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民国第一帮会》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4章 帮规帮纪(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民国第一帮会》 作者:陈伟伟

第14章 帮规帮纪(3)

  例如某位老头子开香堂收徒弟,一定有众多赶香堂的人,在这些人当中,很可能有人对这位老头子心存芥蒂,或者有些人认为这个老头子没有名气,可能是来抢占山头的“外人”。这些人来赶香堂,往往都是带有攻击性的,不讲礼仪,咄咄逼人。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开香堂的一方一定要镇静,不但要保持礼貌,还要找机会与来者进行对话,双方开始“参教”。来人用帮内规矩“参教”主人,主人则要以“海底”流利地回答:一方步步紧逼,有意找碴儿,另一方要使用浑身解数将对方招数统统化解;一方是来者不善,暗藏杀机,另一方则以柔克刚,但是针锋相对。双方经过一番唇枪舌剑的争斗之后,往往会形成几种结果:来者经过“参教”之后,这位开香堂的老头子、在场的布道师或者引见师的确是有身份,有“道行”,名副其实的“家里人”,来赶香堂者当中,又有诸多颇有名望的头目或者兄弟,仪式安排得也符合规矩,整个场面无懈可击,于是消除了心里的戒备,冰释前嫌,甚至可能相互拉上交情,正所谓“不打不相识”;而遇到双方僵持不下的情况,在场的各位朋友就会出面劝解,“拉场”,双方顺水推舟,借以下台;有些来者虽然看似气势汹汹,但是因为开香堂者必定是坐地主人,终是抵挡不过,最后只能收起架势打道回府;还有可能就是双方互相挑剔,各不相让,再加上来赶香堂的怀疑者人数也众多,自成一股势力,双方最后冲撞成一片,导致香堂不得不中断。事情到了这样的地步,老头子自然颜面扫地,在此处站不住脚,只得另寻他处,重开香堂了。但是实际上香堂会进行到这一地步的情况也是少数,来闯香堂的人一般也不会逼人太甚,多数情况下双方都会经过在场朋友们的调解斡旋,重归于好。

  除了开香堂,平时若是青帮内部发生了矛盾,双方也会使用“参教”的方式进行查问,了解双方实力大小。这种情况多发生于青帮内两股不同势力之间,或者是组织团伙内,两个互相有矛盾的派系遇到一起时,往往借用“参教”来相互攻击对方。这时,一方会用很挑衅的形式发问:“敢问老大,贵帮船只几何?”只要听到这话,对方就会知道来者不善,此时在大庭广众之下决不能胆怯回避,否则会被瞧不起,于是也用强硬的口气回答:“共一千九百九十九只。”这通对话完毕,双方就都明白了敌对一方决不会善罢甘休,要较量高低。于是接着问:“贵帮船行哪路?哪位老大领船?”回答:“上江下山,领船老大头顶二十行(“大”字辈),出航不怕大风浪。”答方已经很不耐烦,但是发问一方并不放松,还问:“贵帮船打什么旗号?”答:“进京自打百脚蜈蚣,出京穿挂虎头黄道,船首四方大锦旗,船尾八面威风旗。”事已至此,已经是剑拔弩张的气氛了,且双方都作好了斗殴的准备。如果挑衅发问的一方还没结束,穷追猛打:“船上打多少板子?板子上有多少钉?你可要说分明。”回答者也要按规矩办事,不能不答:“打船板共七十二条,谨遵地煞数,船钉共三十六,配合天罡数。”这时,怒不可遏的问方接着问:“天上共有几颗星?”答:“三万六千颗,不多也不少!”问:“你身上有几条筋?”答:“要问身上几条筋,你大可剥开皮来看!”此时血腥挑衅的意味也越来越浓了,问者还不罢休,问:“一刀几个洞?”这时候双方都已是箭在弦上,准备开战了,答者怒道:“一刀两个洞,你有几颗心,借来下酒吞。若要来领教,拳头送上前!”这样一问一答,终在双方之间挑起了战斗。

  这类有意挑衅似的“参教”,用青帮内部的话讲就是“窝里翻”。在交锋当中,一旦一方发现对方势力强大,自己不是对手,那么好汉不吃眼前亏,会主动上前讨饶:“不敢!弟兄有眼不识泰山,望老大包涵。如有得罪之处,帮有帮规,江湖礼节在此,光棍不做亏心事,天下难藏七尺男儿躯,任打任罚。都是一家人,胳膊往里拐,要长要短,随便截去。还望老大高抬贵手,弟兄自会买一碗奉敬老大!”然后,在茶馆泡上一壶茶,双手端向对方:“待弟兄请敝前人向老兄下气。”这种奉茶的方式,在青帮内叫做“打招呼”,也就是正式的赔礼道歉的礼节。但是若对方还是不肯善罢甘休,仍要追究到底,这种就是“不识抬举”的行为了,帮中之人自会出面干涉调解。但是多数情况下事端都会平息,因为毕竟是“一家人”,是同流“罗祖血脉”的兄弟。

