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唐玄宗》在线阅读 > 正文 第二十六回 武将联姻喧喜宴 泰山封禅耸奇观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唐玄宗》 作者:赵扬

第二十六回 武将联姻喧喜宴 泰山封禅耸奇观

第二十六回 武将联姻喧喜宴 泰山封禅耸奇观

王毛仲此去泰山身兼二职,首要者要负责皇帝及东巡队伍的安全,其次还要负责为此次出行提供马匹。他这日将陈玄礼唤来,说道:“陈将军,你速到陇西马场走一回,每色马各挑出一万匹,共五万匹。然后派人将之赶往东都备用。”

陈玄礼有些不太明白,问道:“王大将军,为了封禅泰山之用,刚刚从马场挑来一万匹马儿送入京师,现在再挑五万匹,到底有何用处啊?”

王毛仲道:“你不用问太多了,这些马儿肯定有大用。你速去速回吧。”

陈玄礼道:“末将知道,贵公子与福顺女儿大婚之日,末将说什么也不敢误了时辰的。”

王毛仲哈哈大笑道:“是呀,犬子婚礼,众将毕集,你若不到,我们不敢开席。”

王毛仲三儿子诞生之后,其“洗儿”之时邀众将欢宴。那日宴席之上,李仙凫提议王毛仲与葛福顺结为儿女亲家,王毛仲与葛福顺换盏而饮,并击掌为约。其实这等宴席上的玩话,未必当真,孰料葛福顺却认了真,数日之后即派人入王宅中请去王三公子的生辰,然后与自己女儿的生辰共同卜筮一回,结果显示大吉。按照当时礼仪,问女之名而卜本为男方办的事儿,葛福顺如此积极,表明他热衷与王毛仲联姻。王毛仲见状,也就顺水推舟同意,孩子三岁时就向葛家行了纳采之礼,王葛二家就成为真正的儿女亲家。

婚礼之日,王府张灯结彩。自葛福顺府中到王毛仲府第的路上,排满了酒食之物,每隔不远,即有一班戏乐之人持器歌舞。是日王毛仲府中欢腾喧闹,不说京中武将毕集,就是朝中百官也络绎不绝前来祝贺,张说被百僚推为男方傧相。众人欢腾之际,高力士率人送来皇帝之礼,其中一物最为珍贵,即是李隆基亲笔所书的一幅立轴,上面浓墨成就四个大字--“佳儿佳妇”。王毛仲见状大喜,当即令人将之悬于中堂正中央供奉,众人见之,愈发艳羡王毛仲得圣眷甚隆。

高力士参加完婚礼,即返回宫中向李隆基禀报。

李隆基虽未到现场,也知这场婚礼定然办得热闹,遂笑问道:“哦,此时已过未时,你耽搁至今,想是婚礼之上人数众多,莫非吃饭也需排队吗?”

高力士答道:“陛下说笑了。臣代陛下前去赐礼,陛下的那幅手书当即被挂起,由此耸动当场。王毛仲感谢圣恩,坚持让臣留下观礼,由此就误了时辰。”

“嗯,婚礼还算热闹吗?”

“岂止是热闹?陛下,此场婚礼之盛,臣有数年未曾见过了。”

李隆基此时闲暇,对此场婚礼的盛状饶有兴趣,遂令高力士将婚礼的过程述说一遍。

“婚车自葛家启程,沿途相隔不远即有戏乐班子,其广奏音乐,歌舞喧哗,引来百姓围观,由此遮拥道路;李仙凫等一帮武将为障车使,婚车每行一段,障车者即于道路上截之,此时王毛仲早派人在沿途设有酒食之棚,他们将障车者邀入酒食棚中逗留,赠其酒食,由此婚车方能前行。”

“哦,李仙凫成为障车使?”

“是呀,看来那帮武人分成两拨,一拨由李仙凫带领,负责女家障车、奠雁之俗;另一拨人则由李宜德带领,负责催妆、谢障车者及男家宴席之事。”唐人是时成婚,其礼节颇为繁杂,譬如奠雁仪式,即先用扇子或行障遮新妇于堂中,女婿及迎亲傧相行礼毕,然后女婿取雁隔障掷入堂中,由女家人收执。该雁一般用红罗包裹,以五色锦缚口,勿令做声。婚礼过后,此雁须由男家以物赎回,然后放生。

“嗯,你刚才说张说为男方傧相,那李宜德一介粗人,他又如何能为催妆诗了?”

