谱时,曾统一拟定字派:

    道可奕世德,瑞庆英贤芳;绍接家风盛,拔魁声自扬。

    后来在七修谱时有所更改。至八修谱时,发现有许多字与祖名犯讳,便重新拟定派语,自四十一世始全部启用如下派语:

    贤良家发贵,吉星运兆长;才学能治国,伟业耀华邦。

    湖南省岳阳县与重庆市奉节县古姓,统一字派为:

    功助先泽,荣昭国华;典常式序,科第起家。

    河南省唐河县、民权县、社旗县古姓,统一字派为:

    纪长向扬,昌宗昭明;亦世兴旺,远传诗礼。

    湖北省红安县与河南省新县古姓,统一字派为:

    太学复兴,尚德克承;立传忠厚,继启贤能。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横县、贵港市、荔浦县、鹿寨县、宁明县及防城港市,统一字派为:

    元孟昌基恩,芳联奕世蕃;中行宏大业,永远定乾坤。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古姓,统一字派为:

    轻存必云之,重道时刚士;登德天其维,启国应锦培。

    安徽省无为县、芜湖市、铜陵市、祁门县、青阳县及江苏省江浦县古姓,统一字派为:

    嗣绍上德,淑绪宏名;耕种为本,孝友是存;

    谨敦伦纪,诚振纲常;箴铭宜奉,谟训必详。

    江西省遂川县、广西贺州市、湖南省炎陵县古革公房后裔,于清代光绪十九年(1893年)统修族谱时,拟定自三十五世开始统一启用字派为:

    永年思国宝,俊杰佐朝纲;忠厚宜家远,诗书继世长;

    怀仁存善德,崇本定芬芳;勤绍先谟训,兴隆富贵昌。

    湖南省醴陵市、浏阳市、平江县、攸县及江西省萍乡市、万载县、铜鼓县、分宜县、宜春市、新余市、进贤县古姓,在联修族谱时,还制订了百字谱派:

    开源居上世,继迹在岐阳;丕显文谟耀,钦承列武光。

    致身扶圣驾,授命振朝纲;秀毓忠诚子,灵彰孝德郎。

    乡贤崇永祀,国宝降嘉祥;量美汪洋巨,臣欣社稷藏。

    作箴风令尹,遗爱颂甘棠;寰外乾坤大,山中日月长。

    雁联三进士,代报五同堂;松柏操谁守,绸银赐久蒇。

    广西宾阳县、马山县、武鸣县古姓,其派语为:

    辈名:兴志展基永克昌,荣华富贵显名扬。

    学名:文典可廷武朝伦,圣贤豪杰学忠臣。

    云南省和越南苗族古姓,还有联宗字派:

    信、金、绍、兴、发。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怀禅作品集
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百家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