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大故宫3》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0章 理亲王府(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大故宫3》 作者:阎崇年

第10章 理亲王府(1)

  清郑各庄行宫、王府、城池与兵营,康熙经始,雍正兴盛,乾隆结束,历时共四十八年。这是康雍乾三朝激烈残酷、曲折起伏、错综复杂、内含玄机的宫廷斗争的一个侧面、一幅缩影,既具重要历史价值,又为历史文化遗产。

  皇帝的儿子结婚后要分府,就是离开皇宫,搬到王府居住。明清的王府,明朝主要在外地,个别的在北京;清朝则相反,顺治帝定都北京后,所有王府都在北京,且都在内城以里,能查到的有五十余座,只有一座例外,那就是在城郊之外的理亲王府。清北京昌平郑各庄《清史稿·允礽传》记载:“雍正元年(1723年),诏于祁县郑家庄修盖房屋,驻劄兵丁,将移允礽往居之。二年十二月,允礽病薨,追封谥。”清代官书记载山西祁县、安徽合肥、河北蓟县和北京昌平都有郑家庄,拙文《雍正理王府址考》论定,这个郑家庄就是今北京昌平郑各庄。康熙行宫和理亲王府,建于康熙,盛于雍正,毁于乾隆。

  一、康熙始建

  康熙帝有35个儿子康熙帝皇长子允禔,禔,《康熙字典》音题,又音时,《正韵》音支,满语音支;皇太子允礽,礽,《广韵》音仍,满语音in ceng,音允成,纳兰成德因犯皇太子名讳,改名为纳兰性德;皇三子允祉,祉,《辞海》音止,《集韵》音耻,满语音耻;皇四子胤禛,禛,《集韵》音真,满语音in jen,音胤真;皇十四子允祯,祯,《集韵》音贞,满语音in jeng,音胤征,后改为允禵,禵,音题。,皇长子允禔,为贝子,母亲是惠妃纳喇氏,出身“低贱”。皇次子允礽(音“仍”,满语音“成”)为嫡长子,母亲赫舍里氏出身于满洲功勋贵族之家,是一等公、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之女,舅父是大学士索额图。赫舍里氏在康熙四年(1665年)被册为皇后,这年康熙帝12岁(虚岁),赫舍里氏13岁(虚岁)。康熙十三年(1674年)生下皇二子允礽。这年康熙帝21岁,赫舍里氏22岁。不幸的是,赫舍里氏生下允礽的当天崩,预示着允礽的人生有一个大起大落的命运。

  康熙帝次子允礽曾被两立两废,命运大起大落,图为其“皇太子宝”

  允礽两岁时,被康熙帝以太皇太后、皇太后懿旨,立为皇太子。这是清朝空前绝后之举。皇太子幼时,康熙帝亲自教他读书。允礽6岁开始上学,皇父为他延请大学士张英等为师傅。允礽聪明颖悟,学习用功,通满、汉文字,娴熟骑射,很讨皇父喜欢。他酒量很大,“饮酒数十巨觥(ɡōnɡ,古代酒器)不醉”。(《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三十四)康熙帝立允礽为太子,有了接班人,但引发三种矛盾:一是朝中逐渐形成以索额图为首的太子党,二是皇子中形成拥护或企图更换太子的两个集团,三是朝廷皇权与储君矛盾日益凸显。这三对矛盾的爆发点,是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康熙帝当着诸王大臣和诸皇子宣谕:“从前索额图助伊潜谋大事,朕悉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今允礽欲为索额图复仇,结成党羽,令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三十四)康熙宣谕,且谕且泣,宣谕完毕,痛哭仆地。康熙帝废斥皇太子回京后,先将允礽幽禁在上驷院旁毡帐内,后拘禁于咸安宫(今寿安宫)。这年,康熙帝55岁,皇太子35岁(已做皇太子33年)。废除皇太子后,朝臣与皇子为储君之争,不仅没有消解,反而愈演愈烈。第二年三月,康熙帝宣布复立允礽为皇太子。三年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初一日,康熙帝宣谕:“复废太子,禁锢咸安宫。”(《清史稿·允礽传》卷二百二十)尔后,康熙帝大病一场。

  康熙帝晚年有一块心病,就是废太子允礽的安置难题。他在找一个既妥善又安全的安置允礽的地方。

  毓庆宫为康熙帝专为允礽建造的太子宫,允礽被废后,康熙帝为其安置煞费苦心

  允礽有12子、8女,这一大家子人,长期禁锢在咸安宫,不成体统,也非长久之计。允礽第二子弘皙后封理亲王,孙子永暧后官广州将军、黑龙江将军、盛京将军,永曖四世孙福锟光绪时为体仁阁大学士。当时摆在康熙帝面前的一个难题是,自己生前和身后,如何安置废太子允礽及其一家呢?康熙帝晚年在德胜门以北20公里处,相中了一块宝地,开始为废太子允礽营造府第,也为自己营建一处行宫。这个安排,可以看出,康熙帝作为一位父亲,对自己一手培养的皇二子,是又恨又爱。恨的是他竟然不成器,逼得自己废了他;爱的是这毕竟是自己幼年丧母的儿子,要在有生之年安置好,以免身后皇子相残。