“陛下,想是张说自高身份,其一直待在王家,并未亲身迎亲。不过新郎所备催妆诗,皆出于张说之手。”

李隆基微微一笑,说道:“遥想王毛仲昔日在潞州时为奴,他又如何能想到其儿子成婚,竟然有天下文宗领袖为其写催妆诗呢?”

“陛下所言极是。张说文名远播,等闲之人求其文比登天还难。以姚公之能,还要绞尽脑汁算计来一篇碑文。王毛仲如此,可谓十分荣光了。

“陛下,王毛仲此次办事估计花钱不少。听说街道上的鼓乐班子皆由王毛仲所请,其酒食棚子既邀障车者,也向围观者散食,那些运送酒食之人,可谓相望于道,王毛仲之所以如此不吝花费,无非想图一些热闹;至于其府中喜宴,可谓芳酒绮肴,穷极水陆,靡不丰盈。看来王毛仲早有准备,臣见贺者众多,总怕其酒食一时用尽,谁知王宅所备之物,似乎无穷无尽,没有用完的时候。”

高力士如此说话,明显有着告御状的意思。以王毛仲为首的一帮武人,仗着近侍皇帝,根本没将太监们瞧在眼中,视之为只能干活不许说话的阉人。太监们每每经过诸门时,其守卫之人呵斥太监为家常便饭,有时还会拳脚相加。高力士为太监之首,太监们常常向高力士诉说冤屈。高力士也无法可想,心想王毛仲连我都没瞧在眼中,对你们如此也实属正常,他虽然没有法子,然心中的怒火渐升。

王毛仲如此实为不智,他虽为皇帝的亲信之人,然有两点比不上太监。一者,其掌控禁军看似权力显赫,可是权力实为双刃剑,皇帝一面信之用之,另一面则会常怀警惕之心,而太监身有缺陷入宫为奴,皇帝并不设备;二者,王毛仲之辈不可能日日环侍皇帝身边,而太监则与皇帝朝夕相处,如此就占了口舌先机。

高力士知道,皇帝如今励精图治,力戒豪奢。皇帝尚且克制己欲不慕浮华,岂能容许你王毛仲先涉奢华?

人须常怀警惕之心,应对其他世人雍荣包容,哪怕是最不起眼之人,也不可有轻蔑之心。王毛仲不知太监的利害,轻易地将太监们视为无用之人,如此就大错特错了。

李隆基果然说道:“哦?王毛仲如此做有些过于招摇了。”

高力士不失时机,又进言道:“是啊,自从安乐公主婚礼之后,其豪奢程度以此宗婚礼为最。陛下,臣以为王毛仲如此办事有些逾礼。”

李隆基淡淡说道:“以往财富匮乏之时,办事可以从简。如今国强民富,奢华一些亦未不可。”

高力士妄图以豪奢来贬王毛仲,其实想差了念头。李隆基少年之时以奢华为乐,其在开元之初焚珠玉、毁金银,无非想遵贞观故事率先垂范而已。如今国势已隆,国库私库中的财货日渐丰盈,其心间就有了微妙的变化。

高力士见皇帝如此说话,遂乖觉地不再吭声。

其实高力士不知,他的一番话对皇帝还是颇有震动的。李隆基感到震动的并非是王毛仲所办婚礼过于豪奢,而是此场婚礼所彰显的人脉关系。

王毛仲职掌禁军十余年,军中将领如众星拱月一般恭维王毛仲,现在他又与葛福顺成为了儿女亲家,王毛仲由此在军中的地位如虎添翼,除了皇帝,还有何人能撼动呢?

