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古典文学名著 > 《黄帝内经白话文》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章 《黄帝内经》导读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黄帝内经白话文》 作者:苏晶,袁世宏导读,苏晶等译注

第1章 《黄帝内经》导读

  天佑中华有中医

  苏晶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发展史上出现的许多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从其学术思想的继承性来说,基本上都是在《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历代医家非常重视《黄帝内经》,尊之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所揭示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思维方式,对当代以及未来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现存《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每部分八十一篇,合计一百六十二篇。《黄帝内经》成编后,《素问》和《灵枢》既有同时传世者,也曾分别流传。张仲景写作《伤寒杂病论》时曾用过《素问》和《九卷》,辑录了《素问》和《九卷》的全部文字。历史上最早给《素问》作注的是齐、梁年间的全元起,但其书已佚,仅从唐代王冰的《次注》之中可以窥其一二。现存最早的注本就是王冰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但其原书也已亡佚,现在见到的是经宋人林亿和高保衡整理的版本,被称为《次注》。明清时期,为《素问》作注者较多,著名的有马莳的《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吴昆的《吴注黄帝内经素问》,张志聪的《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以及高世的《素问直解》等。《灵枢》历史上一直以《九卷》之名流传,后晋人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称其为《针经》,至唐代王冰将其改名为《灵枢》。宋朝史崧以“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参对诸书”整理成《灵枢》的定本,称为《黄帝内经灵枢经》,流传至今。马莳的《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是《灵枢》最早的注释本。把《素问》和《灵枢》合编注释的有明代张景岳的《类经》。

  《黄帝内经》作为重要的医学典籍,其理论体系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

  一、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是中医学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黄帝内经》认为阴平阳秘是生命存在的前提,古人认为作为天地万物本源的气,具有运动化生的本性。气的运动展开为阴阳五行,整个世界就是以气为内在本质,以阴阳五行为外在形态表现的动态统一系统。万事万物通过阴阳五行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阴阳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黄帝内经》将其引入医学领域,用以阐释人体生命活动过程和现象中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指导对疾病病理的认识、诊治和预防。阴阳和平是中医学最高的价值追求。追求宇宙万物的和谐是中华民族的永恒价值观。人之所以生病,根本原因就是气血阴阳的逆乱失调,所以中医的具体治疗原则虽有很多,但都以平调阴阳气血为最后目的。在养生上,调和阴阳,达到和同经脉、气血皆从、内外调和是最终目标。

  二、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黄帝内经》医学理论的核心,《黄帝内经》根据这一思想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在内联系六腑、经脉、五体、五华、五窍、五志等,在外联系五方、五时、五味、五色、五畜、五音、五气等,形成一个表里相合、内外相关的整体,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医学宇宙观,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以藏家学说为基础形成的脏腑辨证是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思维模式。

  三、天人合一思想

  天地万物由一气所化。中国古人认为气是宇宙和生命的本源,人与天地万物都由气所化生。天与人之间之所以存在着相应的关系,源于天人一气。气是沟通天人万物的中介。气是人与万物生死存亡的根据,是生命的本质。在气论自然观的宇宙图景中,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生命体,是由气所推动的大化流行过程。就人来说,生命取决于气,保气、养气、调气是养生和治病的根本要求。《黄帝内经》基于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建构了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使《黄帝内经》医学理论能够真实反映人体生命活动的客观过程。这种医学模式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身心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的防治和延年益寿的理论与实践之中,这是《黄帝内经》对于世界医学的贡献。它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但其可贵之处是,它已完全融入自己的理论,并作为临床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实施于医疗活动之中。

  四、形神统一观

  重神轻形是中医区别于现代医学的基本特征。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由气所化生,具体说来,是由在天之气(阳气)和在地之形(阴气)合和而成。就人来说则是形神合一。神是气之功能的极致表现,神本质上也是气。人的生命活动虽然要以形体为依托,但终究以气为本质,气在生命存,气去生命亡。所以古人在生命观上重气轻形。最佳的生理状态应该是形气相得,在病理状态下则是气胜形则生,形胜气则死。因此,与重视人体生理解剖结构研究,从有形的物质存在着眼的现代医学不同,中医重视对无形的生命之气变化过程的研究。

  五、独特的生命观

  (一)人体观。在古代哲学“精气论”、“道器观”的影响下,《黄帝内经》将人视为精气聚合、离散之器,生命现象是精气升降出入运动的过程和结果,主要是从整体机能活动的方式、方法及其相互联系的“道”的方面,研究生命过程及其机制与规律,提出“以四时之法成”的生命机能结构学说,“阴平阳秘”与五行生克制化的生命机能稳态学说,“奇恒”、“回转”的动态生命过程学说,集中体现在藏象、经络、精气神等理论中。

  (二)疾病观。在“奇恒常变”观念的指导下,结合丰富的医疗实践,《黄帝内经》确立了有关疾病的理论。关于疾病的概念,诸凡饮食起居、劳作情志等一切身心活动反生理之常者,均可使阴阳失调而致病。它不以形质结构及其物量变化的超标作为衡量疾病与健康的单一标准,而是更强调整体机能的紊乱与失常。关于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以“邪正相争”阐明其机理,以六淫疫邪侵袭,饮食、劳伤与七情失调概括其致病方式,从致病因素与机体抗病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审求其病理意义,即“审证求因”。关于疾病变化的机理,《黄帝内经》着眼于宏观、动态地分析其整体机能失调的方式、状态和过程,提出了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变为基础的疾病传变等理论,成为临床诊病论治的理论基础。

