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古典文学名著 >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在线阅读 > 正文 第5章 三字经注解备要(4)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作者:佚名

第5章 三字经注解备要(4)

  【释义】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君臣,是谓五伦。自人伦观之,九族之次,又有十义: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长惠,幼序,朋谊,友信,君敬,臣忠。此十义,人所同也。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释义】“蒙”者,如草之初生,蒙昧不明也。但凡训诲蒙童,须要讲解义理,考究实事,详稽古典,以开其愚昧。又要明其句读:一句为句,半句为读。或有书句太长,中间略略点断,以便童蒙口诵也。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释义】古人为学读书,必有次第。初读《小学》,习其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学其礼、乐、射、御、书、数之文,知其事亲敬长之理。将朱子所著《小学》读记在心,然后读孔曾思孟《四书》,以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是为学之初,必先从其近者、小者,然后从其远者、大者。凡教不可躐等,自鲜格不通之患矣。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注解】“论”者,议论。“语”,是答语。

  【释义】《论语》是孔子传道之书,在鲁国与弟子论学、论治、论礼、论乐之书也。分为二十篇,连重出二百五十三章,共计一万五千九百一十七字,皆是孔子弟子所记之善言也。又有《齐论》,亦分为二十二篇,其次第章句多与《鲁论》同。今齐论不见于世,取士出题,只用《鲁论》。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释义】孟子,姓孟,名轲,字子舆。遵母之教,从学子思,遂成大儒。游于齐、梁,列国之君不能大行其道,退居邹国,与门徒讲说道德仁义,作《孟子》七篇,共计三万五千三百七十七字。

  孟子十六门人:乐正子、万章、公孙丑、公都子、咸丘蒙、陈臻、屋卢子、高子、陈代、彭更、充虞、滕更、桃应、徐辟、孟季子、孟仲子。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注解】“中”者,无过不及之谓。“庸”,平常。“子思”,字孔,孔子之孙,孔鲤之子;学于曾子,作《中庸》一书,授于孟子。

  【释义】圣门之学,以中庸为道,至公至平至真至正,无太过不及之差。此中庸之道,惟圣人能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是一十六字心传。尧传于舜,舜传于禹,禹传于文王,文王传于周公,周公传于孔子,孔子传于曾子,曾子传于子思,子思传于孟子。孟子死,不传焉。《中庸》一篇,凡三十三章,连二十章内重出“在下位”三句,通计三千五百六十八字。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注解】“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其父名点,又名皙。子曾元,孙曾西。

  【释义】曾子受业于孔子,设教西河,又设教武城。作《大学》一书,俱述孔子之言,分为十章、三纲领、八条目,通计一千七百五十三字。朱子窃取程子之意,补传一章,另计一百三十四字。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注解】《孝经》十八章,乃孔子所作,以明孝道之书也。

  【释义】古者为学,先读《孝经》,后读《四书》。将《孝经》讲解已通、《四书》读得已熟,然后方读《六经》。但此书只有《论》、《孟》,其《大学》、《中庸》,朱子于《礼记》内抽出,详加注释,入在《四书》之内,共成一册,故曰《四书》。通计四百三十三篇,五万七千七百四十六字。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释义】此言六经之目。《诗》、《书》、《易》、《周礼》、《戴礼》、《春秋》,学者所当讲习而研求者也。当时《周礼》列于《六经》,今则去之,而为《五经》矣。

  五经称呼:《诗经》为葩经,通计三万九千二百二十二字。《书经》为载经,通计二万五千七百字。又名壁经。《易经》为羲经,通计二万四千七百零七字。《礼记》为戴经,通计九万九千零二十字。《春秋》为麟经,通计一万八千字。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释义】《连山》、《归藏》、《周易》,乃是三册书名。盖自夏之时,本《三坟》而作《易》,曰《连山》,以艮为首,山之象也;大象有八:君、臣、民、物、阴、阳、兵、象,而统以为山。其在殷之时,本《三坟》而作《易》,曰《归藏》,以坤为首,地之象也;大象有八:藏、生、动、静、长、育、正、杀,而统以为气。其在周之时,本《三坟》而作《易》,曰《周易》,以乾为首,天之象也;大象有八:天、地、日、月、山、川、云、气,而统以为形。此三册,乃是《三易》。