  “参教”是为了查明对方是否是真正的“家里人”,因为出门在外,很多人为了保证自己不受欺负而假装是青帮人士。而一旦通过查问发现对方回答的“海底”中有漏洞,那么就基本可以确定对方是冒充“家里人”的“空子”。许多人认为,被发现是“空子”很可能会遭到严厉的惩罚,甚至会被青帮成员“三刀六个眼”地砍杀。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是因为在青帮当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许充不许赖”,这也是青帮与其他帮会的不同之处。也是有这一条规矩的掩护,许多行走江湖的浪人敢于冒充青帮成员,甚至还斗胆与人“参教”、“唠海底”。而对于这种“空子”,青帮也多是网开一面,不予处置,让其“另开码头”,滚出当地就算了。有的时候,如果被逮到的“空子”是个身无分文的穷光蛋,还有可能得到一些青帮施舍的“盘缠”。

  青帮内部之所以会形成这么一条“许充不许赖”的规矩,有其一定的历史因素。早期的青帮是以漕运起家,在那一历史时期,所有的承运粮草、贩运私货等活动都处于非公开的秘密状态,青帮成员的身份也必须隐藏起来,为了低调行事,不太招摇,所以形成了“许充不许赖”的特殊规定。到了青帮发展的中后期,“许充不许赖”这条规定使青帮活动不再那么严苛,组织关系也更为广泛,使帮会势力发展迅速,而且声名远播。也是因为有这条规矩,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民国时期上海滩的三大亨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明明都是字辈不明的“空子”,还能够坐定整个上海,稳坐青帮三大老头子的交椅——一个是半路出家才加入青帮的,一个是从“悟”字辈“爬楼”升上字辈的,还有一个是众人都说不清道不明、稀里糊涂作为“通”字辈成员的。如此看来,这个“许充不许赖”的规矩不但显示了青帮的宽容和灵活,而且更被上海青帮运用得炉火纯青。

  6.帮会入会规定与阶级晋升制度

  古语云“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组织机构、帮派结社想要在社会上立足并求得长远发展就必须要有严明的规矩和制度作为约束。正所谓“青帮一条线,洪门一大片”,就是说青帮比洪帮有着更为严密的规定和制度。

  青帮的入会规矩有其独有的特点:首先,一个人想加入青帮,那么他必须是自己主动想要入帮,不能是别人劝说才动的心思;入帮不能带有私人恩怨,绝不能为借助帮派力量报复仇家而入帮。再有,也是青帮入帮规矩中最具特色的一条,就是讲求“三帮九代”。“三帮”是指“引见师”、“布道师”、“本命师”三个师父不能在帮内同一个派系。例如,浙江瑞安有人想要加入青帮,那么瑞安本地的派系绝不能直接收留他,只能将他引荐给比如温州青帮派系的头目,而这个瑞安的引荐人就是“引见师”,然后温州派系会按照规定收留这个人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向他讲授青帮的历史渊源,帮派目的、规矩、礼仪等,这个传授知识的人就是“布道师”,“布道师”认定此人可以进入帮会,就会再将此人介绍到例如乐清、苍南的青帮派系,最后由这些派系出人收徒,这个收徒之人就是“本命师”,也就是这位欲加入青帮之人正式投名帖、拜师的“家师”。“九代”是指自己的“家谱”,这个家谱是在青帮这个大家庭内的“家谱”,即自己的三位师父以及师爷的名号、字辈,因为一共九人,所以称为九代。有了这样复杂交错的规矩体系,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青帮能够组织严密,人员团结,齐心协力了。一个人加入帮会,不仅经过了三位师父,这三位师父长时间各在一处,师徒感情深厚,而且师父的弟子又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师兄弟间亦经常联络,如此一来,青帮内部成员之间的师徒、兄弟关系全部横向发展,人脉甚至可以遍布全国。随着青帮的徒子徒孙越来越多,影响范围也必定不断扩大。

  青帮的组织制度因为是师徒传授的体制,一代传一代,更加强调帮中的伦理制度,所以每一个想要加入青帮并不断提升的人,不论身份、地位,都必须先经过重重考核和审查。一般而言,想要进“家”,弟子首先要投拜名帖,就是将详细写有自己姓名、生辰八字、职业、家世背景的名帖投递给一个派系,然后由该派系引荐弟子给想要拜入的师父的门下,接到名帖后,师父召集“三帮九代”开设寄名香堂,申请入会者在此香堂上受洗,但是经过这些之后仍然还是帮外之人,不能算是青帮正式的成员,对这种人,青帮一般称之为“一脚门内一脚门外”,算是在青帮内挂了名的候选成员。在寄名后至少三年的时间里,师父会对这位弟子严加考核,即弟子要勤拜访师父,让师父感受到其要加入青帮的诚意和决心。然后再经过三年时间的检验鉴定,师父确定这个弟子的品性和道德之后,才会开始教授他青帮的基本礼仪,或者直接委托石室庵进行教导,这个过程大概又是一年的时间。等弟子通过考核后,师父会择吉日上报户部,再由户部批准作开设香堂的前期准备,并通报四庵六部和学生的“三帮九代”,至此,弟子才正式经历小香堂,这才被承认是“潘家后人”。小香堂期间,弟子不仅要学习各个庵堂的基本课程,更要学习帮派内部待人处世之道和进退策略。

