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新宋Ⅱ·权柄5》在线阅读 > 正文 第4章 贺兰悲歌(4)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新宋Ⅱ·权柄5》 作者:阿越

第4章 贺兰悲歌(4)

  “致果……”石越不待他说出来,便连忙打断了折可适的话,笑道:“尊府之意,某已知之。惟战或不战,须决于皇上与枢府。”他说罢,起身走到折可适跟前,笑道:“来,某请致果看一样东西。”

  侍剑早已会意,在前面引路。折可适随着石越出了大厅,沿着走廊向里间走去。一路之上,他细心观察,却见安抚司衙门内的陈设竟简陋得不如一个县衙,更不用说与府州州衙相比。而越往后走,便发现护卫的兵丁越多,文职官吏与家丁仆役越少,到最后更是一个人也看不见了,只见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荷戈执戟的卫士随处可见。

  折可适心中一动,暗道:“莫非是去……”

  正想着,却见石越与侍剑已经在一座建筑之前停住了脚步,他忙停身抬头,那是一座孤零零的建筑物,四周都是空地,紧闭的大门上方挂着一面横匾,上书“白虎堂”三个大字。一瞬间,折可适兴奋得脸都红了。

  他们停下的地方,距离白虎堂至少还有五十步远。但是侍剑到了这里,便不再往前走。

  折可适用目光注视石越,石越微微点头。二人默默地向白虎堂走去。折可适从军十余年,以战功累迁至致果校尉,但这一生还没有机会进入到这等军机要地,饶是他久经沙场,此刻也难以抑制心中的情绪,虽然明知道这并不参预高层的军事会议,但是,那种久植胸中的敬畏与向往,夹杂着兴奋与激动……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折可适竟连呼吸都变得粗重起来。他连忙深吸了一口气,调匀自己的呼吸。

  石越感觉到了身后忽然粗重的呼吸声。他在心里笑了笑,凡是有着野心的年青武将,来到这个地方,绝没有可能不心潮澎湃的。负责守卫白虎堂的职方司武官打开了一扇侧门,石越没有等待折可适,大步走入门中。

  踏入白虎堂的那一瞬,折可适的呼吸几乎一度窒息。

  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座超大型的沙盘!不用多看,折可适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这沙盘的地形是哪一处。

  瞬时间,折可适将一切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快步走到沙盘之前,贪婪地望着沙盘上的山脉与河流,城市与沙漠。这是一座包括了整个宋夏边界,纵深延伸至贺兰山脉的巨型沙盘,整整占满了一间可以容纳三十人以上的议事厅!

  最让折可适惊讶的是,几乎西夏的每一处关寨,都用小旗明确标示了驻军的人数。

  “这便是职方馆这些年来的成绩。”石越淡淡的声音里,掩饰不住得意之情,“很快诸禁军都会颁布新地图。朱仙镇所有武官最新增加的一门课程,便是地图学。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先要牢牢占据住地利。”也许这座沙盘还不够精确,但是,石越却可能肯定,它已经是有史以来最精确的沙盘。

  折可适张了张嘴,想要说什么,但却发现自己什么也说不出来。有如此详尽的情报,西夏不灭,天理何在?!

  “从这里……”折可适指着银夏一带,“再从此环庆、熙河,联络董毡攻击凉州,四路出击,西贼首尾难顾,可一战而定。”

  “四路伐夏?”石越笑道。

  “实际是五路,河东、延绥两路,直指银夏。”折可适完全沉浸到对战争的设想当中了。

  石越在心里叹了口气。在他那个时空的历史上,便是五路伐夏。若细心钻研宋夏的兵力配置与地图,五路伐夏的确是一个当然的想法,理所当然得不用置疑。而且,石越也承认,即便另一个时空的五路伐夏失败了,也并不意味着五路出击便是不对的。所以,他并没有嘲笑折可适。

  石越对这个问题研究过无数次,他几乎已经可以肯定的说,五路伐夏失败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宋人居然指望着这五路最终能在灵州会师!