王毛仲还与张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亲密关系。

其实李隆基眼前最倚重之人,一为张说,再一个就为王毛仲了。张说用不断加重的相权,维系着大唐帝国各级机构的正常运转;王毛仲则掌控禁军维护皇宫安全,并以京畿重兵遥制四周边将。

那一时刻,李隆基脑中忽然闪出一个念头:如此二人亲密无间,对皇权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个念头虽一晃而过,却让李隆基心生警惕。因为答案是肯定的,李隆基即位之后,禁止所有人与术士交往妄自卜筮(婚丧卜筮除外),不许内官与外官交结,不许官员与宗室藩王来往,其目的只有一个,即是千方百计保证皇权稳固。

一个权倾天下的主要宰相怎能与一个手绾禁军大权之人交往频繁呢?

李隆基想到这里,转身来到身后的书架前,取过一函书籍,将之递给高力士道:“你去一趟中书省,将此书赐于张说吧。”

高力士双手接过,低头观看书名,就见此书为班固所撰《汉书》。其一面躬身退出,一面心中暗暗嘀咕:张说家中藏书甚丰,像《汉书》之类史书何曾少了?皇帝如此赐书,到底有何深意呢?

暮春时节,李隆基带领百官及后宫之人奔赴东都洛阳,他们要在这里完成封禅大典的前期准备事宜。太史局已将所有时辰算定,十月初离开洛阳奔赴泰山。

洛阳的牡丹花儿早已开败,仅留下壮硕的枝干和翠绿的叶儿镶满圃园。李隆基降生于洛阳宫中,又在这里度过童年时代,洛水南岸的积善坊还有他任楚王时的宅邸。大凡人之一生,对童年时代的记忆最为深刻,也最为清纯。李隆基入东都之后,政事似乎少了许多,他就抽出空儿到这些故居观看一番。

李隆基那日来到积善坊故居的时候,正是夕阳西下的当儿。其故居北面的洛水东流,夕阳的余晖洒在水面之上显得落金无限。李隆基站立南岸,眺望北岸宫城的端门和应天门,不禁想起了自己幼小之时随祖母则天皇后、姑母太平公主及上官婉儿登上应天门城楼上的情景。如今这三人已然作古,李隆基念及与这三位妇人的种种往事,不禁抚今追昔,感叹唏嘘。

李隆基眼观洛水两岸密集的绿树,心想这洛水日夜流淌,那些山涧的溪流一路东行归入大海,不由喟然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高力士随侍身边,他见皇帝呆立水边良久,最终用孔子之言感叹,心知皇帝定然有些伤怀了,遂劝道:“陛下,时辰不早了,请移步回宫用膳吧。”

李隆基微微摇头,说道:“如此良辰美景,若弃之实在可惜,就多待一会儿吧。高将军,朕刚才仿佛看见孔夫子正在周游列国,他恰恰行到洛水之侧,正与学生在那里濯足。”

高力士此前粗知孔子事迹,知道孔子似在十七岁时曾来到洛邑找到老子问礼,而其周游列国时未曾行到洛阳地面。然皇帝现在如此说话,他也不敢驳正,只好含糊地应了一声。

李隆基兀自说道:“朕在想呀,春秋时期有今日繁华吗?孔子乘一辆驴车,带着一帮弟子周游列国,他们经常挨饿,可见那时少有今日的水陆驿所。”

高力士心中不由得窃笑:皇帝今日怎么了?为何有了这些看似如少年般的奇思异想?

李隆基长叹一声道:“唉,今不如昔呀。遥想那时生计困厄,却有诸子百家争鸣一时,如此盛状,后世为何未曾再现呢?”

高力士道:“陛下,想是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议,由此难现百家争鸣之境。”

李隆基道:“不错,应该这样。秦皇一统,汉武尊儒,遂有大哉国家。朕刚才想呀,孔子为何能在那个时代立大哉斯言呢?”

高力士眼光迷茫,不知皇帝所言何意。

李隆基此时思绪如飞,跳跃甚快。他刚才想起祖母与姑姑等人,心想权力实在太过无情,亲情遇之也会变得软弱无力。他进而想起孔子之言,感叹一个落魄老人,何以能在纷纭的乱世中瞧出人间的正道呢?