  《三坟》,三皇之书也;《五典》,五帝之书也。伏羲画卦,画于无文字之先;仓颉制字,制于有文字之后。伏羲之世,有龙马负图出于河。龙马者,乃马身而龙头也。背上负有五十五阴阳点子,谓之《河图》:一、六居北,二、七居南,三、八居东,四、九居西,五、十居中。伏羲则之,于是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物于人,始画八卦以定阴阳。伏羲之卦,乃先天八卦也: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伏羲八卦,以乾坤二卦为子午,以定其南北;以坎离二卦为卯酉,以定其东西;与后天八卦不同。后天八卦,乃文王之卦,名曰周易。

  伏羲始观《河图》,相其阴阳,乃画八卦。初画一点像阳,次画一点像阴,法太极一元之始,尚未成卦体。至轩辕氏观法其义,将一点画并而为一,加二画以配之,定为乾三连;将坤卦断而为六,是为坤六断。乾卦为父,属阳;坤卦为母,属阴。继而又分震仰盂、艮覆碗、兑上缺、巽下断、离中虚、坎中满,是轩辕时才成八卦之体而能明其义。至周文王之时,明其阴阳,通其变化,一卦变为八卦,共八八六十四卦;一爻变为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此文王之卦,为后天八卦,与先天八卦不同。后天八卦,以坎、离二卦为子午,以定南北;以震、兑二卦为卯酉,以定东西。如今所用,乃文王之卦,以其出于周文王,故曰《周易》。

  六十四卦之象,始于伏羲;卦辞定一卦之吉凶,文王所著;爻辞断一爻之吉凶,周公所著;《上彖》、《下彖》、《上系》、《下系》、《大象》、《小象》、《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则孔子所著。经四圣人而后成全《易》焉。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注解】《典》、《谟》、《训》、《诰》、《誓》、《命》,皆书经之篇名。

  【释义】“典”者,常也。典常而不可易,为帝王受命之书。“谟”者,谋也,大臣匡赞谋猷,以襄圣治。“训”者,诲也,大臣训迪其君,以匡不逮。“诰”者,召也,王者颁发号令,召诰天下,以布维新之政。“誓”者,信也,人君恭行天罚,命将兴师,信赏必罚之词。“命”者,令也,人君申布命令于大臣。“书”者,言书其时事也。载上古唐虞夏商周之书,故曰《尚书》。孔子删而述之,凡百篇,其义微奥。遭秦火灭后,汉文帝诏求书籍,有伏生年九十,口授《尚书》一部,五十八篇。武帝时,宗室鲁恭王坏孔子故宅,壁中得《尚书》一部,与伏生口授无异,故又称为壁经,以其出于孔子壁也。武帝诏孔安国定其书,作传义。定为五十八篇,通计二万五千七百字。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注解】周公,姓姬,名旦,文王第四子,即周公也。

  【释义】周公作《周礼》一册,著六官:吏部天官大冢宰,户部地官大司徒,礼部春官大宗伯,兵部夏官大司马,刑部秋官大司寇,工部冬官大司空。六官即六卿也。天子垂拱于上,六卿分职于下,纪纲法度,周密分别,事无不治,政无不理,而天下平矣。秦毁诗书,不用《周礼》。至汉求书始出,而亡其冬官,汉儒以《考工记》补之。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注解】大戴,汉儒,名德;小戴,名圣,德兄之子也。“礼”者,体也,言得事之体也。

  【释义】《五经》皆圣人亲制;此书皆孔子门徒共撰所闻,与后儒纂述先圣之言以成书,故称记而不称经也。子思作《中庸》,公孙尼子作《缁衣》。汉文帝时,有博士作《王制》。其余诸篇,皆如此例。至汉文、宣之时,有东海后苍,善说礼记,于曲台殿定《礼记》一百八十篇,号曰曲台记。后苍传于梁国戴德、戴圣。戴德乃删为八十五篇,名《大戴礼》;戴圣又删为四十六篇,为《小戴礼》。其后诸儒又加《明堂》、《月令》并《乐记》,共四十九篇。《大学》、《中庸》也附在里面。元儒陈皓注为《礼记集说》。《大戴礼》已不再流传,只有《小戴礼记》,列于《五经》。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释义】“国”者,诸侯所封之国也。“风”者,民俗歌谣之词也。诸侯采之,以贡于天子;天子受之,列于乐官,于以考其俗尚之美恶,而知其政治之得失焉。二《南》为正风,所以用之闺门、乡党、邦国而化天下也。十三《国》为变风,则亦颁在乐官,以时存备观省而垂鉴戒耳。二南之诗,《周南》、《召南》也。《周南》之国十一篇,凡十四章、一百五十九句;《召南》之国十四篇,凡四十章、一百七十七句。二《南》之诗,起于《关雎》而至于《麟趾》,则德化之入人者深也。又于《鹊巢》而及《驺虞》,则恩泽之及物者广矣。盖以诚心正意之不息,而久则熏蒸管澈,自有不能已者,非智力之私所能及也。南方之国,闺门之教,皆因文王后妃之化,以成俗尚之美矣。

