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宋江山》在线阅读 > 正文 第5章 回首望云中——宋与辽(5)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宋江山》 作者:吴蔚

第5章 回首望云中——宋与辽(5)

  身在洛阳的女皇帝武则天得知后勃然大怒,火气无法宣泄,竟然特意下诏给李尽忠改名为李尽灭,给孙万荣改名为孙万斩。这位女皇帝当年整死唐高宗宠爱的王皇后、萧淑妃后,曾改王氏姓为蟒氏,改萧氏姓为枭氏,意在用改名换姓的方式来侮辱仇敌。推算起来,武则天之所以不给李尽忠和孙万荣改姓,应该是因为这二人的祖先都是唐朝皇帝赐姓的缘故。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二十五日,离李尽忠起兵后十三天,武则天派出了第一支平叛队伍,由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率兵北上征讨李尽忠,其中曹仁师、张玄遇均是朝中重臣,声势十分浩大。七月十一日,怒气未平的武则天又增派梁王武三思(武则天侄)为榆关(位于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南)道安抚大使,纳言姚踌为副使,屯兵在胜州(治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一带,作为第二道防线,以策应第一批平叛之师。

  唐朝平叛军队浩浩荡荡地开向营州。李尽忠谋略过人,见唐军兵多将广,声势浩大,料到难以靠力战而胜,只能智取,便派孙万荣为先锋,先赶在西硖石(今河北迁安东北)内的黄□谷设伏。为了引诱唐军深入埋伏圈,李尽忠还故意放出了攻打营州时俘虏的唐军将士,还派人对这些人说:“吾辈家属,饥寒不能自存,唯俟官军至即降耳。吾养汝则无食,杀汝又不忍,今纵汝去。”(《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意思是说,我们这些人的家属都饥寒交迫,活不下去了,只要官军一到,我们就投降,我们想关着你们,但又没有粮食,连我们都快没粮食吃了,想杀掉你们又不忍心,还是把你们放走算了。为了证明契丹已经粮尽,故意用糟糠之粥供食这些俘虏。这些唐军俘虏都信以为真,兴高采烈地离开了营州,直奔唐平叛军大营,将契丹人的缺粮情况大大宣扬了一番。曹仁师等人听说后,对契丹顿生轻视之心,争先恐后地要求出击,只求早日遇到契丹兵,好先立头功。

  不久,唐大军抵达黄□谷西。李尽忠并不急于迎战,故意派出老弱残兵去向唐军乞降,又将老牛、瘦马置于路旁,显示契丹的饥馑疲惫之状。唐军看到这种情况,认为胜券在握,完全放松了警惕。为了尽快抓到李尽忠,立下大功,曹仁师等冒险轻进,嫌步兵行进太慢,干脆放弃了步兵,只率骑兵孤军前进。唐军进入黄□谷谷口后,契丹伏兵四起,唐军猝不及防,只好仓促应战。李尽忠督军猛攻,唐军很快溃不成军,将士跌入山谷而死者不计其数。唐将张玄遇和麻仁节夺路而逃时,被契丹人用飞索套住擒获。经此一战,唐军先锋几乎全军覆没。

  这才是个开始。初战获胜后,李尽忠利用缴获的唐军大印做了假军牒,逼迫被俘虏的张玄遇和麻仁节等唐军将领在牒上签名。军牒上通知唐军的殿后部队总管燕匪石和宗怀昌等人说:“官军已破贼,若至营州,军将皆斩,兵不叙勋。”(《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意思是说,我们已打破了叛军,你们马上来会合,如果规定日期到不了营州,按军法处置。由于语气严厉,燕匪石和宗怀昌接到军牒后不疑有假,立即率领军队日夜兼程前进,一路急行军,人马都疲惫不堪。而李尽忠早已经以逸待劳,设伏于险要之处。唐军人困马乏,突然遭袭,无力再战,最终全军皆没。

  这一战,史称“黄□谷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典型战例。李尽忠不畏强敌,镇定自若,充分利用了地形优势,施计诱敌受骗,以逸代劳,用极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胜利。

  唐军首次出师遭受重大失利后,武则天愈发恼羞成怒,下令天下囚犯及士庶家奴骁勇者充军,山东(太行山以东)近边诸州置武骑团兵,又下诏以同州刺史、建安王武攸宜(武则天侄)为右武威卫大将军,充清边道行军大总管,以右拾遗陈子昂为总管府参谋,再次率军征讨契丹。