于是,孔子的名言纷至沓来。

“仁即爱人。”

“何事于仁,必有圣乎!尧、舜其状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有君子之道思焉,其行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李隆基知道,孔子的这些言语,实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标杆,无论国君、臣工、百姓依此行事过于艰难,以国君为例,也只有太宗皇帝依此教化治国,其他朝代少有全部施行。

“沧海横流,唯有如此方显圣贤本色。”李隆基心中又暗叹一声,圣贤之言犹如黑夜中的明灯,令迷茫的路人心中燃起希望,由此奋勇而行。

李隆基笑问高力士道:“高将军,朕欲举办封禅大典,百姓会如何看此事?”

高力士答得很快:“封禅泰山,告于天地,则显陛下仁政辉煌,百姓定会鼓舞而歌。”

“嗯,你答得好。朕东行封禅,正为此意。”

高力士愈发摸不着头脑,不知皇帝又想到何种念头。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十月十一日,封禅队伍自东都洛阳出发。宋璟率领留守官员立在上东门外,躬身为皇帝送行。

先导者为禁军的五色方队,分赤旗、黄旗、白旗、黑旗与青旗建队,每队的甲、弓、箭、刀、盾皆依队旗颜色而制。其行进之时甲色分明,旌旗猎猎,其兵士系挑选而来,个头皆高大匀称,极具威武之姿。

其后则为李隆基的大驾,其羽葆、华盖、旌旗、罕毕、车马皆依制设立,其执旗执仗、驾车驭马者以及警跸将士约有三千人。

再其后即是王公贵戚以及百官的仪卫,其中间有四夷酋长及使者的车辆。

最为壮观者当数王毛仲早就送至东都的数万匹战马。王毛仲依马之毛色将所有马儿分为五队,计有赤、白、黑、青、黄色,与前导的五色方队相呼应。这些马儿训练有素,在驭手的指挥下依序行走,其毛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宛如一匹织就的五色云锦正在缓缓展开。

队伍的最后,则是运送大批物资的车队。

数万人马迤逦而行,其彩旗飘扬,鼓乐喧鸣,浩浩荡荡,数百里不绝。如此多的人马,其饮食用度不可能随身携带,须由所经州县沿途供应。为了不使州县二度花费,封禅队伍的往返路线也事先确定。去程为出洛阳后到达荥阳,然后向东北方向行走,经滑州、濮州、济州、兖州到达泰山脚下;返程时经曲阜、曹州、宋州、汴州后到达洛阳。

十一月初六,李隆基率领百官抵达泰山脚下,并住进搭就好的“帐殿”之中。此时的泰山,空气中已显寒冷。武惠儿令人在一圆形帐篷中四周笼上炭火,居中的浴盆中注满热水,然后将李隆基请入帐中。武惠儿先用手试了试水温,说道:“陛下一路辛苦劳顿,想来沐浴一番之后定能解乏。此时水温适宜,妾服侍陛下入浴。”

李隆基一入此帐,就觉帐内燥热无比,看到四周那些通红的火盆,方知武惠儿的心意,遂解衣道:“好呀,想你也乏了,我们就一同沐浴吧。”

武惠儿上前帮助李隆基解衣,一边浅浅笑道:“陛下莫非忘了?妾说过此行随侍陛下,然到了此泰山脚下,深恐污了灵气,不敢让陛下沾染女色半分。自今日始,妾等不与陛下共寝一室,只会服侍陛下。”

封禅事大,李隆基心中也是十分重视。他闻听武惠儿此等言语,遂正色道:“是了,朕如何就忘了此节呢?惠儿,还是你识大义。不错,朕行大礼不敢近女色,明日还要斋戒一天。”

武惠儿将李隆基引入浴盆之中,温水的滋润令李隆基舒畅地张开四肢,武惠儿的一双纤手轻轻摩挲其皮肤,更令李隆基畅美,由此闭上双目静静享受。武惠儿那熟悉的语音又在耳边轻轻响起:“是啊,应该斋戒一天。陛下远行疲惫,须养足精神再行登山,这也是对上天的崇敬之情嘛。”

十一月初九巳时,泰山谷口。

岱庙距登山谷口不远,此为道家圣地,例为举办封禅大典时的必参之所。李唐皇室尊老子为祖先,将道教奉为国教,则李隆基登山前须入此庙遥拜一番。为了准备此次大典,将作监此前早派人前来将所有建筑修缮一新,岱庙作为主要祭祀之所,当然花费不少。