  “雅”者,正也,正乐之歌。其篇本有小大。《大雅》是诸侯朝觐天子之诗,《小雅》是天子燕飨宾客之诗。正《大雅》,乃朝会之乐,受厘陈戒之词也。故或欢忻和乐,以尽群下之情;或恭敬端庄,以发先王之德。词气不同,音节亦异,周公制作时所定也。

  “颂”者,宗庙祭祖之乐歌,所以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三颂共四十篇。

  《风》、《雅》、《颂》,谓之三《诗》;赋、比、兴,谓之三体。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凡作诗者,总不外此三体。诗言志,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言之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昔孔子删《诗》,上取商,下取鲁,凡三百一十一篇。自秦火之后,亡去六篇,今所存者,三百零五篇,通计三万九千二百二十二字。初,孔子传授于子夏;子夏为序,以传鲁申;申传于季克;克传于孟仲子;仲子传于根牟子;牟子传于荀卿;卿传汉人鲁国毛亨,作古训;亨又传于赵国毛苌。以其出于二公所传,故名之曰《毛诗》,称曰葩经。

  《诗》可以兴,感发志气;可以观,考见得失;可以群,和而不流;可以怨,怨而不怒。近之事父,远之事君,人伦之道,《诗》无不备;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为学之人,最宜讽之咏之,而玩其旨趣焉。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释义】王者之迹息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周自文、武、成、康之世,君明臣良,国祚雍熙,天下太平,宣王中兴,皆见于《国风》之诗,是王者之迹,因《诗》以存也。至周幽王,贪淫无道,溺爱酒色,暴虐惨刻,残害忠良,宠信褒姒,黜正宫申后,废太子宜臼。褒姒终日不笑,幽王欲其笑,乃假设烽墩,举放烟火。列国诸侯原系有约,凡国家有兵戎之难,但看烟火起,四方诸侯统兵救援。一日见西京烽墩烟火陡起,各国兵到;及到时,乃平安无事,相顾失色。褒姒见之,不觉大笑。

  后有犬戎之兵杀进朝内,幽王复举烽火,列国诸侯并无一至者。于是幽王仓皇无措,死于乱军之中。众臣迎废太子宜臼回朝,立为天子,是为平王。平王东迁洛阳,君弱臣强,五霸七雄各据一方,虽有天子之位,而政教不兴,号令不行。是时乐师不陈诗,而《风》亡;诸侯不觐天子,而《小雅》亡;天子不享诸侯,而《大雅》亡;诸侯不助祭,而《颂》亡。《诗》既亡,而王者之迹息矣。

  孔子生于东周之末,伤王政之不行,痛诸侯之专恣,于是自卫返鲁,作《春秋》以正王化。《春秋》者,原系鲁国史记之旧名也。四时皆备,举春秋以为名者,取春生秋杀之义,寓王者之大权也。是时孔子行年六十九岁,将史记上自隐公元年起,下至鲁哀公十四年止,举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一十二公,共二百四十二年以前之事,凡君臣贤否、会盟征伐,书名、书爵、书字、书人,编年纪月之中。当时君大夫凡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荣过于天子之命服;得《春秋》一字之贬者,其辱过于天子之刑戮。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春秋》作而九月告成,则赏罚昭著,善恶分明,由是乱臣贼子无所逃罪于天地之间矣。

  至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人皆不识。有一人名商,《传》称叔孙车子,以为不祥,遂打伤左足,弃之于野,赐予虞人。孔子见而叹之曰:“此麟也。”时无明主,出而遇获。伤周道之不与,感嘉瑞之无应,反袂拭目,涕泪沾襟。乃作一歌曰:“唐虞世兮,麟凤游兮。今非其时,来何求兮?麟兮麟兮,我心忧兮。”

  孔子作《春秋》以寓王法,笔则笔,削则削,游、夏不能赞一词。因获麟绝笔,故《春秋》称曰麟经。通计一万八千字。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梁。