  这种在千里之外约期会师的好事,也许历史上也有过成功的例子,但石越可以肯定,失败的案例是成功的一万倍以上。石越可以确信,现在宋军的纪律与战斗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而后勤与通讯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即便是现在,熙宁十三年,石越甚至不敢指望四大行营能在同一天发起进攻——这种时间上的误差能够不超过三天,他就可以谢天谢地了,天知道到时候会发现什么样的意外?历史上无数造反者约期起事,但是果真能在不同的地方同一天起事的例子却少得可怜。

  这样的条件下,却去奢望着约期会师,并根据这种期望制定战略……

  石越突然想考较一下折可适,看看这个被史书称许的名将,是不是果真名不虚传。他虽然对军事所知有限,但是他毕竟秘密的召见过种谊等将领许多次,其战略构想也得到了章质夫这样的人物的支持。

  石越因笑道:“愿闻其详?”

  折可适只是略略考虑了一下,便指着环庆路说道:“此处主攻,直捣灵州。仁多瀚与梁乙埋素不和,必不为他卖命。纵然顽抗,以仁多之部众,亦无力拒我大军。”说完,他的手指向西移动,“以渭州、熙河之兵自兰州、萧关辅攻,或可会师于灵州城下。董毡之军,终是异族,不得不防,使攻凉州,以牵制西贼。延绥与我河东之兵,克定银夏四州,再挥师西向。如此西贼首尾不能相顾,再无不败之理。”

  这是平平无奇之语,石越正微觉失望,却听折可适又说道:“然亦有可虑者。银夏诸州是拓跋氏之祖业,经营日久,不可轻易。平夏兵素来悍勇,梁永能非无能之将。兼之当地要么高山峻岭,路途险恶,要么沙漠大荒,数百里无人烟。转运之难,莫过于此。万一梁永能弃城不守,坚壁清野以待,我军无粮,实有倾覆之危。”

  这一番话让石越顿时收起了对折可适的轻视之意。“诚然,此亦某所忧虑者。夏州城自赫连勃勃筑成以来,是为中国之大患。当年朝廷虽毁此城,然既不能守,我去敌来,终是无用。银夏之争,最难在补给。”

  “银夏之争,是破军之战。要引诱梁永能率平夏部与我决战,只要击溃其主力,银夏不足平。若其避而不战,则需步步步为营,护守粮道,大军绝不轻出夏州一线。只遣兵掠其民众,焚其积蓄,袭焚青白池,一旦冬季来临,不愁梁永能不破。况且只要能牵制住梁永能之军,使其无法回援,一旦灵州城破,兴庆府告急,梁永能有何威德,敢不回师勤王?”

  石越微微点头,折可适的战斗经验局限于延绥与河东,对银夏诸州的情况,还是十分熟悉的。所提的建议,也的确切中要害。但是对于其余诸路,却未免有点想当然。

  其实任何一路的补给困难程度,都绝不亚于所谓的平夏地区。

  这也是石越对于全面对夏战争始终抱持着谨慎态度的原因。

  战争一旦开始,就会出现许多意料之外的情况,哪怕他做了相当的准备,但是自然条件的恶劣程度依然难以克服,宋军再一次输在补给之上的可能也不是没有。石越对理论与现实的差距有着清醒的认识——自古以为有几个将领不知道粮道重要?但是因为补给而失败的战争却始终占据着历史上所有战争中的绝大部分。

  但是没有必要和折可适讨论这些。

  “战争果真开始,便让种古去守城,果真要与平夏兵一较高下,还要看我们河东兵。”折可适全神贯注的看着沙盘上的每个细节,一面在心里暗暗赞叹,一面便露出狂妄的本性来了。他此刻几乎完全忘记了和自己说话的人是陕西安抚使,只当是在府州州衙与自己的叔伯兄弟们讨论战争。

  石越怔了一下,不由微微笑了笑。

  敢说在绥德之战中一战扬名于天下的“小隐君”只能守城,也是了不起的傲气。

  折可适完全没有觉察到自己的失态,继续着他的猖狂。

  “云翼军还罢了。吴安国吴镇卿,人不怎么样,但会打仗。千万千万,不要调京师的禁军来,什么捧日军、拱圣军,做仪仗队便好。果真到了银夏,必是给梁永能去送死,没得影响大伙士气。”

  石越摇摇头,并没有把他的这些话放在心上。毕竟,很快折可适就会知道自己的这些话是多么的不合时宜。他轻轻咳了一声。折可适猛地回过神来,顿时尴尬万分地望着石越。

  “末将,末将……”

  在折可适回过神之前,石越已将目光投到了沙盘上。他仿佛没有听到折可适的话,皱眉问道:“那……致果以为何时开战最佳?!”