一番祭祀之后,时辰已过辰时。李隆基率领众人离开岱庙,浩浩荡荡奔往谷口,这里是登山的起点。

登山的步道旁边,两侧除了遍插旌旗之外,王毛仲每隔十步即布上卫士。李隆基即来拜山,为示虔诚之心,决计不敢乘舆而行,他须步行登至山顶。他们从此登到中天门之后,须在那里备好的帐殿中歇息一晚,第二日再步往玉皇顶,然后主祭昊天上帝。

李隆基行至谷口,驻足扭头观望。就见身后的队伍络绎不绝,其山下仪卫遍竖旌旗,竟然百里不绝。如此宏大的场面,顿时令李隆基心中豪情顿生,其瞥了身侧的张说一眼,心想此人为相,可谓恰当其时。他若不坚持倡议,何来今日恢弘之场面呢?

然而身后的嘈杂声隆,令李隆基不由得皱起了眉头。除了山下的仪卫,今日登山之人不少于万余人,张说此前也禁绝他们登山时喧哗,奈何人数众多,其嘈杂声实在难绝。

李隆基摇摇头,唤来张说说道:“张卿,这样不行。”

张说不明其意,问道:“陛下,敢问何处不妥?”

李隆基抬手上指说道:“灵山清静,如何能耐如此喧哗?”

张说当即答道:“陛下,人多口杂,欲使清静,须裁减上山人数。”

“朕正有此意。张卿,可使宰相、诸王以及祠祭祀官随朕登山,其他人就留在这里。”

“陛下,那些四夷酋长及来使远道而来,是否让他们随行?”

“他们就在岱庙观礼,上山就免了吧。”

张说接旨,当即前去分派。他先让王毛仲派人把守谷口,再让张九龄拿着名单逐个放人。如此一来,上山之人不过百人。

百官闻听不许上山,心中不免遗憾。皇帝能够封禅一回,殊非易事,今日躬逢其盛,却不能登山观礼,那么今生再无此等机会。那些四夷之人也就罢了,他们能来此观礼则足矣,正不想费足劲儿登山辛苦,如此正合己意,也就乐得山下游逛。大多数官员闻听此举系奉旨而行,也不再言语;一些性急的官员想悄悄溜过去,然看到那些如狼似虎的甲士守在那里,终究无法可想。

崔隐甫其时与宇文融和李林甫立在一侧,崔隐甫观此情状,知道终究不能再前行一步,遂长叹一声。

三人中以宇文融性子最急,其见崔隐甫长叹,遂说道:“此举定是张说的主意!我与哥奴也就罢了,崔兄为御史大夫,各部尚书以及台寺主官应当随行。哼,仅许宰相随行,明显透出是张说的主意嘛。”

李林甫笑道:“宇文兄不必着急。你想呀,就是张说的主意,也须圣上首肯。此等话儿不要再说了,百官不能上山,心中定是委屈,若如此怨言从宇文兄口中传扬出去,实为不美啊。”

崔隐甫道:“哥奴说得对,我们从此不许再说此话。”

李林甫又低声说道:“二位兄长可曾看到刚才一幕吗?”

二人急问究竟。

李林甫道:“愚弟此前听人风言风语说道,此次登山祀官与词官,其中多为张说亲信之人。愚弟心想呀,张说为睿智之人,他怎能如此不遮面目?”

宇文融接口道:“他果然如此吗?我倒是未曾注意。圣上此前说过,登山词官可以超授五品,祀官也可以秩升一级。”

李林甫道:“愚弟刚才就在张九龄之侧,听清楚了所有从登之人。那些祀官也就罢了,毕竟以礼部及太常寺之人为主;词官则清一色为张说亲信之人,像张九龄、贺知章等人官秩已达五品也就罢了,如张观、郑镒等人也混迹其中,张说的胆子实在太大了一些。”

崔隐甫问道:“郑镒?此人莫非张说的女婿吗?”当初张说嫁女遍请群僚,崔隐甫与宴时曾见过郑镒,故有印象。

宇文融恨恨地说道:“不错,正是张说女婿。那个张观为中书主书,平时见了张说摇头摆尾似走狗一般,不是女婿又胜似女婿了。”

三人不再说话,互相对视,他们此时的心迹是相同的。

十一月初十丑时中天门

君臣们宿于临时搭就的帐殿之中,此时夜过子时,他们已然进入梦乡。

张说本已熟睡,忽被一阵声响惊醒。他睁开眼睛,耳听帐外山风强劲,继而“噼啪”的雨滴声音落满帐顶,他急忙掌灯披衣而起。就见左侧的帐壁被风鼓起,风雨带来的寒意令他缩手缩脚。张说心中不由得大震:坏事了,若如此狂风骤雨,皇帝如何登山呢?