  武攸宜出身亲贵,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素以安邦经国之才自负,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剀切陈词,反遭贬斥,徒署军曹。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空怀抱国为民之心,陈子昂悲愤之极,登上了幽州台,写下了名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幽州即燕州(今北京),为“燕云十六州”之一。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是燕昭王为招揽人才而筑的黄金台。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由于这首诗语言苍劲奔放,极富感染力,且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悲壮苍凉的情绪,因此成为千百年来传诵的名篇。

  就在这一年的十月,李尽忠突然患病去世,局面立即向有利于唐军的方向转化。李尽忠之子受到孙万荣等人的排斥,心生不满,逃往东突厥求援。东突厥可汗默啜见有机可乘,立即派使者入朝,表示要为唐朝效力,讨伐契丹,以换取河西降唐的突厥人众。武则天立即同意,默啜可汗发兵袭契丹据地松漠(今内蒙古翁牛特旗西北),俘虏了李尽忠、孙万荣妻子和大批契丹人众。契丹余众在孙万荣的率领下退入山中,寻机再战,后为其侍卫所杀。契丹大贺氏联盟的反唐战争就此结束。

  李尽忠等人的意外失利,其实唐军并无尺寸之功。武则天因为默啜可汗有功,加授默啜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但默啜可汗的本意并非要真心归顺唐朝,而是要趁机渔利,不久便再一次反唐。当时默啜可汗一度对唐朝廷形成威胁,武则天甚至考虑让侄子武承嗣之子武延秀娶默啜之女为妻,以此来笼络东突厥。当时不少大臣反对,其中数张柬之最直言不讳,说:“自古未有中国亲王娶夷狄女者。”虽然娶亲一事并未成行,但张柬之却因此被贬斥出朝。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热衷开边,曾经派大将薛讷(薛仁贵之子)出征,讨伐默啜可汗,此次西征即为演义小说《薛丁山征西》的原型。默啜可汗面对强大的对手,避实就虚,先与归附唐朝的拔曳固部会战,大胜而归。但在半路,默啜却突然被拔曳固手下的一个小兵颉质略刺杀。默啜的军队大乱,竟然就此一哄而散。颉质略则从容割下默啜首级,交给了唐军。历史的传奇性,丝毫不亚于小说的戏剧性,而在史书中,偶然性决定历史走向的事例更是随处可见,李尽忠反唐失败即是如此,默啜可汗意外被杀也是如此。

  李尽忠死后,契丹的大贺氏联盟冰消瓦解,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首领称可汗,但此时的契丹势力相当衰弱,不得不转而依附于东突厥。而默啜可汗死后,东突厥经过新一轮的权力争夺,毗伽成为可汗,并且在与唐军第一轮大规模的战斗中大获全胜,声名鹊起,成为突厥人心目中的偶像与民族英雄。之后,东突厥与唐朝开始了长期的拉锯战,时战时和,都是根据当时的形势而定。毗伽可汗伽几次要求娶唐朝的公主,但始终没有得到同意。天宝四载(745年)正月,回纥怀仁可汗攻杀东突厥白眉可汗,传首京师。突厥毗伽可敦(毗伽可汗的妻子)率众归顺了唐朝,于是长期以来威胁唐朝北方边境的突厥突然消亡,北边晏然无警。但回纥势力逐渐强大,占据了突厥故地,东达室韦(今内蒙古满洲里),西抵金山(今新疆阿尔泰山),南跨大漠(今蒙古)。此后,契丹人一直为回纥所统治。

  天宝十四载(755年),唐朝发生了影响重大的安史之乱,时间长达八年之久。而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割据,内廷宦官专权,朝中朋党相争,边疆报警不已,辉煌的唐朝再也没有恢复元气。就是在此期间,契丹逐渐强大,并不断向外扩张。到了唐朝末年,契丹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耶律阿保机开始崛起,他统率契丹八部,连当了三任八部长。耶律阿保机善骑射,饶智略,连破室韦、乌古、女真等部,俘奚人,掠汉地,从此雄踞北方,连中原大名鼎鼎的晋王李克用(李存勖之父)都为之侧目。