  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郑各庄村郑各庄历史遗迹,1949年后郑各庄尚余残迹城墙百余米。1958年北京文物普查时,这里还有土墙垣约五百米;有城南门遗址,并保存南门(正门)汉白玉石匾额一方,楷书“来熏门”。现经实测为:郑各庄皇城遗址,东西长570米,南北长510米,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护城河遗存,其南、北各长约504米,东、西各长约584米,总长2176米。经笔者与该村黄福水、郝玉增、李永宽、蒋国震等先生实地踏查,在郑各庄皇城东南角,有一段城墙残垣的遗迹,有墙基遗存和青灰城砖。城墙外是护城河,现东、南、西三面护城河基本保存。2006年,出土一眼水井,为铜井帮,同民间传说“金井”吻合。清郑各庄行宫与王府的实测和踏查资料,可同档案资料和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基本吻合。,现在有城墙遗迹,有护城河遗存,有铜圈(即铜帮)水井,这处大型建筑遗迹,曾经是谁的住所,长期以来,说法纷纭。传说最广的是因为当地有一个村子叫“平西府”,所以人们就说这里曾是清初平西王吴三桂的王府。

  2008年我应郑各庄领导黄福水先生的邀请,去那里考察了遗址遗迹,回家后就集中时间,遍查资料,只查到一些蛛丝马迹,但问题不得其解。向同行朋友求教,也是得不到解决。看来,现有汉文资料不能解决,唯一希望是满文档案。清朝满文档案,主要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恰好这时台湾佛光大学邀请我去做客座教授,于是,我应邀去了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许多专家,如周功鑫前院长、冯明珠院长、庄吉发教授等是我的老朋友。我跟他们商量了查找重点,请他们帮忙。

  上天不负有心人。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查到一份清内务府关于郑家庄行宫与王府工程竣工的满文档案。这份满文档案详细记载了郑各庄康熙行宫和王府工程的竣工资料。如城墙长度、护城河宽度等尺寸,和今遗迹与遗存实况相符,如概要记载:

  奴才等监造行宫大小房屋二百九十间、游廊九十六间,王府大小房屋一百八十九间,城楼十间,城门二座,城墙五百九十丈九尺五寸,大小石桥十座,井十五眼,修葺土城五百二十四丈,挑挖护城河长六百六十七丈六尺,饭茶房、兵丁住房、铺子房共一千九百七十三间,夯筑土墙五千三百五十丈七尺一寸。营造此等工程,共用银二十六万八千七百六十二两五钱六分三厘。尚余银十五两六钱七分。今既工竣,将此余银如数交部。为此谨具奏闻。[《上驷院郎中尚之勋等奏报郑家庄行宫工程用银数折》(满文)康熙六十年十月十六日,郭美兰译,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为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查到的郑家庄皇城满文档案影印件

  但是,孤证不立。仅有工程竣工档案,似嫌证据不足。我想,既然有这项工程竣工的满文档案,也应有其开工的满文档案。而这项工程的开工档案,既然不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就可能在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回到北京后,我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见了邹爱莲馆长和满文档案专家郭美兰研究员。我和她们商量,满文档案200余万件,有些尚在尘封,没有整理,如何下手?我说可从清代内务府档案查起;内务府档案太多,可从内务府奏销档查起;奏销档也太多,可从工程竣工的康熙六十年(1721年),往前倒查五年,就是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查起。经过20多天查找,郭美兰研究员终于找到郑各庄康熙行宫与王府工程,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二月初五日,工程兴工的满文奏折及朱批。主要内容,汉译如下:

  行宫以北,照十四阿哥(允禵)所住房屋之例,院落加宽,免去后月台、前配楼、后楼,代之以房屋,修建王府一所。其中大衙门五间,柱高一丈五尺,为十一檩歇山顶。北面正房五间,柱高一丈四尺,为九檩歇山顶。大门五间,柱高一丈三尺五寸,为七檩歇山顶。大衙门两侧厢房各五间,柱高一丈二尺,为七檩硬山顶,正房两侧厢房各三间,柱高一丈二尺。两侧耳房各三间,柱高一丈二尺,为七檩硬山顶。罩房十九间,柱高一丈,为七檩硬山式。小衙门三间,柱高一丈三尺,为七檩歇山顶。其两侧房屋各六间,柱高一丈。小衙门两侧之房屋各五间,柱高九尺五寸。两侧小房各十间,柱高八尺,为硬山顶。净房四间,柱高七尺,为四檩硬山顶。其周围台阶、斗板用青沙石,外围房一百五间、堆房三十六间、仓房三十间、草料房十五间、门一间,柱高八尺,马厩房二十间,柱高九尺,为七檩硬山顶。围墙一百二十四丈,高一丈二尺,宽二尺四寸五分。隔墙一百九十六丈,高八尺五寸,宽一尺六寸。甬路三十八丈五尺(中间铺方砖,两边镶城砖)。(《内务府等奏为核计郑家庄马房城地方建房所需钱粮事折》(满文),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初五日,郭美兰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txT小说天-堂(/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阎崇年作品集
清十二帝疑案努尔哈赤全传大故宫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