  (三)诊治观。《黄帝内经》提出审机论治的诊治原则,是辨证论治的雏形。审机,即审察病机,就是通过对临床病症的收集、整理、分析、综合,确定其病变本质。它是对疾病过程中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整体机能失调之本质概括,因时而异、因人而别,作为诊断过程,后世演化为“辨证”,于是“证”成为诊断和治疗的关键,由此决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本特点是在整体机能协调的基础上,将治疗个体化,强调治患病之人;提倡各种方法配合应用,强调综合疗法;在治人与治病的关系上,更重视人;在整体与局部、机能与形质关系的处理上,更重视整体、重视机能;对病变共性和个性的关注上,更重视个性。对于疾病的预防上,提出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有效指导了各种自我健身法的实施,在世界保健医学上独树一帜。

  《黄帝内经》医学论著写作于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年代,与诸子之学相互唱和,对诸子学说多有吸收,并深受其影响。从文本上看,黄老道家、《周易》与《黄帝内经》关系最紧密。还广泛地吸收了天文、历法、地理、气象、生物、社会、心理、哲学等中国古代传统的人文、自然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成果,说明医学科学与其他自然及人文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是一部关于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著作。西方有的医学家认为与其说医学是自然科学,不如说是社会科学更为合适。与人有关的学科就不仅是自然科学所能涵盖的,必然蕴含着社会文化的内容。中国古代的医学家从来没有把医学看成是为医学专家所垄断的孤立的专门学问,而是把它放在天地自然和社会文化的大视野中来思考。所谓“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素问·气交变大论》)。这种学科间的联系、渗透、融合,正是中医学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之所以与诸子百家之学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学术是一个统一整体。中国古代的学问并不像源自西方的现代学术那样有明显的学科划分,而是存在一个普遍的大道贯穿于一切学术之中。不同的学术都是这同一大道的显现。古人把包括人在内的整个宇宙看成是一个大生命的流行化育过程,一切学问都是对这大生命流行化育的揭示,医学与其他学术之间并不是外在的关系,而是内在统一的,都是关于生命的学问。

  本书的编写目的,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大背景下,介绍《黄帝内经》有关生命的认识。对原文的选录,以北京中华书局姚春鹏本为底本,进行增减,选择了最能反映中医学术思想特点的篇章或段落,对于比较具体论述疾病或理论内容深奥的部分则略去。通过“导读、注释、译文、赏析与点评”等四部分为读者提供阅读门径与参考。本书《素问》卷根据《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四部丛刊上海涵芬楼影印本)校订,《灵枢》卷根据《灵枢经》(商务印书馆一九五五年重印本)校订。《黄帝内经》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整体,理解《黄帝内经》的医学也必须进入中国文化这一大背景才行。因此,在注释时多引证诸子之言,以加深对其思想的理解。古人讲做学问要懂得溯本求源,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把学问贯通起来,才是真学问,因此,在注释某些词语时,阐明其词义由来的逻辑关系,力求使读者逐渐养成求索语源、贯通学问的习惯,才能进入中国医学这一智慧的殿堂。

  人类在探索未知世界时,最难认识的就是人类自己,人是既开放又相对封闭的复杂系统,生命活动不仅随着自然界时空的变化而改变,同时要承受人类改变自然、征服自然所带来的结果,如环境污染、气候暖化、辐射侵袭;还要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精神压力、物欲膨胀、内心失衡,这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二○○八年《黄帝内经》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举行,海内外的专家对这部中医学的奠基之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来自伦敦大学的马堪温教授将《黄帝内经》的核心理念概括为“重生、尊生、保生”六个字,道出了沉淀五千年的东方文明对生命及生命规律的认知心路,也开阔了我们面对未知疾病时的防治新思路。

  (一)重生:在《黄帝内经》的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首论生命的重要,称养生得道的人为“真人”、“圣人”、“贤人”、“至人”。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养生方法,告诫人们“外避虚邪贼风,内养精神情志”,“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原则。

  (二)尊生:尊重生命,就是尊重生命的规律,生长壮老已是生命的客观规律,中医的理念是根据生命活动的不同阶段特征进行调养,如:青少年时期要健康成长;中年人要保证其精力旺盛;老年人要减少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健康长寿。尊重生命,还要尊重生命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倡顺从自然规律的和合天人观,而不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更不是战胜自然。

  (三)保生:中医强调治未病,包括在未病之时加以防范;已病之初及早治疗,防止传变;无论是疾病的诊断,还是治疗用药,均以保护人体的正气为核心理念,尽量采用平和的方法,在不破坏人体基本生理活动的前提下,帮助人体恢复健康。阴平阳秘,正气存内,病安从来?

  在中国古代先哲看来,只有对天地宇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养成高尚的道德人格,建立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才是保持身心健康、免除疾病困扰的关键所在,才是“跻斯民于仁寿”的恒久之道。在一定意义上说,《黄帝内经》给我们的启示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返回列表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苏晶,袁世宏导读,苏晶等译注作品集
黄帝内经白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