  当时唐朝已经濒临灭亡,李克用为了争夺天下,特意邀请耶律阿保机到云州(今山西大同)相会,双方结为兄弟,约定共同出兵讨伐梁王朱温和卢龙军节度使刘仁恭(刘守光之父)。不过,这次盟约对耶律阿保机并没有任何约束力,他的最终目的,不过是要从中原的争霸中渔利,因无利可图,他最后没有践约。李克用为此怀恨在心,临死前留下三支箭给儿子李存勖,代表三大遗愿,其中一支箭就是北击契丹,讨伐耶律阿保机。

  耶律阿保机雄心勃勃,于907年(这一年唐朝灭亡)即可汗位。为了取得更大的丰功伟绩,耶律阿保机极力渴求贤才,他本人精通汉语,对有才学的汉人谋士仰慕不已,韩延徽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走进了他的视线。

  韩延徽(882~959),字藏明,幽州安次(今河北安次西)人。他的父亲韩梦殷曾累官蓟、儒、顺三州刺史。唐朝末年,群雄并起,刘仁恭占据幽州(今北京)为卢龙节度使后,听说韩延徽少年英才,有智慧谋略,并擅长为文,特意召其为幽都府文学、平州录事参军,又授幽州观察度支使。后来刘仁恭之子刘守光成为卢龙节度使,韩延徽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刘守光的幕僚。

  韩延徽充当卢龙使者来到契丹后,见到了耶律阿保机,请求与契丹联盟,共同对付河东李存勖。就在韩延徽到达契丹之前,精明的李存勖已经派人送书给耶律阿保机,尊称阿保机为叔父(耶律阿保机曾与李克用结为兄弟),表示要与契丹结盟。当时山西李存勖的实力远比河北的刘守光要强大,在这样的情况下,精明而现实的耶律阿保机自然不愿意贸然出兵帮助刘守光,因而韩延徽这一趟出使也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效果,只能打道回府了。但事情却突然有了个小小的插曲,韩延徽心高气傲,瞧不起外蕃契丹族,在参见耶律阿保机时,立而不跪,惹怒了耶律阿保机,结果被扣留下来,罚做苦工。

  此时韩延徽的状况跟其他被契丹掳掠来的汉人奴隶没什么两样,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被契丹人呼来喝去,喂牛养马,还要打扫牛粪和马粪。他才二十多岁,正是血气方刚、风华正茂的年纪,加上自视极高,落到如此境地,心中的沮丧可想而知。

  这时候,一个女人出现了,在众多的汉人奴隶中,她的视线一下子就落在了韩延徽身上。这个女人,便是耶律阿保机的妻子述律平。

  述律平为回鹘遗裔,小名月理朵,有勇有谋,智慧过人,在帮助耶律阿保机登上汗位的过程中出力极多。她一眼看出韩延徽绝非池中之物,力劝丈夫说:“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九》)意思是说,韩延徽能守节不屈,正是当今贤士,若能优礼相待,当为我用,充当贱役不是太可惜了么。耶律阿保机素来敬重妻子,便召来韩延徽,故意谈论一些军国大事,韩延徽应对如流。耶律阿保机大喜过望,决意重用韩延徽。

  对于韩延徽而言,此时则面临着人生中的重大抉择。从他之前不愿意对契丹国主下跪来看,他是有中原士人的节气和傲气的,但此时他若不肯依附契丹,很可能就会惹怒耶律阿保机,丢掉性命,成为客死异乡的“中原义士”。即使是最好的情况,也只是能回去中原,回到中原又如何呢?

  先来看他的旧主刘守光登上历史舞台的背景。刘守光生性好色,曾与父亲卢龙节度使刘仁恭的爱妾罗氏通奸,事发后,被刘仁恭棍打责罚,断绝了父子关系。刘守光不思改过,还由此怀恨在心,发誓要报复。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宣武将领李思安进攻幽州,当时刘仁恭正在城外大安山享乐,城内没有戒备,李思安顺利占领了幽州。刘守光见有机可乘,率军入城,击退了李思安,随即自称卢龙节度使,并派兵进攻大安山,擒获父亲刘仁恭,并将其囚禁。之后,刘仁恭又派兵攻打兄长义昌节度使刘守文,并将兄长杀死,兼并其藩镇。后梁太祖朱温与山西李存勖有宿仇,为了利用刘守光牵制李存勖,便封刘守光为燕王。刘守光志得意满,索性于911年称帝。韩延徽曾向刘守光苦谏,刘守光不但不听,还将斧子狠狠地扔在地上,说:“再有人来谏,斩!”