源乾曜、贺知章、张九龄等人也被风雨惊醒,他们所住的帐篷与张说所居相连,看到张说帐中有了光亮,遂不约而同走了过来。

众人面面相觑,贺知章叹道:“这如何是好?这如何是好?我昨日还问太史局之人,他们说天气如此晴朗,不会有雨。唉,可惜一行禅师早逝,他若在此,也不至于如此手忙脚乱。”

源乾曜忧心忡忡:“再过两个时辰,圣上就该登山了。不说路滑难走,就是到了山顶,如此风大雨急,如何举办祀礼呢?”

张说也是忧心如焚,他撩起帐帘向外观看,就被一阵疾风疾雨推了进来。他一时呆立在那里默不做声,心中盘算补救的办法。

贺知章说道:“或者待雨停之后,再行登山?”

源乾曜说道:“这如何可以?登山时辰与祭祀时辰皆为事先卜出的吉时,如何能改?”

众人一时无语,唯听室外的风雨声。

张说最后打破平静,缓缓说道:“山间风雨来得急,走得也快。我们现在一时无法,唯盼风雨早一点停歇吧。”

风雨持续了一个多时辰,果然渐渐停息。阴霾的天空云开雾散,竟然能看到闪烁的星星,山气也渐渐暖和起来。是夜山中山下燃火相属,雨刚住歇,那些甲士们又将火堆燃起来。若从山下向上望之,犹如群星相连自地达于上天。

十一月初十辰时泰山极顶封祀坛

山雨刚刚住歇,天色刚刚发亮,李隆基便率领众人向山顶攀登。他们用时一个多时辰,即到达山顶封祀坛。

东方的云海里渐渐出现一抹红霞,继而霞光万道,一轮红日似乎在地平线下“托”地一跳,顿时现出其绚红的面目。张说作为礼仪使,这日身披阔大的金色礼服,口呼道:“吉时已到。鸣乐,献礼。”

礼乐声中,李隆基登上封台的前坛,祭拜以高祖皇帝配享的昊天上帝。李隆基先取出玉牒之文,朗声念道:“有唐嗣天子臣某,取昭告于昊天上帝。天启李氏,运兴土德……中宗绍复,继体不定。上帝眷佑,锡臣忠武。底绥内难,推戴圣父。恭承大宝,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晏然。封祀岱岳,谢成于天。子孙百禄,苍生受福。”

前代帝王封禅之时,其玉牒之文及玉册之文往往秘而不宣。李隆基今日当众朗读,既可上达于天,也由此遍示天下之人。

李隆基首献之后,李成礼依序亚献,李宪终献。献毕,张说指挥人们将盛有玉册和玉牒的两个玉匣,藏于祭坛之石室。

李隆基步下封祀坛,面向东南而立。只听张说又是一声大喊:“举火。”

位于东南方向有一座燎坛,其中早已堆满了柴草。张说声音刚落,三名甲士将手中火把一齐抛入燎坛中,顿时,其火势直上,日扬火光,庆云纷郁,遍满天际。

此燎火为封祀的组成部分,按照李隆基此前定下的“先奠后燔”仪式,此火发之后,则封祀仪式大致结束。

张说趁着火势正旺,率领群臣伏于李隆基面前,齐声呼道:“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顶的“万岁”声起,满山的步道两侧甲士闻声也顿矛而呼。就听山间的“万岁”声音若波浪一般,一波波地传下山去,渐渐漫过中天门,过了一会儿,自山顶可以听到山脚下响起“万岁”的巨大声浪,此声音自是从数万人之口中同时发出。

李隆基闻此欢呼陶醉无比,他令面前群臣平身,又询问张说道:“张卿,眼前如此阵势,朕此前为何不知呀?”