  “四月!”折可适不假思索的回道。

  “四月?”

  “正是。敌我之优劣甚明。当秋高马肥,弓矢劲利之时,是贼雄我劣,若战于敌境,则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在敌,智者所不取。当此之时,贼兵长驱深入,彼则聚而攻,我则分而守。至冬深水枯之时,贼马无隔夜之草,是其弱之时。然冬季苦寒,进攻不易,此两不利之时。至春深,贼势更弱,而我则练兵秣马,可乘便而出,此我雄而贼劣之时。是故四月出兵,我军可得天时。”当折可适看到沙盘的那一刻起,他在心里就完全承认了石越有资格担任大军的主帅——也许石越不是最好的,但是总比那些完全不懂军事的人要强。所以,他此时的语气,更象是希望借着这个难得的机会,向石越提出自己的建议。

  石越在心里暗暗赞许。这番道理,潘照临和他说过,种古、种谊、李宪、王厚、刘舜卿、章楶都和他说过。的确从军事上来说,最恰当的开战时间,是四月无疑。但是,战争的时间,并不仅仅是由军事上的因素来决定的。

  石越拉着折可适的手,勉励道:“男儿建功立业之时,致果当好自为之,勿负折氏威名。”

  81.

  派人将折可适送往驿馆之后,石越稍稍喘了一口气。

  已经三岁多的石蕤的可爱程度,穷尽石越以前想象力的极限,也无法描叙其万一。毫无疑问,这是个精力旺盛得可怕的小家伙。但是石越还是很喜欢和她呆在一起。

  “爹爹——”远远的望见石越走进内室,石蕤就拖着长长的尾音大声叫了起来,一面伸着胖嘟嘟的双手,一颠一颠地跑了过来。

  石越一天的疲劳在这一声含糊不清的叫声中,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笑吟吟地望着女儿,紧走了两步,一把抱起来,让女儿骑在自己肩上,笑着问道:“璐璐有没有听妈妈的话?”依当时的习俗,大户人家的女孩子通常都会有个小名,一般称呼没有出阁的女孩子,或者便唤她的排行,或者便唤她的小名。当今皇太后高氏的小名,便叫“滔滔”。石越夫妇依着当时的风俗,也给石蕤取了个小名,叫“璐璐”。“璐”者,宝玉也。

  “璐璐最听话了。”小石蕤立即奶声奶气的大声回道。

  梓儿笑着望着这父女俩,心中充满了幸福的感觉。

  “有明前新采的散茶,给学士泡一壶来解解乏。”梓儿一面吩咐着阿旺,一面迎着石越进屋坐了。宋人制茶饮茶方式与后人不同,除刚刚开始出现的花茶外,最常见的是散茶与片茶。所谓散茶,是采芽焙干后所得;所谓片茶,亦称饼茶或团茶。其制法是将蒸熟的茶叶榨去茶汗,然后将茶碾磨成粉末,放入茶模内压制成形。在宋时,片茶是茶之上品,得到人们普遍的喜爱,士大夫中时兴的斗茶、分茶,也都须用片茶。但对于石越而言,饮食习惯难以改变,他更喜欢的,反倒是在当时被人们轻视的散茶。梓儿在蜀中出生、长大,当时广汉的赵坡茶、合州的水南茶,峨眉的白牙茶,雅安的蒙顶茶,都是片茶中的珍品,梓儿从小喝惯的都这样的好茶;而分茶、斗茶,梓儿也是个中能手,但是因为石越的习惯,梓儿也不再喝片茶。于是,这石府上,竟渐渐只有来了客人,才会用片茶招待。此事传出去后,不知内情的人还道是石越节俭,不免又成为一桩美谈。