  刘守光手下有不少军士都投奔了契丹,可见他为人之残酷。因而,韩延徽不是没有顾虑的,没有完成使命,不被刘守光从小小参军的位置上贬职已经是天大的恩惠。进一步说,中原正处于混战的乱世中,就连刘守光自己也是朝不保夕,他韩延徽的前途又在哪里呢?而面前的契丹国主礼贤下士,恩遇有加,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在此时此刻格外令韩延徽感怀。

  于是,经过短暂的权衡后,韩延徽选择了向之前他不愿意跪拜的耶律阿保机下跪。如此,韩延徽戏剧般地登上了契丹的仕途,极受耶律阿保机器重,并参与了军机筹划。

  韩延徽前期的主要政绩是帮助契丹修筑城郭,设立市场里巷,用来安置被契丹掳掠以及投降契丹的汉人。这大概与他之前被罚当奴隶喂牛养马的经历有关,在韩延徽提出这些建议之前,生活在契丹的汉人基本上都处于最低等的奴隶地位。契丹法律甚至公然规定:“契丹人殴汉人死者偿以牛马”(此法一直到辽圣宗耶律隆绪即位后,才为太后萧燕燕所废,改用汉法),契丹人致汉人死,只须赔偿财物牛马,如果汉人致契丹人死的话,不但本人抵命,亲属还要被没为奴婢,可见汉人在契丹人的眼中与牲口无异。韩延徽出现后,提出了妥善安置契丹地区汉人的方法,为汉人们安排配偶,教他们开垦种植荒地,汉人们的生活由此稳定下来,能够安居乐业,逃亡的人越来越少。韩延徽此举,客观上对契丹的地域开发起了重要作用,也稳定了契丹对所属汉人的统治。

  尽管感怀知遇之恩,竭力赞襄,但这并不代表韩延徽就真正投诚了契丹。实际上,他此时仍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一直心怀中原故土。两年过去了,终于有一天,他找到了机会,悄悄逃离了契丹,历经千辛万苦后,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中原。由此也可以推断,韩延徽之前的“投诚”契丹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

  此时局势已经大大不同从前,幽州已经被李存勖攻陷,刘守光败亡。韩延徽回到幽州探望母亲后,就势投奔了李存勖,意欲在乱世中有所作为。李存勖也很赏识韩延徽,将其留在身边,为掌书记。偏偏李存勖手下大将王缄嫉妒韩延徽的才干,告诉李存勖说韩延徽曾经投靠契丹,是个反复无常的人,不宜信任。早在李存勖的父亲李克用在世时,李氏与契丹的关系就相当微妙,李克用临死前特意留下遗嘱,一定要讨伐契丹。李存勖听了王缄的话,对韩延徽来投靠自己的动机也开始起疑,怀疑他是契丹派来的内奸。李存勖如此态度,韩延徽自然呆不下去了,便借口要回幽州看望母亲,离开了李存勖的幕府。在韩延徽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原乱世中,汉人始终有报国无门的凄凉。

  当时韩延徽的朋友王德明问他将来的打算,韩延徽认为河北已经是李存勖的天下,既然在家乡不能容身,就只好重新回去契丹。朋友听了大惊失色,说:“你好不容易从契丹逃归,而今又要返回去,这不是去找死吗?”韩延徽却胸有成足地回答说:“那不一定。自从我走后,契丹主如丧耳目,如失手足。如果我回去,相当于他重新得回耳目手足,重用我还来不及,又怎么会杀我?”于是从容回乡探望了母亲,然后回到契丹。

  韩延徽回来后,耶律阿保机问他为什么逃走了还回来,韩延徽回答说:“忘亲非孝,弃君非忠。臣虽挺身逃,臣心在陛下。臣是以复来。”(《辽史·卷七十四·韩延徽传》》)耶律阿保机听了大喜,不但不怪罪他,反而更加重用,任命他为政事令,相当于中原的宰相,参与决策一切中外大事。还特意赐名“匣列”,“匣列”在契丹语中是“复来”的意思。韩延徽从此成为契丹显贵,其传奇经历,据说就是京剧《四郎探母》中杨四郎的故事原型。