  小香堂期间规定的学习时间是三年,考核之后,师父会根据弟子这三年中的表现确定其前进的方向是否正确,做事是否得当。若待人随和、礼仪得体,则会再次上报,由户部批准后会通报弟子的“三帮九代”,再开设大香堂,得到晋升。开过大香堂的弟子可以算是预备阶段的师父,具备能够教授小香堂弟子的能力和学识,可以开始学习传道教法。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师父如果认为弟子的能力足以率领帮众时,又会再次开设香堂,传授弟子三锁三钥和六字真言,从此以后,弟子算是正式出师,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独自开设香堂的师父,可以扛起祖上的名号,延续香火。一旦弟子正式出师,升任师父之后,不论字辈是大是小,即使是晚辈,帮中也不会再以辈分称其为弟佬或者徒孙,而是统一称之为“师父”,这是对经历了长年学习和磨炼,成功开堂收徒者的肯定和尊重。

  再说青帮的投名帖和香堂。因为青帮创始人笃信佛教,所以香堂多设在庙宇里,参加香堂称为“赶香堂”。正式入“家”之前的香堂多半不会太过正式,但是就现代的眼光来看,也相当新奇有趣。

  一般是由引荐人带领“赶香堂”者来到庙门口,轻敲庙门,就开始了里问外答的形式。而这种问答也是有固定模式的:

  问:来者何人?

  答:在下某某某,特地来赶香堂。

  问:经过此地要抱香而入,你可曾带着香油钱?

  答:连1文小钱在内,共129文,敢问可够?

  (129文钱代表了青帮成立初期为清政府漕运粮草时的129条船只,128条大船加1条小船。)

  此时,庙门才被打开,庙堂内师父高高坐在上面,地下站着众多已经入帮的师兄弟。此时,掌礼人高声宣唱请祖诗:“历代祖师下山来,红毡铺地步莲台。普度弟子帮中进,万朵莲花遍地开……”待礼仪毕,师父从座位上下来,烧香拜祖,向祖师爷们报告自己的名、字辈和三帮九代,现在要开设香堂,暂收某人为徒弟,广施恩德,义气天下等……终于冗长的礼仪过去,入帮者就可以将写有自己名字、背景和简历的帖子投上给师父阅览了。青帮帖子上一定要写上这么几句话:一脉清源,万世千秋,水流东海,永不回头。以表示自己入帮的决心以及永不后悔、决不背叛的坚定信念。师父看过名帖后,会问入帮者:“你是被别人劝说来入帮的,还是自愿入帮的?”此时,如果后悔还来得及,青帮并不勉强不愿意的人加入帮会,这不但会影响内部团结,更会在社会上造成青帮的不良帮派形象,所以要是回答被劝,还有脱身之法,但是一旦答曰自愿的,就算是正式拜在了师父名下,即便是寄名,也不能随意离开帮会了。正所谓:“本帮不请不带,不来不怪,入帮容易出帮难,千金买不进,万金买不出。”青帮认为要离开帮会是对帮派的背叛,是重大的欺师灭祖的行为,因而对其处理通常是十分严厉的,有三刀六洞或者九刀十八洞之说。即想出帮必须要先挨三刀或者九刀,刀刀穿体而出,可想而知,在过去医疗水平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如果受到这样严重的伤害,非死即残。虽然严厉而残酷,但这样也是为了保守帮派内的秘密而采取的一种保护措施。香堂开过之后,师父才会开始教授弟子帮会的基本“切口”。牢记这些切口,在行走江湖时,不论走到哪里,只要有青帮的弟子在,认亲之后就会得到他们无条件的帮助,不论你是要讨债、寻仇,甚至杀人放火。

  从投名帖挂名到成为青帮的正式成员,理论上算起来在七年左右的时间,所以有“七年进家”的规矩,但是过去立的这项规矩大多是因为交通不便,路途遥远,访师困难,所以为了让师徒之间有更深入的了解,必须延长进家的时间,更何况要经历三个师父的审查和培训。但是根据现代研究发现,清末时期的交通条件已有很大改善,而且青帮的势力范围都处于繁荣富饶的东部沿海区域,实际上当时的寄名香堂基本上是摆设,投递名帖后即可学习帮规准备入家,所以所谓的“七年进家”算是可有可无的空头规矩。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陈伟伟作品集
民国第一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