  【注解】“传”者,所以释《春秋》之义也。《三传》者,乃三册书也。凡是圣人作者称经,贤人作者称传。

  【释义】传《春秋》者不一,而三《传》为最。一曰《公羊传》:公羊高,鲁人也,生于周末时,作传一册。二曰《左氏传》:即左丘明,鲁之贤人也;其传春秋,用编年纪事之体,而详著于每年之后,凡天子诸侯之事,兵革礼乐之文,兴衰存灭之故,贤淑奸恶之分,非左氏则不详也。三曰《梁传》:梁亦汉儒也,亦作传一册。

  《左传》有晋杜预注,有汉何休注;《梁传》有晋范宁注。

  孔子作《春秋》,以寓褒贬,考其十二公以前二百四十二年之事,绳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之大法。其文简约,其旨微奥,非《三传》不能明,故并存之,列于《十三经》之数。今者考时纪事,则折衷于《三传》;断制取法,则用宋儒胡安国传。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释义】《四书》、《六经》既明晰其义,则理无不该,言无不悉。然后择其诸子之要言有裨于正学者,撮而习之;其纪事有益于识务者,记而习之。则所学一归于醇正,而无流于邪僻也。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释义】诸子百家,浩繁不可胜纪,就其最善者读之。

  五子:荀子,名卿,楚兰陵人,作《荀子》上、下二篇。扬子,名雄,汉成都人,作《太玄经》、《法言》二书。文中子,姓王名通,字仲淹,隋龙门人,作《元经》、《中说》二书。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周初亳邑人,东周时为柱下史,作《道德经》五千言。庄子,名周,字子休,楚蒙城人,为漆园令,作《南华经》。此是五子之书也。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释义】《六经》、诸子既已通其文义,然后诸史可读也。

  史书纪一国治乱兴亡之事:君之圣狂,臣之贤奸,世系之传授,始终之岁年。

  史书之体有二:一曰国史,纪一朝之事,如《汉书》、《晋书》之类是也。二曰通史,纪古今之事,如《通鉴纲目》之类是也。故为学之人,《六经》、《四书》、百家诸子了然于目,则诸史之当读,顾不要欤?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注解】“自”,从也。

  【释义】从混沌初开、乾坤定位之后,初出盘古氏。盘古氏之后,则有太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天皇氏,取天开于子之义,弟兄十二人,寿各一万八千岁。地皇氏,取地辟于丑之义,弟兄十一人,寿各一万八千岁。人皇氏,取人生于寅之义,弟兄九人,寿各一万五千六百岁。太古三皇,弟兄共三十二人,并盘古氏总共三十三人。

  自天开地辟,乃生此三十三人,故称曰太古。至三皇生太古之初,未有文字之典籍,其年数始末根由难以稽查。所以史书纲鉴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编年纪岁数姓名。史书详载清白,令后世之人可考而知也。

  伏羲氏,风姓,号太昊。以木德王,建都宛丘。始画八卦,造琴瑟,教嫁娶,作书契,代结绳,造纲罟,教佃渔;在位一百一十五年。至此以至宋纪,俱依史学察对参说。神农氏,姜姓,号炎帝。以火德王,都曲阜。兴货利,制耒耜,尝百草,作医书,制五谷;在位一百四十年。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又姬姓,又名轩辕,诸侯尊为天子。以土德王,建都涿鹿。作甲子,造律吕、耕田、货币、舟车、宫室、画野分州、弓矢、纪官、冠裳、历数;二十五子;在位百年。号曰三皇。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释义】尧、舜称为二帝。帝尧陶唐氏,帝喾之子,名放勋,姓伊祁。以火德生,都平阳。眉有八彩。其仁如天,其智如神。生一子,名丹朱;生二女,长曰娥皇,次曰女英,皆妻舜。因丹朱不肖,始禅位于舜。在位七十有年。

  帝舜有虞氏,颛顼六代孙也,姓姚。以土德王,都蒲阪。名重华。目有重瞳。生子名商均。亦因商均不肖,禅位于禹。西巡时,崩于苍梧之野,在位六十一年。

  今观二帝之世,雍容揖让如此,真盛世之休风也。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释义】夏、商、周,称为三代。禹、汤、文武,称为三王。三王治世,国泰民安。太平盛世,五日一风,十日一雨,昊昊气象,亦千古之奇逢也。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佚名作品集
四字经施公案木兰奇女传貂蝉艳史演义名贤集《汉书》阴符经听月楼百家姓秦律红鬃烈马花影隔帘录西施艳史演义蕉叶帕绿牡丹希利尔讲世界史大汉三合明珠宝剑全传西湖佳话古今遗迹争春园古诗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