  在韩延徽的帮助下,耶律阿保机日渐强大。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在龙化州(今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北)正式称帝,称“天皇帝”,是为辽太祖,其妻述律平称“地皇后”,年号神册,国号契丹(据说“契丹”一词的原意为镔铁,以此为国号,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由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以契丹族为主体的国家。韩延徽作为耶律阿保机手下第一能臣,大力传播汉文化,帮助契丹创文字、确立各项制度、正君臣、定名分、仿效唐朝长安修建皇都(即后来的辽上京),为契丹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韩延徽虽然在异国显达,心中却始终不忘故土。他派人送信给李存勖说:“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契丹国志·卷十六·韩延徽传》)说明当时遭人排挤才不告而别一事,并要求李存勖照顾他的母亲,还保证说,只要有他韩延徽在一天,必然不让契丹南侵。李存勖成为后唐庄宗的时期,契丹未向南面深入侵扰,实际上靠的是韩延徽之力。

  耶律阿保机建国后,对邻族和中原地区开始更大规模的侵掠,先后亲征突厥、吐谷浑、党项、沙陀诸部,均大获全胜,契丹国由此声威大振。灭掉东部渤海国后,耶律阿保机将其地封给皇太子耶律倍,改名东丹国,建都天福城。耶律倍称“人皇王”,赐天子冠服,建元“甘露”。

  就在从渤海国回师的途中,耶律阿保机病死,皇后述律平称制,权决军国事,有“断腕太后”之称。她采取高压手段,排斥皇太子耶律倍(后不断被弟弟耶律德光迫害,被迫投奔后唐),力保次子耶律德光继承帝位,是为辽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大辽(984年又改称大契丹,1066年辽道宗复号大辽,人们习惯上把契丹人建立的王朝统称为辽),继续重用韩延徽。正是在耶律德光时代,将本来属于中原的燕云十六州收到了契丹手中。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是指幽州(今北京)、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河北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武州(今河北宜化)、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十六州大致是今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片土地,东西约六百公里,南北约二百公里,全部面积差不多为十二万平方公里。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一直是中原的屏障,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当时燕云十六州一带是后唐的地盘,归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管辖。石敬塘(李嗣源女婿)和后唐皇帝李从珂(李嗣源养子)一直有矛盾,二人曾经跟随李嗣源打天下,均骁勇善战,向来互不服气。李从珂当上皇帝后,二人的矛盾开始公开化。一次,李从珂在宫中摆家宴,石敬瑭妻子晋国公主(李嗣源女)上酒毕,说要辞归晋阳,李从珂喝醉了酒,问道:“何不再住些时候?你这样急着回去,是想和石郎谋反吗?”石敬瑭知道后很是惊惧,暗中在作反叛的准备。一次,石敬塘不服从李从珂的调遣,李从珂就派几万军队来攻打石敬塘所在的晋阳城,石敬瑭抵挡不住,眼见晋阳十分危急,掌书记桑维翰出了个主意,要石敬瑭向契丹人讨救兵。于是,石敬瑭写信向契丹(当时国号仍为契丹)国主,表示愿意向契丹称臣,同时拜耶律德光做父亲,并且答应在打退后唐军之后,把雁门关以北的燕云十六州土地献给契丹作为报答。

  石敬瑭不顾个人尊严,厚颜无耻地认比自己小十岁的耶律德光为父,并提出诸多可耻的条件,连其部属都觉得很难为情。部将刘知远(后来称帝为后汉高祖)说:“称臣也就可以,当儿子似乎太过分。多送些金帛,契丹兵自然会来,不必许给土地,怕将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莫及。”但石敬瑭一心想快点当上“儿皇帝”,不听刘知远劝告,叫桑维翰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契丹。耶律德光接到石敬瑭的信后,自然大喜过望,所谓“称臣”、“认父”对他并无多大的吸引力,倒是燕云十六州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土地。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吴蔚作品集
说话三十六计宋江山明宫奇案用人三十六计璇玑图管人三十六计处世三十六计斧声烛影大唐游侠包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