  阿旺答应着去泡了茶。未多时,便托着茶盘进来,分别给石越和梓儿沏了茶。石越将女儿放到自己膝上逗弄着,见茶来了,端起茶先给女儿喂了一口,方才自己轻啜一口。

  “爹爹,璐璐今天背会了九九歌!”石越的这口茶还没来得及咽下去,小石蕤又大声向父亲叫唤起来。

  “我女儿真了不起。”石越方待与梓儿说几句话,没来得及开口,便忙着把茶咽了,赶紧先来哄女儿了。

  “大姐儿将九九歌背给爹爹听听。”梓儿轻声笑道。但凡石府的称谓,大多循的是开封的习俗,譬如将大女儿称作“大姐”,又如小石蕤唤父亲为“爹爹”,母亲为“妈妈”。若依陕西风俗,父亲在当时是被唤为“老子”的。西夏人称范仲淹和范雍为“小范老子”和“大范老子”,其意便是尊其为父。而若依着河北一带的习俗,则子女称父亲为“爷”或“爷爷”,如金兵称宗泽为“宗爷爷”,岳飞为“岳爷爷”,亦是尊之为父的意思。而在许多地方,子女又将母亲唤作“娘娘”。但是石府现在毕竟也称得上钟鸣鼎食之家,这些俚俗的称呼一般也难以进府,便是给小石蕤请的乳母,虽是长安人,但在石府之内,也只敢学着说汴京官话。

  “好!”石蕤听到母亲吩咐,立即坐在石越的大腿上,大声背诵起来:“一一如一,一二而二,二二而四……”

  石越含笑听着,中国的九九乘法表,自春秋以来,都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而且持续一千多年,也没有“一一如一”这一条(按,里耶秦简最后两句口诀是“一一而二,二半而一”。),直到南宋末年,才开始翻转过来,有了后世的九九歌模样。石越本来也不曾注意过这些细节,但一轮到自己的女儿学习,便立即发现其中的别扭,立时将它纠正过来,还为此写了一封公开信给《白水潭学刊》,指出这其中的问题。

  小石蕤的“九九歌”背得甚是熟练,很快便背到了“九九八十一”,石越一面欢喜的哄着女儿,一面在想自己三岁多时究竟能不能背得“九九歌”,但是想来想去,却只觉得一片茫然,竟是全然不记得了。他在心里摇摇头,叹息道:“还真是老了。”口里却不忘夸着女儿:“璐璐真聪明。”

  “大姐儿真是冰雪聪明,不愧是学士的女儿,不止九九歌,连唐诗,现在也背得十多首了。”石蕤的乳母汪氏也在一旁奉迎着,这汪氏本是没落的官宦家小姐,也是能断文识字、吟诗作画的。

  石越高兴得连连亲了女儿两口,梓儿忙趁着这个当儿说道:“前日接到清河郡主带来的礼物和书信……”

  “哦?”石越一面和女儿互拍着手掌,一面支唔了一声。

  “郡主在信中说离别日久,甚是想念。又说淑寿公主出落得越发讨人喜欢了,整日和圣人说想看看石家大姐儿是什么样子。圣人因养着延安郡王和信国公,也很是喜爱小孩子,问过几次郡主咱家璐璐的事情。郡主因问,眼前见着陕西可能又要打仗,问我想不想带着大姐儿回汴京小住几个月,一来算是回娘家探亲,二来两家孩子也能有个玩伴儿,三来柔嘉县主在太皇太后驾崩后,一直郁郁不乐,连性子都变了许多,常常一个人发呆,又与郡主说想去永安替先太皇太后守陵,郡主甚是担心,我也是能和县主说得上话的,回京住一阵,或者能劝劝……”梓儿轻声细语地说着,石越听着听着,脸色就变了。

  “是啊,陕西又要打仗了……”石越淡淡叹了口气,轻描淡写的说着。但是他话中讽刺的语气,梓儿却是听出来。她温柔地微笑着,善解人意的说道:“依我说,我回一次汴京也好。说真的,离家久了,也甚是想念。我也想看看我侄儿子长什么样了哩……”

  “我知道你的心思。”石越伸出手来,轻轻握住梓儿的手掌。“你是说着这些话来宽慰我的。”石越干涩地笑了笑,自我解嘲地说道:“我是舍不得我的宝贝女儿。”说罢,狠狠地在小石蕤的脸蛋上亲了两下。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阿越作品集
新宋Ⅲ·燕云2新宋Ⅲ·燕云4新宋·十字1新宋Ⅱ·权柄1新宋Ⅱ·权柄4新宋·十字2新宋Ⅲ·燕云3新宋·十字3新宋Ⅱ·权柄2新宋Ⅲ·燕云1新宋Ⅱ·权柄3新宋Ⅱ·权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