张说道:“陛下,未上山百官今日同时在岱庙祭祀五帝五神,由此众人毕集于岱庙周围。今日封祀顺利,臣等感念陛下伟业,使四海晏然,由此心声顿发。不料山上山下呼声连成一体,臣此前也未曾想到。”

张说明显说的是鬼话。他此前与王毛仲多次议过此节,否则满山甲士哪儿能够步调一致?此次东行泰山,以兵士最多,他们欢呼,其他人定然随即而从。

李隆基志得意满,满意地说道:“好呀,今封祀初建,云物休佑,皆是卿等辅弼之力。我们君臣今后要长相互保,勉副天心,以期长如今日,不敢矜怠。”

张说闻言又复带领众人跪言:“陛下,昨夜则息风收雨,今朝则天清日暖,复有祥风助乐,卿云引燎,灵迹盛事,千古未闻。陛下又思慎终如初,长福百姓,则天下幸甚。”

李隆基此时心情大好,闻听如此美言,觉得自己受之无愧,遂仰天长笑,继而说道:“都起来吧,我们该下山了。今日午时,我们要欢宴帷宫,大家好好乐一乐吧。”

此次封禅大典,以山顶封祀为高潮之处。是日午宴之时,未上山群臣累进颂言,有人言道,其在山下遥望泰山之巅,就见日色明朗,庆云不散,紫烟袅袅上升,实为极度祥瑞。李隆基闻之,顿时龙颜大悦。

是日晚间,天空忽然又复阴沉,竟然飘飘洒洒落下雪花。李隆基心思鼓荡,提笔赋诗一首,名为《登封喜雪》,诗曰:

日观卜先征,时巡顺物情。风行未备礼,云密遽飘英。

委树寒花发,萦空落絮轻。朝如玉己会,庭似月犹明。

既睹肤先合,还欣尺有盈。登封何以报,因此谢功成。

其末句以“谢功成”收篇,由此可见李隆基的自诩之情。

十一月十二日辰时社首山顶

是日辰时,李隆基及群臣集于社首山泰折坛,以祭地皇,由睿宗皇帝配享。

其礼仪如封祀坛之礼,不加累述。

十一月十三日辰时帐殿

李隆基这日在帐殿里接受朝觐,除了文武百官之外,又比往日多了许多人,计有:

孔子后代,诸方朝集使,儒生,文士上赋颂者;突厥、契丹、奚诸王;

吐蕃、大食、五天十姓、昆仑、日本、新罗、靺鞨之使;高丽朝鲜王、百济带方王;

十姓摩阿史那兴昔可汗、三十姓左右贤王;

日南、西竺、凿齿、雕题、牂牁、木可、乌浒之酋长。

李隆基观此情状,心中不由得叹道:实乃四方诸侯,莫不来庆啊!

张说、源乾曜分别朗读了《封祀坛颂》和《社首坛颂》之后,群臣及外使纷纷出班大唱赞歌。

李隆基又复龙心大悦,当殿宣布了两宗事儿:一是封泰山神为天齐王;二是大赦天下。

朝会即将结束,张说又躬身奏道:“陛下,曹州八岁童子候在殿外,要当殿献颂于陛下。”

李隆基问道:“八岁童子?其能作颂吗?”

“陛下,此人名叫刘晏,幼读诗书,善著文章,七岁时被曹州举为神童。其闻陛下东封,遂作《东封颂》。”

“不会请人代笔吧?”

“臣此前也有存疑,因与此童子对答一番,此子对答如流,果然为神童。”

“嗯,张卿既如此说,那是不会错的。宣上殿来。”

一名八岁孩童昂然而入,毫不怯场,到了李隆基面前伏身叩首,仅这一份儿气度就令人叹服。

李隆基笑道:“张卿,搀他起来吧。一个小孩儿家,能从容行此大礼,亦算不易了。你名叫刘晏吧?好好将所作之《东封颂》读出来,若读得好,朕定有厚赏。”

刘晏起身,开始朗读自己所作的《东封颂》,要说其中的句子如“封祀岱岳,告成功于昊天上帝”亦属平常,然其为八岁孩童所作,又清脆诵出,中间绝无停顿,实属不易。

李隆基心知此情此景定是张说事先安排,无非想让自己更加高兴。然一个八岁童子能写颂词,且能朗朗诵于口舌之间,令殿间的外邦之人甚服中华后继有人,确实令自己脸面之上甚添光彩。

李隆基又复龙颜大悦,赞了刘晏数句,并授其为秘书省正字。如此一来,刘晏小小年纪一跃成为九品官员,从此可以身着官服列身朝班。

刘晏的神童之名由此传扬天下。其长大之后果然成为一代名臣,此为后话,这里隐去不表。

封禅队伍离开泰山后向南而行,第一站即来到曲阜。李隆基致祭孔子,封孔子为“文宣王”。

大队人马在路上又行了十余日,这日行到宋州地面。李隆基眼望前方缓缓流淌的睢水,对张说说道:“从此西行汴州后,很快就可到东都了。我们千军万马一路行走,为了不扰地方,未曾驻足,这宋州水陆方便,向来富庶,我们就在这里歇上两日吧。”

张说心领神会,唤来宋州刺史等人将大队人马妥善安置。宋州城内有一著名的酒肆,名为“梁园”,居中有一座上下两层的阔大酒楼。张说请得李隆基同意,让王毛仲派甲士在梁园周围警戒,是夜李隆基在此赐宴群臣及外邦来使。

夜幕渐合,梁园灯火辉煌。李隆基与三品以上文武官员在二楼用膳,其他官员及外邦来使则在底楼欢宴。

宋州号为三皇五帝的建都之地,此后又成周代宋国的国都,汉代被封为梁国之都,又称睢阳,梁孝王据守此地三个月,从而一战闻名。宋州城池建造坚固,城内房舍整齐,向为大唐的东方重镇。自通济渠开通之后,宋州又成为漕运码头,由此弘舸巨舰交相往来,天下诸物,遍集于此。

由于皇帝赐宴,宋州刺史当然打起精神,要将诸般精美之物皆献于案上。李隆基步入楼中,看到案上食物丰盛,果蔬纷呈,酒水精美,心中有感而发,唤来张说道:“张卿,朕出行此前,曾诏勿广劳人,务存节约。此宴如此丰盛,有失朕意。”

张说想不到皇帝如此说话,一时不知应该怎么办,遂禀道:“陛下自出东都以来,不扰地方,厉行节约,则辛苦已久。如今即将回京,宋州地面丰饶,陛下由此赐宴群臣,似无不可。”

李隆基道:“还是过于丰盛了。这样吧,你让他们减去一些,朕方才开宴。”

张说见皇帝意甚坚持,只好吩咐下去。

众人坐定后,李隆基方才率众饮酒。宴酣之际,李隆基忽然长叹一声,对张说说道:“朕此次东封成功,还有更重要的收获。”

张说询问究竟。

李隆基道:“朕此前出巡天下,原来以为能够观实风俗,察吏善恶,然与此次相比,其实不然啊。”

群臣见皇帝大发感叹,皆停箸不食,静待其言。

李隆基叹道:“此次东封,诸州刺史殷勤支应,还是有差别的。有三位刺史,可称为良吏。一为怀州刺史王丘,其除了正常支应外别无他献,朕知其不市恩也;二为魏州刺史史崔沔,其遣使供帐,不施锦绣,示朕以俭,此可以知其日常为政也;三是济州刺史裴耀卿,其数次上书,言说济州贫穷不堪支应,朕因之不在济州停留。”

群臣听完不禁惊愕万分,沿途州县为了迎送封禅队伍,多是尽出财物周到服侍,不料事情过后,能得皇帝赞扬的竟然是这三位最抠门的刺史。

李隆基接着说道:“张卿,回京后须将此三位刺史的事迹写成明诏,以彰扬天下。”

张说闻言起身伏地,叩首道:“陛下心忧百姓,厉行节俭,则臣等幸甚,天下幸甚。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其他群臣见状,也急忙伏地口称“万岁”,楼下的与宴之人不知何故,然有泰山封禅时的群呼为鉴,他们当即不问究竟,随之呼声连连。

一时之间,“万岁”之声又响彻梁园。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赵扬作品集
唐玄宗